陳英英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的古詩詞學習方法,可以促使學生準確進行語言的構(gòu)建與運用,促進學生思維與審美能力的提高,同時有利于學生傳承與理解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叭龑W四讀”的古詩詞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輕負高質(zhì)”地學習古詩詞,體會詩詞蘊含的情感,領悟?qū)懽鞣椒?,積累詩詞語言。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古詩詞;三學四讀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核心素養(yǎng)”概念的提出、解讀與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已成為中小學各科教學的主要目標。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的古詩詞學習方法可以促使學生進行準確的語言構(gòu)建與運用,促進學生思維與審美能力的提高,同時有利于學生傳承與理解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而傳統(tǒng)的古詩詞教學“講—抄—背”模式,忽略了對學生古詩詞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筆者一直在探求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夠讓學生“輕負高質(zhì)”地學習古詩詞,體會詩詞蘊含的情感,領悟?qū)懽鞣椒ǎe累詩詞語言。
經(jīng)過不斷地教學實踐,初步形成了古詩詞“三學四讀”的教學模式。“三學”指的是預學、共學和延學,即課前預習,課堂小組共同學習和課后延伸學習?!八淖x”指的是“音讀”“意讀”“悟讀”“賞讀”,即讀準確(文通字順)、讀明白(領悟詩意)、讀情感(體會情感)、讀熟練(熟讀成誦)。
一、教師根據(jù)授課內(nèi)容及對學情的準確把握,設定“三學”單
(一)設置好預學問題
用“預學”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用“預學”幫助教師了解學情,提高課堂授課效率。古詩詞用凝練的語言表達深邃的意境,本身就不易理解。況且學生與詩(詞)人隔著難以逾越的時空距離,他們很難準確地體會詩(詞)人所表達的情感。因此引導學生課前自主學習詩詞,十分必要。在預學時,教師設置自主學習單(預學單),用多種形式引領學生初讀詩(詞)文,解決生字詞,了解詩(詞)作的時代背景,搜集詩(詞)人生平,了解詩詞內(nèi)容;針對詩(詞)文重難點進行自主探究,形成初步感悟;能夠根據(jù)詩詞內(nèi)容,進行一些綜合、延伸、聯(lián)想等方面的說話或?qū)懺捑毩?;能夠提出在自主學習中遇到的困惑,特別是自主探究重難點時產(chǎn)生的問題。學生帶著準備和疑問走進課堂,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好奇心會更強,課堂學習會更加有效。
(二)重視小組交流匯報,互相學習研討的共學環(huán)節(jié)
通過“共學”提出質(zhì)疑,解決困惑;通過“共學”生成有效問題,突破學習的重難點。在班級中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自主學習的收獲,學生在交流中進行知識的傳遞,進行思想的碰撞,解決自學時產(chǎn)生的困惑與問題。如果小組交流依然沒能解決困惑,提出來,在全班學生的共同探討及老師的及時點撥下解決。當然,如果學生沒有問題生成,教師可根據(jù)授課的重難點提出更深層次的問題,師生共同學習。當然,年級不同,共學的側(cè)重也有所不同:一、二年級重在相互檢查生字認讀、字形記憶、詩詞朗讀;三、四年級基礎知識互查、重難點問題探究并重;五、六年級重在探究重難點問題。
(三)用心安排“延學”內(nèi)容
著眼學法,拓展遷移,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開闊學生視野,增加學生古詩詞語言積累。整個小學階段古詩詞的教學數(shù)量并不是很多,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我們在結(jié)束了一首詩(詞)的教學后,或圍繞授課的重點,設計課外詩詞閱讀,考查學生運用課堂所得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或推薦相關詩詞(同作者,同題材,同風格等),加深學生對詩詞情感的理解;或設計活動,改寫、擴寫古詩(詞)等,鼓勵學生帶著更深的問題、更新的探究走進詩(詞)人內(nèi)心。對于能力強的學生,我們還可以鼓勵他們創(chuàng)作古詩(填詞)。力圖通過多種方式拓展學生古詩詞欣賞的領域,激起他們對古典文化的探究熱情。
二、古詩教學以“讀”為主線
“四讀”——“音讀”“意讀”“悟讀”“賞讀”貫穿教學始終。
(一)音讀:文通字順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授課時,先請學生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出詩的節(jié)奏與韻律。讓學生通過讀,掃清生字詞的障礙。把詩讀準確、讀流利、讀順暢,既可以提高學生興趣,也為深入學習古詩奠定基礎。
(二)意讀:領悟詩意
即在讀順的基礎上請學生從“讀題目、讀作者、讀注解、讀文本”幾個方面入手讀懂詩詞大意。
1.明白本詩(詞)的大概內(nèi)容;
2.走進作者創(chuàng)作的時代,了解作者完成作品時的心情;
3.借助插圖、字典等非直接說明詩意的工具書理解詩(詞)句。
因為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他們的學習方法可以多樣 化;可以在詩旁做批注,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標記。然后再通過小組或全班的交流領悟詞句的含義,從而理解詩寫了什么。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要精當?shù)攸c撥。這個環(huán)節(jié)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放”和“扶”的有機結(jié)合。
(三)悟讀:體會情感
讀詩的最高境界是進入詩歌的意境中,真切體驗到詩人所創(chuàng)造的景象和情感,深受感染并為之動情。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詩中的關鍵字詞(詩眼),浸潤了作者情感的形象(意象)等進行分析,同時結(jié)合詩人生活的背景,運用多種方法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想象,體會詩人內(nèi)心情感世界。
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多樣,可以是直觀圖片,可以是視頻沖擊,可以是音樂渲染,可以是同類(同主題、同題材)古詩引導或比較,可以是學生根據(jù)詩意為古詩(詞)配畫,還可以是教師用語言文字為學生勾勒出的一幅幅畫面……
(四)賞讀:熟讀成誦
即在悟情的基礎上讀熟,達到成誦的境地。讓學生把自己的情感與詩文聯(lián)系在一起,達到感情的融合與升華,并在賞讀成誦的基礎上體會詩歌的寫作特點,將詩的外在語言表現(xiàn)形式內(nèi)化為自己的內(nèi)心體驗。
總之,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jù)不同古詩詞的具體特點,巧妙運用“三學四讀”的教學策略,合理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重視教學過程中的“互動”與“生成”,引領學生與古詩詞密切接觸,讓古詩詞教學煥發(fā)出勃勃生機。同時也讓學生在學習古詩詞過程中不斷提高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孫盛.學新課標,探新模式[J].考試周刊,2016(31).
[2]朱慶華.小學古詩教學模式新探[J].語文學刊,2016(9).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