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瓊
【摘 要】幼兒在家庭中的活動以看電視、看書、畫畫、寫字為主,而游戲只占很少的比例。針對幼兒家庭的特點和個性發(fā)展需要,本文主要闡述我園幼兒家庭游戲中存在的問題,如何搭建幼兒園家園共育的平臺,結合幼兒家庭的個性特征進行入戶指導,幫助家長學習如何開展家庭親子游戲,讓幼兒在體驗有趣有益的親子游戲中獲得發(fā)展,
【關鍵詞】家庭游戲;親子互動;指導策略
由于社會的迅速發(fā)展,受“應試教育、獨生子女政策及都市化居住環(huán)境的改變”等因素的影響,幼兒家庭游戲的內容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幼兒在家庭中的活動以看電視、看書、畫畫、寫字為主,而游戲只占很少的比例。針對幼兒家庭的特點和個性發(fā)展需要,如何積極有效的開展家庭游戲,讓幼兒在體驗有趣有益的親子游戲中獲得發(fā)展,成為我園游戲課程建設的另一個重要資源。
一、我園幼兒家庭游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家長與孩子共同游戲的時間不能得到保證
有51%和49%的家長認為只要自己有時間都“很喜歡”或“喜歡”與孩子一起玩。家長承認自己“很少”和孩子一起玩游戲。一方面是客觀原因,父母皆為上班族,回家后處理完家務精力所剩無幾。另一方面是主觀原因,即家長對親子游戲的作用認識不足。很多家長往往認為孩子在玩“他自己的游戲”,自己就不必插手了。
(二)游戲的內容和時機從家長主觀愿望出發(fā)、不尊重幼兒的實際需要
現(xiàn)在的部分家長經(jīng)常要求幼兒練習畫畫、彈琴、書寫、練計算等,進行知識灌輸或技能訓練,而只把游戲錯誤地當成幼兒完成學習的“獎勵”。家長所要求的游戲一般都傾向知識技能等方面的訓練,用孩子的話來說“那不是在玩”。有的家長不同意幼兒“想玩什么就玩什么”,親子游戲能否開展更主要由家長決定。
(三)家庭游戲材料的開發(fā)利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家長眼中,購買的玩具有現(xiàn)成的玩法,不用考慮如何教他;而自制玩具就費事多了,不光要找材料動手制作,還要考慮怎樣玩;因此,玩具的選購成了家庭游戲內容的關鍵。從幾個有關“玩具”選購方面的調查結果來看,家長對玩具的具體作用認識不清,存在一些誤區(qū):①價格及孩子的喜好影響玩具的選購。②安全問題還未引起重視。③往往憑借經(jīng)驗而不是從孩子及玩具的特點去選擇玩具。
(四)家長在親子游戲過程中的教育指導不甚恰當
家長大部分認為這種寓教于樂的教育不只表現(xiàn)在教不教,更重要的表現(xiàn)在教孩子怎樣玩。在家庭游戲中,家長還存在“哄孩子玩”思想,沒有重視到游戲是幼兒全面發(fā)展主體性素質的適宜途徑。如在棋類、競賽游戲中明顯地反映出幼兒“只能贏、不能輸”的現(xiàn)象,沒有一定的規(guī)則意識培養(yǎng);在幼兒拼圖遇到困難而煩躁不做時,沒有及時地給予正確的引導等。家長所謂的指導并不完全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孩子的實際情況來考慮它的接受水平,以至使孩子越傾向于獨自游戲。
二、立足家庭文化背景,引領家庭游戲走向深入
(一)理念傳遞——從多方面入手,全方位地做好家庭游戲的宣傳工作
首先,通過家長會,向家長講解家庭游戲對幼兒發(fā)展的意義,對改善親子關系的作用等,調動家長參與家庭游戲的興趣和主動性。其次,利用幼兒園的家園聯(lián)系欄開設親子游戲專題板塊,向家長介紹各種親子游戲的內容,從而使他們在開展家庭游戲時能有更豐厚的資源空間。還可以將親子游戲的內容制作成“親子游戲單”分階段發(fā)放給家長,試著和孩子玩。第三,舉辦家教講座和現(xiàn)場研討活動。除了講課,還可以以親子互動中的問題為素材,讓家長參與討論,從而更加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對游戲的看法也會相應改變。
(二)對策一“請進來”——以“離園親子館”的模擬體驗為基礎,提升家長的游戲經(jīng)驗和指導實踐
從幼兒園這個大課堂出發(fā),利用幼兒園已有的空間、材料及教師現(xiàn)場指導等資源開設“離園親子館”,創(chuàng)設模擬家庭的游戲空間,讓家長明了如何與孩子共同游戲。
1.游戲內容多樣化,宜“選擇”
離園時段,“親子館”要同時容納幾十位的家長和孩子,其游戲內容在數(shù)量上要充足,能提供比較寬松的選擇空間,支持不同興趣不同需要的親子互動,也能照顧到家庭之間、幼兒與同伴之間、家長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其次,每個游戲區(qū)的預設目的都應體現(xiàn)不同的發(fā)展方向,才能讓幼兒擁有多重發(fā)展的時機,家長也能領略到家庭游戲的多樣化,使每個家庭成員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游戲,支持家長在親子活動中獲得豐富的體驗,從一定程度上激發(fā)了家長參與家庭游戲的熱度。
2.游戲設計來源于生活,宜“遷移”
家長由于經(jīng)驗有限,對于要利用家庭資源自創(chuàng)游戲有一定難度。不管是材料投放還是場地利用,盡量能選擇家中常有的,如撲克、靠墊;或者玩法設計是改編于家長兒時的經(jīng)典游戲或互相熟悉的,如躲貓貓。從幼兒園中學的游戲可以照搬回家,在不同的情境下繼續(xù)熟悉有趣的游戲,為游戲的遷移轉換提供了可能。
3.有效引導的現(xiàn)場支持,宜“接受”
在“離園親子館”的游戲現(xiàn)場,教師始終以觀察者、引導者的身份幫助每一個家庭對游戲狀況做現(xiàn)場分析,讓家長逐漸明白“在游戲中如何觀察孩子而給予及時的鼓勵和支持”等教育觀念在實際中的應用,讓家長的指導行為也逐步從茫然——嘗試——頓悟的狀態(tài)下逐漸提升。
(三)對策二“走出去”——以“入戶指導”的一對一互動為平臺,實現(xiàn)家庭游戲個性化發(fā)展
幼兒園所建議的家庭游戲并不同時適用于每個家庭。因此,走進家庭,教師根據(jù)家庭的環(huán)境資源、家長教育行為、幼兒發(fā)展等方面進行一對一的現(xiàn)場指導,對使家庭游戲“個性化”有實際意義。
1.量身訂做家庭游戲計劃
要使“走進”家庭的游戲適合家庭,對幼兒有促進,教師必須在入戶之前做好幼兒個性發(fā)展情況和家長教育現(xiàn)狀的分析預測工作,擬訂“入戶指導計劃”,預設的游戲計劃在入戶互動中也應根據(jù)現(xiàn)場情況進行隨機調整,最終形成適合于這個家庭的游戲活動素材。
2.因地制宜創(chuàng)設游戲空間
教師在入戶后要以實際情況為參照,和家長孩子共同開發(fā)可利用的游戲空間。一方面,可根據(jù)家庭居住條件和孩子共同設計一個理想的游戲場地,它可以是寬敞、安全的,富有可探索性和可想象性,而且光線充足,空氣流通。另一方面,可在較隱密處創(chuàng)設戲劇性游戲的情景,定能產(chǎn)生極好的游戲效果。當然,良好的戶外游戲環(huán)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充足的游戲時間是孩子游戲的保證。孩子游戲的時間每天至少需要30~50分鐘,使孩子有充足的時間在游戲中學習發(fā)現(xiàn)。
3.創(chuàng)設最佳的伙伴游戲新模式
由于獨身子女政策的實施,間接影響了幼兒游戲的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游戲伙伴的變化上。一方面,可開展以家庭親子游戲為主的伙伴游戲模式。父母的投入大大激發(fā)了孩子游戲的興趣,感受父母對自己的愛護,建立安全感;父母還可通過游戲洞察孩子在概念、語言等方面的發(fā)展狀況和動作發(fā)展水平;觀察孩子的不良情緒并以建設性的方法來引導孩子進行愉快的游戲,從而培養(yǎng)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最佳的伙伴游戲模式應是與同齡或不同齡伙伴的游戲。家長應盡量放手讓孩子到戶外去,鼓勵孩子到鄰居、朋友家做客,并允許、幫助孩子邀請同伴到家中來玩。在同伴游戲中,孩子的社會性得到發(fā)展,玩伴之間的糾紛和矛盾的結果更是一種深切的人際交往體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