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合
解讀文本可以從主題內容、語言藝術、篇章寫法等角度切入,本文僅從主題內容方面談談文本解讀可走的三條路徑。
一、觀照人生
用文本觀照人生是解讀文本的基礎層面。按佛家教義理解,“觀照”是以智慧觀事、理諸法,而照見明了之意。文學作品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我們在解讀文本時,要有意識地啟發(fā)學生從文本中品味人生,體悟人性。
以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語文》九年級下冊(以下同版本教材只注明年級、冊數(shù))的《孔乙己》為例。按照《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上的解讀,孔乙己的悲劇“既是舊中國廣大下層知識分子不幸命運的生動寫照,又是中國封建傳統(tǒng)文化氛圍‘吃人本質的具體表現(xiàn)”。我們不能說這種解讀不對,但“舊中國”限定了小說的適用范圍,而真正偉大的作品在時空上應該具有豐富的延展性;其次,“封建傳統(tǒng)文化”對學生來說是相當陌生的,“封建”一詞甚或是相當糊涂的,學生記住這個名詞容易,但真正理解它很難。
其實,如果抽離具體的背景,單從人生的角度來看,這篇小說具有更深遠的意義。魯迅在發(fā)表這篇小說時,曾有一篇后記,其中有這樣的話,“這一篇很拙的小說……單在描寫社會上的或一種生活。請讀者看看,并沒有別的深意”?!昂茏镜男≌f”“并沒有別的深意”自然是謙詞,我們不必太在意。我們要在意的是“單在描寫社會上的或一種生活”這一句。茅盾曾經(jīng)解釋說:“此處的‘或一種生活其實是指當時反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派人,這派人以孔學(孔子學說,即儒家學派)正宗自居,反對白話,擁護文言,其實連文言也沒有弄通。這派人代表封建文化的糟粕,他們蔑視勞動,自視為‘斯文一脈,高人一等,滿臉正派人的神氣,但卻做盡了卑鄙的勾當;這派人中,有的是有錢有勢,魚肉人民,有的卻只像孔乙己那樣,雖然被同派人侮辱,被勞動人民所嘲笑,卻頑固到底,自以為是,即孔乙己說的‘君子固窮。”這當然也是一說,但筆者覺得它同樣縮小了這篇小說的適用范圍,甚至比《教師教學用書》上的解讀更加狹隘。
文本解讀,固然要知人論世,但初次接觸文本時,最好是“素讀”,也就是不在讀前有定見,只從文本中去體會揣摩。而實質上,真正偉大的文本,它是完全可以自足的。
我們看《孔乙己》中描繪了哪些人的生活。小說中的人物分屬短衣幫和長衫主顧兩個階層(不是階級),孔乙己完全游離于這兩個階層之外,因為他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個“唯一”決定了孔乙己的命運。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群居是我們的習慣,想成為“唯一”除非你是一個強者。可惜,孔乙己不是,他是一個弱者,弱到功名上“終于沒進學”,生活上“又不會營生”,品行上“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竊的事”……一個弱者且沒有一個同道(唯一的人),于是他成為一個被丁舉人毒打、掌柜和短衣幫嘲笑、“我”看不起的可憐人。一個可憐人成為所有人的笑料,這本身就是一種濃重的悲涼。據(jù)孫伏園《魯迅先生二三事》介紹,魯迅自己曾談過一種看法:《孔乙己》主要“是在描寫一般社會對于苦人的涼薄”。拋開階級論這種意識形態(tài)的說辭,我們的生活中難道不存在這種“涼薄”嗎?不絕于新聞的校園欺凌現(xiàn)象,其實就是整個校園對弱勢孩子的“涼薄”。魯迅在近100年前寫的孔乙己的生活何曾離我們遠去?因此,解讀《孔乙己》至少要觀照我們當前的生活,讓學生體會到“對于苦人的涼薄”實際上是一種助紂為虐,我們應該有所警醒和反思。
相比之下曹文軒的《孤獨之旅》(九年級上冊)倒是更貼近學生的生活一些。如果說《孔乙己》寫出了群體對個體的“涼薄”,那么《孤獨之旅》則寫出了一個遠離社會群體的少年擺脫孤獨、逐漸成長的過程。杜小康因家道中落,不得不輟學跟父親到遠離家鄉(xiāng)的蘆蕩里養(yǎng)鴨。面對遠方,連父親都不免“茫然和恐懼”,看到“如萬重大山”的蘆蕩,父親也“有所慌張”。杜小康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膽怯”“恐慌”“孤獨”也就一點也不奇怪了。杜小康是如何擺脫這種恐慌和孤獨的呢?空氣里的清香可以讓他“從恐慌中安靜下來”,但無法排遣“孤獨”。直到有一天他們“清楚了這一點:他們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獨了”?!斑@樣反而好了。時間一久,再面對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對這浩浩蕩蕩的蘆葦,再面對這一縷炊煙,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來。”這幾句話很值得玩味。首先,時間可以療治恐慌。其次,在長時間的相處中,人與自然融為一體,人成為自然的一部分。以前之所以“忽然地恐慌”是人意識到與自然的疏離、隔膜,而現(xiàn)在不再這樣,那是人順應了自然,達成了與自然的和諧。
接下來,“最惡劣天氣”的“磨難”是對孤獨的更高層次的超越。這是自然對人類的考驗。在這場考驗中,人,尤其是杜小康從自然中脫穎而出。他在蘆蕩里找到那最后的十幾只鴨,雖然最后迷路了,但因為有上一層次與自然的和諧,杜小康已經(jīng)不再有恐慌。在累極了之后,他很自然地“將一些蘆葦踩倒,躺了下來”,而那些受驚的鴨,“居然一步不離地挨著主人蹲了下來”。此時的杜小康已然成為自然的領導者了,他把頭歪過去,把臉埋進一只鴨的蓬松的羽毛里?!八蘖似饋?,但并不是悲哀。他說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想哭”。這是為這些鴨所受的驚嚇,為自己的成長,為從此以后身上所擔起的責任而哭。
再接下來,作者寫月色?!岸判】甸L這么大,還從未見過藍成這樣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一個從自然中聳立起來的人,的確會看到更美好的世界!于是杜小康雖然“心中不免又想起母親,想起許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沒有哭。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當父親找到他時,他“正在蘆葦上靜靜地躺著。不知是因為太困了,還是因為他又餓又累堅持不住了,杜雍和居然沒有能夠將他叫醒”。只有一個內心真正沉靜的人才會睡得如此香甜。這里的“靜靜地”呼應了杜小康開始時的“從恐慌中安靜下來”,同樣是“靜”,個中的意味卻有深淺差別。
說《孤獨之旅》更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僅是小說的主人公是學生的同齡人,而是它詮釋了人應該怎樣面對與生俱來的孤獨。杜小康通過“‘安靜——‘不可能回避——時間療治——與自然和諧——超越自然”完成了自己的成長。學生是不是可以從他的成長中獲得一些生活的啟示呢?尤其是在當今這個浮躁的、“類人孩”觸目皆是的社會里,“靜”、思考、成長更顯得難能可貴。《孤獨之旅》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體會別人生活、觀照自己生活的案例,值得學生仔細品讀體味。endprint
二、挖掘人性
文本解讀的第二條路徑是挖掘人性。觀照生活是表層,挖掘人性是底層,是讓學生從更深的層面理解生活、理解人性的幽暗與復雜。
韓軍認為《我的叔叔于勒》(九年級上冊)表達的是底層小人物的無奈,于是他對菲利普持“理解之同情”。綜觀全文,尤其是閱讀了莫泊桑原文的引子和結尾后,筆者覺得文章更多表達的是一種對人性惡的批判與救贖。小說中除了“我”,基本上沒有一個好人,雖然他們都壞不到哪里去——不過是集中在人性的虛榮、自私和偽善上。全家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去散步”,見人就拿出于勒的信給他看,公務員“不再遲疑而下決心”向二姐求婚,全家人到“國外”哲爾賽島旅行,父親被高貴的吃法打動要去吃牡蠣,母親對于勒態(tài)度的變化等,全都指向虛榮、自私和偽善。之所以沒有在前面加上“資產(chǎn)階級”“小市民”這些定語,是因為人性是相通的,這不是某一類人的特質,人性中的惡應該是所有人的原罪。小說中唯一的亮點是若瑟夫,但他也并不是沒有人性的弱點。我們一直稱道的他的心中默念“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與其說是表現(xiàn)若瑟夫的良知未泯,不如說這是集中表現(xiàn)了人性的軟弱。出于年齡、父母的態(tài)度、“我”的虛榮等原因,“我”并沒有上前去認于勒叔叔,對自己當時的軟弱表現(xiàn),“我”是持批判態(tài)度的。原文的結尾這樣寫道:“此后我再也沒有見過我父親的弟弟。以后您還會看見我有時候要拿一個五法郎的銀幣給要飯的,其緣故就在此?!蔽鍌€法郎里的“緣故”有對當時沒有勇敢地與叔叔相認的負疚,更是一種對人性軟弱的救贖。這種覺醒雖然有點晚,但總還讓我們看到了一些人性的希望。
七年級上冊《皇帝的新裝》中,皇帝的虛榮同樣不是他一個人的恥辱,眾大臣、全體市民共同表現(xiàn)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弱點。如果想擺脫這種缺點,只能像那個說真話的小孩子一樣,無所畏懼。
契訶夫的《變色龍》(九年級下冊)同樣可以從人性角度深入挖掘。警官奧楚蔑洛夫為了趨利避害,可以像變色龍一樣不斷地變化態(tài)度,根本不會管前后的觀點是如何的抵牾。人都有自我保護與獲取利益的本能,警官的所有變化歸根結底是趨利避害。這是人的自然屬性決定的,與社會無關。也就是說,奧楚蔑洛夫的表現(xiàn)不是某個階級、時代的特征,它是全人類的共同特征。那些圍觀的人其實也遵循著這一人性的原則,因為他們發(fā)現(xiàn)與強者對抗是有害的,而嘲笑弱者卻很安全并有相當?shù)目鞓?。當赫留金被狗咬了之后,“木柴廠周圍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從地底下鉆出來的”。這些“從地底下鉆出來的”人發(fā)現(xiàn)了一個倒霉蛋,他們是樂于看戲的。在最后受害者赫留金沒有得到補償反而被“恐嚇”之后,“那群人”非但毫無同情,反而“對著赫留金哈哈大笑”起來了。群眾規(guī)避了警官這個強勢者的“害”,獲得了嘲笑赫留金這個弱者的“利”——快樂,人性的幽暗不僅體現(xiàn)在奧楚蔑洛夫身上,更體現(xiàn)在所有的群眾身上。
三、弘揚人道
當然,我們正視人性的幽暗,目的不是用來悲觀,而是用來超越和升華。這就涉及解讀文本的第三個層面:弘揚人道。人道有多重含義,淺顯的指做人的道理和社會倫理關系等,深層的指以愛護人的生命、關懷人的幸福、維護人的尊嚴、保障人的自由等為原則的人和事以及為人之道。人性是幽暗的,但人之所以為人,在于他能有所超越和升華。我們解讀文本時就是要從中看到人的這種追求和努力,是這種追求和努力賦予人生以意義,使人類超拔于眾生,顯出一些神性。
七年級上冊的《女媧造人》值得從人道的角度反復研讀。這篇課文是袁珂根據(jù)《風俗通》里的神話故事改編而成。解讀文本時,我們要著力看作者增添了哪些內容,因為它們反映了作者的人道傾向。
首先,文中增添了女媧造人的緣由:世上無人,“總不免顯得有些荒涼寂寞”,“在這天地之間,應該添一點什么東西進去,讓它生氣蓬勃起來才好”??梢娙私蹬R到世界上并不是像其他生物那樣匆匆走過,而是有責任的:讓世界不再“荒涼寂寞”,讓世界“生氣蓬勃”。這是神造人最初的緣起,人類應該有所擔當。這種擔當就應該是人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要看人的樣子是怎么來的。女媧在池水里看到自己的影子,于是她靈機一動,“為什么不創(chuàng)造一種像自己的生物來加入到世間呢”。這說明人至少在外形上與神是相似的。這實際上暗示我們:身而為人,不能只有動物性,不能只有幽暗的人性,還應該有一些神性。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只有具備了神性,人才可能從動物世界里脫穎而出,才有可能“有一種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氣概”。
其三,人被創(chuàng)造出來之后,一開口就喊“媽媽”,接著是一陣興高采烈的跟蹤和歡呼,表示他獲得生命的歡樂。女媧看著她親手創(chuàng)造的人,又聽見“媽媽”的喊聲,不由得滿心歡喜,眉開眼笑。從人的角度來看,獲得生命是“歡樂”的,人生于世應該心存感恩,感謝造物者賦予我們生命。這種感謝應該化成一種對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從女媧的角度看,創(chuàng)造生命也是一件“歡喜”的事,這也可以理解為:有所創(chuàng)造應該成為我們的人道追求。
第四,袁珂沒有強調摶土所造之人為富貴者,引繩所造之人為貧賤者,反而說后者“和先前用黃泥捏成的小人兒一般無二”。這當然是后世平等觀念的結果,但平心而論,人雖然生而平等,但出生地、家庭背景、身體素質、天賦等會有差異,這是不容置疑的。我們應該引導學生正視這種不平等,看到差距并努力彌補它。比如,我們可以通過制度設計,讓人在后天的生活中能夠有一個平等的競爭環(huán)境等。
最后,女媧為女媒,讓男女婚配并創(chuàng)造后代,“以使世世代代綿延下來”,這既是最樸素的“人道”,也是人類的責任所系。
總之,《女媧造人》這篇神話新編其實是弘揚人道精神的具有啟蒙意義的作品,把它放在七年級上冊,應該是非常合適的。
執(zhí)教七年級上冊《植樹的牧羊人》時,教師常常會誤解和忽略很多細節(jié)。如:牧羊人每天種一百顆橡子,并不管這塊地“是公家的,還是私人的”,教師常常將這個細節(jié)解讀為奉獻精神。文本中唯一的寫牧羊人自述的一段(“他先是失去了獨子,接著,妻子也去世了。他選擇了一個人生活,與羊群和狗做伴,平靜地看著日子一天天流走。他說,這地方缺少樹;沒有樹,就不會有生命。他決定,既然沒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動手種樹吧?!保處熡滞匾暡粔?。牧羊人五十多歲,先失去獨子,再妻子去世,這算是人生最沉重的打擊了。接連的親人去世讓他更看重生命的意義,于是他才會有“沒有樹,就不會有生命”的感慨。在他看來,種樹是為了“生命”的延續(xù),是出于對兒子和妻子的紀念。“既然沒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動手種樹吧”透露的則是“人生本無意義,我們要賦予它意義”的強健。理解了這一點,再回頭看牧羊人在不管“是公家的,還是私人的”地上種樹,這其中不關奉獻精神,而是他對人生意義、對人道的積極追求。
此外,八年級上冊《臺階》中的父親,八年級下冊《我的母親》中的母親,八年級上冊《蘆花蕩》中的老頭子他們三人對人尊嚴的看重,也是人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材中還有許多贊揚美好品德的文章,它們實際上就是對人道的弘揚,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值得一提的是,因為一貫的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我們多提倡集體主義,這造成教材在文本選擇上,表達對自由渴望的文章非常之少。也許隨著個人意識的不斷覺醒,這類文章會逐漸多起來。新教材里的梁實秋的《鳥》就有明顯的追求自由的意味。
從思想內容上解讀文本的這三條路徑,觀照人生屬于第一層次,它讓我們通過共情以達到理解;挖掘人性是向下沉潛,它讓我們理解人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弘揚人道則是向上的超越,它向我們揭示人生的積極意義,引導我們精進向前。通過這三條路徑解讀文本之后,我們對文本的理解就會豐富起來。
(作者單位:襄陽市襄城區(qū)教研室)
責任編輯 姜楚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