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珺
“詞窮”是指作文或說話時心里涌動著某種思想,但找不到適當?shù)脑~把它們表達出來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師弱化了詞語積累和運用方面的教學。筆者結合鄂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小草的生命》第一課時的詞語教學,談談解決這個問題的基本方法。
一、初讀感知,培養(yǎng)詞感
初讀課文,讀準字音之后,教師引導學生玩“詞語變變變”游戲。教師逐一出示折疊好的詞卡:[落到了巖縫里]、[ 冒出了嫩芽]、[ 長得又健壯,又結實(shi)]、[ 愛撫地照耀]、[柔和地輕拂(fú)]、[慈愛地哺育],其中標紅色(楷體)的詞語作為重點先呈現(xiàn),讓學生反復練習朗讀,要求讀準、讀流暢,然后讀標藍色(華文新魏)的詞語和黑色(宋體)的部分。
這種詞卡式練習,其實是一種小語境朗讀練習。這樣的練習,既可以較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詞感、語感,避免其朗讀課文時出現(xiàn)破詞、破句現(xiàn)象,又為后續(xù)教學中的理解詞語、理解文章內(nèi)容做好了鋪墊,還可以引導學生從讀音上識記詞語,為積累語言做準備。
二、詞卡提示,隨文認知
小學第一學段教學中,詞語教學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怎樣巧妙地結合課文內(nèi)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理解詞語,并在理解的基礎上積累這些詞語呢?我們繼續(xù)看下面的教學片斷。
1.多種方法教“巖縫”
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教師先用過渡語引出“巖縫”:小草的種子成熟了,它們有的落到了路邊,有的落到了山坡上,有的落到了花壇里。有一顆種子落到了“巖縫”里。教師出示詞卡“巖縫”,讓學生讀一讀這個詞,然后從“縫”字入手引導他們理解“巖縫”:我們知道,老師手指間的縫(伸出手提示學生看手指中間)叫“指縫”,門上面的縫(指門示意)叫“門縫”,墻上面的縫(指墻示意)叫“墻縫”。像這樣窄窄的、長長的空隙都叫“縫”?!皫r縫”是什么呢?學生根據(jù)教師的提示,類推出“巖縫”就是“巖石上面的縫”。教師立即追問:“它是什么樣子呢?”學生結合生活經(jīng)驗和教師的提示,推測出“巖縫”就是巖石上窄窄的、長長的空隙。至此,“巖縫”的意思和形象學生已經(jīng)大體知道了。為了強化認識,教師用簡筆畫畫出了“巖縫”,讓學生再讀這個詞。詞畫結合增強了直觀性,學生在邊欣賞邊朗讀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了對這個詞的理解與記憶。
2.喚醒體驗教“貧窮”
第二自然段中需要重點引導學生學習的詞語是“貧窮”。在指名讀這一段內(nèi)容后,教師從句中摘出詞卡“貧窮”問學生:我們通常說一個人“貧窮”,是指他缺少什么?學生想到的都是“缺錢”。課文中巖石媽媽所說的“我們太貧窮了,養(yǎng)不活你呀”中的“貧窮”,很明顯不是指錢,它指的是什么呢?學生的認知產(chǎn)生了沖突。認知沖突是產(chǎn)生新思考的催化劑。學生結合生活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植物的生長需要土壤、水分、陽光等基本條件,也就理解了此處的“貧窮”是指沒有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分、溫暖的陽光。
3.倒逼“詞窮”教“擔心”“自信”
“擔心”“自信”是理解文本情感的關鍵詞。教學這兩個詞語時,教師采用了與上述教學方式相反的做法,即不直接出示詞語引導學生理解,而是想方設法逼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說出相關詞語。
當學生理解了“貧窮”的意思,并有感情地朗讀了“巖石媽媽”的話后,教師讓學生思考:看到巖石媽媽這么“貧窮”,你會對小草說些什么?學生的憐憫之情被激發(fā)起來,說出了這樣一些句子:“種子,你怎么這么倒霉呀!”“種子呀,巖石媽媽這么貧窮,你能順利成長嗎?”“種子呀,你真可憐。沒有水,你會干死的!”教師抓住時機追問:“看到種子面臨這樣的生活環(huán)境,你的心情怎樣?”這是一個反三歸一的問題,它逼迫學生出現(xiàn)了“詞窮”現(xiàn)象。閱讀體驗告訴我們,很多時候,當我們讀到某一個情節(jié)時會心緒潮涌,但要用一個詞準確地表達出這種心緒,卻一時難以找到,這就是“詞窮”的具體表現(xiàn)。此時,學生正出現(xiàn)了這種情況,他們想出了多個詞語,但連自己都覺得沒有準確地傳達出自己的思想。這正是孔子所說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時候,教師讓學生“讀一讀第三自然段,看看里面有沒有詞語可以表達現(xiàn)在的心情?”學生讀完小草所說的“老媽媽,別擔心,我會長得很好的”之后,很快找到了“擔心”這個詞。教學至此,“擔心”這個詞語的意思學生已一清二楚。教師讓他們讀出“擔心”的語氣,學生因心有所悟,讀得很到位。
“自信”這個詞并不是文本中的詞,但它是這節(jié)課情感道德價值觀目標的落腳點,也是本節(jié)課教學的難點。教師是這樣突破這個難點的:在初步梳理了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說說小草的哪一種品質(zhì)最值得我們學習。學生說到了“堅強、頑強”等,沒有人想到“自信”。教師引導學生回顧了“擔心”的教學片斷,并提問:“種子也擔心自己嗎?”學生結合“老媽媽,別擔心,我會長得很好的”這句話,知道種子并不為自己擔心,但不能用一個合適的詞描述出種子的心態(tài)?!霸~窮”的現(xiàn)象再次出現(xiàn)。教師提示:“面對土壤不肥沃、水分不充足、陽光不充足的生長環(huán)境,連巖石媽媽都擔心小草的種子能否正常生長,它卻不替自己感到擔心,反而相信自己能長得很好,這就叫——”“自信!”不少學生脫口而出。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三、板書整理,內(nèi)化于心
整節(jié)課結束后,黑板上留下的板書是這樣的:
[[落到了巖縫里]
[冒出了嫩芽]
[長得又健壯,又結實(shi)]
[愛撫地照耀]
[柔和地輕拂(fú)]
[慈愛地哺育]]
教學中朗讀和理解過的詞語,要么寫在了主板書上,要么以詞卡的形式貼在了副板書上。整節(jié)課中,這些固定在黑板上的詞語,給學生積累詞語創(chuàng)造了穩(wěn)定的條件。
教學即將結束時,教師要求學生把黑板上出現(xiàn)的詞語抄寫下來,不會寫的用拼音代替。這樣做的目的很明顯——進一步識字識詞,積累內(nèi)化,而這正是解決“詞窮”問題的根本方法。需要說明的是,“詞窮”問題的解決非一日之功,任何期待用一節(jié)課、一個月或者一個學期的時間徹底解決這個問題的想法,都是不切合實際、不符合教育規(guī)律的。教師具備引導學生內(nèi)化、積累詞語的意識,并在教學中持續(xù)不斷地做好這項工作,學生才會逐步擺脫“詞窮”的束縛,達到出口成章、用我手寫我心的程度。
(作者單位:武漢市洪山區(qū)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