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倩,黎東,牟英
四川省綿陽市中心醫(yī)院,四川綿陽 62100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二級預防藥物應用調查與分析
龔倩,黎東,牟英
四川省綿陽市中心醫(yī)院,四川綿陽 621000
目的 給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服用二級預防藥物提供合理的參考依據。方法 采集該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心血管內科收治入院的200例患者的病例資料,分析抗血栓藥物(阿司匹林、二磷酸腺苷受體拮抗藥)、調節(jié)血脂藥物(他汀類藥物)、神經內分泌抑制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β受體阻滯藥)藥物服用情況。結果 共收集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除外禁忌證后,藥物服用率分為別阿司匹林100.0%、ADP受體拮抗藥100.0%、他汀類調脂藥100.0%、ACEI 69.5%、β受體阻滯藥81.5%。服用藥物的劑量達標率分別是阿司匹林100.0%、ADP受體拮抗藥92.5%、他汀類調脂藥96.0%、ACEI 84.0%、β受體阻滯藥67.5%。結論研究結果分析表明該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服用抗血栓藥、調節(jié)血脂藥較為合理,能到達與指南相符的指標,但是神經內分泌抑制劑與指南規(guī)定要求相比較有一定距離。
急性心肌梗死;二級預防;抗栓藥;調脂肪藥;神經內分泌抑制藥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內科常見的臨床較為常見的突發(fā)急危重癥,也是老年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它的病因是冠狀動脈堵塞或接近堵塞引起心肌缺血而發(fā)生壞死,嚴重者危及患者生命[1],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人口老齡化的狀況及飲食習慣改變、心理因素的影響,我國的AMI的患病率也日益增加,在很多的臨床研究中表明,對于AMI發(fā)病、再發(fā)病、預防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研究的難題,特別是預防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積極的預防可以很好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疾病的再發(fā),提高生存率,住院期間急性心肌梗死治療很關鍵,但預防也不可忽視,怎么能達到預防與治療結合已是社會較為關注的問題[2],該文以該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心血管內科收治入院的患者200例的病例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給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服用二級預防藥物提供可靠的依據,現分析結果如下。
收集該院心血管內科收治入院的患者200名的病例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114例,女性患者 86 例,年齡 45~70 歲,平均年齡(65.43±2.13)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及高危因素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能收集為研究對象的標準為:①所有患者病例資料都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的AMI的標準:②患者沒有明顯的心衰、支氣管哮喘、持續(xù)性低血壓(收縮壓≤100 mmHg)、心動過緩(心率≤60次/min)和房室傳導阻滯(PR≥0.24S)[3];③對所有符合以上條件的患者都給予心梗后常規(guī)治療吸氧、鎮(zhèn)靜、硝酸脂類藥物及營養(yǎng)心肌藥物,常規(guī)治療上給予阿司匹林、ADP受體拮抗藥、他汀類調脂藥、ACEI、β受體阻滯藥物治療。
所得出的研究結果都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來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應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來比較;計數資料用(%)表示,應用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回顧分析該院1年內收入院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200例,除外相對禁忌證后,住院期間治療及預防用藥的使用率分別為:阿司匹林100.0%、ADP受體拮抗藥100.0%、他汀類調脂藥100.0%、ACEI 69.5%、β受體阻滯藥81.5%,其藥應用計量達到標準的概率分別為:阿司匹林100.0%、ADP受體拮抗藥92.5%、他汀類調脂藥96.0%、ACEI 84.0%、β受體阻滯藥67.5%,其結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結果與急性心肌梗死治療指南[4]相比較而言,抗血栓形成及調節(jié)血脂的藥物應用能夠達到指南的標準,但是神經內分泌抑制劑指南相比較卻有一定距離,見表1。
表1 二級預防藥物使用情況分析比較
心肌梗死的相關指南表明,對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在沒有相對禁忌證的情況下,住院期間治療不僅治療上應該應用抗血栓、調節(jié)血脂及神經內分泌抑制劑藥物,在以后長期預防中也要應用以上種類藥物,因為堅持口服抗血小板藥物、β受體阻滯劑、ACEI類藥物、他汀類藥物、可以減少心肌梗塞的再次復發(fā),還可以降低心力衰竭及相關心臟猝死疾病的不良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率,并且能夠提高患者以后的生存質量[5]。在當今社會因心臟猝死的患者越來越多,其占主要地位的是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導致血管閉塞,使供應心臟的血液中斷,從而導致部分心肌因嚴重持久性缺血缺氧而發(fā)生局部心肌壞死。在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生的時間上要爭分奪秒,并在治療上采取科學合理的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還是有一線生機,其治療還是很有效的,但是在治療后的預防可是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治愈后的二級預防是一個重要問題。對于急性心肌梗塞后的二級預防,其主要是來預防導致發(fā)病的高危因素,抗血小板聚集,調整血脂水平,延緩以及逆轉動脈粥樣硬化,阻礙動脈硬化斑塊形成,顯得非常重要。
他汀類藥物是一種HMGCoA還原酶抑制劑,對血脂特別是LDL-C的降低作用明顯,它是以降低LDL-C在血中的濃度,來提升HDL-C,他汀類的藥物還可以減小斑塊的內脂質,減弱斑塊表面張力,增生內皮細胞,來加固斑塊纖維帽,他還可以明顯改善內皮功能,降低動脈粥樣硬化進展的速度[6],并且能很明顯的改善老年患者高膽固醇血癥的動脈內皮,以及動脈血管舒張功能。
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凝聚作用是大家廣為人知,而且作用效果也很顯著,經循證醫(yī)學研究證實,使用阿司匹林藥物在預防心腦血管缺血疾病上可以減少其病發(fā)生20%~40%,并且不良反應小,可以長期服用,能夠很好的減少血小板聚集率。ADP受體抑制劑也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其主要是經過抑制血小板膜ADP受體的表達,聯合其活性作用,從而抑制纖維蛋白原與血小板膜糖蛋白(GP)IIb/IIIa之間的附著,活化血小板腺苷酸環(huán)化酶,提高血小板內環(huán)磷酸腺苷(cAMP)水平,來達到抑制血小板的作用,普拉格雷、替格瑞洛等藥物均屬于新型的ADP受體拮抗劑針對P2Y12受體。
當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生時,易引起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RAAS)過度激活,而長時間高強度的RAAS系統(tǒng)激活會對心臟有害,心臟的負擔過重,RAAS的激活可導致血管緊張素轉化酶(ACE)活化,在肝臟中使血管緊張素 I(AngI)轉化為血管緊張素 II(AngII),血管緊張素 II(AngII)和相應受體(AT1)結合一起后導致血管收縮,交感神經興奮性升高及醛固酮分泌增加,增加心臟的重構[7]。因此,在心肌梗死早期時要早期應用ACEI類藥物治療,能夠對抗心室的重構,改善患者預后的生存質量及遠期預后。
β受體阻滯劑的作用是通過抑制交感神經,來達到對抗兒茶酚胺的作用,從而達到減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縮力和心肌耗氧量的作用,從而改善心肌缺血。同時β受體阻滯劑可以降低體循環(huán)動脈壓,來達到延長心肌舒張期,增加冠狀動脈血流,減小梗死面積,明顯降低心肌梗死后而引起各種心律失常,顯著減少心肌梗死再次發(fā)生的概率和因此病死亡率。通過大量的臨床試驗研究表明,每治療1 000例患者時可以降低21例早期死亡的人數,18例非致死性再梗[8],此藥在急性心肌梗死后的二級預防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
該次試驗研究表明該院1年內的患者除外禁忌證后,住院期間治療及預防用藥的使用率分別為:阿司匹林100.0%、ADP受體拮抗藥100.0%、他汀類調脂藥100.0%、ACEI 69.5%、β受體阻滯藥81.5%,其藥應用計量達到標準的概率分別為:阿司匹林100.0%、ADP受體拮抗藥92.5%、他汀類調脂藥96.0%、ACEI 84.0%、β受體阻滯藥67.5%,其結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抗血栓及調節(jié)血脂的藥物應用能夠達到指南的標準,但是神經內分泌抑制劑指南相比較卻有一定距離,改善患者的遠期預后,提高生存治療,為急性心肌梗死用藥提供了很好的參考依據。
[1]劉浩,武剛,翟雪芹,等.早發(fā)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險因素及臨床特點分析[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2,15(11):1205-1208.
[2]蘇懿,王磊,張敏州.急性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0(4):467-469.
[3]魏文,唐其柱.β受體阻滯劑在急性心肌梗死二級預防中使用情況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1,13(12):2163.
[4]李晶,金澤寧,陳韻岱,等.急性心肌梗死治療指南對我國住院患者治療及預后的影響[J].中華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10,22(11):649-655.
[5]郭小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二級預防用藥調查[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2,14(32):321.
[6]胡瑞玲.拜阿司匹林聯合他汀類藥物預防急性心肌梗死再發(fā)的臨床觀察[J].河北醫(yī)藥,2012,34(1):70-71.
[7]段班燕,黨書毅,周明,等.厄貝沙坦與依那普利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療效比較[J].疑難病雜志,2013,12(11):832-834.
[8]劉淑萍.β受體阻滯劑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應用[J].中國老年學,2013,33(12):2995-2998.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Application of Secondary Preventive Drug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GONG Qian,LI Dong,MOU Ying
Mianyang Central Hospital,Mianyang,Sichuan Province,621000 China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of secondary preventive drug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provide rational reference.Methods 200 cases of in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6 to February 2017 were selected and the oral administration of antithrombotic reagent(aspirin and adenosine diphosphate receptor antagonists),statins drugs,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and β blocker was analyzed and researched.Results 20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ere collected and the drug administration rate was respectively aspirin 100.0%,ADP receptor antagonist 100.0%,statins 100.0%,ACEI 69.5%,β blocker 81.5%,and the standards-reaching rate of oral administration of drugs was aspirin 100%,ADP receptor antagonist 92.5%,statins 96.0%,ACEI 84.0%,β blocker 67.5%.Conclusion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s that the oral administration of antithrombotics and statins drugs by the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our hospital is rational,which can reach the guidance standards,however,the neuroendocrine inhibitor has a certain distance with the guide requirement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Secondary prevention;Antithrombotic drugs;Statins;Neuroendocrine depressant
R541.4
A
1672-5654(2017)07(b)-0171-03
2017-04-14)
10.16659/j.cnki.1672-5654.2017.20.171
龔倩(1985-),女,四川綿陽人,碩士,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冠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