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桂秀
[摘 要]課堂提問是一種簡單、直接、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中應合理運用提問,使提問兼具啟發(fā)性與針對性、符合學生的心理認知水平、在知識關鍵處提出問題,才能達到課堂提問的效果,從而從整體上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提問;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20-0092-01
與其他學科相比,數學學科在教學內容上存在較大的差異性,由于數學考量的內容更多的是運算,因而更具有思維性和實踐操作性,要求學生多提問、多思考。提問在數學課堂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的存在與否關系到整體的教學質量。良性的課堂提問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展開教學,有利于學生深入認識問題,理解知識。教師應從多方面、多角度向學生提出啟發(fā)性的問題,以激發(fā)學生樂于探索的興趣,促進其思維發(fā)展,為課堂教學增添生機與活力。
一、課堂提問應兼具啟發(fā)性與針對性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課堂提問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只有提問的內容與學生的思維模式特征以及智力發(fā)展水平相一致,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思維的開發(fā)。課堂提問主張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啟發(fā)學生思考。若教師提出的問題太簡單、那提問就沒有太大的意義;若提出的問題難度太大,就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受創(chuàng)。因此,兼具啟發(fā)性與針對性的有效提問才是教學的目標。
比如,教學“小數的加減法”時,教師先寫出一道整數加減的練習“533+36=”,然后將其變形為“5.33+3.6=”和“53.3+0.36=”。此時,教師提問:“整數加減法與小數加減法的區(qū)別在哪里,小數點的位置不同,得出的結果有什么區(qū)別?大家試著在草稿本上計算一下,做完后認真思考老師的問題,并談談自己的感受?!?/p>
在該教學案例中,教師通過采用復習舊知引出新知的方式,引導學生一步一步進行思考并計算,促使學生更好地鞏固舊知接受新知學習。
二、課堂提問應符合學生心理認知水平
課堂提問的難易程度應該與學生的心理認知水平相吻合。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有效的提問可以使學生處于適度緊張的狀態(tài)中,而過于困難或過于簡單的問題則無法做到這點。
比如,在練習中,學生常常會有疑惑:①公因數和互素數怎樣計算?②異分母分數加減如何計算?③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如何推導應用?以上三個問題均為教學中的教學目標,但由于問題過于抽象,很難激起學生的興趣,學生不愿意深入思考,往往坐等教師講解。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將問題改為①自然數、素數、偶數、因數之間有哪些關聯(lián)?它們的關系用集合圈應如何表示?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與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有什么區(qū)別,為什么同分母分數可直接加減而異分母分數不能,異分母分數如何才能進行加減?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如何計算,如何運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
在該教學案例中,教師發(fā)現問題后,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將提問的方式與學生心理認知水平相匹配,學生的主動性將得到激發(fā),學生處在解決問題的學習情境中,避免無效提問或低效提問造成的尷尬局面。
三、課堂提問應在知識關鍵處提出
課堂的提問應在課堂新舊知識學習的連接處提出。舊知與新知存在緊密的聯(lián)系,充分掌握舊知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新知,在新舊知識連接處進行提問,可以擴展學生的認知結構,為學生構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框架。
比如,教學“梯形的面積”時,教師提問:“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并將其與梯形的面積公式進行對比,它們有什么異同點?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有什么關系?怎樣將兩個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梯形上下底與平行四邊形的邊有什么關系?已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應該如何推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以舊引新,為學生厘清邏輯思路,激發(fā)其求知欲望。
又比如,教學“小數乘整數”時,教師提問:“整數乘整數以及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法則有什么異同點?”學生經過認真研究后,得出“整數相乘,不需添加小數點;小數乘整數,結果需要標小數點”。通過在計算教學中進行對比提問,使學生更容易掌握整數、小數之間的計算法則,進而深入發(fā)展自身認知結構。
課堂提問是教學實踐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教學手段,巧妙地課堂提問可以燃起學生的智慧火花。因此,教師應該用好每次課堂的提問環(huán)節(jié),將問題精心設置于關鍵處,充分結合學生的心理認知水平,將問題設計得合乎情理又具有啟發(fā)性與針對性,從整體上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責編 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