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素華
摘要:古詩是小學生語文教育的關鍵內容,應當受到廣大老師與學生的高度重視。學生學習古詩不僅能夠受到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還可以感受到詩人所表達的中心思想,從而獲得美的體驗。小學語文老師在展開教學過程中應當依據小學生的特征以及實際情況,充分利用感性的材料,融合古詩的詩情畫意,引導學生走進古詩的美好意境中。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美育教育;分析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6-0063-01
我國是個擁有燦爛歷史的文化古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也誕生了諸多文學精品,其中古詩就是其中最璀璨的瑰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古詩教育,能夠為小學生美育教育提供最好的教學素材,有助于培養(yǎng)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健全人格、綜合素質和美好心靈,是開展小學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1.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地位
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古詩有著十分關鍵的地位,古詩是我國優(yōu)秀文化的精髓,是培養(yǎng)學生氣質與修養(yǎng)的關鍵。因此作為小學語文老師應當注重古詩的教學,深入研究出好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鑒賞古詩的能力,提高其思維水平以及審美能力,讓其感受到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古詩在小學語文中的重要地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促進學生提升其朗讀水平。古詩擁有著韻律美,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不斷地培養(yǎng)了其自身的聽讀水平,能夠促進學生漢語運用水平的提高。(2)拓寬學生思維,提高其語文素養(yǎng)。學習古詩可以促進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通過生動的意象能夠讓學生體會到古詩中所包含的美。(3)感受我國的優(yōu)秀問題,提高自身的品格修養(yǎng)。學習古詩可以增加學生的文化底蘊,促進其形成健全的人格。
2.美育的概述
2.1 美育的本質內涵。美育即精神情感的教育。語文教學包括語言教育、文學教育和文化熏陶三個部分,最深層次的學習是文化熏陶。這三個方面層層遞進,密不可分。而古詩的教學也涵蓋了這三個部分,其中美育便是對古詩的深度剖析和感悟,它是一門關于人文精神的藝術,需要人們通過審美的眼光,去感受古詩所包含的韻味和深意,使之真正的成為一門藝術。
2.2 美育的特征。一是過程性。美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yǎng)人們的審美眼光和情感認知,美育具有培養(yǎng)語感、陶冶情操、怡情悅性和激發(fā)美趣的功能,而古詩的美學教育是將美育的目標和功能寓于學習過程之中,通過不斷地深入學習,人們逐漸走入古詩,感受古詩所營造的氛圍,逐步升華情感,提升理解能力和想象力,獲取美的享受。二是全面性。美育沒有明確的范圍,它既可以包含天羅萬象,又能描寫虛無縹緲的事物;它既可以談天論地,又能獨自遣懷;它是理性的,它也是感性的。有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波利特,就能出現一千種領悟和感受。它涵蓋了自我意識和社會意識,包含了個性和共性,所以,美育具有全面性。
3.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美育策略
3.1 帶領學生發(fā)現美。教師是小學生學習的指路明燈,如果想要引導小學生感受古詩教學中的優(yōu)美意境和獨特語感,教師可以通過開展繪畫教學來引導學生去發(fā)現古詩所要表達的藝術境界,拉近小學生與作者之間的情感距離,近距離感受審美教育。例如:在開展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古詩教學中,教師可以選取關于這首古詩的繪畫創(chuàng)作,通過濃墨重彩的油墨畫來展現古詩中的"日照"、"紫煙"、"瀑布"和"銀河"等美麗景物,也可以引導小學生直觀感受"掛前川"、"飛流"、"直下"和"落九天"的壯闊場景,調動小學生發(fā)現古詩所描繪的廬山壯麗的景色,自然產生對祖國河山的贊美之情。
3.2 引導學生體會美。小學語文教學選取的古詩遵循的是嚴格的絕句和律詩規(guī)則,整首詩讀起來朗朗上口、抑揚頓挫。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可以深入體會古詩的鮮明節(jié)奏和豐富情感,加深對于古詩優(yōu)美意境的深入體會。例如:在開展楊萬里的《小池》古詩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小學生按照正確的語調,根據作者所要表達的豐富情感讀出《小池》整首詩的抑揚頓挫和跌宕起伏的節(jié)奏變化,體會其中所蘊含的勃勃生命力,通過一個"惜"字感受"泉眼"與"細流"的無限憐惜,通過一個"愛"體會"樹蔭"與"小池"之間的相互依戀,再加上"蜻蜓"、"小荷"的相互映襯,引導小學生體會大自然的無限和諧。
3.3 指導學生創(chuàng)造美。教師在引導小學生通過繪畫、朗讀發(fā)現古詩美之后,就需要在此基礎上,開展審美教育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學生應該根據前期古詩的學習成果,開展創(chuàng)造美的學習過程,必須把對古詩的理解上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例如:在開展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的古詩教學中,教師通過開展繪畫、朗讀的教學手段深入解析古詩所表達的意境之美后,就應該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小學生,引導他們開展豐富的想象力和獨特的觀察力,對于《登鸛雀樓》的韻律之美、意境之美開展更深層次的學習,學生可以分組討論、登臺表演和繪畫創(chuàng)作等不同學習方式,感受作者登高望遠的意境,引導學生感受作者開闊的視野和壯闊的胸懷,在精神境界上得到升華和提升。
總結:總之,小學語文選取的古詩,大多主題優(yōu)美、語意清新和意境悠遠,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古詩教學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情操,提升想象空間,鍛煉他們通過古詩來體會美、發(fā)現美和創(chuàng)造美,從而達到提升小學生審美情操和綜合素質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張歆沂,楊其勇.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古詩課堂美育探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5,09:89-92+110.
[2] 王強.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4,05:99.
[3] 陳宣龍.趣味教學法對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作用探討[J].求知導刊,2015,2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