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新
摘 要: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觀點態(tài)度是詩人用簡短的語言表達出的社會現(xiàn)實生活和內心情感的展現(xiàn),它是作者思想情感和生活態(tài)度以及政治傾向的反應。通過對詩歌思想內容和古典態(tài)度的分析會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情感基調,明確詩歌的社會價值。本文主要探究了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如何帶領學生評價古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觀點態(tài)度,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思想和態(tài)度。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代詩歌;思想內容;觀點態(tài)度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站到更高角度去理解和探究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和思想,分析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思想內容主要是指詩歌的立意;古人云:詩言志?!爸尽本褪窃娙说闹鞠?、報復、愿望和情懷等。古代詩歌一般表現(xiàn)出來的思想是:詠史懷古、送別悼亡、思鄉(xiāng)懷人、詠物抒懷、山水田園、邊塞征戎等,學生要通過閱讀題目和詩歌內容來探究詩人想要表達的思想和觀點態(tài)度,進而體會到詩歌的情感,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一、分析詩歌題目,直觀感受內容
古代詩歌的題目是詩歌主旨和思想的集中反映,通過閱讀詩歌的題目,學生就應該了解詩歌的內容,感受到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觀點態(tài)度。詩歌的題目言簡意賅,通過簡練的語言就概括出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是學生在探究和分析時需要關注的內容要點。例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適的《別董大》、李白的《贈汪倫》等,通過題目中的“送”“別”“贈”就可以看出這幾首詩都屬于送別詩,表達出來的都是離情別恨、深情厚誼和激勵勸勉。學生要通過詩歌的題目來思考和分析,看到詩歌的情感和態(tài)度。通過杜甫《江南逢李龜年》中的“逢”字可以看出這是一首有關重逢的詩歌;而岑參的《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的“思”字可以看出這是一首講訴思念情感的詩歌。詩歌的題目簡潔明了地展現(xiàn)出了詩歌的主題和思想。
二、把握語言表達,體會作者觀點
語言是構成詩歌的主體,學生要善于深入挖掘詩歌的語言特征來探究詩歌的情感和思想。 詩歌豐富的思想情感往往借助于精煉的語言來體現(xiàn),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思考和分析詩歌中的情感,通過抓住這些關鍵字的方式來活躍思維,提高自己對字詞和詩歌含義的理解。通過對每一個句子的分析,學生要把握詩歌的語言特點和語言內容,明確詩歌的內容和感情計調,促進學生進一步探究詩歌表達的觀點態(tài)度。例如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洲。詩歌中通過一些關鍵的語言表達了對月色的喜愛,對故鄉(xiāng)的眷戀。首先用“峨眉山月半輪秋”來映襯月色之美;通過“向”,表達出駛向;通過“君”表達對對方的尊稱;通過“下”表達順江而下。通過這些語言和詞匯,學生會勾勒出一副美麗的圖畫,看到峨眉山月的景象,進而融入到詩人表達的情境中,看到家鄉(xiāng)的月亮,進而感悟詩的意境,感受到游子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在分析中和對語言的體會中,學生會從中受到美的熏陶,進而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和態(tài)度。只有正確地理解了每一個字詞的含義,才能夠更好地把握思想和態(tài)度。
三、注重形象分析,探究作者態(tài)度
詩歌往往是通過一定的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態(tài)度的,學生在分析時要善于融入到詩歌的情境和氛圍中,主動地思考,積極地探究,通過詩歌的形象來表達內心的情感。邊塞詩一般會通過邊關、玉門關、羌笛、胡人、胡馬、黃河、長城、明月、陰山、黑山等形象來表達邊境的生活和情境,所書寫的要點通常是邊塞風光、奮勇殺敵 、誓死衛(wèi)國、征人愁怨。而詠物詩一般會通過松、竹、梅、菊、蟬、蜂等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一般是托物言志,借助這種事物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展現(xiàn)出物象的本質特征,寄寓詩人的情懷。每一類詩歌都有其想要表達的主旨思想,而這種思想往往都是通過具體的形象來表達和展現(xiàn)的。通過對于這些意象的分析和品味,學生就會了解哪些事物通常會表達何種情感,進而不斷地進行分析總結,形成自己系統(tǒng)化的認識。
四、關注因詩論詩,客觀理解情感
詩歌的寫作往往都是詩人在特定的情景和環(huán)境中,結合自己內心的情感進行寫作的,它融入了很多時代的元素和社會背景,因此,學生在分析詩歌的內容時要具體探究詩人的生平、思想、創(chuàng)作風格,同時要結合詩歌創(chuàng)作的年代、緣由、背景,通過從多方面,多角度來探究詩歌的內容和意象來進一步理解詩歌的情感。如曹操的《觀滄?!?,詩歌通過簡練的語言描寫了滄海的壯麗景色,這是學生在分析和探究中直觀地看到的形象,但是通過對這些語言和文字的分析,學生會看到,作者實際上是在表現(xiàn)自己博大的胸懷,是對自己撥打胸懷和豪邁氣概的書法,展現(xiàn)了詩人想要統(tǒng)一天下的宏偉抱負。為了能夠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調,學生在探究中就要了解詩人,曹操是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他當時在戰(zhàn)爭中以少勝多,擊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對手——大軍閥袁紹。在勝利的環(huán)境下,他繼續(xù)追擊,征討烏桓,所向披靡,大獲全勝。在勝利的喜悅中,它登上了碣石山觀看滄海壯麗景色,此時的他意氣風發(fā)、躊躇滿志,所寫的詩歌自然也帶著濃厚的對大海的喜愛和對建功立業(yè)的渴望之情。
五、明確全詩內容,整體把握詩歌
在探究詩歌的情感時,學生要全面地分析問題,不要僅看到一個詞或者是一句話,要通過全詩來分析詩歌的情感,進而把握詩歌的態(tài)度。如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學生要通過思考和分析了解詩人的寫作背景和詩人的生活,進而明確詩歌表達的意義,在理解字面含義的基礎上感悟詩歌表達的情感,尤其是要通過感悟和分析體會作者堅定不移的報國之志和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心。學生對于詩歌的整體把握會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每一句的含義和整篇文章的思想情感。學生通過自己的感悟和通篇理解會更好地理解詩歌,進而理解詩句中的寓意,把握好詩歌的思想感情。
總之,在對于詩歌的探究中,學生要充分地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思考,認真分析,通過對詩歌中的字詞、語言、形象、意象、詩人以及寫作背景等的分析來探究詩歌的含義,逐步地理解和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和思想態(tài)度,促進學生對古詩歌鑒賞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余駿鋒.“品意象·賞詩詞”教學案例[J].語數(shù)外學習,2015(04).
[2]陳國林.強化整體感悟,突出鑒賞評價[J].語文建設,2016(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