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旭佳
【摘要】自主探索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一種重要方式.在教學活動中,我們要想方設法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誘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引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引起學生的數學思考,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的思維活動之中,享受探究的樂趣.應該做到:營造生活情境,激發(fā)探究興趣;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誘發(fā)探究動機;提供操作機會,引發(fā)探究欲望;關注探究過程,共享探究樂趣.
【關鍵詞】自主探索;興趣;動機;欲望;樂趣
《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稿)》指出:“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可見自主探索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一種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我們要想方設法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誘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引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引起學生的數學思考,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的思維活動之中,享受探究的樂趣.
一、營造生活情境,激發(fā)探究興趣
學習興趣對新知識的獲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對自己感興趣的現象、原理、規(guī)律等,總是積極、主動地去認識和探究.因此,在教學中我把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作為教學設計起點,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fā),使他們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
例如,教學“認識鐘表”時,使用一名學生早晨起床的情境圖,這一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經驗關系密切.我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設計,課前,我布置兩項任務,要求學生擇其一完成.一是學生自己或在家長帶領下到村委會、銀行、超市等單位調查他們上下班的時間.也可以向父母了解其上、下班時間.二是用圖畫形式表現自己快樂的周末:起床、玩耍、回家、游戲等的時間.看誰記得準,做得好.上課時,我讓學生把自己的收獲在組內匯報、小組交流,啟發(fā)學生談談自己是怎樣認識鐘表的,最后進行相應的練習活動.這樣設計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了學生主動參與和親身實踐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感悟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誘發(fā)探究動機
在心理學上,動機一般被認為涉及行為的發(fā)端、方向、強度和持續(xù)性.動機是推動一個人進行活動的內部動力,而探究動機是學生產生探究行為的源泉.“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就是在教材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制造一種懸念,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從而誘發(fā)學生的探究動機.
例如,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在引入時,我創(chuàng)設了一個分作業(yè)本的問題情境.“學校準備把買來的作業(yè)本獎勵給同學們,如果有3名同學得獎,每人獎勵2本,一共需要多少本?”學生很快可以列出算式2+2+2=6(本).“如果6名同學得獎,每人同樣獎勵2本,一共需要多少本?怎么列式?”學生能列出6個2相加的算式,但已感到麻煩.隨后我又提出:“如果這樣獎給全班的43名同學或全校的250名同學,要相加那不是更麻煩了嗎?”這樣,學生倍感眼前的實際問題用加法解決有困難了.怎么辦呢?我便告訴學生要用新的辦法來解決,于是引入新課題.這樣新課堂一開始就制造了懸念,一下子吸引了學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探索新方法的動機.
三、提供操作機會,引發(fā)探究欲望
心理學研究表明:大多數兒童對既動腦、又動手的直觀形象學習活動都有較高的興趣.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在動手、動口、用眼、用腦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下主動去探索新知識.
例如,在教學“求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時,我發(fā)現我們班的學生愛玩一種叫“悠悠球”的玩具,于是我就問學生:“你們能算出‘悠悠球的體積嗎?”這一問,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開動腦筋,積極探索,爭先恐后地發(fā)表各自不同的見解,有的學生說:“先在量杯中倒一定體積的水,再把‘悠悠球放進去,用這時水的體積減去開始時水的體積,得到的差就是‘悠悠球的體積.”有的學生說:“可以倒?jié)M一杯水,然后把‘悠悠球放進去,漫出來的水的體積就是‘悠悠球的體積.”……學生爭著表達自己的觀點.之后,我與學生一起動手實驗,求出了“悠悠球”的體積.在這個實踐活動中,學生動手、動腦,親身參與了策劃、測量、記錄的全過程,探究的熱情非常高.
四、關注探究過程,共享探究樂趣
課標提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一些體驗.”讓學生親歷體驗,不但有助于通過多種活動探究和獲取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能夠逐步掌握數學學習的一般規(guī)律和方法.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為學生預留足夠的探究空間和時間,讓每一名學生都真切體驗探究的全過程.
例如,教學“3的倍數的特征”時,在復習2的倍數特征后,我讓學生猜一猜:“什么樣的數是3的倍數?”學生受判斷數的奇偶性影響,做出“個位上是3的倍數的數就是3的倍數”的猜想.接著,我出示問題:“怎樣用3,4,5這三個數字組成是3的倍數的三位數?你是根據什么判定它是3的倍數的?可能與什么有關?”讓學生獨立思考后在小組交流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說:“我們組成的數是453,543.因為它們個位上的數字是3,所以是3的倍數.”有的學生馬上反駁說:“我們組成的是345,354,435,534,通過計算,發(fā)現它們也3的倍數,但與個位上的數無關,可能與各位上數的和有關.”“以上同學說得對不對呢?”此時,我再提供材料讓學生嘗試、驗證,再合作、交流.自然而然,學生便發(fā)現了3的倍數的特征.如果單純地按照教材上的方法教學,學生的興趣不濃,得到的知識也極不牢固,更談不上鍛煉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作為教學內容的加工者,我們應大膽舍棄過多、過細的鋪墊,盡量對學生少一些暗示、干預,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自己去研究、發(fā)現,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主動建構知識,在探究中獲得學習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