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作者作為一名學科教學(語文)的在讀研究生,以學生和見習教師的雙重視角,從詩歌自身特質出發(fā),結合專業(yè)知識與見識啟發(fā),提出詩歌教學應立足于情感展開的觀點,并從課上課下兩方面給出一些改善建議。旨在為同樣困擾于詩歌教學的一線教師們提供一點兒參考價值。
關鍵詞:詩歌教學;情感;誦讀涵詠;積累
一、某高級中學歐陽修《蝶戀花》教學實錄
1、介紹閨怨詩進行導入;
2、初讀文本,歸納作品內(nèi)容。思考問題:①詞的上下片在表達方式上是如何分工的?②上下片所寫時間有何變化?
3、討論:①為什么用疊詞“深深深”?②“堆”字的表達效果?③作品上片第一句的表達手法?效果?④女主人公孤寂凄苦的原因?⑤下片第一句表達了閨婦怎樣的愁思?
4、提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寄深于淺,借景抒情,請說出本句有哪幾層意蘊?
5、提問;以這樣的次序展開有怎樣的表達效果,請試做分析。
6、拓展訓練:溫庭筠《夢江南》,提問:①詞眼是什么?②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
7、以5首詩詞為例,總結閨怨詩的情感類型。
二、筆者的反思
《蝶戀花》的授課教師是我市四星級高中的在編教師,從教多年,專業(yè)知識豐富。在見習實踐中,這樣的詩歌教學模式占據(jù)主流。然而學生卻對面面俱到的講解分析反應平平。究其原因,乃是教師們普遍忽視作品感情所致。
這里說的忽視不是指教師們完全不在意作品感情,而是說他們對詩歌感情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大部分教師只把作品中的情感作為一個學習板塊——要么放到前面,要么放到后面,或者直接從對字詞句的賞析中體會,而缺少一種整體意識。針對這種狀況,筆者認為詩歌教學應立足于情感,以作品情感充分激發(fā)學生情感,使學生在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的基礎上,再進行品字析句式的深入學習。下面,我將從詩歌的自身特質來具體闡述我的看法。
晉人陸機云:“詩緣情而綺靡。”情感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動力,也是詩歌之所以能打動人心,之所以富有永恒藝術魅力的根本原因。明代徐禎卿云:“情能動物,故詩足以感人?!币步沂玖嗽姼杈壡槎奶刭|。詩歌作為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粹,自然是應該被我們代代傳承的。因此,詩歌教學作為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路徑之一,自然應該擔負起傳達作中品動人情感的職責。
我們先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情感并非詩歌這種文體所獨有,但為何詩歌中的情感特別能打動人心呢?“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講的是小兒女之間的甜蜜與惆悵;“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述說的是鐵血男兒的干云豪氣;“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表述的是君子對自己的奮然激勵與鞭策;“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表達的是游子對故鄉(xiāng)親友的殷切思念……
吟詠著這些動人的詩篇,筆者豁然開朗——詩歌中的情感之所以更加動人,是因為承載著這些情感的詩歌語言充滿著藝術魅力,能更貼切生動地傳情達意。這也是中學教師們總是對詩歌語言進行事無巨細分析的合理性所在。然而,中學詩歌教學并未能真正引起學生興趣——它的意義至多是應付考試,而并未將詩歌真正打動人心的情感傳遞給學生。教師們對詩歌語言進行鞭辟入里式的解析同時,早已忘記品析語言的初衷應該是體會情感,更不用說在作品情感的律動中學習詩歌了。對此,筆者認為詩歌教學應立足于情感,并將情感感染貫穿于整個詩歌教學過程。具體可以從課上課下兩方面來操作。
三、課上:重視涵詠誦讀
詩歌中的情感往往意蘊深長,很多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過分追求閱讀理解的精確性,造成詩歌教學缺乏美感,了無生趣。因此,詩歌教學除了精確性外,還應有模糊性的存在。誦讀涵詠便是詩歌教學最適用的一種模糊教學法。
誦讀涵詠是語文教學的基本途徑。詩歌富有鮮明的節(jié)奏,講究平仄與押韻,因此更適合于誦讀教學。在見習實踐中,有位講解姜夔的《揚州慢》的女教師便十分重視誦讀涵詠:上課伊始,該教師簡單帶同學們熟悉作品后,便引入《詩經(jīng)·王風·黍離》中的黍離之悲,點明“悲”字奠定了詞的感情基調(diào)。然后請同學們朗誦作品。之后,該教師又親自配樂朗誦,讀得十分認真,情感也十分投入,因此結束時博得全體學生和在場的實習教師的熱烈鼓掌。緊接著教師又讓同學們再次配樂朗誦,直到同學們讀出感覺才開始下一個環(huán)節(jié)。此時,整個課堂充滿了一種肅穆悲涼的氣氛——同學們已真正走入作者姜夔的情感世界了。之后就是對詩歌語言的賞析,然而與別的教師不同,該教師的每一次提問和串講,都是以一種飽含情感的語調(diào)和句式。最讓筆者印象深刻的是,在課堂結束時,該教師要求同學們在朗誦中結束這場悲痛的揚州之旅。同學們讀得出人意料的感人——于是這堂課的教學效果便毋庸置疑了。
聲情并茂的誦讀可以引起人美的聯(lián)想,使學生把靜止的文字變成聽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畫面,從而很輕松地走進一個詩化的天地,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和心靈碰撞了。
四、課下:重視積累,領悟應用
筆者本人現(xiàn)在回想起還不算久遠的中學時代,非常遺憾沒有在那個時候多積累一些課外的古詩詞。只記得那時非常羨慕那些能在作文中運用很多課外詩詞的同學——相比于自己直白的抒情,別人的作文顯得充滿了詩意。所以筆者決心在不久的將來,走上工作崗位后一定要努力開拓學生的詩歌學習領域,加強學生課外詩歌積累,目的就是使學生“在生活中保持一顆詩人的心”。陸游教育他的兒子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講的就是在生活中感悟積累的意義。如果學生能在生活中保持一顆詩人的心,多積累多感受的話,還用擔心他們在課堂上不能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嗎?
詩歌教學應立足于情感,在激發(fā)學生情感的基礎上由情入理展開。“批文人情”是詩歌欣賞的基本要求,教師們切勿在庖丁解牛中忘記了情感的律動。
參考文獻:
[1]孫菲.淺議模糊性在詩歌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市場.2010:15
[2]肖細白.詩歌教學與情感體驗[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03:04
[3]曾燕芳.中學語文詩歌教學初探[J].基礎教育研究,2010:16
[4]曾澤玉.融古今中外詩情,鑄高尚人格操守[J].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04
作者簡介:陳子?。?993-)女,漢族,山西忻州人,山東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