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棟梁+尋雪梅
【摘要】針對同一篇課文《珍珠鳥》,朱則光、郭初陽、竇桂梅三位名師,根據自己的實際、自己的理解,課的總體設計思路、結構、風格,所采取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文章重點探討了朱則光老師的設計,聚焦于他教學案例中《自然之道》的引入,“寫什么”和“怎么寫”的教學,關于收束朗讀。通過比較分析,找出優(yōu)點和不足,以期在多層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討中,整體提升我們自己的教學教研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教學案例 《珍珠鳥》教學設計 比較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1-0145-02
年前突然收到了來自北京的快遞,竟然是朱則光老師的新著《活動語文》和《永不停滯地追問》。自從教育博客上認識朱老師多年來一直見證了他輝煌的足跡,他的《活動語文》專著中有一篇《珍珠鳥》的教學案例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最初見到的《珍珠鳥》的名家教學案例是郭初陽老師關于這篇課文的實錄,然后是竇桂梅老師的實錄,如今又見到了朱老師的教學設計。
我們不妨先看一下三位老師的總體思路:
郭初陽:緊緊圍繞籠子周旋
以人與鳥之親近來觀察鳥與籠子的距離;以筱曉與馮冀才態(tài)度之差異,來發(fā)掘對囚禁的欣賞;以影片《群鳥》中籠子的置換,來反省人類自恃有力的迷狂;以小竹籠束縛身體與大房間來束縛精神,來探究天生的囚徒對自由的擔當。
竇桂梅:將信賴進行到底
圍繞“信賴”確定教學思路:第一步品味人與小鳥的信賴(第一課時);第二步:探討人與大鳥的信賴;第三步:思考人與鳥類的信賴。(第二課時),課堂教學主題的線圍繞“鳥”展開,鳥怕人、鳥疑人、鳥依人、鳥離人。
朱則光:以探究“信賴往往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貫穿始終。
以圖片、鳥叫、設問導入暗示主旨;以朗讀、概述、圈點感知整體把握主旨;以深究理解主旨:1、品讀“呷”,感受美好2、探求信賴(1)通過鳥的位置變化和動作表現(xiàn)說明信賴是一個過程(2)分組列舉并評價“我”的舉動說明信賴是一種愛(3)對比閱讀《自然之道》說明信賴是一種尊重;由物及人,延伸深化主旨;從不同角度反復引讀主旨收束全文。
比較三位老師的總體設計,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郭初陽老師是站在讀者的立場進行設計,所謂作者未必有,讀者未必沒有,他強調的是“自由”,而對文本主題“信賴”,進行了顛覆式解構。事實上這已不是“標新”可以形容的了,而是“立異”,但卻失去了對文本、對作者起碼的尊重。另外為了完成這種解構,郭老師穿插了大量的文本甚至影片,極大地壓縮了學生自主活動的空間,而教師也變成了一個思想的兜售者,變向的灌輸者。面對初中生這種解構是不合宜的,也不會得到學生強烈的共鳴與認同。
竇桂梅老師則是站在目的立場(即她提倡的主題教學)進行設計,強調的是在尊重中超越。竇老師用了兩課時對本文進行了解讀。第一課時,竇老師循著作者的主旨,把“信賴”作為教學的主題,同時引導學生細心品讀語詞,反復誦讀句子,領悟作者的態(tài)度感受,體現(xiàn)了對作者和文本的尊重。第二課時竇老師對文本進行了解構,但這種解構與郭初陽相比是相當有節(jié)制的,可以說是一種理性的解構,是繼續(xù)圍繞“信賴”,層層推進的解構。雖然同樣為朱老師所不滿,但基本上還是可以接受的。
朱老師的解讀則是站在作者的立場,剝繭抽絲,取其精華,強調的是“信賴往往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這一主旨,并以這一主旨貫穿始終,抓住信賴循序漸進,給了作者和文本最大的尊重。此設計亮點多多,但也有值得商榷之處:
一、關于《自然之道》的引入
馮驥才“什么也沒做”和導游的“無動于衷”是有區(qū)別的。馮驥才“什么也沒做”實質上是一種“不干擾”,導游的“無動于衷”實質上是一種“不干預”?!案蓴_”的結果是不和諧(鳥怕人),“干預”的結果是破壞自然之道(龜被殺)。如果說“無動于衷”是對自然之道的尊重,那么“什么也沒做”則是相處的一種智慧。因此《自然之道》文本的引入是否恰當呢,就成了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二、關于“寫什么”和“怎么寫”的教學
關于“寫什么”的探討,朱老師做得十分到位,扎實有效,遠勝郭初陽老師的浮光掠影,甚至比竇老師有過之而無不及。至于“怎么寫”的問題朱老師顯然也注意到了,并且采取了以文帶言,以言帶文的處理方法,但由于對“寫了什么”的探討,過于系統(tǒng)化、層次化,使得“怎么寫”的空間極為狹小,突出不夠,甚至給人一種零碎的感覺。其實一堂課的容量是有限的,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竇老師不是用了兩節(jié)課的時間嗎?如果公開課是兩課時,朱老肯定會少些遺憾吧。
三、關于收束朗讀
我不知道為老師們激賞的收束朗讀具體是怎么操作的,估計是音樂中屏顯:“信賴往往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之后,朱老師采用了引讀法,即教師讀“讓我們……”學生接“信賴往往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不難想象當時學生肯定是讀的氣壯山河,聲震屋瓦,學生也在反復朗讀中強化了對主旨的感悟,最后在朗讀聲下課。無疑這種設計是成功的,尤其是在公開課中,更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效果。但吹毛求疵的講,也有點做秀的嫌疑。
總之三位名師的課用“新、活、深、實”來比較的話,郭初陽老師“新”字上過了頭,“活”字上走了樣,似活而實死,“深”字上大而不當,“實”字上乏善可陳;竇老師“新、活、實”名至實歸,唯有“深”字見仁見智;朱老師“實”則第一,“活”字當與竇老師在伯仲之間,當“新”字而無愧,許“深”字而略不及。
參考文獻:
[1]蔡清田.教育行動研究[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 1190.
[2]、陳桂生.到中小學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動研究”的嘗試[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王策三.教學實驗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4]李晶.社會調查方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