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語文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閱讀是學生學習祖國語言和文字、培養(yǎng)道德情操、提升審美情趣等方面的根基。因此,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毙W語文閱讀教學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整個語文教學活動中所占比例極大,課時甚多。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也最多。而提及語文課,首先浮現(xiàn)在腦海的就是閱讀教學,因而說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毫不為過。同時,閱讀也是學生學習祖國語言和文字的有效途徑,是了解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拓展知識視野、培養(yǎng)道德情操、提升審美情趣、鍛煉思維能力的根基。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優(yōu)化語文閱讀教學質(zhì)量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必由之路。
一、營造積極和諧的師生關系,創(chuàng)建和諧的閱讀氛圍
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提出,要將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而傳統(tǒng)教學觀念中,教師一直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這種觀念長期占據(jù)教學活動領域并產(chǎn)生根深蒂固的認知慣性,故而在當前的實際教學活動中依舊有著深厚的影響。在這種教學觀念之下師生之間常常處于一種管理與被管理的不平等狀態(tài),學生和教師之間很容易陷入矛盾沖突中。緊張的師生關系使得學生極易情緒化,不良情緒使對情感體驗有深刻要求的語文閱讀無法得以有效開展。因此,必須打破傳統(tǒng)觀念,營造積極和諧的師生關系,創(chuàng)建和諧的閱讀氛圍,才能推動語文閱讀教學效率的提升。
語文教師必須時刻謹記將學生作為閱讀教學的主體,讓學生擁有足夠的閱讀時間與空間,并積極引導學生形成自主閱讀與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同時,始終尊重學生,并將其視作平等主體,尊重每一個個體獨特的閱讀方式。
二、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推動閱讀能力提升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持續(xù)不斷學習的動力。學生的學習興趣高低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他們的閱讀注意力始終維持在高度集中狀態(tài),使學生能夠自發(fā)自覺地進行積極閱讀。而閱讀素材的選擇正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
關鍵。
閱讀素材的選擇應結(jié)合小學生在感知、注意、記憶上的特點??傮w來說,小學生在認知上基本從籠統(tǒng)、不精確地感知事物的整體漸漸發(fā)展到能夠較精確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發(fā)現(xiàn)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間的相互關系,但其注意力不穩(wěn)定、不持久,記憶力則仍以無意識記、具體形象識記和機械識記為主。
這些特點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素材選擇上應該選擇圖文并茂、故事性強的閱讀素材。圖文并茂的文本降低了純語言閱讀的枯燥性,也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同時,故事性強的文本容易引發(fā)學生的探求欲,加強其對進一步閱讀的渴望,令其萌生不斷閱讀的興趣。此外,圖文并茂、故事性強的文本便于小學生認知和記憶,強化其閱讀成就感,繼而不斷刺激閱讀興趣。
三、多種教學模式并舉,提升教學效率
第一,情境教學法。情境教學法中“情境”指的是用語言、動作、案例、物品、音符等各種東西來創(chuàng)造出真實環(huán)境,情境教學法可以激發(fā)學生們學習的興趣,也可提高學生們的人格及品質(zhì),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自學意識及精神狀態(tài),培養(yǎng)學生們的審美能力。目前,小學語文教材中許多內(nèi)容都是圖文并茂的。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充分觀摩圖畫,并進行情境假象和預設,在假象和預設中充分體會自己的情感認知。以圖設境,充分提升學生閱讀情感和認知體驗。
第二,充分調(diào)動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shù)設備。小學生的思維和理解能力還比較弱,而語文閱讀學習的大部分內(nèi)容比較抽象,小學生缺乏相應的感性認知,理解起來較難。傳統(tǒng)的板書教學枯燥而且無趣,使用信息技術(shù)則能將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和生動,豐富的字體庫、鮮艷的色彩輕易就能改變那些嚴肅而乏味的板書,教師設計的小動畫或者尋找到的豐富配圖瞬間就能讓艱澀的抽象理解轉(zhuǎn)變?yōu)榫唧w的可感知對象,利用信息技術(shù)的多樣化和形象化可以更為容易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點,將學生迅速帶入閱讀學習的良好狀態(tài)。
第三,不忘傳統(tǒng),培養(yǎng)良好閱讀習慣。閱讀不等同于簡單地看書,閱讀是對文本從思想、情感上進行的更深一層次的體會。小學生年齡較小,對閱讀進行深入充分理解困難比較大。因此,必須做好預習工作。通過預習,可以將閱讀中存在的基本字、詞、句的認知障礙清除,確保其后的整體閱讀的連貫性。同時,也可使小學生對文本通篇有簡單的體會和感知,為教師在課堂進行閱讀教學的深化引導打下基礎。
第四,形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良好的閱讀習慣對閱讀能力的提升、保證閱讀的效率提高、閱讀目的有效完成有著重要的作用。讓學生在閱讀中逐步養(yǎng)成讀、畫、批、寫的習慣。在預習文本時,學生可以輕聲朗讀,也可以默讀,對于文中寫得好的詞和句子可以用筆勾畫,并準備專門的本子進行摘抄,還可以在空白處進行眉批,寫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而對于文本中不明白或者有疑問的地方敢于提出質(zhì)疑,對文本的閱讀體會和見解能與同學和老師進行積極交流。
總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在整個語文教學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提升語文閱讀教學效率是現(xiàn)實需求的必然之路,我們應積極探索。
參考文獻
[1]聶長發(fā).淺析信息技術(shù)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亞太教育,2016(36).
作者簡介:支菲,女,1983年生,畢業(yè)于陜西師范大學,現(xiàn)任教于陜西咸陽天王學校,中小學二級,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育。
(編輯:張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