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紅
摘要:
原真性是保護歷史文化古城的重要原則。根據(jù)“歷史文化古城”、“原真性”的相關概念,探討基于目前現(xiàn)狀對于閬中古城原真性保護的幾點建議:制定相關政策,規(guī)范管理;保留閬中古城應有的活力;保護文化資源是古城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搖籃;培養(yǎng)群眾保護意識力爭全民參與。
關鍵詞:閬中古城;歷史文化古城;原真性;建議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7.017
閬中古城—中國四大古城之一,是我國現(xiàn)存歷史文化古城中結構體系和歷史風貌保存較完整的古城之一,擁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如今,閬中已成為旅游目的地的首選,但隨之而來的發(fā)展使閬中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所以對于閬中古城來說,保持古城的原真性具有極高的價值。
1相關概念
1.1歷史文化古城
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歷史文化古城被認定為“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和革命意義的城市”。閬中古城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并保存著豐富的歷史文物,屬于歷史文化古城范疇。
1.2原真性原則
“原真性”是英文“Authenticity”的譯名,原義是指真實的、原本的、神圣的,如今,原真性是指原來最初真實的原物以及全部原初本真的歷史信息,還包括在原來的物質基礎上,運用現(xiàn)代化的技術和手段維護文物最原始的狀態(tài)。如今,原真性已成為國際公認的文化一沉評估、保護和監(jiān)控的基本因素。
2閬中古城綜述
2.1古城綜述
閬中,地處四川盆地東北部,位于嘉陵江中游,秦巴山南麓,介于東經105°41′~106°24′,北緯31°22′~31°51′之間,總面積1878平方公里,轄21個鄉(xiāng)、25個鎮(zhèn)、4個街道辦事處。閬中,素有“閬苑仙境”、“巴蜀要沖”、“風水古城”之譽,唐代詩人杜甫在這里留下了“閬州城南天下稀”的千古名句。其閬中古城位于四川盆地東北緣、嘉陵江中游,總面積達4.59平方公里。閬中古城被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截至2017年,古城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歷史,并在1986年被國務院評為“全國文化歷史名城”。閬中文化的主體是以漢桓侯祠(張飛廟)為代表的三國文化,以云臺觀、大佛寺、永安寺、巴巴寺、福音堂、天主教堂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貢院為代表的科舉文化,以巴渝舞、皮影、川北燈戲、亮花鞋、剪紙等藝術為代表的民俗文化,被譽為“多元文化和諧發(fā)展的典范”。
2.2古城特色要素分析
筆者在對閬中古城的特色要素分析時,主要從自然資源、人文景觀、歷史文化、風俗、特產、特色節(jié)目三個方面對古城進行了全面分析,如圖1所示。
2.3古城價值評估
閬中古城素有“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稱,如今,閬中古城仍完整保留著古街道、古城墻、古民居、古廟宇等古建筑,它是閬中文化傳承的載體和文化體現(xiàn),有著極高的保護價值。筆者對閬中古城價值分析分別從歷史價值、社會文化價值、經濟價值三方面進行:
歷史價值:至今,閬中古城完整的保留著張飛廟、永安寺、五龍廟、滕王閣、觀音寺、巴巴寺、大佛寺、川北道貢院等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邵家灣墓群、文筆塔、石室觀摩崖造像、雷神洞摩崖造像、牛王洞摩崖造像、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舊址、華光樓等2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而這些文物對人類研究閬中歷史文化及與之相關的歷史有著極高的研究意義。
社會文化價值:隨著閬中市旅游局及相關部門的打造和復建,在古城中不時可以欣賞到閬中皮影、張飛巡城、巴象鼓舞等節(jié)目,向人們真實地還原了歷史情景及民間傳統(tǒng);除此之外,城中的貢院、紅軍政治部舊址、落下閎故居真實的展現(xiàn)了不同時期人民的生活狀態(tài),具有較高的社會文化價值。
經濟價值:閬中古城于2013年9月被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成為川內及與四川省相鄰地區(qū)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地首選,推動了當?shù)亟洕目焖侔l(fā)展;其次,在打造過程中,閬中形成了獨特的特色產品銷售區(qū)及豐富的節(jié)目形式,吸引了各地的游客前來游玩。
3基于目前現(xiàn)狀對于閬中古城原真性保護的幾點建議
3.1制定相關政策,規(guī)范管理
閬中古城是先輩們留下來的珍貴遺產,唯有以保護為前提,嚴格按照政策進行開發(fā),才能造福后輩。筆者認為在開發(fā)時要嚴格遵從《閬中市旅游發(fā)展總體規(guī)劃》、《閬中保護規(guī)劃》、《閬中古城保護修繕性詳規(guī)》的要求進行規(guī)劃和后期的修繕工作。按“修舊如舊,復古如古”的原則對古城進行改造,著力打造有可彰顯閬中區(qū)別于其他古城的新特色,盡量讓游客感受到閬中古城獨特的文化氣息。同時,對于后期修繕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應嚴格按照規(guī)定,在涉及材料的選取及工藝上都應符合歷史真實,盡量凸顯古城的特色。
3.2保留閬中古城應有的活力
原真性原則是保護閬中古城的重要原則,其意思是指真實的、本真的、非復制的、非仿造的。對此,對于古城建筑材料的選取、工藝及后期的修繕工作的原則就是真實的展示古城原本的樣子。然而,古城是以民居為依托,故在修建過程中應滿足現(xiàn)代居民的居住習慣和需求,外層建筑應嚴格按照相關規(guī)定進行修建,居民的內部裝飾盡可能在還原歷史的同時滿足現(xiàn)代民居的生活需求,進而帶給本住居民強烈的歸屬感,保留古城應有的活力。
3.3保護文化資源是古城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搖籃
3.3.1風水環(huán)境原真性的保護
閬中素有“中國風水第一城”之稱,與中國另外三大古城相比,閬中的建筑構造、整體分布、山水格局等無不凸顯閬中最典型的文化內涵—風水文化。
首先,保證古城周圍山水構造的完整性。閬中地處四川盆地北緣,嘉陵江的中游,其由大巴山脈、劍門山脈與嘉陵江水系交匯聚結形成嚴密韁繞合護的形勝之地。圍繞城市的嘉陵江江道全長88千米,自西向東形成了一個“U”字,山川形勢獨特,山水融為一體。(具體見圖2)可見,保證古城外周圍環(huán)境的完整性是保護古城風水文化原真性的前提。
其次,保證城中規(guī)劃格局的完整性。古城以中天樓為中心,以東西、南北“十”字形交叉的大街為主干,沿東西方向展開。街道南北長而寬,東西短而窄。依照風水格局,東西、南北取向的街道多與遠山(蟠龍、傘蓋、玉臺)朝對,而南向主街則以錦屏山為對景,各街道多依其所向取名,強調風水主題。由此可見,閬中整體布局真實體現(xiàn)了風水文化內涵,具有深遠意義,保護古城原真性就需保護城中規(guī)劃格局的完整性。
3.3.2弘揚民俗文化是古城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搖籃
閬中民俗文化源遠流長,多姿多彩,大多名譽中外,如風情萬種的剪紙、川北皮影、抑揚頓挫的茶館評書等等。其中,川北皮影更被譽為“戲劇活化石的閬中儺戲”。因此,我們應該積極的采取措施弘揚這些快被世人遺忘的民俗文化。對此,可通過引進專業(yè)人才定期開辦培訓班、邀請專家親臨古城開辦講座、舉辦燈會、廟會等民俗節(jié)目,讓底蘊深厚的民俗文化繼續(xù)發(fā)揚光大。
3.3.3保護飲食文化和發(fā)揚絲綢文化
閬中古城的飲食文化優(yōu)勢明顯,特色突出,如張飛牛肉、保寧醋、白糖蒸饃等都是古城飲食名片,應在不改變其風味的前提下,利用多種營銷渠道大力宣傳,提高知名度,爭取做大做強;閬中絲綢,久負盛名,唐代即為宮廷貢品,已有1400多年歷史。爭取在保留傳統(tǒng)工藝不變的情況下,利用營銷手段,發(fā)展外向型經濟,進一步促進絲綢產業(yè)的發(fā)展。
3.4培養(yǎng)群眾保護意識,力爭全民參與
從保護意識角度看,閬中古城居民保護意識還太淺,應由古城居民主導,政府部門協(xié)助,采取“自上而下”、“從小事抓起”的體系推動古城原真性保護。而古城保護意識差主要體現(xiàn)在還未正確認識清潔能源的使用。古城重點保護區(qū)中應推廣使用清潔能源:逐步禁止使用原煤、柴禾等,同時嚴禁焚燒瀝青、橡膠、塑料等可排放有毒氣體、帶有腐蝕建筑性質的物質。根據(jù)《四川省閬中古城保護條例》可見,正確使用清潔能源是保護古城原真性的重點對象。
4結語
對于歷史文化古城的保護方面不同,因而采取的保護方式就不同,從上面對于閬中古城原真性保護的分析可以看出,只有針對現(xiàn)有的具體情況,同時認真而全面的認識“原真性”、“對癥下藥”才是對古城最好的保護。對閬中古城原真性保護最大的目的在于采取正確有效的措施,恢復古城最真實的狀態(tài),使古城可以走向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付蓓,李秀,王靜.對歷史文化城鎮(zhèn)保護原則中“原真性”的思考—以四川閬中古城保護為例[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2007.
[2]高祥冠.平遙古城的原真性保護探討[J].山西農業(yè)大學學報,2006.
[3]蘇承英,程靜.閬中古城文化資源保護性開發(fā)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9.
[4]廖佰翠.閬中古城的保護[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2).
[5]馮國杰,嚴賢春,賈文君.四川省閬中古城旅游發(fā)展SWOT分析研究[J].大眾科技,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