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文杰
[摘 要]詞語是夯實學生語文核心能力的基石。在詞語教學中,教師要采取多種方法,通過辨析對比、揣摩聯系、拓展補充等,深入開掘出詞語背后的意蘊,從而使詞語教學真正走向高效。
[關鍵詞]語文課堂;詞語教學;高效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16-0054-01
詞語是構成語言的基本單位。在課堂教學中,能夠正確理解詞語意思,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可以為學生靈活運用詞語打下堅實的基礎。那么,如何使詞語教學更有效呢?
一、辨析對比
詞語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同樣的詞語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不同的詞語也可以表示同樣的意思。因此,要想使學生獲得對詞語的真正理解和感知,教師就要善于從辨析對比的角度出發(fā),引領學生對詞語進行涵泳。
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蜜蜂》一課時,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測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在學習“推測”一詞的時候,許多學生把握得不夠準確,有學生認為“推測”就是“猜測”,有學生認為“推測”就是“推理”。為了幫助學生正確理解這個詞語的意思,在教學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就意思相近的詞語進行辨析對比。教師讓學生把原句的“推測”一詞與“猜測”進行比較,并思考:“在這兒,為什么用‘推測而不用‘猜測呢?它們的主要區(qū)別在哪里?”經過比較,學生認為“猜測”是沒有根據地胡亂猜想;而“推測”是有緣由的,是在有一定道理或者依據的基礎上進行的推想。這樣,學生對詞語的理解更近了一層,也提升了學習效果。
這樣教學,開拓了學生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量,使學生在辨析對比中獲得了對所學詞語的深刻認識。
二、揣摩聯想
詞語的運用與文本的意境是密切相關的。在語文教學中,對于文本中的一些特殊詞語,學生如果憑借工具書或者辨析對比等形式仍不能獲得對詞語的真正認知的話,教師就要善于從聯想的角度出發(fā),讓學生對所學詞語進行揣摩,從而真正體悟到詞語所要表達的意蘊。
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草原》一課的時候,文中有這樣一句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痹诮虒W的時候,針對“翠色欲流,流入云際”這些比較抽象的詞語,如果只憑字典里的解釋或者教師的口頭描述,那么學生很難真正懂得其內涵。在這種教學情形下,教師可以借助聯想或者想象來幫助學生理解詞語。為了使學生學習詞語的過程不那么枯燥乏味,在教學的時候,教師又特意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草原上小丘的圖片。這樣一來,在圖示的推動下,學生借助聯想與想象,很快就理解了“翠色欲流,流入云際”的意思。這樣學習詞語簡單、輕松,學生的學習效果顯著。
這樣教學,不僅賦予了文本中的詞語以極強的畫面感、動態(tài)感,而且詞語所賦予文本的內涵也被激活了,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拓展補充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有心的讀者會發(fā)現,即使是同樣的詞語,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其表達意義也不一樣。因此,要想使學生獲得對所學詞語的深刻感知,教師就要善于從拓展補充的路徑出發(fā),引導學生的認知能力不斷地走向豐富與完善。
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蟋蟀的住宅》一課時,文中有這樣一句話:“蟋蟀和它們不同,不肯隨遇而安?!痹诮虒W的時候,在“隨遇而安”一詞的理解上,教師首先讓學生自己結合課文內容談談對這個詞語的理解與認識。在教師的鼓勵下,有學生說:“‘隨遇而安是指其他昆蟲對住宅的要求不高,怎么樣都行。”有學生說:“‘隨遇而安是指到了哪就住哪,很隨便。‘蟋蟀不肯隨遇而安是說蟋蟀對住宅要求很高,不能滿足于這些?!痹谶@種教學情形下,教師又引領學生繼續(xù)思考:“‘隨遇而安除了運用在這里外,還可以運用在哪些方面?”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閱歷以及知識經驗紛紛發(fā)表看法。有學生說:“‘隨遇而安還可以運用到人的身上。比如,有的人就喜歡隨遇而安,不思進?。挥械娜司筒豢想S遇而安,有著很高的目標追求?!痹谶@種教學情形下,教師又趁機進行了“隨遇而安”一詞用于人方面的知識的拓展與補充,從而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上述案例中,在“隨遇而安”一詞的學習上,教師沒有局限于教材文本,而是引領學生結合生活閱歷與知識經驗,補充或者拓展詞語的內涵或者外延。這樣教學,可以使學生從多維和立體的層面關注文本內容,從而不斷完善學生的認知能力,活化詞語的理解。
總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詞語教學作為學生閱讀過程中必須解決的重要學習內容,教學的方法有許多。教師要不斷探索,深入開掘,使詞語教學真正在課堂中出彩。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