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青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應該“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新課標下,語文教學的目標不僅在于接受,更在于創(chuàng)造,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的形成又與學生本人的文化素養(yǎng)是成正比的,新課標更關注對學生評價方式的多樣化,老師要多方位為提高教與學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設情境。所以語文教學要立足于課堂,走進生活,在學校、在家庭中、在社會上,讓語文教育真正回歸生活,培養(yǎng)學生的求知欲,實現(xiàn)新課標下語文教學的目標價值。
【關鍵詞】語文教學;生本課堂;能力培養(yǎng)
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是新時期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這與新世紀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型人才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語文是開啟社會知識的一把鑰匙,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在語文教學工作中更新理念、積極探索、勇于實踐,語文課堂教學發(fā)生了可喜的變化?,F(xiàn)在社會處于信息時代,學生平時在生活中獲得信息量也相當大而快,而初中年齡段的學生的特點,求知欲望較強,特別是對新鮮事物接受快。一線教師作為新課標的建設者、教學的研究者在課堂教學探究活動中面對學生的變化、教學形式的變化應不斷總結、善于反思。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
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自主學習能力,是一項系統(tǒng)的工程,它包含了許多方面,但是,不少語文教師往往將參考書對作品主題的闡析作為評價學生對主題理解程度的唯一尺度;另有一部分教師,在分析作品的主題時,始終是在想方設法把學生的思維引向參考書對作品主題分析預設的彀中,從而表現(xiàn)為一種認識尺度的過份的求同取向,漠視了學生閱讀思維的個性差異,忽略了作品所蘊含的豐富內蘊。以下是我在教學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語文探索能力的幾點嘗試,它包括培養(yǎng)興趣、指導方法、鼓勵質疑、鼓勵創(chuàng)新等幾個方面。
首先要從生活實際中引入語文知識,要走出從語文到語文的圈子,走進生活,從生活中找語文,使學生感受到語文是生活中處處存在的,學之及用的,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增加學生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走進生活和生活實際的需要是推動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的第一原動力,新教材語文知識的學習力求從生活實例出發(fā),從他們熟悉的感興趣的問題引入學習的主題,因此在上課時必須創(chuàng)設豐富的問題情境,培養(yǎng)學生從生活中學習知識的習慣。
其次才是注重知識的獲得的過程,給予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為學生提供探索知識的機會。生活中我們有這樣的經驗,越是容易得到的東西一般不會珍惜,容易忘掉,而來之不易的東西往往倍加珍惜,記憶深、有的甚至終身難忘,對知識也這樣,以前往往注重強調知識的講解,知識的落實鞏固,而忽視了知識獲得的過程,不只向學生提供的是一個被成人社會所認同的、客觀的語文知識,傳遞一些已成定論的成熟的語文,學生從事語文學習,對學生而言是模仿,或把知識復印到學生的頭腦里,新課標是要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學習中探究,讓學生摸著石頭過河,只有這樣才能加深學生記憶,只有使學生真正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才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語文,應用語文,增強學好語文的信心,真正做到課內課外從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出發(fā)。
在語文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培養(yǎng)學生獲得語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的關鍵。在長期的中學語文教育教學中,筆者淺試通過以下途徑努力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注重生本觀念,尊重學生主體
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是民主的、平等的關系。實現(xiàn)師生之間真正的民主、平等關系是教學的前提。課堂的現(xiàn)代意義不僅僅是師生間的語言交談,而且是師生雙方彼此敞開心扉和彼此接納。從人格上說,學生與教師一樣平等獨立,每一個學生都有著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和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都需要教師的理解和尊重。沒有民主與平等,師生之間是無法對話的。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言語策略上要始終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使學生樂于開口,樂于實踐。教師課堂言語的選擇與使用最能體現(xiàn)這種師生心理世界的開放特征和民主與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應選擇使用能體現(xiàn)這種民主平等關系的言語策略,以互動為方式,以恰當?shù)难哉Z為手段,達到預想的教學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建構知識的主體,教師的一切活動是為學生建構知識服務的。傳統(tǒng)上對于課堂話語權理解的錯位,常常導致課堂上教師言語行為的偏差。教師的傳統(tǒng)角色被定位為“傳道、授業(yè)、解惑”,因此導致了長期以來教師講解學生被動接受的課堂話語關系,教師是主體,言語中居高臨下,學生則只是被動的接受教育的對象,沒有話語權。在這種以傳統(tǒng)講授式為主的課堂中,教師追求的是把知識點講明、講透,但教學效果卻不很理想。關鍵的原因在于課堂主體的錯位。如果教師忽視學生的主體性,把持課堂,那么即使教師把知識講得再明再透,也不能激發(fā)學生積極、主動地改變舊經驗,建構新知識。
二、運用有情語言,實現(xiàn)和諧師生關系
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學校教學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它的性質自然也制約著教師和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方式。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由于受傳統(tǒng)社會政治和社會生活的約定,是一種不平等的權威依從關系。作為教師,只有運用學生可接受的言語策略授課才能使學生更好地融人課堂氛圍,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當今的學校環(huán)境中,討人喜歡和受人重視是學生的首要需求。促進學生的自尊心,尤其是促進困難學生的自尊心,會產生良好的課堂效果。許多學校的課堂經驗表明,如果教師重視學生的成就,面帶微笑,鼓勵學生發(fā)表想法,在管理學生和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方面就不會產生太多的間題。從互動理論的觀點看,語言是維系社會關系的紐帶和工具,語言交流不僅是信息的交流,也是思想和感情的交流。提高語文學習的成效不光是簡單的語言知識的灌輸和學習,還是情感、態(tài)度和動機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積極良好的情感因素是促進學生學習、提高學習成績的心理保障。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情感性的話語比單純的理論性話語,更能收到好的教育教學效果。語言的學習更是如此??鬃釉f:“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边@里的“好”與“樂”就是學習中的情感因素。學生自身就具有一種情感潛勢,這種潛勢在外界刺激下就會引發(fā)出來。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運用適當?shù)恼Z言策略,挖掘和激發(fā)這種情感潛勢,使學生為之所感,為之所動,從而轉化為良好的學習動機,使得教學內容被學生接受,使得學生真正學到知識,使學生對于所學內容有了親切感與可觸感,從而收到了水到渠成的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揭示學習規(guī)律,促進教學相長
揭示規(guī)律,教給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在訓練中揭示規(guī)律,才能使學生學到方法,變盲目地學為社會地學,從而切實提高語文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因此,學法指導在中學語文教學中仍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所以教與學是相互聯(lián)系、相輔相成的。這就要求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把教法與學法統(tǒng)一起來。教師在備課時既要備教法,又要備學法,從學法出發(fā)確立教法。在確立學法時,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將一般的學習方法和特殊的學習方法有計劃地納入到教學過程當中,并把教法統(tǒng)一到學法中來。
新課標下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就是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老師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識間的聯(lián)系,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依據(jù)教學思維規(guī)律,提出恰當?shù)母挥趩l(fā)性的課題,去啟迪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引導學生踴躍發(fā)言、積極聯(lián)想,倡導情景教學的思想方法,主動質疑,通過課堂情景達到融會貫通。語文知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就是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全面落實素質教育,要勇于實踐、勇于創(chuàng)新,才能使這一課題向縱深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