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峰
這組題選擇了“鮑勃·迪倫獲諾獎”這個鮮活的文化熱點事件,不但營造了具有挑戰(zhàn)性的真實學習情境,而且體現(xiàn)了語文學科本質(zhì),將核心素養(yǎng)與學科教學及考試命題無縫鏈接,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興趣,進一步推動了語文探究學習。
美國歌手鮑勃·迪倫(Bob Dylan)這一“非文學界”人士因其“在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tǒng)中創(chuàng)造了新的詩歌形式”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引發(fā)全球關注。那么,鮑勃·迪倫與核心素養(yǎng)有什么關系呢?也許,兩者之間只隔了一道語文試題。于是,我重讀了鮑勃·迪倫的傳記《像一顆滾石》,翻閱了《三聯(lián)生活周刊》迪倫專輯,又瀏覽了網(wǎng)絡上關于迪倫的上百篇文章,精心篩選了一些命題材料,結(jié)合近年來的高考語文試題題型和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要點,編制了一組語文試題,以期探究如何將時代熱點事件融入語文試題命制,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下面僅選取其中四題簡要分析如下。
一、鮑勃·迪倫與批判質(zhì)疑
“批判質(zhì)疑”這一基本要點要求學生具有問題意識;能獨立思考、獨立判斷;思維縝密,能多角度、辯證地分析問題,做出選擇和決策等。為此,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
題1:擬寫微博
對于鮑勃·迪倫的獲獎,文學評論界的輿論兩極分化:
英國作家帕特里克·弗倫奇說:“我不在乎迪倫的音樂。就嚴肅而論,即使再過一百萬年,他也不配得到諾貝爾文學獎。”
北大中文系主任陳曉明教授也說:“鮑勃·迪倫獲諾獎,是評委們的行為藝術?!?/p>
牛津大學的克里斯托弗·瑞克教授認為:“迪倫不僅有資格被當成是一名詩人,而且是這個時代最優(yōu)秀的詩人之一。”
中國臺灣地區(qū)作家龍應臺說:“迪倫根本從頭到尾就是個詩人,只是用音樂臥底了五十年,瑞典今天揭開了他的真實身份?!?/p>
對于迪倫獲獎,你怎么看?請擬寫一條微博表達你的看法,要求語言表達簡明連貫,話題前后統(tǒng)一,合乎邏輯事理,言之成理。不少于70字,不超過140字。
微博是學生常用的一種生活文體,簡潔、快捷、時尚,這種文體已流行多年。這道題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與批判質(zhì)疑能力,引導他們針對迪倫獲諾獎這一備受爭議的現(xiàn)象,展開自主思考,并針對題目材料中眾人的不同觀點做出獨立判斷、選擇并進行多角度的辯證分析,最終寫一條微博表達自己的觀點。學生對這種題型頗有體驗,寫起來得心應手。請看下則學生的回答。
生:固然,鮑勃·迪倫的獲獎對于嚴肅的諾獎傳統(tǒng)來說,貌似一次玩笑。但不能否認,作為一名以歌為詩的文人,迪倫的文字具有承載諾獎之重的厚重感和人文情懷,而對于瑞典文學院和諾貝爾文學獎本身而言,這也是一次與時俱進的嘗試。
二、鮑勃·迪倫與問題解決
“問題解決”這一基本要點要求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有解決問題的興趣和熱情;能依據(jù)特定情境和具體條件,選擇制訂合理的解決方案;具有在復雜環(huán)境中行動的能力等。為此,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
題2:擬寫答謝詞
如果你是鮑勃·迪倫,請你以詩歌(歌詞)的形式擬制一首諾獎答謝詞,10行左右。
這道題旨在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與能力,引導學生依據(jù)特定的情境和條件,面對一個虛擬而具體的交際語境,以詩歌(歌詞)形式擬寫一首答謝詞。而在擬寫答謝詞之前,我們已用了一節(jié)課來閱讀迪倫,了解迪倫,賞析迪倫。我們一起看了視頻,聽了音樂,賞了歌詞。因此,一想到能為迪倫代言,學生個個摩拳擦掌,試看如下這個答案。
生:人們叫我民謠之父/人們叫我搖滾之王/人們叫我精神領袖/叫我神/但我什么也不是/我只是一個有責任的人/我只是一個有自由的人/我只是我自己/是一塊滾石/謝謝你讓我做我自己
三、鮑勃·迪倫與理性思維
“理性思維”這一基本要點要求學生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學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實和證據(jù),有實證意識和嚴謹?shù)那笾獞B(tài)度;邏輯清晰,能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解決問題、指導行為等。為此,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
題3:寫微時評
從2016年10月12日晚開始,一篇名為《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獲得2016諾貝爾文學獎》的微信文章在網(wǎng)上被瘋狂轉(zhuǎn)發(fā),甚至在諾獎公布前的幾分鐘,阿多尼斯獲獎的消息還在被盛傳,熱衷轉(zhuǎn)發(fā)這則“被提前頒發(fā)了的諾貝爾文學獎”的人民群眾中,不乏知名作家、教授與媒體人,只是最終未能“眾望所歸”。
你是怎么看待這種現(xiàn)象的?試發(fā)表你的看法。請簡要闡述。要求:表達簡明連貫,言之成理,100字左右。
這道題旨在引導學生學會辨別事物的真?zhèn)?,諾貝爾文學獎于北京時間2016年10月13日19點才公布,12日卻就有網(wǎng)絡謠言惑眾且被多家官媒轉(zhuǎn)發(fā)。阿多尼斯的“被獲獎”且被盛傳,顯示了民眾的集體焦慮和各大媒體的媒介道德的缺失。作為21世紀的新青年,要學會崇尚真知,尊重事實與證據(jù),擁有實證精神和嚴謹?shù)那笾獞B(tài)度。對于這件時事,不少學生曾被裹挾其中,因而有很深的體驗與感受,他們有很多話說。
生:這讓我想起了“三人成虎”這個成語,其實每個人都有權利去表達自己的言論,但,首先必須是基于真實的。作為官方網(wǎng)站,更應將報道事件的真實性放在首位,而不是一味地博人眼球,追求點擊率與眼前利益。新聞工作者應不忘自己這個職務的初衷,即為了給大家還原事實的真相。
四、鮑勃·迪倫與審美情趣
“審美情趣”這一基本要點要求學生具有藝術知識、技能與方法的積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藝術的多樣性,具有發(fā)現(xiàn)、感知、欣賞、評價美的意識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審美價值取向;具有藝術表達和創(chuàng)意表現(xiàn)的興趣和意識,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華美等。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
命題4:鑒賞歸納
請賞讀廖偉棠的《Bob Dylan列傳》:“白狄嵐者,又名鮑勃·迪倫,曾歌《于風揚之》《狂霖即注》《豈如滾礌》等曲,其言志猛也,勢狂狷也,世人推之為一代之巫,群興怨之大成。嵐恒厭之,改謠為滾,復棄滾就布魯斯,人莫名其妙也。終以詩人傳世,余風激蕩數(shù)代,然繼之無人。贊曰:其心蠱,其詞絕,出入大千相,無門可立雪?!?/p>
根據(jù)本文,歸納出迪倫音樂風格的轉(zhuǎn)型軌跡與性格特征,40個字以內(nèi)。
這道題旨在引導學生讀懂淺易的文言文,在了解鮑勃·迪倫生平的基礎上,理解和尊重鮑勃·迪倫音樂風格的多變性,并感知、欣賞、評價鮑勃·迪倫的歌曲風格與性格特征,進而喜歡上迪倫不拘一格的音樂與個性。
生:曲風軌跡:從民謠到搖滾再到布魯斯;性格特征:富有個性,不喜歡因循守舊,善于創(chuàng)新。
這組題選擇了“鮑勃·迪倫獲諾獎”這個鮮活的文化熱點事件,不但營造了具有挑戰(zhàn)性的真實學習情境,而且體現(xiàn)了語文學科本質(zhì),將核心素養(yǎng)與學科教學及考試命題無縫鏈接,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興趣,進一步推動了語文探究學習。學生們個個做得興致盎然,并紛紛點贊:“講真,比教輔資料上的語用題好玩!” “有創(chuàng)意,很新穎,很用心,非常喜歡!” “題目運用時新熱議素材,讓我們在不脫離社會的大背景下,鍛煉語文水平,提升辯證能力,并加深對時代的看法?!?/p>
通過鮑勃·迪倫,落實核心素養(yǎng)。這樣的語文訓練既創(chuàng)新了語文學習和考試內(nèi)容,以用促學,深入關注語文知識的形成過程,又推動了語文教學和考試從以知識為本,走向以素養(yǎng)為本,用核心素養(yǎng)來統(tǒng)領語文學科的教學和考試。因而,這組題也得到了專家們的肯定和贊譽。特級教師張茂松評價:“這組題既能考查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又不露聲色地引導學生關注時事,關注社會熱點,引發(fā)多方面的思考,體現(xiàn)了‘教育面向生活的導向作用?!闭憬瓗煼洞髮W王國均博士則認為:“這是一組非常高明的題目,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要求很高。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把時事轉(zhuǎn)化為寫作的資源和靈感,這樣的實踐非常有價值!”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州市第二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