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瞻予,李 陽
(沈陽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大學生人格、羞恥感和社交焦慮的關系分析
郭瞻予,李 陽
(沈陽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采用羞恥感問卷、大五人格問卷(N EO-FFI-R)和交往焦慮問卷對576名大學生進行調(diào)查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人格、羞恥感和社交焦慮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神經(jīng)質與羞恥感、社交焦慮顯著正相關;外向性、開放性、盡責性與羞恥感、社交焦慮顯著負相關;宜人性與羞恥感顯著負相關,與社交焦慮相關不顯著。羞恥感與社交焦慮顯著正相關。羞恥感在神經(jīng)質、外向性、開放性對社交焦慮的影響中分別起部分中介作用。
大學生;羞恥感;大五人格;社交焦慮
隨著科技和社會的發(fā)展,實現(xiàn)跨時間和跨領域的交流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這些先進的科技在給我們帶來益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例如,隨著QQ、微信等應用程序和手機、IPAD等科技產(chǎn)品的推廣和應用,人們選擇傳統(tǒng)的面對面交流方式的概率明顯降低,特別是對于在這種高科技盛行的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青少年來說,選擇傳統(tǒng)面對面交流方式的概率更低。因此,當他們一旦遠離社交軟件,真正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時,就會容易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社交問題。社交焦慮就是其中的一種。Erwin等對大學生的問卷調(diào)查結果支持了這一觀點[1]。社交焦慮是指對人際處境的緊張與害怕。當有社交焦慮的個體被暴露在陌生人面前或者被其他人仔細觀察時,會表現(xiàn)出顯著的對社交情境或活動的焦慮,并且擔心自己的言行會使自己丟臉[2],從而可能表現(xiàn)出逃離或回避焦慮情景的行為。
社交焦慮受到各種心理和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其中在心理方面,人格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人格是個人在各種交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內(nèi)在動力組織和相應行為模式的統(tǒng)一體[3]。目前已有研究表明,人格和社交焦慮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4]。那么,人格特質是否會通過其他因素來影響社交焦慮呢?已有研究表明,羞恥感在人格和社交焦慮之間起中介作用[5],但其并沒有詳細介紹人格的各個特質是如何通過羞恥感來影響社交焦慮的。羞恥感是指當個體評估自己的核心自我有缺陷或錯誤,不符合社會標準或道德標準時所產(chǎn)生的一種痛苦、強烈、持久的負性情緒體驗[6]。Lewis的認知歸因模型曾提出了羞恥調(diào)節(jié)和“感覺到”的羞恥、“感覺不到”的羞恥的含義。當羞恥感被感覺到或者認識到時,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消除,比如讓羞恥感情緒自然消除,轉移注意力到感興趣的事情上或者用嬉笑聲來遠離羞恥情緒。當羞恥感沒有被感覺到或者認識到時,它并沒有消失,而是被一種相對緩和的情緒取代,憤怒和焦慮是主要的替代品[7]。本研究欲從人格的不同特質出發(fā),研究羞恥感在其與社交焦慮之間的作用。
(一)研究對象
被試來自某高校大一至大三的在校大學生,共發(fā)放問卷576份,收回問卷542份,剔除含極值的問卷5份,有效回收問卷537份,有效回收率為93.23%。其中男生242名,女生295名,被試的年齡在18到2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1.48歲。
(二)研究方法
1.施測工具
(1)羞恥感量表。羞恥感量表(Shame Scale,簡稱SS)是由錢銘怡等人編制的,包括29個項目,由四個維度構成:個性羞恥、行為羞恥、身體羞恥和家庭羞恥。各分量表的Alpha系數(shù)在0.760到0.894之間,總量表的Alpha系數(shù)為0.917,各分量表之間存在極其顯著的相關。羞恥感量表采用五點計分法,得分越高,羞恥感越強。
(2)大五人格量表。采用Costa和McCrae編制的NEO-FFI-R(Revised Neuroticism Extraversion Openness Five-Factor Inventory)的中文版。該問卷出版于2004年,是NEO-FFI的修訂版。研究表明其與完整版的信度一致[8]。NEO-FFI-R共60個題目,其中包括25道反向計分題,分別測量了人格特質的五個方面:神經(jīng)質(N)、外向性(E)、開放性(O)、宜人性(A)和盡責性(C),每個維度有12道題目。本量表的Alpha系數(shù)為0.897。
(3)交往焦慮量表。交往焦慮量表(Interaction Anxiousness Scale,簡稱IAS)是由Leary編制的,其在國內(nèi)的適用性已得到前人的檢驗[9]。交往焦慮量表包含15條自陳條目,其中包括4道反向計分題。這些條目采用5級計分法??偡衷礁?,社交焦慮水平越高。本量表的Alpha系數(shù)為0.81。
2.施測程序
隨機選擇教室進行施測,使用統(tǒng)一的指導語,統(tǒng)一發(fā)放問卷,并當場收回。填寫過程中沒有明確的時間限制,填寫完全部項目大約需要30分鐘。
3.數(shù)據(jù)處理
所有調(diào)查所得的有效數(shù)據(jù)錄入SPSS11.5進行整理與統(tǒng)計分析,采用的統(tǒng)計方法包括描述統(tǒng)計、多元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
(一)人格、羞恥感和社交焦慮的影響因素分析
以人格、羞恥感和社交焦慮為因變量,以性別(男、女)和出生地(農(nóng)村、城鎮(zhèn)、城市)為自變量進行多元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宜人性在性別(T=5. 405,P<0.05)和出生地(F=3.953,P<0.05)上都存在顯著差異,即女大學生的宜人性得分顯著高于男大學生,來自城市大學生的宜人性得分顯著高于來自城鎮(zhèn)和農(nóng)村的大學生。羞恥感在性別(T=4.245,P<0.05)上存在顯著差異,即男大學生羞恥感得分顯著高于女大學生;羞恥感在出生地上不存在顯著差異。社交焦慮在性別(T=6.742,P<0.05)上存在顯著差異,即女大學生的社交焦慮得分顯著高于男大學生;社交焦慮在出生地上不存在顯著差異。神經(jīng)質、外向性、開放性和盡責性在性別和出生地上不存在顯著差異,性別和出生地兩個因子均不存在交互作用。
(二)人格、羞恥感和社交焦慮的相關分析
表1 人格、羞恥感和社交焦慮的相關
由表1可知,神經(jīng)質與羞恥感、社交焦慮呈顯著正相關;外向性、開放性、盡責性與羞恥感、社交焦慮呈顯著負相關;宜人性與羞恥感呈顯著負相關,與社交焦慮相關系數(shù)不顯著;羞恥感與社交焦慮呈顯著正相關。
(三)羞恥感在人格與社交焦慮之間的中介作用
采用分層回歸的方法來估計直接效應、間接效應及相應的t值。第一步,檢驗神經(jīng)質、外向性、開放性和盡責性(宜人性相關不顯著,不適合做中介效應分析)對社交焦慮的影響。以社交焦慮為因變量,將性別和出生地作為預測源放入回歸方程第一層,分別將神經(jīng)質、外向性、開放性和盡責性放入第二層。第二步,檢驗神經(jīng)癥、外向性、開放性和盡責性對羞恥感的影響。以羞恥感為因變量,將性別和出生地作為預測源放入回歸方程第一層,分別將神經(jīng)質、外向性、開放性和盡責性放入第二層。第三步,檢驗羞恥感在人格各維度(宜人性除外)與社交焦慮中的中介作用。以社交焦慮為因變量,將性別和出生地作為預測源放入回歸方程第一層,分別將神經(jīng)質、外向性、開放性和盡責性放入第二層,將羞恥感放入第三層(結果見表2)。性別和出生地為控制變量在表中未呈現(xiàn)。
由表2可知,在控制了性別和出生地影響的情況下,神經(jīng)質、外向性、開放性和盡責性對社交焦慮、羞恥感有顯著的預測作用。當引入羞恥感變量后,羞恥感對社交焦慮有顯著的預測作用,神經(jīng)質、外向性、開放性和盡責性對社交焦慮的直接效應下降,標準系數(shù)都有所下降,神經(jīng)質、外向性和開放性的預測效應仍然顯著,盡責性的預測效應不顯著。根據(jù)溫忠麟等人介紹的中介效應檢驗程序[10],對盡責性進行sobel檢驗,檢驗結果不顯著,即羞恥感對責任性與社交焦慮的中介效應不顯著。
表2 羞恥感在人格各個維度與社交焦慮之間的中介作用
典型的宜人性人格特質的個體通常表現(xiàn)出較強的社交能力,能夠做到換位思考,有較好的人際關系網(wǎng)。當他們面臨困難或挫折情境時,通常能夠通過自己或他人的幫助解決困境,并且能夠得到他人對其心理上的關懷。宜人性的人格特質在性別和出生地上分別存在顯著的差異。宜人性人格特質在性別上的差異可能是因為在社會交往方面,女生通常比男生要好,這不僅與男女生大腦的發(fā)育狀況和結構有關,也與父母對男生和女生不同的教養(yǎng)方式有關。另外,學校教育和社會環(huán)境也對社交能力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宜人性人格特質在出生地上的差異可能是受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在城市長大的個體,接觸社會的概率更高、范圍更廣,再加上父母對社會交往能力的重視和培養(yǎng),其在這方面的能力通常都會優(yōu)于來自農(nóng)村和城鎮(zhèn)的個體。
大學生羞恥感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男生的羞恥感得分顯著高于女生。這與王登峰等人的研究成果有一致性[11],他們也得出男生的羞恥感體驗要比女生強。但這與國外已有的研究結果不同,大量國外的有關羞恥感的研究結果中表明,女性被試比男性被試具有更高的羞恥感[12]。出現(xiàn)這種差異性的研究結果可能是因為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賦予男生的責任就是要擔起養(yǎng)家糊口的重任,這就使得在現(xiàn)實生活中男生被要求要取得更高的成就,并且要求他們以無所事事為恥。因此,當男生無法達到別人所期望的狀態(tài)時就更容易產(chǎn)生羞恥感。與此同時,社會對女性的要求則與男性不同。盡管對女生的要求從以前的“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變成了現(xiàn)在的能夠有一份安穩(wěn)的工作,但這些要求都沒有賦予女生太大的養(yǎng)家重任。錢銘怡等的研究也支持了這一說法,其研究表明,羞恥感與自尊、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心理控制源和社會取向的成就動機有關[13]。另外,這種差異可能與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有關。東西方的文化差異,使得西方父母和東方父母在教育方式上存在顯著的差異。例如,在西方社會,滿18周歲的個體就會被要求外出打工自己養(yǎng)活自己,并且這種要求不存在男女生的差異,而在東方社會,特別是在中國,18歲的個體甚至有些已經(jīng)成家的個體還會伸手向父母要錢。總之,教養(yǎng)方式、社會環(huán)境賦予的使命感和對社會生活的認知等差異,都對羞恥感的形成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大學生羞恥感在地域上的差異不顯著,這說明不管是農(nóng)村、城鎮(zhèn)還是城市,大學生都會產(chǎn)生相應的羞恥感。這可能是因為隨著社會的進步,農(nóng)村、城鎮(zhèn)和城市之間的差距在縮小,這種差距的縮小不僅表現(xiàn)在經(jīng)濟上,還表現(xiàn)在父母對子女的教養(yǎng)方式等問題上。
相關分析的結果可以得出,神經(jīng)質與社交焦慮呈顯著正相關,外向性、開放性、盡責性與社交焦慮呈顯著負相關,宜人性與社交焦慮不相關。神經(jīng)質人格特質占主導地位的個體更容易產(chǎn)生焦慮、敵意、抑郁等負性情緒,這種情緒表現(xiàn)也會出現(xiàn)在社交情境中。這與本文得出的結論是一致的,即神經(jīng)質得分越高,社交焦慮水平就越高。外向、開放和盡責的人格特征可以有效降低社交焦慮的水平,這與之前的研究結果也是一致的[5]。羞恥感與社交焦慮呈顯著的正相關,這與李波等的研究結果一致,即對自己的羞恥感評價會加劇社交焦慮情緒的產(chǎn)生[2]。神經(jīng)質與羞恥感呈顯著正相關,外向性、開放性、盡責性和宜人性與羞恥感呈顯著負相關。該統(tǒng)計結果可以根據(jù)羞恥感的認知歸因理論來進行解釋,對自我的消極評價和歸因會引發(fā)羞恥感[7],而神經(jīng)質人格特質占主要支配地位的個體對自我的評價往往會偏向消極的方面,外向性、開放性、盡責性和宜人性人格特質分別占主導地位的個體對于自我的評價更多的是積極的方面,由此就削弱了羞恥感的體驗??偟膩碚f就是,不同的人格特質對羞恥感和社交焦慮會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本研究拓展了先前的研究結果,不僅驗證了大五人格的各個特質對社交焦慮的影響,而且進一步研究了人格因素在影響社交焦慮的過程中存在的可能的影響機制。一方面,人格可以通過自身來調(diào)節(jié)社交焦慮;另一方面,人格可以通過羞恥感,使得個體對外界的評價更加積極或者更加消極,從而間接地影響社交焦慮情緒的產(chǎn)生。也就是說,神經(jīng)質人格占主導地位的個體對社會和自我都存在負面的評價,從而產(chǎn)生更強烈的羞恥感,進而加劇社交焦慮;而外向性和開放性人格占主導地位的個體具有更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能夠更加客觀地評價自我和周邊的社會環(huán)境。在中介作用檢驗中,宜人性和盡責性中介作用不顯著,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的不足引起的,即在選取被試的過程中雖然遵循了隨機性的原則,但是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我們只選取了一所高校進行調(diào)查研究,這對被試的代表性可能有所影響。
本研究結論有以下兩點:1.大學生的人格(宜人性除外)、羞恥感與社交焦慮密切相關;2.羞恥感在神經(jīng)質對社交焦慮、外向性對社交焦慮和開放性對社交焦慮的影響過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1]Erwin,B.A.,Turk,C.L.,Heimberg,R.G.,F(xiàn)resco,D.M.,&Hantula,D.A..The Internet:Home to a severe population of individuals with social anxietydisorder?[J].Journal ofAnxietyDisorders,2004(5):629-646.
[2]李波,鐘杰,錢銘怡.大學生社交焦慮易感性的回歸分析[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3(2):109-112.
[3]郭永玉,賀金波.人格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
[4]汪濤,譚靜,李敏,等.醫(yī)學生社交焦慮與自尊和人格特征的關系[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09(11):1095-1097.
[5]李波,錢銘怡,鐘杰.大學生社交焦慮的羞恥感等因素影響模型[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5(5):304-306.
[6]宋燦,熊麗娟.大學生羞恥感特點調(diào)查[J].當代教育論壇,2011(12):28-29.
[7]李鍵芳.大學生羞恥感與成人依戀的相關性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8.
[8]McCrae RR.The NEO-PI/NEO-FFI Manual supplement[M].Odessa,F(xiàn)L: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1989:12.
[9]彭純子,龔耀先,朱熊兆.交往焦慮量表的信效度及其在中國大學生中的適用性[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4(1):39-41.
[10]溫忠麟,侯杰泰,張雷.調(diào)節(jié)效應與中介效應的比較和應用[J].心理學報,2005(2):268-274.
[11]王登峰,甘怡群.內(nèi)外控和抑郁對生活事件知覺和適應的影響[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4(4):207-210.
[12]June Price Tangney,Ronda LDearing.Shame and Guilt[M].NewYork:The Guilford Press,2002:153-154.
[13]錢銘怡,黃學軍,肖廣蘭.羞恥感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自尊、成就動機、心理控制源的相關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9(3):147-149.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Personality,Sense of Shame and Social Anxiety
Guo Zhanyu,Li Yang
(College ofEducational Science,Shenyang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034)
This re search applies Shame Scale questionnaire,Revised Neuroticism Extraversion Openness Five-Factor Inventoryquestionnaire and Interaction Anxiousness Scale questionnaire to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ersonality,shame and social anxietyofcollege students,576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neuroticismwas positivelycorrelated with shame and social anxiety;extroversion,openness and conscientiousness were significantlynegativelyrelated toshame and social anxiety;there w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agreeableness and shame,however,it was not statisticallysignificantlycorrelated with social anxiety;shame and social anxietywere significantlypositivecorrelation;neuroticism,extroversionandopennessweremediatorsofinfluencingsocialanxiety.
college students;sense ofshame;BigFive Personality;social anxiety
B849
A
1674-5450(2017)03-0121-04
【責任編輯:趙 穎 責任校對:張立新】
2017-03-10
郭瞻予,女,遼寧黑山人,沈陽師范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心理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