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碧珍
【摘 要】 小學科學是一門以探究為基礎引導學生能動地學習的學科,新大綱規(guī)定在科學教學中強調學生收集處理、觀察和創(chuàng)新等能力的培養(yǎng)。我們可以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討論、思考來達到自我完善的過程,使學生始終處于實驗全過程的積極狀態(tài),以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
【關 鍵 詞】 科學課堂;實踐;獨創(chuàng)
現(xiàn)在的孩子看得多,想的也多,在課堂中他們經(jīng)常會提出一些奇思怪想。這就需要老師合理地呵護、培養(yǎng),讓學生在歡樂的情景中獲取知識,從而開拓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見識,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下面淺談個人在教學實踐中的具體做法:
一、選材要“準”,精心“培土”
在教學中有許多實驗的器材在準備與使用方面與實際存在著差別,如何使學生更好地用好身邊的材料,掌握更多的知識呢?
1. 選擇更容易理解的實驗材料。比如在學習《春天里的花》時,文中提供的繡球花等在我們這兒不常見,且學生也不認識,因此,我就選擇他們熟悉的油菜花、迎春花來代替,使學生易采摘、易觀察、易理解。
2. 選用更典型的實驗材料。在學習《食鹽哪里去了》一課時,為了使學生理解“溶解”的概念,我不僅選擇了能溶于水的白糖、味精、食鹽、高錳酸鉀,還選擇了不溶于水的沙子、棉花,并且選擇了塑料等不溶于水的比水輕的物體,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對溶解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
英國哲學家約翰·密爾說過:“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氣里自由自在的呼吸?!痹趬阂值乃枷氕h(huán)境里,禁錮的課堂中,怎能產生創(chuàng)新的火花呢?我在上《飼養(yǎng)小動物》一課時,課始創(chuàng)設問題:“誰能告訴老師,你們都養(yǎng)了什么小動物呢?”學生暢所欲言,有的養(yǎng)了小魚、鸚鵡,有的養(yǎng)烏龜、小狗等。課堂氣氛活躍,個個小手舉得老高。我趁熱打鐵:“你們說說,為什么要飼養(yǎng)小動物?”同學們討論熱烈,其中有位同學說:“老師,我養(yǎng)了一只烏龜,每天放學第一件事就是先去探望它,因為等它長大后,我讓它馱著我們一家人去旅游,這樣我就不會像坐車那樣暈了。”???我一愣,全班同學都笑開了。我腦中一閃,這孩子的想法有點怪,但我又繼續(xù)問:“你見過烏龜馱人嗎?”“見過,《西游記》里的大老龜就是馱著唐僧師徒過通天河的?!彼赜谐芍竦卣f。我隨之表揚:“你知道的真多,等你家的烏龜養(yǎng)大了,馱著你去旅游時,也把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帶上,好嗎?”“好的,好的?!闭f完這位同學笑瞇瞇地坐下。
是?。≌n中常會碰到學生提出一些古怪的、稀奇的問題,這些也許會使老師措手不及,甚至尷尬不已,但老師要因勢利導,要珍惜、呵護學生的這些異想天開、奇談怪論,善于從中發(fā)掘思維的火花,對那些稚嫩的創(chuàng)新萌芽進行細心的呵護,決不能去扼殺它們。
二、注重實踐,適時“施肥”
科學的教學要重在“動手做”,必須讓學生從“親身經(jīng)歷的學習活動”入手,讓學生親自去種、去養(yǎng)、去觀察、測量、記錄、做總結報告、討論交流,自我評價……只有讓他們親自做了,才能發(fā)展他們的能力,讓他們體驗成功的樂趣,理解科學的含義,才能真正做到“以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
俗語說:種子萌芽后,要使它茁壯成長,離不開適時、合理的施肥。學生創(chuàng)新的種子一旦萌芽后,老師更應給予肯定和表揚。如教《物體的熱脹冷縮》時,我設計了課件,開始是小朋友燒開水的生活情景動畫錄像,當放到“盛滿水”和“燒時茶壺溢水“等幾個情節(jié)時,在“茶壺溢水”的畫面時,小朋友頭腦中出現(xiàn)一個個的“?”,于是我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提出問題,然后通過研討、實驗,使學生得出“物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再出示“筑路工人筑路時,每隔一段要開一道裂縫填進瀝青”……為什么修路時每隔一段都要開一道裂縫?學生討論后,再出示課件通過不開裂縫路面與開裂路面的熱脹冷縮情況的對比動畫演示,進一步明確問題原因所在,啟發(fā)了學生思維,解決了生活中實際問題。最后我總結說:“同學們今天做得非常好,應繼續(xù)努力,我們在做實驗的時候,要多想想、多試試,才能得到更多的結論,發(fā)現(xiàn)更多的奧秘?!?/p>
三、改善學習方式,合理“修剪”
《綱要》明確指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自主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我在上《養(yǎng)蠶》時,學生在活動中提出了大量的問題,提問題是探究學習的第一步,為了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我在教案上專門記錄學生的問題,同時鼓勵學生去實踐,課中和學生認真討論,課后引導學生借閱相關書籍閱讀。這樣學生們慢慢養(yǎng)成看書的習慣,懂得通過交談和看書學習新知,個別學生借閱了中學的生物課本,而且看得津津有味。由于學生的勤學,問的問題遠遠超出了養(yǎng)蠶的范圍。每次課文學習完了我會鼓勵學生將問題寫入日記,并與語文課相結合,要求學生堅持記日記,這些做法改善了學生的學習方式。
小樹要茁壯成長,當然離不開園丁的辛勤培育?;驹谏L中常要被修剪掉一些病蟲枝、增長枝,以減少養(yǎng)分的消耗。課堂上學生時而會產生旁逸斜出的思維,影響正常的教學,這時就需要教師及時進行合理的“修剪”。如我上《馬鈴薯的沉浮》一課時,先讓學生把馬鈴薯放進兩杯水(淡水、鹽水)中,讓學生觀察、分析馬鈴薯的沉浮,接著把杯中水滴在鐵板上,用酒精燈加熱,學生很快地說出馬鈴上浮的那杯是鹽水。實驗完后我要學生蓋上燈帽來熄滅酒精燈,但我發(fā)現(xiàn)有一位男同學用嘴直接吹火,于是我及時和他進行交談:
師:你為什么用口吹,而不用燈帽滅火呢?
生:燈帽是塑料的,我怕燒壞了。
師:是嗎?你再來試一下好嗎?
生:重新點燃酒精燈,再用燈帽蓋上。
師:請你檢查一下燈帽內壁,是否燒壞了?
生:一點也沒有燒壞。這是為什么呢?
師:解釋—燃燒需要氧氣,你燈帽一蓋,隔絕了外界的氧氣,火自然就滅了。而你用嘴吹,有可能把火吹到里面而引起爆炸,這樣是危險的。
生:我明白了,原來蓋蓋子還有這么多學問??!我以后會認真學習。
教師應時常關注突發(fā)事件,通過這樣的“修剪”,順其勢而導之,加深了學生對各種知識的理解。
四、張揚學生個性,發(fā)展“獨創(chuàng)”
“教育是使學生個性得到張揚、讓學生唱主角的過程,教育應該讓學生成為他自己,而不是別人?!币龑W生通過不同的途徑,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同一個問題,這樣不僅能活躍學生的思維,開闊思路,同時也促進學生養(yǎng)成善于求異的習慣。教師要用“教”的創(chuàng)新火種點燃“學”的創(chuàng)新火花,才能有成效地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獨創(chuàng)性。如,學生學習了土壤對植物生長的影響之后,大部分學生在研究了“不同的土壤中植物生長情況的特點”之后,對種植植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今天有個學生告訴我:“老師,我種的土豆結了兩個小土豆,而且還是綠色的”;明天又會有個學生把他種植的韭菜苗端進學校,還大聲地嚷著“這個韭菜葉怎么這么細呀!”后天就會有幾篇觀察日記放在了我的辦公桌上……從這些現(xiàn)象看,小學科學的課堂教學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學生的獨創(chuàng)思維也培養(yǎng)了。
總之,要切實提升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在“準”“實”“改”上下功夫,讓學生易觀察,易理解,易操作,從而通過實驗去發(fā)現(xiàn)和探索大千世界的奧秘。實踐證明,學生的異想天開、奇談怪論就好像苗圃里萌生的一株株奇花異草,我們老師應善于發(fā)現(xiàn),更應合理呵護引導!
【參考文獻】
[1] 佟國勛.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評價的研究[J]. 才智,2017(4).
[2] 莊淑琴. 用生活元素活化小學科學課堂[J]. 考試周刊,2017(10).
[3] 姜曉梅. 小學科學課堂優(yōu)化的重要意義[J]. 內蒙古教育,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