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敏
【摘要】民俗文化在我國五千年發(fā)展過程當中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與人文價值,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在當今文化發(fā)展過程當中,需要針對民俗文化進行傳承與發(fā)揚。由于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不同的少數民族具有其獨特的語言文化形式,為了能有效對少數民族的文化進行傳揚,需要針對不同少數民族語言進行翻譯,以此保留少數民族文化特色,促進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
【關鍵詞】民俗文化 外宣 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7-0114-01
前言
民俗文化主要是指民間民眾當中的風俗生活與文化進行系統的分析與思考,通過針對一個國家、民族或地區(qū)中所居住的民眾進行共享、創(chuàng)造、傳承風俗生活習慣。針對人民群眾進行精神文化、物質文化進行相應的分析與思考,通過從文化深層層面與表層層面進行分析與探究,以此針對命中生活的風俗文化進行相應的傳播與發(fā)展,促進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一個地區(qū)的文化觀念與價值觀念及生活方式的有效形成。
一、異化翻譯與民俗文化的傳播
在眾多翻譯手段當中,異化是其一種重要手段,在1995年說出版的《譯者的隱形》一書中注重提出有關異化翻譯與民族文化的傳播。其中明確提出,一個異化翻譯質量的好壞,直接就影響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qū)的文化傳播。在進行異化翻譯過程當中需要著重注重地方民族特色,針對性的進行異化翻譯,確保當地民族特色的良好保留與發(fā)展,以此促進民族文化的良好傳播。
由于民俗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點,在針對民俗文化進行異化過程中能夠良好將一個民族或地域的文化進行良好的展現,以此營造出一個多元化發(fā)展的局面。在針對一個民族或區(qū)域的民俗文化利用歸化法依照語讀者在閱讀過程當中的目的性進行相應的劃分,通過利用我國民俗文化的傳播,針對一些特有的民俗文化進行英語化翻譯,以此能夠有效的擴充外語文化的詞匯含量,豐富外語體系結構,有效的促進我國民族文化與外語文化進行相互滲透與交融,有利于我國民族文化傳揚與發(fā)展。
針對不同的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其所存在的差異性良好的構成各民族文化發(fā)展特色,促進了世界文化多元化的發(fā)展局面,通過針對民族文化進行相應的異化翻譯,能夠有效的保留一些特有的民俗文化形象與特色,充分為國內外文學發(fā)展展現出我國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針對我國民族進行相互融合趨勢過程中,需要有效的保持我國民族特色,提升我國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發(fā)展過程中的地位,充分的體現我國民族文化“走出去”這一改革開放下的新型理念。
二、外宣的角色定位
(一)助力區(qū)域經濟發(fā)展
在展開文化交流領域中,目前已經逐步形成跨文化交際模態(tài)。我國民俗文化進行對外宣傳過程,需要通過“跨文化交際”這一新型動態(tài)模式針對我國民俗文化進行相應的宣傳與發(fā)展。因此,在針對我國地方文化進行對外發(fā)展的過程中,需要針對我國不同民俗文化的存在價值與歷史意義進行有效的梳理與整合,讓民俗文化具有一定的體系化與規(guī)范化,針對不同民族特色進行保留與創(chuàng)新,以此推動我國民族文化的發(fā)展。在針對民俗文化進行翻譯過程中,需要確保民俗文化的內容在進行語內翻譯與語際翻譯過程中的準確性與科學性。通過翻譯這一語言交際手段,有效的構建起民俗文化通往世界的橋梁,實現我國民俗文化能夠與世界經濟產業(yè)進行對接,良好的提升我國民俗文化經濟價值。
(二)民俗文化要實現“傳真”和“達意”
在針對我國民俗文化進行翻譯過程中,就要有效保留民俗文化獨特的地域性,通過翻譯保留民俗文化的獨特性特色,依照民俗文化相應語境氛圍進行準確的戰(zhàn)象與表達,以此營造一個獨特的文化氛圍。民俗文化在進行文化傳播過程當中,不同于一般性的科學性文化,在進行文化傳播過程需要具有一定的語言風格、語境氛圍與語義形式,因此在進行民族文化進行翻譯過程中,需要將民族特色的原文進行相應的保留,以此充分的展現出民族文化低的特色與精髓。
三、民俗文化外宣策略
(一)依托政府、學者
為實現我國民俗文化能夠走向國際化發(fā)展道路,其中不可缺少政府力量的支持。需要在相關部門的引導與推動之下,結合我國不同地區(qū)民族的民俗文化特色進行因地制宜的發(fā)展,通過合情合理的政策與法規(guī)針對我國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的文化進行推動,加大政府對民俗文化發(fā)展的投資力度,通過針對民俗文化進行搭建“走出去”這一個發(fā)展平臺,做好對外宣傳工作,構建民俗文化國際化發(fā)展平臺。另外,需要針對民俗文化的傳揚這進行相應的開發(fā)與培養(yǎng),有效加強譯者人才團隊建設,加大有關民俗文化發(fā)展推廣力度,以此吸引更多具有高水準能力的翻譯實踐者投身到我國民俗文化翻譯實踐活動當中。為了推動我國民俗文化的對外發(fā)展,我國部分重點高校開始逐漸開設有關民俗文化的翻譯課程,以此推動我國新生代大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投身于民俗文化發(fā)展建設當中,促進我國民俗文化的對外發(fā)展與傳揚。
(二)突出文化定位
在我國五千年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當中民俗文化其中最耀眼的一顆明星,為了推動我國民俗文化有效的繼承與發(fā)展,提高我國民俗文化對外宣傳力度十分重要,需要通過“走出去”平臺的代建,有效的促進我國民俗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融與生化,確立我國民族文化在實踐過程當中定位為文化地位。
在當今世界發(fā)展范圍內,世界文化發(fā)展趨勢正呈現出一種多元化發(fā)展特點。為了迎合世界文化發(fā)展趨勢,通過對我國民俗文化的翻譯,將我國民俗文化推向國際化發(fā)展道路,以此有效的促進我國民俗文化的傳播與發(fā)展。因此,相關民俗文化的翻譯者,一定要確保自身具備對民俗文化深厚的理解能力,對外語言的掌握能力,在進行文化翻譯實踐過程中一定要保持一顆清晰的頭腦,能夠準確的認識到民俗文化的定位文化,有效識別出文化身份,以此確保翻譯者在進行民俗文化外宣翻譯過程中能夠找準文化定位。通過將我國民俗文化翻譯成外語言形式,能夠充分的將我國悠久文化展現到全世界人民面前,以此促進我國民俗文化的發(fā)展與傳揚,推動我國民俗文化走出國門面向世界。
(三)植根文化土壤
不同地區(qū)具有不同的民俗文化特色,在針對民俗文化進行翻譯過程需要植根于民俗文化本源,才能夠有效的傳達出民俗文化特色與精髓。因此,翻譯語言需要充分扎根于土壤之中,才能夠讓民俗文化得到更好的發(fā)展與傳揚,為我國民俗文化的發(fā)展提供更為持久的生命力與發(fā)展空間。
總結
在我國歷史文化、社會文化、藝術文化發(fā)展過程當中,民俗文化是其重要組成成分,我國民俗文化在“走出去”平臺構建之下,通過針對民俗文化進行翻譯,以此促進我國民俗文化的對外傳播與宣言。因此,在民俗文化外宣、翻譯過程當中,一定要緊扣文化定位,深如挖掘民俗文化內涵,通過異化翻譯方式,結合多種翻譯手法,有效保留我國民俗文化特色,促進我國民俗文化與世界文化相互融合,提升我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上的國際地位。
參考文獻:
[1]王鐘銳.民俗文化外宣策略研究——以河北民俗文化為例[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2,(12):83-85.
[2]馬慈祥.民俗文化詞語的可譯性限度及其翻譯策略[J].青海民族研究,2009,(03):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