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躍本
摘 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過程中,提倡模型理論的最大優(yōu)勢在于把實踐教學看成一個教學活動或過程,而不是常見界定的教學方法、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模式或獨立形態(tài)的課程,真正實現(xiàn)了實踐教學是“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教學本義的回歸,為實踐教學的有效開展找到了真正的“行為基礎”,并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流程。
關鍵詞:PBL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型構建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22-0177-03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teaching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lass, the best advantage of promoting the model lies in tak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as a teaching activity or process, rather than a common defini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or independent form of curriculum, teaching mode, and it really realizes that the practice teaching is the return of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eaching, that is, the teacher is the dominance and the student is the main body. It finds the real "behavior", for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practice teaching and provides a process for the operation.
Keywords: PBL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building
馬克思認為需要是“基于人與環(huán)境的不平衡而產(chǎn)生的趨于平衡的一種自覺傾向”[1],意即人的需要隱含意識性,正是由于這種意識性才體現(xiàn)了人與動物的差異。然而,在傳統(tǒng)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學生的自我需求往往被壓抑或忽視,教學過程就是一出木偶劇,教師似一個傳統(tǒng)的木偶藝人,不管生旦凈末丑、吹打彈唱耍全由其一人承辦,整個表演過程看似精美絕倫,嘆為觀止,然而本應是戲臺主角的學生卻成了場上被牽引的木偶,看似精巧靈動,實則是線抽傀儡,整個過程給觀眾的感覺是生動有余而創(chuàng)造力不足、嚴謹有余而生活氣息不足。為解決上述積弊,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運用PBL教學法來設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型便應需而生。
一、理論基礎
(一)PBL教學法的概念解析
厘清概念是探尋事物本質的基礎。所謂PBL教學法就是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的簡稱,所謂“問題(problem)”,原意是指困境、謎團或需要解決的事情,但是在PBL中所指的問題不僅僅局限于困境、謎團,還泛指實踐以及探索的動力,隱喻著實踐出真知。其次,所謂“學習(learning)”,在PBL中指是指傾向于是重學善導,學生個體的自主探索,愉悅性的學習,正如近代偉大的教育家蒙臺梭利提出的“讓學習者參與各種有吸引力的活動”,其“游戲即學習”的思想是對這一理念無疑是最好的詮釋;綜上所述,基于問題的學習,是指把學習置于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通過讓學生以個體或小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決問題,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展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型的內涵
“模型”一詞是個舶來品,英文為Model,也可譯為模式,但是模型和模式在內涵上又稍有差異,前者強調的是實物內部的規(guī)則、方法,后者關注的是事物外部的形制和方式,也就是說,模型其實就是一種認識論意義上的確定思維方式,是人們在生產(chǎn)生活實踐中經(jīng)過積累經(jīng)驗的抽象和升華。因此,要明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型的內涵,就必須立足于人的認識論這一層面,眾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過程中包含的要素眾多,概括起來看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靜態(tài)要素,主要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師、高校思想治理論課程以及學生;另一類是動態(tài)要素,主要含有“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方式、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評價等”[2]。如果我們把這些構成元素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那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型則意指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過程中靜態(tài)要素和動態(tài)要素的良性互動和有機組合。
二、基本原則
(一)問題導向、融情入景
實踐教學的設計要重視問題導向,提倡融情入景。所謂問題導向就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過程中要始終以解決學生的思想誤區(qū)、認知疑問為出發(fā)點,圍繞學生的學認知問題來設計實踐教學方案,精心組織教學實施,將課程的情感融入實踐場景,實現(xiàn)情與景的同構。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問卷調查、個體訪談以及文獻查閱等方式來了解學生的認知結構,總結學生的認知誤區(qū),進而根據(jù)學生的認知問題來設計實踐教學情境。其次,教師在設計教學情境中應堅持融情入景、力爭以情感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之所以未能專注“以情感人”,在很大程度上是有的教師不認可這種授課方式,理由是知識的傳授應該盡可能做到客觀,避免過度的情感渲染,以免造成激情壓倒理性。然而,我們要充分認識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特殊性,那就是它不僅僅是知識的簡單入腦,而切應做到真情實意的徹底入心,而能夠打動人心的就是真摯而飽滿的情感。而且,這種情感的呈現(xiàn)形式應是多姿多彩的,既可慷慨激昂,也可不動聲色;既可繪聲繪色,也可娓娓道來。因此,對于思政教師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能夠創(chuàng)造情境并將學生帶入其中,真正的情感不是外在注入,而應是內在發(fā)生,這種自然而然升騰起來的情感才能為學生所認同與吸納。
(二)生活導向,激趣導悟
實踐教學的內容要堅持生活導向,提倡激趣導悟。所謂生活導向就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過程中,實踐方案要立足于現(xiàn)實生活、貼近學生實際,教學內容具有生活性氣息,教學環(huán)境保持開放性,并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樂趣。
首先,教師在實踐主題的取材要源于學生現(xiàn)實生活,實踐方案的設計上有具有生活氣息,實踐空間的選擇要讓學生具有較大的自主權,同時,整個實施活動還要做到活而不亂,動而有序。其次,教師還要確保實踐活動還要具有趣味性,教師可以借助游戲活動、演講比賽、故事探索等教學形式力爭做到寓教于樂、啟智于趣。當然僅僅有興趣對于學生進行長時間的深入地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們會遇要意想不到的種種困難。興趣雖會使學生迎難而上,但是創(chuàng)新的方法卻會使學生化難為易,讓學生的實踐過程更加高效,充滿智慧。如要啟發(fā)學生借助游戲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小活動引導學生交流鞏固實踐成果,當老師發(fā)現(xiàn)學生們只是沉浸在尋找、閱讀的樂趣中時,便及時引導學生多種文藝形式來呈現(xiàn)實踐成果。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述:“脫離生活的教育是鳥籠的教育”,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生活背景、生活經(jīng)歷既是寶貴的教學資源,也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源泉。
(三)探究導向,以人為本
實踐教學的過程要運用探究導向,堅持以人為本。所謂探究導向就是“以探究為紐帶的教學”,這種教學是在教師的啟發(fā)誘導下,為學生提供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在積極的思考中主動探求知識、運用知識,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培養(yǎng)學生能力,升華學生的情感和價值觀。它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探討問題的欲望,增強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探究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標新立異、敢于發(fā)表獨特見解的個性品質。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學生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個性化的理解、個性化的解讀、個性化的體驗、個性化的感悟。這種個性化定制的本質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看似是個舶來品,其實幾千年前的孔子早已投出了認同的目光??鬃拥娜蕫鬯枷胧侨寮宜枷氲暮诵模粌H僅是一種政治倫理思想,更是一種教育智慧。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面臨的難題是箱格化的知識難以解決學生所面臨的復雜問題,學生變成了“法定知識”的奴隸,被禁錮于理性世界而不能直面社會,理解自我,親近自然。因而課程實施的價值觀取向上體現(xiàn)以人為本,發(fā)展全人的價值追求。發(fā)展全人在當前復雜教育背景下的,具體要求就是要使學生發(fā)展成為一個“整體的人”。
三、模型構建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教學過程設計形式是復雜多樣的,體現(xiàn)了教無定法。教學場地的設計可以小到教室、操場、校史館,大到紀念館、城市乃至鄉(xiāng)村廣闊的天地?;顒有问降倪x擇可以是小組討論、課堂辯論、小品表演、知識競賽、社會調查、參觀訪談等多樣形式。雖教無定法,但是教學有法,在PLB教學理念下,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教學過程可以分為情境設置、問題探究和反饋沉思三個步驟。
(一)情境設置
在教學過程中,故事、圖片和影像可以給學生帶來巨大的視覺沖擊,留下深刻的思想印記。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承擔起舞臺戲劇導演的職責,通過創(chuàng)作情境,合理的運用光、影、景、色、音,激發(fā)學生探究問題的樂趣,這個過程大概可以分為情境創(chuàng)作和劇情展現(xiàn)兩個部分。
首先,情境創(chuàng)作,所謂情境創(chuàng)作就是實踐教學情境的設計,教師在創(chuàng)作劇本是一要立足于教材的教學內容,二要重視學生的學情,因為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和人生經(jīng)歷會影像到整個的劇本設計和實施。例如設計戰(zhàn)爭的體驗與感悟劇情,教師要結合學生過往的觀影經(jīng)歷、生源地區(qū)分布、學校所處區(qū)域特色等來設計跟學生密切相關的戰(zhàn)場劇目,只有情境相識相知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只有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才能進而促進師生間的情感共鳴,提升教學效果。其次,劇情展現(xiàn)。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過程劇情展現(xiàn)應秉承各取所需、形式多樣。從空間來看,劇情展現(xiàn)可以在校園內的教室、校史館、食堂、宿舍等,也可以選擇走出校門,借助校外名人故居、革命圣地、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中外企業(yè)等作為劇情展現(xiàn)的空間背景。從時間來看,教師可以選擇在固定的教學時間內,也可以選擇在課外時間進行;從范圍群體看,可以是全班統(tǒng)一進行,也可以是分組實施;從展現(xiàn)的形式看,可以是舞臺劇、觀影問答、參觀訪問、理論體驗等多種形式。
(二)問題探究
所謂問題探究,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過程中,立足于劇情展現(xiàn)的基礎之上,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或對話等形式對劇情所反映的問題來進行深入學習和探索。整個探索過程可以歸納為問題設計、分組探究以及組內研討三個步驟。
首先,問題設計,一方面可以由教師來主導和設計問題,教師可以根據(jù)劇情展現(xiàn)中所呈現(xiàn)的共性問題來進行設計問題,也可以是根據(jù)教學目標或者學生認知誤區(qū)來設定個性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由學生來自主設計問題,教師則負責輔助指導和修正問題。其次,分組探究,學生根據(jù)所設計出來的問題進行團隊分組,在分組時,教師可以依據(jù)學號、性別、座位順序以及宿舍等為參照系指定學生分組,也可以學生相互自由組合、自主搭配的形式,在分組過程中一定要遵循強弱聯(lián)合、彼此間優(yōu)勢互補,充分考慮到小組中每個角色的特性和定位,小組團隊中既要有協(xié)調者、鞭策者,也要有執(zhí)行者和凝聚者。最后,組內研討,學生在各個小組中根據(jù)設定的主題,暢所欲言,可以通過口頭表達或行動展示出他們所做、所想,然后群體反思和評述,形成本小組的結論。在問題探究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一方面要保證整個問題設計“有意思”,接地氣,契合學生實際、讓學生能夠說出心聲,激發(fā)參與的興趣,使學生想于參加、樂于參加;另一方面還應保證探究過程“有意義”,體現(xiàn)正能量,要以貼近學生的方式因勢利導,要引領而不是迎合,要體現(xiàn)課程的價值。
(三)沉思反饋
所謂沉思,即認真、深入地思考。在思政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提倡沉思,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對教材原理在思政課實踐過程中的理論映射進行深沉的思索,使學生對理論的認知實現(xiàn)由表及里,再由里及外的螺旋式上升,實現(xiàn)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多維提升。
在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教學內容和實踐活動容易被人為割裂,教師時常沒有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理解教學內容,學生的興趣點往往只停留在實踐活動的本身上,實踐活動結束后,在學生的淺意識中緊緊只能得到表象的感性體驗,而不能做到將教學內容和實踐活動有機融合并在思維的深處進行理性的沉思。因此,教師要預留一定的教學時間,讓學生對教學內容和實踐過程有充足的思考,一旦學生對整個內容進行深思冥想,自然而然的就想將自己內心的感悟與大家進行對話和交流,讓別人能夠看到他的思維,無論是通過小組討論、概念圖還是書面匯報,學生都需要與他們分享自己的理解,力圖引起大家的共鳴。在生生、師生的思想碰撞中,教師要學會引導學生主動改變自己的思維,不再被動的接受教學信息。在思政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設計反饋環(huán)節(jié),目的是在教學中留出足夠的機會給學生,讓學生能夠對自己的思維過程進行自我反思,自我重構,能夠從同伴、教師哪里接收到有關自己思維的反饋,并且可以根據(jù)反饋的信息來調整自己的思維。反饋的形式可以采用文本反饋、口頭反饋、體態(tài)反饋、活動反饋多種形式,反饋主體既可以是教師扮演認知教練的角色,并為學生提供有效反饋;也可以是由同組的學生通過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進行。
參考文獻:
[1]馬俊峰.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研究[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43-44.
[2]尹建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概念厘定與模型建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7).
[3]王有鵬.精彩課堂教學策略[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3:17.
[4]張仁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的幾點思考[J].高教學刊,2016(20):168-169.
[5]柏欣.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體系創(chuàng)新的思路與實踐——以廣東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實踐教學為例[J].高教學刊,2017(02):144-145.
[6]陳志鋮.改進中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思路探析——基于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四要素”的視角[J].高教學刊,2017(20):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