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揚
摘要:由于交通事故成因復雜,因此,鑒定業(yè)務涉及到各個學科,有法醫(yī)、物證檢驗、痕跡、機械等多個種類。特別是一起交通事故往往涉及到多個鑒定項目。一個鑒定項目又需要做多個實驗或計算。這樣,造成了鑒定工作的復雜性。處理交通事故離不開對車輛痕跡的分析。車輛痕跡是確定事故性質和事故發(fā)生過程的重要依據(jù)。分析常見事故形態(tài)下的車輛痕跡,可為及時、準確、順利地處理事故提供強有力的依據(jù)。
關鍵詞 交通事故;車輛痕跡;鑒定
1交通事故中車輛痕跡的分析
交通事故痕跡是交通事故現(xiàn)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交通事故現(xiàn)場的痕跡是指交通事故中的人、車以及貨物在地面上產(chǎn)生的地面痕跡以及車輛、人和貨物表面留下的痕跡等。交通事故痕跡主要包括車輛車體痕跡、路面痕跡(包括散落物)、乘員的受傷情況。這就會能更清晰地再現(xiàn)事故的全過程,提高事故再現(xiàn)的準確性。車體痕跡是車輛在事故中與其他車輛、物體、人體碰撞而形成并遺留在車體的印痕。最常見的車體痕跡有:刮擦痕、撞擊痕、分離痕跡、刺溝痕跡等。任何物質的分子都是按一定規(guī)律、一定密度排列起來的:當固態(tài)客體受到外力的作用時,分子的正常排列受到壓縮力和拉伸力的作用,分子間將產(chǎn)生恢復原來排列的相互作用力,這種力叫做內力;當外力不大時,內力可以抵抗外力的作用,恢復客體的正常狀態(tài)而產(chǎn)生彈性變形,當外力大到足以突破客體的組織結構時客體將產(chǎn)生塑性變形。塑性變形就是形成車體痕跡的主要原因。車體痕跡在事故中的形成機理十分復雜。有的是第一次碰撞形成的,有的是第二次或第三次碰撞形成的,還有的是第一次和第二次碰撞共同形成的等等。車體痕跡在交通事故現(xiàn)場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幾乎所有的碰撞事故都有車體痕跡的出現(xiàn),這為我們對車體痕跡的檢驗提供了有利條件。對車體痕跡的檢驗要及時、快速,否則隨時間的推移,有的會銹蝕(金屬刮擦痕)、有的時間久了失效了(附著的漆片)等。檢查車體痕跡時,經(jīng)常會在痕跡中或痕跡的周圍發(fā)現(xiàn)遺留物和附著物。它一般來自于另一車輛或受害者身上、衣服上遺留下來的殘留物質,在尸體或人體的損傷部位也會遺留下痕跡、客體分離出來的附著物。
刮擦痕跡:刮擦痕跡是肇事車輛與承受客體碰撞過程中,車輛的某部位在力的作用下擠壓或劃破客體,從而在客體表面形成凹凸線條狀痕跡。刮擦痕跡止點處留有物體表面擦掉的顆粒殘渣堆積物,表明其走向。
撞擊痕跡:撞擊痕跡是肇事車輛某部位與承受客體碰撞時在受撞表面發(fā)生永久變形而形成的凹陷狀痕跡。它的形成是車輛的某部位與承受客體在相隔一定距離的情況下,由于力的作用而在接觸的瞬時產(chǎn)生巨大的沖量,使物體的表面發(fā)生變形而產(chǎn)生的痕跡。
整體分離痕跡:整體分離痕跡又稱整體痕跡,是指一個完整的物體由于某種作用力的作用而分離為若干部分時所形成的痕跡。整體分離痕跡檢驗,在道路交通事故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別是對逃逸事故,通過整體分離痕跡的檢驗可以直接認定肇事車輛。刮擦、撞擊痕跡的主要檢驗方法是比對檢驗。比對檢驗是指將主客體兩者之間痕跡特征進行逐一的比較鑒別。對于整體分離痕跡的檢驗方法:一是分離線是否相符;二是被分離物體斷面凸凹紋路是否相符;三是在沒有分離線的情況下,物體本身表面和斷面上固有的特征是否相符;四是分離物附加特征與表面細節(jié)特征是否相符;五是被分離部分外圍邊緣及周圍關系是否相符。
二、機動車撞擊機動車的痕跡分析
追尾撞擊是指后車在追趕或企圖超過前車時,未與前車保持安全距離,而撞擊到了前車的尾部,稱為追尾撞擊。追尾撞擊有兩種狀態(tài):一種狀態(tài)是前后兩車都是運動著的車,另一種狀態(tài)是前車是靜止的,后車是運動的。追尾撞擊分為正面追尾和前角追尾。正面追尾:追尾車的撞擊痕跡集中在前保險杠、前大燈等前部突出部位,被追尾車的痕跡集中在后保險杠、后尾燈等后部突出部位,運動中的正面追尾,車損程度一般較輕。前角追尾:追尾車左前部或右前部撞擊到被追尾車的后部,追尾角度越大,前車旋轉的角度越大,追尾車偏離行駛車道越遠??筛鶕?jù)追尾撞擊部位痕跡的方向,分析撞擊角度,進而分析追尾的原因。角追尾多在追尾車的右側發(fā)生,因為駕駛員的本能會保護自己盡力避免或減輕傷害。被追尾車剎車距離越短,說明追尾車尤其是被追尾車的車速越慢。反之,說明追尾車的車速越快。路上停放著的車輛被追尾,造成追尾車駕駛員重傷或死亡后,有時被追尾車的駕駛員會認為:“不是我撞的你,是你主動撞的我,后果就應該你自己承擔,”所以懷著無虧歉的心理溜之大吉。這種事故的特點是,被追尾車不在現(xiàn)場,被追尾車無剎車痕跡或剎車痕跡較短而且不明顯。這種事故重在調查目擊證人,是否有經(jīng)過現(xiàn)場的駕駛員或現(xiàn)場周圍的人看到有車輛停在路上。
迎面撞擊往往造成車體的嚴重變形和損毀,有氣囊的還會氣囊打開。正面迎擊:撞擊痕跡主要集中在車頭前部。在基本相同車速和相同質量的前提下,車速快的一方,凹陷痕跡輕于車速慢的一方;質地堅硬的一方,凹陷痕跡輕于質地較軟的一方。在質量相同的條件下,由撞擊點后退的一方車速較慢,前進的一方車速較快。前角迎擊:反應快的一方以右側撞擊對面來車的事故較多(人的本能保護反應)。撞擊的角度和所在的位置,能反映出撞擊的方向,但瞬間變數(shù)較大,應慎重分析。撞擊發(fā)生后前進或后退的方向和距離可分析車速。后退或原地旋轉的車輛車速較慢。
側面撞擊的痕跡分析。同向側面撞擊:左側撞右側或右側撞左側,輕撞反映的痕跡多為刮擦,重撞才造成凹陷,但痕跡的角度能反映出車輛前行的角度。(1)高度。兩車的撞擊痕跡距地面較高的車輛可能有剎車行為(還要考慮事發(fā)時的載重量)。(2)速度。車體上具有突出裝置的車輛,碰損部位(痕跡發(fā)亮,有時會有堆積物)在突出裝置的前部,為車速較快的車。車速較快的車一般多為主動撞擊車輛,簡稱主動車;碰損部位在突出裝置后部的車,為車速較慢的車。慢速車一般多為被動撞擊車輛,簡稱被動車。(3)方向。當兩車平行行駛時不會發(fā)生事故。可當一方或雙方改變方向造成角度線交叉時,就可能發(fā)生碰撞事故。撞擊時角度小、角度線交叉距離遠時,產(chǎn)生的痕跡多為刮擦痕跡;角度大、角度線交叉距離近時,造成的痕跡多為凹陷痕跡。凹陷痕跡可反映出兩車的撞擊角度。
車輛痕跡是確定事故性質和事故發(fā)生過程的重要依據(jù)。分析常見事故形態(tài)下的車輛痕跡,可為及時、準確、順利地處理事故提供強有力的依據(jù)。
參考文獻
[1] (日)林洋著,黃永和譯.實用汽車事故鑒定學[M].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1
[2] 劉劍. 車輛痕跡的特點及痕跡的提取方法[J]. 警官教育論壇. 2013(00)
(作者單位安徽省汽車檢測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