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樹干
(廣東省珠海市第十一中學 廣東 珠海 519000)
【摘要】 初中語文小說課堂教學中背景知識的引入存在著誤區(qū),要想讓學生有效感悟,生成文本價值,背景知識的引入要講究質量、要找準時機、要多元呈現。
【關鍵詞】 初中小說課堂 背景知識 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7)04-054-01
魯迅,原名周樹人。20世紀中國重要作家,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是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孔乙己》是近代文學巨匠魯迅所著的短篇小說,最早發(fā)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號,后編入《吶喊》,是魯迅在“五四”運動前夕繼《狂人日記》之后第二篇白話小說。
背景知識的出示應該是豐富多彩而又啟發(fā)學生學習的,但在學習《孔乙己》時,如果在PPT上這樣呈現卻無助于學生解讀文本。
以《孔乙己》教學為例,裁剪以后的引入內容:“魯迅先生曾在給好友孫伏園的信中談到,《孔乙己》是其最喜歡的一篇小說,本文是為了表現一般社會對苦人的涼薄。一個像孔乙己這樣的讀書人,一個“苦人”和弱者,在當時的社會有怎樣的命運?這篇小說透過一個少年的眼光,給我們展示了晚清世風圖的一角,在不動聲色的敘述中蘊含著深沉的批判力量?!边@樣的背景知識能促進學生的閱讀。
背景知識的引入僅體現在上課第一個環(huán)節(jié)“知人論世”中,而內容大部分來自于教參或網上下載。教師查找好文章和作者的背景知識后,往往原封不動地用PPT呈現給學生,有時還讓學生整體朗讀。學生機械地宣讀著作者的出生年月、主要作品、文章風格、時代背景等。
總體來說,小說教學中背景知識的引入存在著以下誤區(qū):1.知人論世,機械導入。2.盲目引入,時機不當。3.過多過全,缺乏提煉。4.過分關注背景知識,忽視與文本聯系。
小說教學中,背景知識引入如何抓住契機、合理整合、變通使用,促使學生有效感悟,生成文本有效價值,是我們值得探究的問題。
一、用心剪輯,保質保量
整合背景知識要把握好“質”和“量”,要緊扣教學目標,切忌過多過全,在質上有保證,在量上有節(jié)制。
以《我的叔叔于勒》為例,引入:法國小資產階級貧困破產,他們紛紛踏上漂洋過海的險途,企望在美洲、亞洲甚至非洲闖出一條大發(fā)橫財的生路,夢想著有朝一日腰纏萬貫榮歸故里。本文就是以這樣的社會背景寫出來的。莫泊桑的短篇小說側重描寫人情世態(tài),揭示人物內心。本文批判了人性的自私冷酷、極度虛榮,也反映了小人物的辛酸與無奈。
比如,《皇帝的新裝》《丑小鴨》中,鏈接相關傳說的資料、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時,引導學生體悟作者寫《皇帝的新裝》時對西班牙民間故事的移植,寫《丑小鴨》時自身經歷的映射。
教師要善于打通各個零散資源之間的溝通關聯和銜接,對背景知識進行剪輯和整合,為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服務。
二、找準時機,適時呈現
背景知識的呈現不一定非要在課堂的開始,一堂課的各個教學時段都可能是背景知識引入的良機。找準時機,準確定位,多樣化的呈現,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孤獨之旅》一文,課文描繪了柔弱、幼稚、戀家的少年杜小康,歷經牧鴨生活最初的孤獨和恐懼,終于戰(zhàn)勝自我,變得堅強的一段生活歷程。學生在學習本文時,因為生活陌生化以及作者筆法等原因,對于文章環(huán)境描寫、人物刻畫和主題表達之間的關系較難把握。
如果在教學中,教師能創(chuàng)設情境,用詩朗誦的形式引入一些話語,可以促進學生理解。
“成長,是一個多么美好的過程,而這過程絕非是永遠一帆風順的,它往往充滿辛酸,飽含痛楚、屈辱與淚水。成長,也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孤獨,就是其中最貴重的一筆?!贝撕螅俅巫寣W生閱讀文章,促成理解。
再比如,在學習《范進中舉》和《變色龍》后,學生對人物荒誕的人物行徑已有了感知,可以引入吳敬梓的小說《儒林外史》和契訶夫的小說《小文官之死》,后置呈現背景知識,引導學生進一步拓展閱讀。
三、豐富多彩,多元呈現
背景知識的呈現不可拘泥于某一種形式,而是應該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
比如,《蘆花蕩》《最后一課》等課文的寫作背景知識,可以布置學生自己查找,然后在課堂教學中適時反饋交流。
有些課文的寫作背景知識和文本需要聯系的知識,借助多媒體手段來輔助展開,效果會很好。比如,學習《孔乙己》,引導學生感知“一般社會對苦人的涼薄”時,用多媒體課件在不同時刻呈現魯迅不同文章里的言論,能有效促進理解。
這才吃下去,頗與人們的幸災樂禍,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壞脾氣相同——魯迅《狗·貓·鼠》
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斞浮峨s感》
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魯迅《吶喊》自序
在學習魯迅《故鄉(xiāng)》時,作為生活在移民城市珠海的學生對自己的故鄉(xiāng)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他們很難理解為什么魯迅在文中描寫的故鄉(xiāng)卻是“蕭瑟”而令人悲從中來的。這時,教師可以用PPT呈現魯迅所處時代鄉(xiāng)村的衰敗情景。
在學習《楊修之死》時,為了讓學生體會作者楊修之死與他的“恃才”和“犯曹操之忌”有關,教師可以截取電視劇中反映曹操“奸雄”性格的片段,引入到課堂,讓學生體會楊修之死的原因。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只有讓學生有自己的體驗,學生才能真正走入文本,真正對作品有自己的獨特深刻的體會。因此,背景知識的引入,必須要為學生課堂學習服務,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獨特感受,增強學生的主體參與性。
[ 參 考 文 獻 ]
[1]顧曉俊.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背景知識導入策略[J].新校園,2010年第7期.
[2]劉薇.初中語文教學中背景知識的引入藝術[J].新校園,201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