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永珍
摘 要:新課程理念初中化學概念仍是基礎知識的重點,教學中應注意對概念中關鍵性的字、詞的講解,剖析概念,概括要點,從正反兩方,講清概念,防止偷換概念,理解時聯(lián)系生活,教學中合理運用多媒體并在教學中前后聯(lián)系、及時對比、分類歸納,形成概念
體系。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初中化學;概念教學
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所指的就是基礎的重要性。重視基礎知識是我國基礎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新課改中仍占據突出位置,但與以前又有所不同,新課改提倡的是將基礎知識作為一種載體,強調對學生發(fā)現問題、探究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有利于學生終身學習。
初中化學教學中,化學概念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最基礎的教學內容,也是學習化學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而化學概念有嚴密的邏輯性、科學性,是用簡練的語言高度概括出來的,有定義,有原理,還有反應規(guī)律等等。建立概念要運用由特殊到一般、由局部到整體的觀察方法,還要遵循由現象到本質、由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guī)律,將其中每一個字、詞、每一句話認真推敲,充分理解。學好化學概念讓學生在對物質及其變化的認知不會停留在表象,能使學生充分認識其變化的規(guī)律,而且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足見,對概念理解掌握的好壞,既關系到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同時也是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關鍵,然而初中學生的閱讀和理解能力都比較差,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概念教學,講清概念,把好這一難關,不讓學生因畏難而喪失學習化學的興趣。以下是我這些年在教學實踐中關于概念教學的一些嘗試。
一、注意對概念中關鍵性的字、詞的講解
為了深刻領會概念的含義,教師不僅要注意對概念論述時用詞的嚴密性和準確性、完整性,同時還要及時糾正某些用詞不當及概念認識上的錯誤,這樣做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
能力。
例如,在學生看來金剛石與石墨、紅磷與白磷混合在一起,仍然都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就容易錯將這些混合物看成是單質,同時又會誤將存在著不同種元素的食鹽水、糖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此在講“單質”與“化合物”這兩個概念時,一定要強調概念中的“純凈物”三個字。因為單質或化合物首先應是一種純凈物,即只能由一種物質組成的,然后再根據它們組成元素種類的多少來判斷其是單質或者是化合物。
而在講“催化劑”這一概念時,首先強調“改變”包括兩層意思,一是加快,二是減慢。為了讓學生理解更透徹,還得強調這一概念中“一變,二不變”,“一變”是指化學反應速率改變,“二不變”是指“質量”不改變,“化學性質”不改變(而不是“物理性質”),同時注意“前后”這一關鍵性詞語不能改為“反應過程中”。這樣學生理解了也就更容易記住。
再如我給學生介紹酸、堿、鹽的概念時,“電離時生成的陽離子全部是氫離子的化合物叫做酸”,“電離時生成的陰離子全部是氫氧根離子的化合物叫做堿”,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這兩個概念的關鍵了。因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KHSO4,它們在水溶液中電離時既有陽離子H+產生,但也有另一種陽離子Na+、K+產生,陽離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們不能叫做酸。而Cu2(OH)2CO3等化合物電離時產生了陰離子OH-、CO32-,同樣因為陰離子并不全部是OH-,因此也不是堿。由此在介紹什么是酸和堿的時候,特別強調“全部”二字,以區(qū)別酸與酸式鹽、堿與堿式鹽。并時常用“有且只有”來代替“全部”二字加深學生理解,效果還不錯。但是在鹽的概念中就沒有“全部”二字,這也應該對學生強調。
總之,講解概念一定要注意概念的完整性、嚴密性、科學性。這樣才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嚴謹的科學作風。
二、剖析概念,概括要點,加深理解
對一些含義比較深刻,內容又比較復雜的概念進行剖析、講解,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在學習“氧化物”這一概念時,學生往往很容易注意到物質含有氧元素而忽略其他限制條件,我便以用氯酸鉀制氧氣的反應中的各物質(KClO3、KCl、MnO2、O2)為例,對氧化物這一概念進行剖析:(1)物質必須為化合物;(2)該化合物組成元素只能有兩種;(3)其中一種元素為氧元素,這三個條件共同構成了氧化物的定義,缺一不可,這樣學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又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學的一大難點,不僅定義的句子比較長,而且涉及的知識也較多,學生往往難于理解。因此在講解過程中,若將組成溶解度的四句話剖析開來,效果就大不一樣了。(1)強調“一定溫度”下;(2)溶劑的量為100g;(3)溶液一定要達到飽和狀態(tài);(4)指出在滿足上述各條件時,溶質所溶解的克數,即溶解度單位為克。這四個限制性句子構成了溶解度的定義,缺一不可。在教學中若將概念這樣逐字逐句剖析開來講解,既能及時糾正學生容易出現的誤解,又能抓住特征,使概念明朗化,從而使學生既容易理解,又易于掌握。
三、正反兩方,講清概念,防止偷換概念
有些概念,有時從正面講完之后,再從反面來講,可以使學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同時防止偷換概念。
如在講了“單質”“化合物”等概念時,每講完一個概念可以接著提出一個正面問題和一個反面問題來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如“單質一定是由一種元素組成的物質,對嗎?在學生回答后,再提出“一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一定是單質嗎?為什么?”這樣,可以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反復推敲,從而引導學生學會抓住概念中關鍵的語句“純凈物”及“由同種元素組成”,由此加深對“單質”概念的理解,免于把“純凈物”偷換為“物質”而擴大范圍,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這樣學生就能判斷紅磷與白磷盛放在一起、氧氣與臭氧盛放一起以及金剛石與石墨盛放在一起究竟是單質還是混合物。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也對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聯(lián)系生活,理解概念
如在講“燃燒”這一概念時,可讓學生從生活中看見的燃燒現象來理解歸納什么是“燃燒”。而在講到“質量守恒定律”時,可讓學生討論紙張、木材、煤等燃燒后質量減少了是否違背了“質量守恒定律”,來加深對“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另外,還可以聯(lián)系生活找出一些較為貼切的比喻來理解概念,比如對“復分解反應”的理解可比作解放初貧苦地區(qū)的“調換親”,這樣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理解并記住“復分解反應”的概念。
五、概念教學中合理應用多媒體
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起主導的作用,教學并重。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不能只將多媒體看作是一種演示工具,而更應強調它們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的認知作用和情感激勵作用,老師在制作多媒體課件的同時,應注重教學經驗與信息技術相結合,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策略。利用人機的交互,使概念的學習方式轉變,通過對微觀抽象概念,如分子、原子等及其內部結構、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組合以及化學變化過程的動態(tài)模擬,變式練習反復多元化呈現,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梢姼拍罱虒W過程中合理地利用好多媒體,發(fā)揮多媒體本身的優(yōu)勢,既能讓學生學好化學概念,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六、前后聯(lián)系、及時對比、分類歸納,形成概念體系
當新舊概念之間出現關聯(lián)的知識時,新概念的形成會受到舊概念的影響,因此,我們在教學時就應把這些易混淆的概念進行及時的對比,找出它們的異同及聯(lián)系。將新概念嵌入到已有概念體系中,這就使教材中零散的知識連成有序的知識網,可突出概念的系統(tǒng)性和各概念之間的包容關系,更有利于新概念在學生頭腦中的形成,從而最終理解并掌握相關知識體系。如學完原子,將分子、原子進行比較,找出其區(qū)別與聯(lián)系,學了元素后,把原子與元素加以比較,同時從物質的組成構成找出分子、原子、元素、單質、化合物間的關系,以加深對這些概念的理解。而在物質分類的教學上更應如此。
總之,在化學概念的教學中,要抓住每個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字、詞、句子以及相關特征,認真剖析概念,運用恰當的比喻、聯(lián)系生活、借助多媒體等手段,借助教師具體的、生動形象的講解,把概念講清楚,講透徹,并用對比的方法,弄清含義相近的有關聯(lián)的概念。抓住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注意概念之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時鞏固、深化概念,而且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和增強學習能力都是大有幫助的,有利于學生終身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