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書院考課與經(jīng)史詞章(1801—1904)

    2017-05-12 09:11:19魯小俊
    關(guān)鍵詞:精舍刻本光緒

    魯小俊

    (武漢大學文學院,湖北武漢430072)

    書院考課與經(jīng)史詞章(1801—1904)

    魯小俊

    (武漢大學文學院,湖北武漢430072)

    清代后期書院考課經(jīng)史詞章,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時文書院的小課,二是古學書院的專課。以經(jīng)史詞章課士,旨在提倡讀書風氣,使書院生徒不囿于時文俗學。與此同時,經(jīng)史詞章和舉業(yè)之間仍存在諸多關(guān)聯(lián)。各書院考課經(jīng)史詞章的側(cè)重點或有不同,持擇標準多注重文體之別,又以崇古為主導趨向?!扒逭嫜耪笔前斯晌牡暮馕臉藴?,經(jīng)史詞章向之看齊,反映了書院學術(shù)、文學與科舉目標的合流。從八股試帖到經(jīng)史詞章再到新學西學,1801年以來的百余年間,無用與致用、傳統(tǒng)與變革,是書院的共同課題和普遍焦慮,考課內(nèi)容也因此呈現(xiàn)出多元面向。

    清代;書院;考課;經(jīng)史詞章

    關(guān)于清代書院的類型,盛朗西《中國書院制度》分作三類:講求理學的書院、考試時文的書院和博習經(jīng)史詞章的書院[1]154。此后的研究論著,大多沿襲這一分類,或略作名稱上的變通。也有分四類的,即增加學習西洋近代科學的書院[2]107;或分五類的,即再增加學習經(jīng)世致用之學的書院[3]159。又有研究者將嘉道咸時期的書院分作三類:講授漢學、博習經(jīng)史詞章的書院,講授程朱理學的書院,提倡通經(jīng)致用的經(jīng)今文學派興辦的書院[4]202。這些類型當中,有的以講學為主,不重考課。如清初理學書院,即承明代書院講學之余緒。單就考課(包括官課、師課、堂課、館課、齋課、大課、小課、日課、月課、季課等各種名目[5]483)而言,且不區(qū)分其屬于理學、漢學、經(jīng)世致用或通經(jīng)致用等學術(shù)流派或思潮①例如李兆洛在江陰暨陽書院,“擇其才者,教作詩賦、經(jīng)解及策論,月一為之,曰小課”(蔣彤:《清李申耆先生兆洛年譜》,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94頁)。從學術(shù)思潮來講,這里的“小課”屬于通經(jīng)致用之學;但從考課內(nèi)容來講,仍是經(jīng)史詞章之學。,清代中后期書院的考課內(nèi)容大體上可以分作三類:一是八股文和試帖詩,這是主流,旨在為科舉考試作模擬訓練;二是經(jīng)史詞章;三是近代科學文化知識,即新學、西學,考課這類學問的書院集中于同治以后。本文要論述的是其中的第二類,即經(jīng)史詞章,并以今存書院課藝總集的最早和最晚刊刻年份(1801—1904)為時間范圍。

    一、經(jīng)史詞章與舉業(yè)

    書院考課經(jīng)史詞章,一個主要的動因是:“承學之士尚沿前明以來空疏陋習,專以時文帖括為務?!保ā对b經(jīng)精舍七集》廖壽豐序,光緒二十一年刻本)因此,以經(jīng)史詞章課士,旨在提倡讀書風氣,使書院生徒不囿于時文俗學。從而在書院“不可避免地淪為科舉的附庸”[5]482的形勢下,能夠起到一些挽回補救的作用。不過,考課經(jīng)史詞章與舉業(yè)的關(guān)系,至少有幾點仍需辨析:

    (一)有不少書院既課八股試帖,也課經(jīng)史詞章;有少數(shù)書院原課八股試帖,后改課經(jīng)史詞章

    “考試時文的書院”(以下簡稱時文書院)和“博習經(jīng)史詞章的書院”(以下簡稱古學書院),這兩種類型并非涇渭分明。有不少時文書院以八股試帖為正課(或稱常課),以經(jīng)史詞章為小課(或稱散課、經(jīng)古課、詩賦課、策論課)。如杭州崇文書院課八股文,自胡敬(1769—1845)擔任主講,“正課之暇,輒用詩賦試士”(《敬修堂詞賦課鈔》訥音富呢揚阿序,道光二十二年刻本)。松江郡城有云間、求忠、景賢三書院,肄業(yè)諸生考課時文,自道光二十四年(1844)開始,亦課以“詩賦雜文”(《云間小課》練廷璜序,道光二十九年刻本)。寧波崇實書院,“試士以時藝為先”,“齋課散課,淹貫眾長矣”。齋課“一制藝文,一試帖詩”,散課“則詁經(jīng)一,論史一。其一或天算、輿地、掌故、時務,又一或賦,或雜文,或古今體詩”(《崇實書院課藝》吳引孫序,光緒二十一年刻本)。這種做法,有的書院開始的比較晚,如攸縣東山書院“向課時文,歲辛卯(1891)始加課經(jīng)史詞賦”(《東山書院課集》胡元玉序,光緒十八年刻本)?,F(xiàn)今存世的書院課藝總集中,杭州《敬修堂詞賦課鈔》、上虞《經(jīng)正書院小課》、松江《云間書院古學課藝》和《云間小課》、太倉《婁東書院小課》、蘇州《正誼書院小課》、揚州《安定書院小課》和《梅花書院小課》、西安《關(guān)中課士詩賦錄》和《關(guān)中書院賦》等,都是時文書院的小課作品匯編。

    也有時文書院將小課改成專課。如蘇州正誼書院,月課八股試帖之外,又有小課,以經(jīng)史詞章命題。咸豐間書院毀于兵燹,同治間重建,“遂以制藝并入紫陽,而專課正誼諸生以經(jīng)解古學,蓋仿浙江詁經(jīng)精舍、廣東學海堂之例”(《正誼書院課選》蔣德馨序,光緒二年刻本)。這種情況,則是從時文書院轉(zhuǎn)變?yōu)楣艑W書院。

    概言之,本文所論“經(jīng)史詞章”,既包括古學書院的考課內(nèi)容,也包括時文書院的小課內(nèi)容。

    (二)古學書院的建立,通常是以同城已有時文書院為前提

    舉業(yè)是清代讀書人的首選出路,自雍正后期倡興書院,書院的首要功能就是服務舉業(yè)。因此,只有本地士子的科舉訓練得到了保障,專課經(jīng)史詞章的古學書院才有其設(shè)立的合法性。詁經(jīng)精舍建于嘉慶六年(1801),其時杭州已有敷文、崇文、紫陽三所書院專習舉業(yè)?!对b經(jīng)精舍續(xù)集》胡敬序即云:“以制藝會城設(shè)有三講舍,不更試。專試經(jīng)解與碑版、考證諸作,即詩賦錄取亦不多?!保ǖ拦舛昕瘫荆度否R新貽序云:“杭州舊有敷文、崇文、紫陽三書院,專習舉子業(yè),而此獨為諸生講經(jīng)之所。”(同治六年刻本)《五集》俞樾序云:“以場屋應舉文詩課士者,則有敷文、崇文、紫陽三書院在。至詁經(jīng)精舍,則專課經(jīng)義,即旁及詞章,亦多收古體,不涉時趨?!保ü饩w九年刻本)詁經(jīng)精舍能夠“不涉時趨”,是因為同城的其他書院“涉時趨”。

    南京書院也是如此。“金陵文物望海內(nèi),凡書院四:曰鳳池,課童子之有文者;曰鐘山,曰尊經(jīng),課舉子業(yè);曰惜陰,課詁經(jīng)之作與詩古文詞”(《惜陰書院西齋課藝》薛時雨序,光緒四年刻本)。鳳池書院建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鐘山書院建于雍正元年(1723),尊經(jīng)書院建于嘉慶十年(1805),皆以舉業(yè)課士。道光十八年(1838),惜陰書院建成,遴選鐘山、尊經(jīng)書院的高材生肄業(yè)其中,課以經(jīng)史,兼及詞賦?!捌鋾r鐘山、尊經(jīng)第課制舉,文公(指兩江總督陶澍——引者注)慮士人或溺于帖括,無裨實用,思所以轉(zhuǎn)移其風氣,而默培其根柢,故有斯舉”(《惜陰書院課藝》褚成博序,光緒二十七年刻本)。

    像杭州、南京這樣文化發(fā)達、書院較多的地區(qū),就有條件形成分工。類似的地區(qū)又如:蘇州紫陽、正誼兩書院課時文,后在正誼書院之西設(shè)立學古堂,課經(jīng)史及《文選》、算學等[6]401;松江云間、求忠、景賢三書院“課八股”,融齋書院“課經(jīng)史性算”(《云間四書院新藝匯編》姚肇瀛序,光緒二十八年刻本);常州延陵、龍城兩書院原以舉業(yè)為務,龍城書院后“改設(shè)經(jīng)古精舍,導源于經(jīng)史詞章;別設(shè)致用精舍,博習乎輿地算學”(《龍城書院課藝》有泰序,光緒二十七年刻本);江陰禮延書院“課以八股試帖”[7]92,南菁書院追步詁經(jīng)、學海;南昌豫章、友教兩書院課時文,經(jīng)訓書院“專課經(jīng)解、古文、詩賦”(《經(jīng)訓書院文集》卷首《經(jīng)訓書院改章原奏》,光緒九年刻本);廣州粵秀、羊城等書院應科舉,學海堂、菊坡精舍、廣雅書院則課經(jīng)古;其他如成都之錦江書院與尊經(jīng)書院,福州之鰲峰書院與致用書院,長沙之岳麓書院與湘水校經(jīng)堂,昆明之五華、育材書院與經(jīng)正書院等等,皆有類似分工,正所謂“銜華佩實,相輔而行,法至良,意至美也”(《經(jīng)訓書院改章原奏》)。

    (三)經(jīng)史詞章也是科舉考試的內(nèi)容

    書院考課經(jīng)史詞章,一個重要意旨在于挽回時文課士之弊。這很容易讓人以為經(jīng)史詞章是“純學術(shù)”、“純文學”,而與科舉考試無關(guān)。事實上,清代科舉考試與經(jīng)史詞章多有關(guān)聯(lián)?!安W鴻詞”這種特科考試,以一賦一詩取士,姑且不論;??瓶荚嚠斨?,也有經(jīng)史詞章。對此,課藝總集序言多有提及。

    杭州崇文書院戴熙(1801—1860):

    國家以制藝設(shè)科,鄉(xiāng)會后場、學政考試,旁及經(jīng)解、策論、詩賦,殿廷則兼用之。(《崇文書院敬修堂小課甲編》戴熙序,咸豐八年刻本)揚州安定書院錢振倫(1816—1879):

    國家以時文取士,蓋沿前明舊制,唐宋取士則以詩賦策論。以今制較之,自童試及科歲試、鄉(xiāng)會二試,以至各朝考、散館、大考、考差皆有詩,小試間作賦,散館、大考皆先作賦,則詩賦未嘗廢也。自科試至鄉(xiāng)會試、殿試皆對策,自童試以至進士、朝考、大考及考軍機、御史皆作論,則策論未嘗廢也。(《安定書院小課二集》錢振倫序,光緒十三年刻本)

    所以書院既課八股試帖,又考課經(jīng)史詞章,是“為館閣儲才起見”(《紫陽書院課余選》屠倬題識,道光四年刻本),“預為朝考、館課計”(《學海堂課藝五編》劉秉璋序,光緒十一年刻本),“非徒宏講風流,蓋備他日承明著作之選也”(《敬修堂詞賦課鈔》胡敬序,道光二十二年刻本),其功利目標——而且是長遠的、高層次的目標——是顯而易見的。只不過,以經(jīng)史詞章為小課的時文書院,這一點更為明確。至于專課經(jīng)史詞章的古學書院,其“純學術(shù)”、“純文學”的意味要濃一些。

    (四)八股文與經(jīng)史詞章相通,這是很多書院官師的共識

    張文翰(字墨緣)于光緒間任香山知縣。當?shù)赜胸S山書院,專以時文課士,張氏為之增加古學月課。作此革新,緣于他的一個理念:“無論何家學問,必先從詞章入手;無論何體詞章,必先從時文入手。蓋時文無法不備,尤以讀書窮理為本。此其與古學不特不相背,且直相成。”而《豐山書院課藝》將時文、經(jīng)解、論詩、雜作匯為一集,就是要讓生徒明白“時文、古學源出一流”(《豐山書院課藝》張文翰序,光緒十四年刻本)。

    這一理念頗有同道。如《崇文書院敬修堂小課甲編》戴熙序:“制藝述經(jīng),具經(jīng)體而微;經(jīng)解、策論、詩賦擬經(jīng),各得經(jīng)之一體,大要皆經(jīng)之流?!保ㄏ特S八年刻本)蘇州《正誼書院小課》歐陽泉序:“經(jīng)解、詩賦與制義相為表里者也……八股體制,萌芽于其間,八股不在經(jīng)解外也。”(道光十八年刊本)《崇文書院課藝》薛時雨序:“竊謂制藝一道,著作家輒鄙薄之,然實有根柢之學焉。外無所得于經(jīng)史,內(nèi)無所得于身心,其文必不能工?!保ㄍ瘟昕荆┎贿^,這些都是時文書院的聲音,古學書院無需如此聲張?!皶r文、古學源出一流”之說,與其說是共識,不如說是時文書院自我鼓氣、樹立自信的標榜。

    (五)實踐表明,書院考課經(jīng)史詞章,非但無害于舉業(yè),而且有益于科舉功名

    士子溺于帖括,原因在于:科舉文體,時文最重。錄取名額又極其有限,士子不得不投入全副精力攻研時文,以冀一遇。然而這是個惡性循環(huán),長此以往,士子不但知識面狹隘,而且也很難入彀。書院的考課實踐則表明,突破時文藩籬,研習經(jīng)史詞章,恰恰有利于科名。孫星衍(1753—1818)在《詁經(jīng)精舍題名碑記》中就說:“(《詁經(jīng)精舍文集》)既行于世,不十年間,上舍之士,多致位通顯。入玉堂,進樞密,出則建節(jié)而試士。其余登甲科,舉成均,牧民有善政。及撰述成一家言者,不可勝數(shù)。東南人材之盛,莫與為比。”[8]330成都原有錦江書院,大抵惟科舉是務。雖有習經(jīng),涉獵而已,未有專業(yè)教學。同治十三年(1874)建尊經(jīng)書院,??冀?jīng)義,兼習古文詞。十七年后山長伍肇齡(1829—1915)序《尊經(jīng)書院二集》,寫道:“十余年來,登進者歷科轉(zhuǎn)盛,風會所趨,人人皆知讀書之有益矣?!保ü饩w十七年刻本)昆明原有五華書院、育材書院,乃時文書院。光緒十七年(1891)建經(jīng)正書院,專課經(jīng)古之學。十二年后云南糧儲道陳燦(字昆山)序《經(jīng)正書院課藝二集》,有云:“十數(shù)年來,經(jīng)明行修之士多出其中,相繼掇巍科,登詞館。即鄉(xiāng)里聘師者,一聞院中士,咸爭先延致。近日遴選教習及師范游學各生,率皆取材院中?!保ü饩w二十九年刻本)其中生徒袁嘉谷(1872—1937)在院肄業(yè)最久,光緒二十九年(1903)成進士,旋中經(jīng)濟特科狀元,成為經(jīng)正書院的榮耀。

    當代學者的統(tǒng)計研究,也可以提供佐證。李兵估算杭州詁經(jīng)精舍的鄉(xiāng)試錄取比例達到20%,廣州學海堂的科舉及第率也達到20.3%以上。因此,這兩所書院的生徒,“也是科舉考試有力的競爭者,占據(jù)了當?shù)乜婆e及第的大部分名額”[9]250。由此看來,經(jīng)史詞章有益于科舉功名之見,能夠得到數(shù)據(jù)上的支持。

    二、考課內(nèi)容與持擇標準

    作為一種通稱,經(jīng)史詞章又稱“古學”(相對“時文”而言),其內(nèi)涵大抵對應經(jīng)史子集四部之學。收錄經(jīng)史詞章的課藝總集,有時文書院的小課專集,也有時文、小課的合集,還有古學書院的總集。有些書院在匯刊課藝時,對所選作品作了分類,并在目錄中予以標注。茲就目錄有標注者舉例如表1,以見其概。

    以八股文為主體的總集,如順天《金臺書院課士錄》;以新學、西學為主體的總集,如上海《格致書院課藝》,不收經(jīng)史詞章,故不在上表舉例之列。收錄經(jīng)史詞章的總集,有些沒有在目錄中標注分類,也未予列示。(事實上其文體基本上不出上表范圍,如成都尊經(jīng)書院《蜀秀集》,涉及的文體有經(jīng)解、考、辨、說、跋、論、書后、贊、序、賦、古近體詩等。)另有賦集,如西安《關(guān)中書院賦》、蘇州《正誼書院賦選》、江寧《金陵惜陰書舍賦鈔》、《惜陰書院賦課擇抄目錄甲部》、《奎光書院賦鈔》,因文體單一,也未列示。大抵而言,書院課藝總集所收經(jīng)史詞章的內(nèi)容和文體構(gòu)成,該表具有代表性①試帖詩的情況較為特殊。書院若無小課專集,試帖詩往往附錄于時文專集;如有小課專集,試帖詩又多編入小課專集。。

    (表1)

    綜觀該表,至少可以得到三點印象。一是有的書院的考課內(nèi)容,前后發(fā)生過變化。如蘇州正誼書院,本為時文書院,月課八股文、試帖詩之外,以經(jīng)史詞章為小課。書院選刊過時文課藝總集凡四編,刻于道光十四年(1834)至十八年(1838)。又刻有小課課藝總集,即上表“小課專集”第一例。咸豐十年(1860)正誼書院毀于兵燹,同治間重建,改為古學書院。于光緒二年(1876)至二十年(1894),刻有課藝總集凡三集,所以上表中的《正誼書院課選二集》,屬于“古學書院課藝總集”。

    二是目錄中的分類,各總集之間并無統(tǒng)一標準。有的按內(nèi)容分,如衡陽《船山書院課藝》;有的按文體分,如揚州《安定書院小課二集》;有的內(nèi)容、文體混雜,如昆明《經(jīng)正書院課藝三集》。就文體而言,有的標注很細,如江寧《惜陰書院西齋課藝》,詩分樂府、五古、七古等,文分表、啟、頌等;有的標注則比較宏觀,如杭州《學海堂課藝三編》,“雜體”實際上包括論、疏、考、頌、序、策、銘、記、贊,“詩賦”包括律賦、試帖、五古、七古、七律、七絕、七排;杭州《東城講舍課藝續(xù)編》,“雜著”包括傳、記、跋、箴、贊、祭文、書后等。

    三是各書院的考課重點有所不同,這在古學書院課藝總集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有的偏重經(jīng)學,如杭州《詁經(jīng)精舍八集》十二卷,前九卷皆是經(jīng)解訓詁之作。這與詁經(jīng)精舍“專試經(jīng)解與碑版、考證諸作,即詩賦錄取亦不多”(《詁經(jīng)精舍續(xù)集》胡敬序),“課士首重經(jīng)解,兼及策論、詩賦、雜文”(《詁經(jīng)精舍三集》馬新貽序)的傳統(tǒng)是一脈相承的。有的偏重詞賦,如江寧《惜陰書院西齋課藝》八卷,以詞章之學為主,單賦就占了六卷。這與惜陰書院的風氣有關(guān),“文毅(陶澍——引者注)創(chuàng)設(shè)始意,雖以講習經(jīng)史為主,而主斯席者,率偏重詞賦”(《惜陰書院課藝》褚成博序,光緒二十七年刻本)。今存惜陰書院課藝總集六種,都是如此。至于《上海求志書院課藝》、寧波《辨志文會課藝初集》,這兩所書院分齋課士,各為重點,選刊課藝總集時也據(jù)此編排。

    清代八股文的衡文標準是“清真雅正”,書院考課八股文自然也以此為風向標[10]。而考課經(jīng)史詞章如何衡文,我們可以從課藝總集的選文標準獲知一二??傮w而言,有兩點值得注意:

    其一,“其制不同,要在各當體裁”(《婁東書院小課》莊東來序,道光九年刻本)。課藝編者對于不同文體的課藝作品,有不同的評判標尺。揚州安定書院山長周頊(1797—1886)編選小課集,他對所選之作的評價是:“集中解經(jīng)論史,根據(jù)確鑿,斷制謹嚴,洵非從箋注家抄襲得之者。賦則斂才就范,多鏗然有唐音。古近體詩亦多以神味擅場,非浪騁才華可比?!保ā栋捕〞盒≌n二集》周頊序,光緒十三年刻本)四川布政使易佩紳(1827—1906)序成都《尊經(jīng)書院初集》,稱道集中“說經(jīng)之文必依古法,其他詞賦亦皆言之有物,蓋妙乎言語,通乎政事,而不悖乎德行者”(光緒十年刻本)。浙江巡撫廖壽豐(1836—1901)序《詁經(jīng)精舍七集》也說:“集中經(jīng)解諸作類能穿穴經(jīng)義,爬羅剔抉,曲暢旁通;詩賦亦藻采彬蔚,斐然可觀?!保ü饩w二十一年刻本)這種分體言說的方式,與古代文論中“文各有體,得體為佳”的觀念是一致的。

    為文論家所重的辨體意識,旨在區(qū)分源流正變,規(guī)范創(chuàng)作疆域。而劉瑞芬(1827—1892)的“才力有限”之說,尤值得注意。劉氏時任蘇松太道,他序上海《蕊珠書院課藝》有云:“人之才力,各有所限。工帖括者或拙于聲律,講聲律者或短于訓詁。春華秋實,鮮克兼之。故于四書文,觀其法之正而理之醇也;于經(jīng)義,觀其才之博而說之精也;于詩賦,觀其研練之純而莊雅合度也。不拘一格,不尚兼長,要歸于有質(zhì)有文,相尋根柢,咸知讀書稽古之足貴,而空談淺陋之無益?!保ü饩w十年刻本)雖然古人也說過:“唯通才能備其體?!盵11]13“屬文之體,鮮能周備”,“深乎文者,兼而善之”[12]467。劉氏此處強調(diào)“人之才力,各有所限”,對于尚在寫作初級階段的書院生徒而言,更有實際針對性。

    不過,雖然“文各有體”,但又有一貫之理。無論是時文書院的小課,還是追步學海堂、詁經(jīng)精舍的古學書院,都以突破“時文”、“俗學”的藩籬為意旨,因此推崇“古學”、“古法”、“古體”成為主導趨向。《詁經(jīng)精舍五集》俞樾序稱詁經(jīng)精舍“專課經(jīng)義,即旁及詞章,亦多收古體,不涉時趨”(光緒九年刻本)。《六集》序又云:“余所選經(jīng)解詩賦,皆求合乎古,而不求合乎今?!保ü饩w十一年刻本)崇古的要義,還在于返諸身心。四川總督丁寶楨(1820—1886)在成都尊經(jīng)書院課士,他訓勉諸生有云:“生等解經(jīng),貴求心得,必得于心而后能有合于古,有合于古而后能有益于身。”(《尊經(jīng)書院初集》丁寶楨序,光緒十年刻本)崇古而不泥古,強調(diào)言之有物,自抒心得,這與俞樾反對“羅列前人成說以眩閱者之目”的“場屋中之經(jīng)解”,而推崇“每遇一題必有獨得之見”的“著述家之經(jīng)解”(《詁經(jīng)精舍五集》俞樾序,光緒九年刻本),其內(nèi)在理路是一致的。

    其二,“清真雅正”也是經(jīng)史詞章的重要指歸。揚州安定書院山長錢振倫解釋小課的選文原則有云:“茲所選錄,但就各體之中,擇其雅馴合法者登之,冀不戾于文達之指,俾知功令所以取士,不離乎此;書院所以課士,亦不外乎此。其文半皆工時文者所為。若徒以不作時文,遂侈然以為名山之絕業(yè),則今之游士夫人能之,無俟余揚其波矣。”(《安定書院小課二集》錢振倫序,光緒十三年刻本)浙江學政張沄卿(1819—1883)為上虞《經(jīng)正書院小課》作序,回憶早年經(jīng)歷有云:“道光年予三兄遜侯先生出宰是邑,履任者再,拊循之暇,以詩古文詞課邑之秀士。予時得從兄獲睹課藝,其前列者華而不靡,清而仍綺,竊嘆斯邑文風之猶及于古也?!保ü饩w七年刻本)成都尊經(jīng)書院山長伍肇齡也強調(diào):“夫治經(jīng)必精求古義,靳溫故而知新;立言貴乎雅馴,乃雖多而不厭?!保ā蹲鸾?jīng)書院二集》伍肇齡序,光緒十七年刻本)凡此種種,可見書院考課經(jīng)史詞章,與八股文實有相通之處。張之洞(1837—1909)在《輶軒語》中論“清真雅正”的涵義,特別指出:“不惟制義,即詩古文辭,豈能有外于此?”[13]9799前引課藝序言,即可視為這句話的注解。

    “清真雅正”本身是官方意志的體現(xiàn),書院考課向之看齊,反映了書院的學術(shù)、文學與科舉目標的合流。由此也可以理解,書院詞賦為何特重“館閣體”。浙江學政杜堮(1764—1858)序杭州《紫陽書院課余選》云:“予惟當代之詞賦,必以館閣為宗?!保ǖ拦馑哪昕瘫荆┖凑平毯贾莩缥臅?,正課外加以詞賦。對于詞賦創(chuàng)作,胡敬也有著切身體會。在《敬修堂詞賦課鈔》序中,他說起幼時見先父和同里耆宿吳穎芳、汪沆、魏之琇、何琪、奚岡諸老輩,縱談風雅,心竊向往。通籍以后,安硯于協(xié)辦大學士英和(1771—1840)宅,其地距吏部尚書劉镮之(?—1821)宅不遠。兩家本世交,居又近,每有章奏,輒命胡敬起草。體裁掌故,必先明示。胡敬由此知道:“臺閣結(jié)撰,雖視山林異派,而清麗淵雅,理可相參?!保ǖ拦舛昕瘫荆┱憬矒岣荒負P阿(1789—1845)序《敬修堂詞賦課鈔》,就指出:“(胡敬)正課之暇,輒用詩賦試士,蓋所以導其性情,博其旨趣,使和其聲以鳴國家之盛也。”(道光二十二年刻本)“鳴國家之盛”,正是書院課士的高層次目標。

    而諸生的練筆實踐,與衡文標準存在差距,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即使是優(yōu)中選優(yōu)的課藝總集,也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這一點,總集序跋并不諱言。杭州《紫陽書院課余選》杜堮序謂集中“才過其理,華揜其實,蓋時有焉”(道光四年刻本),《詁經(jīng)精舍續(xù)集》胡敬序稱“諸生說經(jīng)未盡湛深,屬辭亦未免過于馳騁,去古尚遠”(道光二十二年刻本),武昌《經(jīng)心書院集》左紹佐序也說“其間體例,時有得失,未能盡為是正。院中書籍,間有未備,考一事或不能竟其端委”(光緒十四年刻本)??偧x編者大多抱著“與過而削之,不若過而存之”(《南菁文鈔三集》丁立鈞序,光緒二十七年刻本)、“姑仍之以存其本色”(《蜀秀集》張選青題識,光緒五年刻本)的態(tài)度,同時相信“從此加勉,可望有成”(《詁經(jīng)精舍續(xù)集》胡敬序),“要俟數(shù)年歸于醇茂”(《經(jīng)心書院集》左紹佐序)。

    三、從八股試帖到經(jīng)史詞章再到新學西學

    明清科舉,時文為先。明代“鄉(xiāng)、會試雖分三場,實止一場。士子所誦習,主司所鑒別,不過《四書》文而已”[14]945,清代亦是如此,“名為三場并試,實則首場為重,首場又四書藝為重”[15]3149。這一制度導致的淺陋空疏之弊,至清代后期已經(jīng)相當嚴重。“世俗之士,歆僥幸,徑簡易,帖括自封,房行徒究,甚至畢生未誦五經(jīng)之全,里塾不睹史家之籍”(《經(jīng)心書院續(xù)集》譚獻序,光緒二十一年刻本),甚至“高第之子,未窺六籍,已入翰林”(《溈水校經(jīng)堂課藝》廖樹蘅序,光緒十八年刻本)。這與科舉選人的初衷顯然是背道而馳的?!皣已孛髦?,以四書五經(jīng)義取士,而提學試有經(jīng)古,春秋試有策對,欽定十三經(jīng)、廿四史、九通,旁及群籍,著錄四庫,頒示天下學官,所以造士通圣賢微言大義之歸、古今治亂興衰之故,非不備也”(《經(jīng)心書院續(xù)集》譚獻序,光緒二十一年刻本)??婆e的初衷,本來就是要選拔通材。因此,無論是時文書院增設(shè)小課,還是古學書院專課經(jīng)史詞章,其首要目標是改變這一現(xiàn)狀,學期有用,培養(yǎng)通材。前人論清代書院,多稱書院已經(jīng)淪為科舉的附庸,認為這是書院的消極面。就書院以考課時文為主而言,這一判斷是正確的。而從書院考課經(jīng)史詞章的實踐來看,它又上接科舉的初衷,雖然還是“附庸”,但其意義仍有積極的一面。

    從個人修為的角度看,考課經(jīng)史詞章有助于增進學識,涵養(yǎng)性情。松江知府練廷璜(1798—1851)序《云間小課》有云:“課士以詩賦雜文,所以勤博習。”(道光二十九年刻本)江寧惜陰書院山長孫鏘鳴(1817—1901)則強調(diào):“文字訓詁之未明,曷由進而探性命精微之旨!而詩賦雜體文字,又所以去其專一固陋之習,使之旁搜遐覽,鋪章?lián)ぴ?,以求為沈博絕麗之才?!保ā断ш帟簴|齋課藝》孫鏘鳴序,光緒四年刻本)

    更重要的是,個人學識、性情的養(yǎng)成,與國家目標相一致。孫鏘鳴又說,學習“文字訓詁”和“詩賦雜體”,最終在于“異日出而潤色鴻業(yè),高文典冊,以鳴國家之盛者也”(《惜陰書院東齋課藝》孫鏘鳴序,光緒四年刻本)。尤其在國家多難、社會變革之際,士人的知識、思想水平更有著特殊的意義。江寧惜陰書院,道光間仿杭州詁經(jīng)精舍、廣州學海堂而建。咸豐間半毀于兵,同治間復課,仍以經(jīng)史詞章課士。之所以依然推重這看似“無用”的學問,山長薛時雨(1818—1885)從“國之元氣與士氣相消長”的角度作過分析:

    當伯相規(guī)復時,大難甫夷,掃地赤立,而獨書院之是務,不惟制藝之在功令也。又汲汲以詞章訓詁為諸生導,一若非當世之亟者。然國之元氣與士氣相消長,士氣不振,則桀猾者無所放效以幾于善;且豺虎所窟宅,其兇鷙痡毒之氣,非鼓歌弦誦,不足湔祓而更新之。然一于科舉速化之術(shù),而不知通經(jīng)學古,士亦日汩于祿利,無以廣己而造于大。(《惜陰書院西齋課藝》薛時雨序,光緒四年刻本)

    正因著眼于長遠的“有用”,對于士子而言,能不能進入仕途,或許不再是一個特別令人焦慮的問題,士人的出路將是多元的:“上之匡時弼教,郁為右文之治;次亦出其所業(yè),待詔闕下,備天子之顧問,國有大典禮,研京煉都,潤色鴻業(yè),亦足張相如、子云之風;不幸而不遇,猶得鍵戶述作,比烈雅頌,垂不朽于后世,使天下知儒者之業(yè)有其遠者大者,不同于刀筆筐篚之士。”(《惜陰書院西齋課藝》薛時雨序)一個世紀前,薛時雨的同鄉(xiāng)先賢吳敬梓筆下的寒儒倪霜峰曾經(jīng)感嘆:“我從二十歲上進學,到而今做了三十七年的秀才。就壞在讀了這幾句死書,拿不得輕,負不的重,一日窮似一日。”[16]312假如他是惜陰書院生徒,也許就不會有此嘆息了。

    不過,形勢在變化,“有用”、“無用”的內(nèi)涵也在變。承平之日,八股文“無用”,經(jīng)史“有用”,詞章也“有用”。所以即便是亂后重建,惜陰書院仍能夠繼承之前的傳統(tǒng),雖以講習經(jīng)史為主,而特重詞賦,“詞翰之美,趠越一時,東西兩齋之刻,掞藻摛華,稱極盛矣”(《惜陰書院課藝》褚成博序,光緒二十七年刻本)。光緒二十四年(1898),褚成博(1854—1911)擔任惜陰主講,這時候內(nèi)憂外患極為嚴峻,國家對于實用人才的需要更為迫切。詞章相對于經(jīng)史而言,其重要性只能等而下之。褚氏就說:“竊維人才之出,必原經(jīng)史,則所以與諸生講習而切劘者,不得不稍易同光以來之故轍,而上窺文毅創(chuàng)設(shè)之初心,每課率以一經(jīng)一史為題。其時猶未奉裁撤詩賦之明詔,故仍以一賦為殿。庚(1900)辛(1901)以后,并賦裁之?!睍旱倪@種變化,實乃時勢使然,褚氏由此感慨:“昔人遭其盛,而不佞適際其衰,使昇平歌詠之聲,一變而為慷慨憂時之作,循覽斯編,能無悵惘?”(《惜陰書院課藝》褚成博序)而更令他增添無窮之感的,是辭去講席不久,連書院也停辦了。

    時勢驟變,書院不可能超然物外。曾任江陰南菁書院院長的丁立鈞(1854—1902),對此深有感觸。他說:“大凡運會既至,捷如風雨?!蔽煨纾?898)以前,好似“盛夏之郁蒸也,雖有憂時之士,不得不息機觀變,自率其優(yōu)游泮渙之素”。等到暴風雨來臨,“人世動心怵目之事,日相逼而至,雖忘情者不能屏聞見以逍遙事物之外”。特別是“庚子(1900)教哄,倉卒變生,朝野震驚,不遑寧處”。編刊于辛丑年(1901)的《南菁文鈔三集》,與前刻相比,體例仍然一致,但“所為文多指陳世務,辭氣激宕,視前刻稍不侔”。丁立鈞說:

    意言者心聲,文章之事關(guān)世變之遷流歟?雖然,何其速也。世運之隆也,其文多高簡,又音節(jié)和雅可誦。及既衰,每辭繁數(shù)而意???,有歷歷不爽者。然南菁之初刻也歲己丑(1889),距今十二年;再刻歲甲午(1894),距今七年,不應先后歧異若此。噫!此不能無怵于世變之既亟矣。(《南菁文鈔三集》丁立鈞序,光緒二十七年刻本)

    19世紀晚期的時勢,正所謂“中外一庭,時局日新,去古懸絕”(《學海堂課藝八編》楊文瑩序,光緒二十年刻本)。世變既亟,急需人才。而培植有用之才,光靠經(jīng)史之學是遠遠不夠的。有泰(1844—1910)于光緒二十一年(1895)出守常州,當時剛剛簽訂《馬關(guān)條約》,“朝野動色,東南士大夫深維中外強弱之原,謂非興學以培才,無自振衰而雪恥”(《龍城書院課藝》有泰序,光緒二十七年刻本)。??ぴ旋埑菚?,為武進、陽湖兩縣課士之地,盧文弨(1717—1796)、邵齊燾(1718—1769)等曾在此講學,一時經(jīng)述文章,照耀海內(nèi)??上О儆嗄陙?,流風漸沫,院宇塵封,有識興嘆。于是“遠紹安定之緒,近師文達之規(guī),改設(shè)經(jīng)古精舍,導源于經(jīng)史詞章;別設(shè)致用精舍,博習乎輿地算學”(《龍城書院課藝》有泰序),并請繆荃孫(1844—1919)、華世芳(1854—1905)分主講席,招致生徒肄業(yè)其中。又廣置圖書,優(yōu)予膏火,用以開通智識,作育人才。

    在經(jīng)史詞章之外,增加“致用”之學的,遠不止龍城書院一家。大約自19世紀70年代開始,即有書院開始考課新學(時務、時勢)、西學(泰西思想、知識),這一風氣至90年代達到最盛。“識時通變之士飆起云集,尊西法而抑中學,侈經(jīng)濟而陋詞章,崇策論而卑八股”(《鳳山書院課藝》何國澧序,光緒二十六年刻本),成為時代風尚。特別是詞章之學,幾乎和時文一樣,為通家所鄙棄。張之洞改革武昌兩湖、經(jīng)心書院,兩湖書院分習經(jīng)學、史學、地輿、算學四門,經(jīng)心書院分習外政、天文、格致、制造四門,“一洗帖括詞章之習,惟以造真才、濟時用為要歸”[13]1299。有的書院如上海格致書院,專課新學西學,姑且不論;這個時期出現(xiàn)了既課經(jīng)史詞章,也課新學西學的書院;還有的書院,八股試帖、經(jīng)史詞章、新學西學,皆為考課內(nèi)容。其指導思想,或講“體用”:“近賅中夏大備之成規(guī),博采西域?qū)iT之實業(yè),以經(jīng)學、理學、經(jīng)制、詞章為體,以算學、格致、輿地八門為用,意在旁羅俊乂,成全材?!保ā吨薪瓡赫n藝》汪宗沂序,光緒二十三年刻本)或講“先后”:“夫士束發(fā)誦習,莫先于鄹魯,闡儒先之閎旨,植名教之始基,故經(jīng)義首之?;啪咏?,以史為緯,審中外之異,宜決彼己之勝算,故中西政策次之。格致之學,發(fā)源天代,抉幾何之閫奧,辟眾蓺之階梯,故算學又次之。”(《春江書院課藝》陳承澍序,光緒三十年刻本)或講“綜合”:“肄業(yè)其中者,無論西法、中學、經(jīng)濟、詞章、策論、八股,皆當實事是求?!保ā而P山書院課藝》何國澧序,光緒二十六年刻本)要之,書院考課內(nèi)容之復雜多元,以19、20世紀之交為最。

    變還是不變,這是個讓人感到焦慮的問題。光緒二十年(1894)季冬,俞樾著手編刊《詁經(jīng)精舍七集》,他在序中說:“余自戊辰(1868)之歲忝主斯席,迄今二十八年。區(qū)區(qū)之愚與精舍諸生所忞慔者,務在不囿時趨,力追古始?!保ü饩w二十一年刻本)這是俞樾的教育自信。而到次年(1895)六月,浙江巡撫廖壽豐為《七集》作序,已經(jīng)透露出變通的緊迫性。他說當年阮元以經(jīng)義故訓提倡后學,士風為之一振。然而其失在于以新奇饾饤為事,以抄撮剿襲為工,泥古而不能通今?!坝墒茄灾?,古學之弊,一前明之帖括也。夫道有窮而必通,勢積重而思返”。他期待的是“明體達用,務求實濟,足以經(jīng)世務而挽頹風者”的“有用之材”(光緒二十一年刻本)。時變之速令人應接不暇,僅隔三載,光緒二十三年(1897),俞樾選編《詁經(jīng)精舍八集》,他不得不感嘆:“嗟乎!此三年中,時局一變,風會大開,人人爭言西學矣?!彼膊坏貌怀姓J:“余與精舍諸君子,猶硁硁焉抱遺經(jīng)而究終始,此叔孫通所謂鄙儒不通時變者也?!北M管如此,他還是選擇謹守傳統(tǒng):“精舍向奉許、鄭先師栗主,家法所在,其敢違諸風雨雞鳴?”(《詁經(jīng)精舍八集》俞樾序,光緒二十三年刻本)今所見《詁經(jīng)精舍七集》、《八集》,在內(nèi)容上與《初集》、《續(xù)集》并無實質(zhì)性的變化。曾經(jīng)在19世紀之初引領(lǐng)書院學術(shù)和文學潮流的詁經(jīng)精舍,經(jīng)歷了一個世紀,依然在秉承傳統(tǒng),這是一種難得的堅守,還是固步自封的保守?

    勇于改革者,面對撲面而來的泰西文化,也常有選擇和保留。富陽知縣陳承澍(1871—?)序《春江書院課藝》云:“國家教育之法與時為變通,蘄于得人才、泲時用也。故崇本而抑末,則經(jīng)義勝于帖捪。斲雕而為樸,則策論美于辭賦。乃若列強競爭,其政治蓺事之改良,有得之重譯,有見之時報,斟酌時宜,取彼之長,以攻我之闕,此國家通變宜民之微意。學者當決然舍棄錮蔽之習,而以經(jīng)世致用為先務之急也?!边@是開明通達之見,不過同時他又強調(diào):“雖然,國有與立,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若廢圣賢之義理,忘忠孝之大閑,而以耶佛平權(quán)為宗旨,以民約自由為口實,則適足以戾時用、長亂蔭爾?!保ü饩w三十年刻本)昆明《經(jīng)正書院課藝二集》陳燦序亦云:“士生今日,固宜講求時務、西學,擴充見聞,博通經(jīng)濟,為切實有用才,斷不可墨守老生常談,硁硁然自畫自封;而要之根柢所在,趨向所宗,必先崇經(jīng)術(shù)以正人心,明人倫以固邦本,于平權(quán)、自由悖謬不經(jīng)諸邪說,皆當峻其防閑,絕其漸染,以期為吾道之干城、國家之楨干?!保ü饩w二十九年刻本)較之于詁經(jīng)精舍的固守經(jīng)史詞章,富陽春江、昆明經(jīng)正等書院積極擁抱新學西學,可謂“預流”。只是,浸潤傳統(tǒng)太深太久,顧盼、遲疑和回旋,難免是常態(tài)。

    四、結(jié)語

    嘉慶六年(1801),阮元建詁經(jīng)精舍于杭州西湖孤山。祀東漢許慎、鄭玄,課士以經(jīng)解、史策、古今體詩,同年刊刻《詁經(jīng)精舍文集》十四卷。這是清代書院史的節(jié)點性事件:其一,專課經(jīng)史詞章的書院(學界通稱“博習經(jīng)史詞章的書院”,本文簡稱“古學書院”),此后不斷出現(xiàn),進而蔚為大觀。其二,考課時文的書院(本文簡稱“時文書院”)兼課經(jīng)史詞章,從此成為常態(tài)。其三,書院匯刻課藝總集,成為風尚?,F(xiàn)今存世書院課藝總集200余種,最早者即《詁經(jīng)精舍文集》。內(nèi)容涉及經(jīng)史詞章者,有古學書院的總集,也有時文書院的小課專集和時文小課合集。

    光緒二十四年(1898),書院改制匆匆嘗試,旋以失敗告終[17]。三年后(1901)清廷詔令全國書院改設(shè)學堂,又四年(1905)宣布廢除科舉。今所見書院課藝總集,最晚者刻于1904年(富陽《春江書院課藝》)。自1801年以來的百余年間,書院考課的內(nèi)容呈現(xiàn)出多元面向,八股試帖、經(jīng)史詞章、新學西學,是為三大板塊。其中經(jīng)史詞章具有承接性意義,它與八股試帖同為科舉考試的內(nèi)容,又承擔著挽回時文俗學之弊的功能;相對于時文,它是“有用”之學,而在一些士人眼中,相對于新學西學,它又是時代發(fā)展的“絆腳石”。19世紀以來書院與科舉、中學、西學的關(guān)系,可由此窺見一斑。“應試教育”與“素質(zhì)教育”的分合,或許也可由此獲得一些啟迪。

    [1]盛朗西.中國書院制度[M].上海:中華書局,1934.

    [2]陳元暉,尹德新,王炳照.中國古代的書院制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3]朱漢民,鄧洪波,高峰煜.長江流域的書院[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白新良.中國古代書院發(fā)展史[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5.

    [5]陳谷嘉,鄧洪波.中國書院制度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6]曹允源,李根源.吳縣志:卷27[M]//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11).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7]陳思修,繆荃孫.江陰縣續(xù)志:卷6[M]//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26).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8]孫星衍.孫淵如先生全集[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9]李兵.書院與科舉關(guān)系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10]魯小俊.課藝總集:清代書院的“學報”和“集刊”[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

    [11]曹丕.典論·論文[M]//穆克宏.魏晉南北朝文論全編.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2.

    [12]劉孝綽.昭明太子集序[M]//穆克宏.魏晉南北朝文論全編.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2.

    [13]苑書義,等.張之洞全集[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14]顧炎武,黃汝成.日知錄集釋:卷16[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5]趙爾巽,等.清史稿:卷108[M].北京:中華書局,1986.

    [16]吳敬梓,李漢秋.儒林外史匯校匯評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7]鄧洪波.晚清書院改制的新觀察[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

    [責任編輯:馬建強]

    K203

    A

    1001-4799(2017)03-0048-08

    2016-12-05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資助項目:15ZDB036

    魯小?。?976-),男,江蘇東臺人,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學博士,主要從事明清書院與文學研究。

    猜你喜歡
    精舍刻本光緒
    鄭之珍《勸善記》明清刻本流變再論
    戲曲研究(2022年2期)2022-10-24 01:53:24
    補山精舍
    毓慶宮光緒書房的使用與陳設(shè)
    紫禁城(2020年8期)2020-09-09 09:38:10
    “精舍繞層阿,千龕鄰峭壁”
    由《安持精舍印話》淺析陳巨來的細元朱文篆刻
    老年教育(2018年12期)2018-12-29 12:43:44
    光緒《黔江縣志》的藥學價值
    中成藥(2017年10期)2017-11-16 00:50:24
    未刊布的西夏文刻本《碎金》考論
    敦煌學輯刊(2017年4期)2017-06-27 08:07:04
    山西發(fā)現(xiàn)北宋刻本《崇寧藏》
    丹青少年(2017年4期)2017-02-06 03:08:48
    西夏刻本中小裝飾的類別及流變
    西夏學(2016年2期)2016-10-26 02:22:02
    “戊戌變法”中的光緒和慈禧
    公民與法治(2016年5期)2016-05-17 04:10:07
    广德县| 扶沟县| 蒙自县| 龙海市| 育儿| 利津县| 平山县| 临桂县| 常熟市| 剑河县| 海兴县| 雷波县| 永年县| 宁阳县| 望奎县| 广安市| 天峨县| 普陀区| 天津市| 夏津县| 博湖县| 桂阳县| 洱源县| 柯坪县| 崇仁县| 富源县| 新晃| 三明市| 天等县| 宁河县| 涿鹿县| 任丘市| 花莲市| 彭阳县| 合水县| 万载县| 清涧县| 乳山市| 宾川县| 嘉定区| 屯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