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錦
【摘要】學具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種有效輔助工具,不僅有助于教師有效達成教學目標,也有助于激發(fā)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出了科學選取制作學具、巧抓學具操作時機、強化學具操作指導等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具操作;有效性
學具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種有效輔助工具,得到了廣大數學教師的廣泛運用.有效地使用學具不僅有助于教師有效達成教學目標,也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然而,在學具操作中還存在低效與不科學等現象,影響了學具的運用效率,小學數學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加強實踐探索,提升學具操作的有效性,使學具成為小學數學課堂的催化劑.
一、科學選取制作學具,確保學具效應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具操作的有效性取決于科學地選制學具,只有根據學情、數學學科特點等科學選制學具,才能確保學具效應.
(一)依據學生學情選制學具
小學數學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將學具使用與操作作為一個備課的重要內容.教師要認真分析學生學情實際,包括學生數學學習興趣、能力、認知特點等精心選制學具,使學具能夠貼近學生實際.只有依據學情實際選制學具,才能有效激發(fā)學生自主操作學具的興趣,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學生才能夠使用學具,促進數學學習,提升學具操作的有效性.
例如,小學低年級“1~5的認識和加減法”中“加法”的教學,由于學生剛剛進入小學,這就需要小學數學教師注意小學數學教育與幼兒園教學的有機銜接,我在教學中選擇學具時,就抓住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學情特點,選擇了糖果學具,要求學生每人帶一顆自己最喜歡吃的糖果.這些學具不僅易得,學生也非常熟悉,在使用糖果學具的過程中,學生興趣比較濃厚.我將學生每5人分為一組,按照不同的組合形式,進行5以內糖果疊加游戲:1+1=2,1+1+1=3,1+1+1+1=4,1+1+1+1+1=5,1+(1+1)=3,….正是根據低年級學生學情實際采用游戲的形式操作學具,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寓教于樂.
(二)尊重學科特點選制學具
數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具有自身的特點與規(guī)律,這就需要小學數學教師在選制學具時要尊重學科特點,根據數學學科特點,使學具能夠更好地體現小學數學學科特點,貼近數學教學內容,更好地促進學生數學知識的理解與內化,進而促進小學生數學思維的發(fā)展.
例如,一年級“位置”這部分內容,該單元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了解“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關系.這些概念對于小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我根據數學教學內容的學科特點,就地選擇學具,利用學生的左手與右手、左腳與右腳、左眼與右眼等,再由此擴展,利用教室空間、學生,進行站位游戲,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強化了學生的位置感.
二、巧抓學具操作時機,放大學具效應
學具操作的有效性還取決于操作時機,小學數學教師要巧抓學具操作時機,以進一步放大學具操作效應.
(一)于思維受阻時巧用學具
數學學科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小學生形象思維豐富,抽象思維有待加強.在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常常會受到束縛,出現學習思維受阻現象.如果教師能夠在學生學習思維受阻時巧抓操作時機,將能夠有效放大學具效應,幫助學生走出思維困境,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
例如,“三角形的特性”這一節(jié),在三角形內畫高是一個重要的教學內容,學生往往難以理解三角形的“高”的概念,在學生思維受到阻礙時,我引導學生利用學具小棒制作一個三角形,再根據三角形的高的概念,用小棒演示出三角形三條邊上的高,使學生在運用學具操作的過程中,形象地感受到三角形的“高”,深化了學生對三角形高的認識.
(二)于重點、難點處巧用學具
一節(jié)高效的課堂必然是重點突出,難點得到有效突破.小學數學教師要善于在教學重點、難點處巧用學具,幫助學生有效掌握學習重點,突破學習難點.在運用學具時,教師要突出學生學具操作主體地位,讓學生自主操作學具,這樣才能利用學具有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年級“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幾分之一”的教學重難點是如何使學生自主探索,知道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也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其中,“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的思維與理解“平均”的含義是關鍵,為此,我利用學生自然生成的學具,將一個班級、一個小組作為一個整體,將每一名學生、組員作為其中一份,幫助學生建立起整體與一份的概念;再通過利用紙張學具,進行對折、多次重復折疊等,理解平均的概念,從而有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強化學具操作指導,升華學具效應
操作的有效性還與學生學具操作的規(guī)范性與創(chuàng)造性有關,教師要強化學具操作指導,升華學具運用效應.
為了升華學具運用效應,教師要引導學生規(guī)范操作學具,使學生能夠養(yǎng)成良好的學具操作習慣,明確學具操作的基本步驟與操作規(guī)則,促使在操作過程中養(yǎng)成邊操作邊思考的習慣.教師可以故意制造“誤操作”案例,強化學生學具規(guī)范操作意識.
仍以“三角形的特性”為例,在運用學具小棒演示三角形的“邊”時,我故意折彎了一根塑料小棒,然后,用三根小棒組合成一個圖形,讓學生點評這是什么圖形,在我制造的“誤操作”過程中,學生不僅強化了規(guī)范操作意識,也強化了對三角形“邊”的認識.在確保規(guī)范性的基礎上,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學具操作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
總之,學具操作有效性直接關系到小學數學學具的使用效率.小學數學教師要加強學具操作有效性探索,使學具發(fā)揮更好的作用,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伍蘭芳.淺談學具操作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作用[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2(3):114,117.
[2]胡洪華.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學具操作與思維發(fā)展[J].中國校外教育,2012(2):129.
[3]黃卉佳.小學數學學具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4(23):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