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嵐
摘要:導課是課堂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地理課堂精心設計的導入活動,會使學生對地理課的學習產生濃厚興趣。設懸疑,可激發(fā)探究熱情;講故事,可拓展思維能力;說家鄉(xiāng),可培養(yǎng)愛國情懷;賞詩詞,可提高文學素養(yǎng);聽歌曲,可陶冶藝術情操;看新聞,可引發(fā)憂患意識。
關鍵詞:導入;技巧;高效課堂
一、導入的作用
教師課堂導入合理、科學,往往會起到提綱挈領、穩(wěn)定情緒、引起注意、激發(fā)興趣、溝通情感和啟迪思維的作用。
1.提綱挈領
“提綱挈領”即抓住要領,簡明扼要。在課堂導入階段,教師可將本堂課的主題、重難點、教學目標進行簡要介紹,使學生對整堂課有一個大致了解,做到心中有數(shù)。
2.集中注意
學生從課間休息時喧鬧閑散的狀態(tài)突然回到嚴肅安靜的課堂,在心理和情緒上都需要一個緩和過渡的過程,這時就需要發(fā)揮課堂導入的作用。善于運用導入語,用精妙的設計、精彩的語言、新奇的內容吸引學生眼球,可讓學生迅速集中精力,投入新課學習,從而順利展開后面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3.激發(fā)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興趣的引導下,學生的學習活動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精彩的導入將會使學生對后面的教學內容充滿好奇和期待,本堂課的效果也就水到渠成。
4.溝通情感
導入活動是一堂課的開場白。學生通過教師的導入活動,可以直接感受到教師的準備是否充分、情緒是否愉快。良好的導入會迅速博得學生好感,使后面的教學活動順利開展,師生在愉快的氛圍中達到心靈交流和情感升華的目的。
5.啟迪思維
富有啟發(fā)性的導入能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促使學生解決問題,調動學生思維活動的積極性,使他們更好地理解教材。導入的關鍵在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動。因此,能否引發(fā)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碰撞出思維火花,使他們產生新奇感,是導入成敗的關鍵。
二、導入的原則
1.精簡性原則
精簡即精煉,言簡意賅。課堂導入作為一節(jié)課的引領部分,在整堂課中非常關鍵,一般3~5分鐘為宜,因此,從新課開始后的每一分鐘都非常寶貴,教師切忌語言冗長乏味、言之無物。導入語言盡量做到簡潔精煉、引入入勝,否則容易使學生對后面的課失去期待感,從而影響教學效果和教學進度。
2.目的性原則
目的就是目標。據調查,學生在課堂上的有效注意時間一般只有15分鐘左右,因此,導入語一定要有的放矢、目的明確。盡量爭取簡明扼要地把本堂課的重難點和學習目標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心中有數(shù),在后面的學習過程中就會對重難點多加關注,從而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
3.激趣性原則
激趣就是激發(fā)興趣。蘇霍姆林斯基斯認為,教與學統(tǒng)一性的起點,在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愿望。從心理學角度講,興趣是認識事物過程中產生的良好情緒。這種心理狀況會使人積極尋求認識和了解事物的途徑和方法,表現(xiàn)為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激發(fā)興趣就是要使學生智力活動始終在一種強大的內在動力下,在情緒高漲的氛圍中進行,把學習看作一種精神享受,因而能自覺積極地學習。在導入中如果能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會對后面的教學起到良好而積極的作用。
4.啟發(fā)性原則
啟發(fā)指開導指點或闡明事例,引起對方聯(lián)想并有所領悟。富有啟發(fā)性的導入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拓展思路、展開聯(lián)想,激發(fā)學生探索奧秘、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關鍵在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動。因此,導入能否引起學生積極思維是成敗與否的關鍵。
5.承轉性原則
承轉即承接轉送。導入的目的在于巧妙引出教學內容,在設計導入時應考慮到新舊知識的連貫性和過渡銜接,使導語成為承上啟下的橋梁和紐帶。通過導入,學生可以把握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明確其內在的邏輯層次和知識結構。
三、導入的方法
1.設懸疑,激發(fā)探究熱情
好奇是人類的天性。在導入活動中恰到好處地設置懸疑,如同“一石激起千層浪”,將會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激起探究的熱情。通過設置懸疑導入新課,可以調動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維,充分展開想象,自發(fā)地探究問題、尋求方法從而解決問題,學習的興趣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激發(fā)起來。
例如,在講到國際日期變更線時,可以設置疑問:在一望無際的太平洋上航行著一艘客輪,一位孕婦生下一對雙胞胎。先出生的哥哥出生日期卻比后出生的弟弟晚一天,這是怎么回事?學生對這個問題產生好奇,探究的熱情自然高漲。
2.講故事,拓展思維能力
初中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比較強,對新奇的事物和趣聞軼事非常感興趣,因此,在課堂上充分利用新奇的地理故事導入新課,能夠增強課堂情境效果,引起學生關注,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在講到赤道或者國際日期變更線的知識點時,教師可以這樣引入:西太平洋上有一個島國叫基里巴斯,由于赤道和國際日期變更線從該國相交穿過,所以它是世界上惟一一個既縱跨赤道又橫穿國際日期變更線的國家。這個國家存在一些有趣的現(xiàn)象:由于赤道穿過該國,所以在春分日時,該國位于赤道以北的地區(qū),陽光來自南方;而位于赤道以南的地方,太陽卻高懸在北方的天空。更有趣的是,由于國際日期變更線從該國穿過,線的東西兩側時間剛好相差一天,所以基里巴斯也是世界上惟一一個可以在本國玩“穿越”的國家。這樣的故事新奇有趣,學生聽了會產生各種聯(lián)想和疑問:為什么在赤道兩側會產生這種現(xiàn)象?國際日期變更線有什么作用?為何同一個國家會有一天的時差?這些聯(lián)想和疑問會激發(fā)起學生強烈的探究興趣,同時拓展學生的思維寬度和廣度。
3.說家鄉(xiāng),培養(yǎng)愛國情懷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習身邊的地理,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對地理教學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家鄉(xiāng)的地理環(huán)境、風土人情是學生最熟悉的,教材中蘊含了豐富的鄉(xiāng)土地理知識,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善于從身邊的地理現(xiàn)象入手,可以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地理與人們日常生活聯(lián)系密切,衣食住行皆有其地理知識背景,說到自己家鄉(xiāng)的地理現(xiàn)象,學生就會倍感親切。
例如,在講到宗教時,重慶用大足石刻、甘肅用敦煌莫高窟和麥積山石窟、寧夏用清真寺等作為導入案例,會引發(fā)學生的自豪感;又如,講地理分區(qū)或天氣與氣候時,北方地區(qū)可以用當?shù)馗挥刑厣谋?、霧凇等景觀引入新課,讓學生從另一個角度感受家鄉(xiāng)的美,從而激發(fā)學生愛家鄉(xiāng)、愛祖國、愛自然的情懷。然后,再和南方地區(qū)四季如春的景觀進行對比,提出問題,激起學生探索原因的積極性。
4.賞詩詞,提高文學素養(yǎng)
詩詞是人類歷史文化的瑰寶,也是培養(yǎng)民族精神的沃土。它篇幅短小、文辭優(yōu)美、情感真摯、朗朗上口。同時又具有畫面美和韻律美,除了能給人以美的熏陶,還能給人帶來藝術的感染和情感的共鳴。中國是一個充滿詩情的國家,流傳下來的古詩詞中有大量描寫祖國自然風光、壯麗河山、風土人情、文化特色的千古名句,為地理課堂提供了教學的素材寶庫。以詩詞作為地理課的導入,可以巧妙地激起學生興趣,也在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還可以使人的志向、情操得以陶冶和升華。
例如,在講到溫帶大陸性氣候時可以用“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講到山地垂直氣候時用“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講到長江三峽水流湍急時用“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講到內蒙古高原自然風光時用“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講到季風區(qū)與非季風區(qū)時用“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等。
5.聽歌曲,陶冶藝術情操
歌曲是音樂藝術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它是人類精神文明不可或缺的部分,好的歌曲可以激起人們豐富的聯(lián)想、情感的共鳴、道德的升華、心靈的凈化;還可以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因此,用適當?shù)母枨鳛榈乩碚n堂的導入往往能夠很快引起師生情感的共鳴,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講到橫斷山區(qū)地勢險峻時,可以播放音樂視頻《四渡赤水出奇兵》,視頻中險惡的自然環(huán)境,軍民魚水情深的感人場景和激蕩人心的歌詞:橫斷山,路難行。天如火,水似銀……四渡赤水出奇兵,烏江天險重飛度,兵臨貴陽逼昆明……山區(qū)地勢的險峻和環(huán)境的惡劣讓學生感同身受。趁著學生被視頻吸引時,教師適時加以引導,后面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就可以輕松進行。
6.看新聞,拓展思維空間
國際和國內的地理事件新聞是人們關注的焦點。用新聞導入新課,能開拓學生視野,密切聯(lián)系當前的社會形勢,既豐富知識,又拓展思維空間,還可以自然而然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特別是各種自然災害和人為災難的發(fā)生,都能起到強烈的震撼作用,引發(fā)學生對環(huán)境、社會熱點和焦點的關注。
例如,在講授“自然資源”時,可以播放中東地區(qū)由于搶奪資源引起的各種戰(zhàn)爭和迫害的新聞事件,再讓學生分析引起戰(zhàn)爭的原因,由此引出非可再生資源如石油的特點——不可再生。讓學生深切感受到節(jié)約能源和開發(fā)新能源的緊迫性。講“自然災害”時播放汶川地震或其它相關新聞,會加深學生對自然災害的認識。
參考文獻:
[1] 張蔚.初中地理課堂的有效導入研究[J].亞太教育,2016(8):145-145.
[2] 譚云周.中學地理課堂教學導入新課的藝術[J].科學咨詢,2015(31):106-107.
[3] 崔海英.關于初中地理教學課堂導入的思考[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5,29(3):87-89.
[4] 孟小平.幾種地理課堂導入法例談[J].教科文匯旬刊,2011(9):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