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麗紅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序言中指出:“1842—1843年間,我作為《萊茵報》的編輯,第一次遇到要對所謂物質利益發(fā)表意見的難事。萊茵省議會關于林木盜竊和地產分析的討論,當時的萊茵省總督馮·沙塔爾先生就摩澤爾農民狀況同《萊茵報》展開的官方論戰(zhàn),最后,關于自由貿易和保護關稅的辯論,是促使我去研究經濟問題的最初動因?!盵1]林木盜竊法的辯論使馬克思看到了利益對國家和法的支配作用,從而推動他轉而研究政治經濟學,實現了由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的轉變。
人類最首要的利益是生存。馬克思指出:“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yōu)榱四軌颉畡?chuàng)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本身?!盵2]79人類要生存首先就得解決吃穿住這些基本的生活需要,這正是最首要的利益。需要即利益,在滿足基本生存需要之后,又會推動更高層次的需要?!耙呀浀玫綕M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盵2]79需要或者利益實現的過程也就是實踐的過程?!叭藗儕^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盵3]利益既是最終目的,又是人類發(fā)展的內在驅動力。“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盵4]實踐既是利益發(fā)生的中介,也是實現利益的根本途徑。“利益不是僅僅作為一種‘普遍的東西’存在于觀念之中,而是首先作為彼此分工的個人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存在于現實之中?!盵2]84在實踐過程中,不僅產生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且產生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以此為基礎的社會關系。其中,社會關系是主要方面,構成了利益的社會基礎,是利益的實質內容。在社會關系中,與利益實現關系最為密切的是利益的分配。這種分配關系,是需求主體對需求客體的分配。其因分工的不同,產生多重利益矛盾,形成不同的利益格局。因此,在這個充滿矛盾的現實社會中,應積極探索協調利益矛盾的途徑,把構建和諧利益作為主要目標。實現利益的和諧也就是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從而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
馬克思主義利益理論的中國化,具體表現為中國共產黨人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利益理論來指導我國的改革實踐。改革是指把國家發(fā)展中舊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適應客觀情況的。其實質是利益的重新調整,實現利益的再分配。在我國社會發(fā)展中,關于“改革”有兩個關鍵的時間點:一是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我國從此致力于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二是2013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主張作了詳細闡述。這次改革被認為是中國改革的升級版,涌起新一輪的改革浪潮。其目的是尋找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約數。黨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張并作出如此全面的部署不僅是當今世界發(fā)展趨勢所需,更是我國現實發(fā)展的客觀需要。回顧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歷史,中國社會面貌煥然一新。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取得了偉大的成就。經濟體制、政治制度、文化建設、社會發(fā)展及生態(tài)領域都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并逐步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但實踐是不斷發(fā)展的,在發(fā)展過程中,新問題、新情況不斷突顯出來:發(fā)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社會矛盾增多等等。這些問題與人民群眾的利益息息相關。要破解這些難題,協調好利益關系,推動經濟社會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就必須依靠全面深化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盵5]67怎樣才能使改革的紅利充分釋放出來是一個很關鍵性的問題。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偉大的革命,革命的進行必須有理論指導才不會脫離方向。事實也證明,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戰(zhàn)略部署、重大原則等等都是緊緊圍繞馬克思主義利益理論論述的,圍繞“現實的個人”“生產力”“生產關系”三方面而展開的,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利益理論的堅持和發(fā)展。
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成果,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求。因此,其關鍵舉措之一就是進一步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既是改革目的和條件,也是我們在改革中始終堅持的一條利益原則。如何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
1.要推進經濟體制的深入改革。經濟體制改革一直是我國改革的核心內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對要建立什么樣的經濟體制進行了初步探索。黨的十二大主張建立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jié)為輔的經濟體制;十二屆三中全會指出我國要建立的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黨的十三大提出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機制;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標志著我國的經濟體制趨向成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所有制結構上,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分配制度上,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相結合。從我國對經濟體制改革的探索過程來看,其實質就是探索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和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6]這一表述說明我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有了新的突破。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fā)揮決定作用,首先要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微觀經濟活動領域內,由市場發(fā)揮主要作用;宏觀經濟領域內,政府要切實轉變自身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chuàng)新管理方式,提高其宏觀調控水平。其次要努力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完善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及金融市場體系,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提供良好的運作環(huán)境。
2.應樹立創(chuàng)新、開放的發(fā)展理念。經濟發(fā)展與利益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利益是經濟發(fā)展的內在驅動力,經濟發(fā)展是利益實現的載體,利益離開經濟發(fā)展就會成為無源之水。因此,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利益的實現要緊緊圍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fā)展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除了上述所論述的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外,還要樹立創(chuàng)新、開放的發(fā)展理念。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實現‘十三五’時期發(fā)展目標,破解發(fā)展難題,厚植發(fā)展優(yōu)勢,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chuàng)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fā)展理念?!盵7]在這五大發(fā)展理念中,創(chuàng)新發(fā)展理念是核心。“抓住創(chuàng)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fā)展全局的‘牛鼻子’。”[5]133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發(fā)展進步的靈魂,是引領發(fā)展的第一動力,要以理論創(chuàng)新帶動制度創(chuàng)新、科技創(chuàng)新、文化創(chuàng)新及其他方面的創(chuàng)新。踐行創(chuàng)新發(fā)展理念就要加快實施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以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是大勢所趨,我們要堅持問題導向,把科技創(chuàng)新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利益是生產力發(fā)展的內在驅動力,也是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動力。我們要明確科技創(chuàng)新的主攻方向,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提高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如果說創(chuàng)新是一個國家進步發(fā)展的靈魂,那么開放則是一個國家走向進步發(fā)展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30多年來取得的成就告訴我們,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必須長期堅持。閉門造車只能導致落后。只有主動順應全球化的發(fā)展趨勢,充分借鑒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與管理經驗,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才能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
3.必須注重人才的培養(yǎng)。物質生產勞動是人類社會的第一項實踐活動,在其過程中,人的需要、利益不斷得到滿足。物質生產水平越提高,人的需要滿足程度越高。而現實的人本身就是物質生產中的要素之一。物質生產實踐活動包括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方面,其中,生產力是人改造自然的能力,體現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包括勞動者、勞動對象、勞動工具三要素。勞動者是具有勞動能力,從事生產實踐活動的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和最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要素。因此,在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過程中,要加大對人才的培養(yǎng)力度。人才是指具有專業(yè)知識技能,在某一領域提供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人,是人力資源中綜合素質較高的勞動者。無論是實施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還是踐行新的發(fā)展理念,都需要聚集人才,發(fā)揮其創(chuàng)造作用。發(fā)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培養(yǎng)人才的前提,首先是要有強烈的愛才意識,做到人盡其才,使其在各自崗位上貢獻力量、創(chuàng)新成果。其次是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加強對職業(yè)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最后要創(chuàng)新人才管理體制及激勵機制,為“人盡其才”提供一個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
馬克思主義利益理論認為,利益在生產過程中主要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表現出來的,其本質是生產關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質就是調整生產關系,打破固有的利益格局、以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從而提高生產力發(fā)展水平。
生產關系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人與人之間在生產活動中的關系及產品如何分配三方面。其中,生產資料所有制是基礎,決定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及產品如何分配。生產資料所有制是關乎誰占有的問題,誰來占有體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爱a品的分配關系不僅‘表示對產品中歸個人消費的部分的各種索取權’,而且首先是生產資料產品的分配關系,這種分配關系直接決定再生產中的關系,即使就消費資料的分配關系來說,其中加入勞動力再生產的部分也成了新生產的條件?!盵8]因此,勞動產品的分配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消費品的分配;二是生產資料的分配。生產資料的分配用于社會再生產。消費品的分配即個人消費部分的各種索取,它不僅用于勞動者家庭的使用,而且也用于勞動力的再生產。所以,產品如何分配,關系著人們最為直接的切身利益。
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制結構決定了我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相結合的分配制度。按勞分配以勞動者的勞動作為分配個人消費品的尺度,實行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受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制約,我國的分配制度還不能達到共產主義那樣高的程度,實現按需分配。因此,在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同時,要結合勞動、資本、技術、土地等其他生產要素進行分配。分配制度關乎人民的切身利益,在分配中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過大的貧富差距。這種分配制度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有利于實現公平正義、構建和諧社會。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進共同富裕?!盵6]促進共同富裕、構建和諧社會并不是一個抽象的道德概念,而是一個經濟問題和制度問題。在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同時,我們要不失時機地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不僅要把“蛋糕”做大,還要把“蛋糕”做好。此外,要積極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和社會福利制度,保證全體社會成員特別是弱勢群體的生活得到改善,從而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不可能實現以社會為唯一的利益主體。因此,我們要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的關系,反對見利忘義的觀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利益觀。
增進人民福祉、保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改革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5]76這一論述不僅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利益理論的繼承和發(fā)展。
馬克思主義利益理論的核心思想是“以人為本”。這里的人不是抽象、孤立的個人,而是“現實的人”,是實實在在、從事社會實踐活動的人?!艾F實的人”既是馬克思主義利益理論研究的出發(fā)點也是其歸宿點,“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根本。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總部署就是更好地為人民群眾謀利益,為人的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因此,首先要大力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實施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以新的發(fā)展理念引領發(fā)展,生產出讓人民滿意的物質精神產品,以達到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目的。其次,要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皥猿趾屯晟迫嗣翊泶髸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9],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再者,要推進社會事業(yè)改革,解決人民群眾最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生活能夠得到滿足;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最大限度地降低不和諧因素,確保人民安居樂業(yè)。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推動改革創(chuàng)新的力量源泉。只有充分尊重人民首創(chuàng)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努力踐行“以人為本”的宗旨,全面深化改革才會取得成功。
總之,全面深化改革觸及深層次的社會關系和利益關系。如果各方面利益關系協調不好,改革就難以順利推進,難以取得成功。所以,改革首先要處理好其中涉及的幾大關系:正確處理好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及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正確處理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關系。其次,我們要看到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和長期性。改革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只有堅定改革信心和決心,敢于啃硬骨頭,精準發(fā)力,改革才會取得成效。再者,創(chuàng)新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治理體系是制度層面,治理能力是實踐問題,是制度的執(zhí)行能力,二者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偉大的革命,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國夢的關鍵舉措。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利益理論為指導,以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以增進人民福祉為目的,以構建和諧社會為核心,只有這樣,才會使改革的紅利充分釋放。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2009:588.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4]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86.
[5]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6] 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EB/OL].(2013-11-15)[2017-07-20].http:∥news.xinhuanet.com.
[7] 十八屆五中全會報告全文[EB/OL].(2006-11-02)[2017-07-20].http:∥www.vjbys.com/news/389856.html.
[8] 譚培文.馬克思主義的利益理論:當代歷史唯物主義的重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55.
[9] 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全文[EB/OL].(2015-06-04)[2017-07-20].http:∥ylxf.yn.gov.cn/Html/News/2015/6/4/951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