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治療是一個系統(tǒng)干預的過程,治療師運用各種形式的音樂體驗,以及在治療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作為治療動力的治療關系,來幫助治療對象達到積極健康的目的。音樂治療有著廣泛的應用,應用于青少年可以改善和調節(jié)情緒,訓練記憶、想象等多種能力,有利于青少年個性及行為方式的調整;應用于聽力障礙兒童,可以促進聽障兒童言語的發(fā)展,同時能夠對其認知及社會性發(fā)展進行有效干預。
【關鍵詞】音樂;青少年;聽力障礙兒童
【中圖分類號】G44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96-0060-02
【作者簡介】1.趙玥,北京高天音樂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北京,101116)項目主管,主要研究方向為聽障兒童音樂治療;2.張戎文,北京高天音樂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北京,101116)音樂治療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減壓音樂治療;3.張敏銳,北京高天音樂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北京,101116)音樂治療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青少年團體音樂治療。
一、音樂治療概述
(一)音樂治療的定義
音樂治療是音樂學與臨床醫(yī)學、應用心理學相結合的一項邊緣學科。美國Temple大學教授K. Bruscia是這樣定義音樂治療的:音樂治療是一個系統(tǒng)干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治療師運用各種形式的音樂體驗,以及在治療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作為治療動力的治療關系,幫助治療對象達到積極健康的目的。
(二)音樂治療的干預模式
音樂治療有一個科學系統(tǒng)的治療模式,一般包括四個步驟:一是確定被治療者的問題所在,對其認知、生理、心理、情緒和社會狀態(tài)等進行全面評估;二是制定長期和短期治療目標;三是根據長短期目標制定與被治療者相適應的音樂活動計劃;四是實施活動,并對被治療者進行評價。在治療過程中,音樂治療師通常會運用聆聽音樂、演唱歌曲、演奏樂器、即興創(chuàng)作、改編歌詞、舞蹈、音樂繪畫等與音樂有關的活動形式來達到治療效果。
(三)音樂治療的方法
1.接受式音樂治療。
接受式音樂治療著重于音樂的傾聽,以及傾聽音樂時產生的各種生理以及心理層面的體驗,通過聆聽音樂達到治療目的。
2.再創(chuàng)造式音樂治療。
再創(chuàng)造式音樂治療,主要是引導來訪者主動歌唱或者表演既成的音樂作品,治療師依據長短期治療目標的需要,對音樂作品進行改編,再次創(chuàng)生出多種形式的音樂活動以達到治療目的。
3.即興式音樂治療。
即興演奏式音樂治療,主要是在指定樂器上進行即興演奏達到治療目的。
二、青少年的音樂治療
(一)青少年的發(fā)展特點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的黃金階段,同時也是人生的“危險期”,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環(huán)境共同影響青少年的發(fā)展。當內部壓力和社會期望一起指向青少年時,他們便放棄了原有的行為方式,形成新的人際關系,承擔起更大的責任,從而產生了青少年情感發(fā)展與現(xiàn)實的矛盾、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閉鎖性與強烈交往的矛盾、情感與理智的矛盾、求知欲與識別力的矛盾、性意識發(fā)展與道德規(guī)范的矛盾。
(二)音樂治療在青少年發(fā)展中的應用
音樂化的干預,不僅可以使個體獲得特殊的音樂技能及大量的音樂知識,還可以對個體的大腦神經發(fā)育產生廣泛的影響,加強并改善大腦神經系統(tǒng)的信息溝通,使運動系統(tǒng)、聽覺系統(tǒng)、邊緣系統(tǒng)等多個腦區(qū)得以鍛煉和發(fā)展,這些研究成果對于音樂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與意義。音樂能陶冶人的性情、塑造良好的性格,美妙的音樂能激起人的美感與想象,改善和調節(jié)情緒,還可以訓練注意、記憶、想象等多種能力,有利于青少年個性及行為方式的調整。
1.青少年音樂治療的形式。
青少年的音樂治療包括團體治療和個體治療兩種形式。在團體的音樂治療中,可以增強青少年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處理獨立性與依賴性、閉鎖性與強烈交往等矛盾。在個體治療中,可以疏解壓力,增強青少年的自我價值體驗,改善不良情緒,正面刺激學習動力等。在青少年音樂治療活動中常用到的手段有即興式音樂治療、再創(chuàng)造式音樂治療,可從歌曲討論、歌曲改編、歌曲創(chuàng)作、音樂心理劇等形式入手,對青少年的生活與學習進行有效的干預。
例如,在一個團體性的青少年活動中,運用“你好歌”建立團體之間的聯(lián)系,之后進行破冰活動,如樂器節(jié)奏的傳遞、聲勢的模仿等。團體之間建立良好的團體關系后,可以加入音樂創(chuàng)作、歌曲討論等來進行較為深度的溝通。治療師選擇該群體熟悉或者特定的歌曲進行簡單的演唱,體驗團體的協(xié)作性與聲音的凝聚力。還可以對歌曲進行情緒的分類,例如喜悅、憤怒、憂傷、平靜等,也可以根據歌曲的種類進行分類,對不同的群體采取不同的治療手段進行干預。
2.家長與青少年的音樂性互動。
在音樂治療活動之外,為了強化音樂治療效果的延展性和積極性,家長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可以把音樂當成一種獎勵。例如,先了解青少年對什么樣的音樂或者樂器感興趣,在達到某一目標后,家長可與他們進行音樂游戲、歌唱互動等即興式的相關活動。音樂也可以作為家長與青少年溝通的橋梁,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三、聽力障礙兒童的音樂治療
(一)聽力障礙兒童的發(fā)展特點
聽力障礙兒童一般指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導致不同程度的聽力受損,因而無法聽清周圍環(huán)境和語言聲音的兒童群體。聽力障礙對兒童的言語、認知、個性以及社會性發(fā)展都會產生一定影響,尤其是對發(fā)音、語言表達影響尤為嚴重。一般聽障兒童都伴隨發(fā)音不清、表達不流暢、對語言理解力不足等情況。
(二)音樂治療在聽力障礙兒童中的應用
音樂治療在促進聽障兒童言語發(fā)展的同時,也可對其認知及社會性發(fā)展進行干預。通過音樂治療活動,聽障兒童可以更好地學習聆聽、表達,在團體治療活動中學會與人分享、合作以及自我控制等社會技能,增強自信心,激發(fā)與人交往的興趣,與社會正常生活融合。
1.歌曲演唱和樂器演奏。
聽障兒童的音樂治療形式包括歌曲演唱和樂器演奏。對于音樂與樂器演奏的選擇一般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慢至快的原則。如學習唱歌時,可以將整首歌曲分解進行學習,治療師唱前半部分,兒童唱后半部分,之后再調換順序演唱。治療師演奏樂器時可以先由一樣樂器開始,待兒童每種樂器都聆聽過后再逐漸增加樂器,感受不同樂器的合奏與單獨演奏之間的差異。
2.音樂故事。
音樂故事也是一種促進聽障兒童身心發(fā)展的有效形式。例如,設計簡單的音樂故事,要求兒童根據治療師的描述將內容表現(xiàn)出來:像“小貓咪早晨醒來,輕輕地叫了一聲”,在輕柔的音樂環(huán)境中,兒童能夠理解并發(fā)出輕輕的“喵”聲;“這時,一只小狗來敲門,大聲地叫它起床”,治療師通過音樂提示音量變化,另一個小朋友大聲地叫“汪”;“然后他們見面了,在一起愉快地交談”,這時兒童就可以通過模仿動物的叫聲自由表達小貓、小狗談話時的情景。類似這樣的音樂活動,涉及發(fā)音、認知、表達、聆聽等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調動兒童的積極性,使他們愉快地參與其中,在活動中學會等待,學會與其他同伴互相配合。在單獨以及合作表演的過程中,治療師創(chuàng)造出一個和諧的環(huán)境,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聽障兒童享受自己的表演,增強自我價值感以及自信心。
在治療過程中,治療師應有足夠的耐心以及清晰的思路去引導活動,同時家長作為輔助者也應一起參與到活動中來,幫助兒童更好地完成活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