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琴明
摘要:《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英語活動的機會”,有效的“提問”就是向學生提供一種“充分從事英語活動的機會”,在一問一答中有效互動、和諧共振。它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引領教學的開展,能開啟心智、培養(yǎng)思維,是學生獲得英語知識、體驗英語樂趣的起跑線。
關鍵詞:有效提問;學習興趣;五個“注重”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7-0003
“凡善教者,必善問”,提問是課堂教學中一個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課堂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開啟學生心智、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基本教學手段。準確、恰當、有效的課堂提問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課堂提問就是一種教學藝術。問題設計得好,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之效,使教學任務順利完成;問題提得不當,課堂氣氛就有可能如“石沉大海無蹤影”,使課堂教學無法順利進行下去,也將教師處于尷尬局面之中。同一英語問題,提問的側面不同,提問的角度不同,提問的時機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樣。那么,怎樣才能使英語課堂提問更有效呢?筆者認為有效課堂提問要實現(xiàn)五個注重。
一、課堂有效提問要注重突出重點
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也是十分珍貴的,所以,課堂提問的問題必須突出重點。在備課時,預設的問題要緊緊圍繞學習目標,緊扣教材內容,將問題集中在那些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關鍵點上,盡量回避那些對新課內容關聯(lián)不大的問題,以提高問題設置的有效性。例如,8B Unit 2 Grammar,教師在呈現(xiàn) have gone 的用法時,可以先請一男生去辦公室拿作業(yè)本,然后向其他學生提問:Is he in the classroom now ? 學生答: No, he isnt .教師繼續(xù)提問:Where has he gone? (He has gone to the teachers office.)問題中,教師抓住并突出教學重點,不在枝節(jié)上周旋,將問題的焦點集中到引導學生體會have gone的用法上,知道have gone表示“去過某個地方但尚未回來”,既突出了重點,又加強了學生對這一語法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二、課堂有效提問要注重指向明確
課堂提問是為教學服務的,是讓學生經過思考后來回答的。課堂提問的問題的設置必須要有明確的指向性,不能讓學生看了有云里霧里、摸不著頭腦的感覺。為了使課堂提問有明確的指向性,問題必須緊緊圍繞課堂教學主題,并注重兩個方面:所提的問題本身要嚴謹、清晰、規(guī)范;提問的目的性要明確,為什么要提這個問題,通過提問要解決什么問題,達到什么目的。例如,在8A Unit 2 Reading 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問題:What do you think American school would be like? 這個問題有一定的難度,一開始無人能回答出來,這時教師繼續(xù)提問:A: What did Jim do in school last year? (He had driving lessons in school last year.) B: How does Nancy go to school? (Her brother drives her to school.) C: What do the students do in the Buddy Club? (Older students talk to new students about their new school life.) D: What do American students do during lunchtime? (They meet their friends and they have a great time talking to each other.) E: What do the students sometimes do after school? (Sometimes, they go to shopping malls after school.) 這一系列指向性問題的提出,讓學生思維與教師的思維的互動實現(xiàn)了同步,把一個復雜的問題一步一步地分解成幾個簡單的問題,同學們回答得非常踴躍和順暢。隨后,教師重新回到第一個問題上來,學生自然而然就知道 Life in an American school is very interesting but quite different from life in a Chinese school.在本節(jié)課中,教師先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并不急于要求學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讓學生進行思維發(fā)散,明確思維的方向。隨后,教師再提出一系列小問題做鋪墊,引導學生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難點就這樣由幾個由大到小的問題組合,構成一個指向明確、具有適當容量的“問題鏈”,使學生有序地思考,獲得知識,掌握學習方法,能力得到良好培養(yǎng)。
三、課堂有效提問要注重啟發(fā)、開放
英語學科最大的意義在于提高學生汲取英語營養(yǎng)、認識英語問題、服務現(xiàn)實生活的能力。因此,教師提出的問題切忌淺、淡、平、直,要具有啟發(fā)性、開放性、探究性,要給學生提供自由發(fā)揮和展示個性的空間,要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引發(fā)學生的探究與共鳴,指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思辯、整合、遷移,從而提高學習效率。例如,8A Unit 5 在引入Reading這一節(jié)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Why are more and more birds in danger?學生回答:Because people are cutting down the trees and destroying the forests.這樣的回答顯然不全面但也是教師希望學生做出的回答,因為在我們平常的生活中常常是這樣說的。教師接著通過啟發(fā)提問學生:What can we do then ? 這一問,激起了學生學習本節(jié)課的好奇心和積極性,順理成章地將學生引入學習Zhalong——A special place .這里,教師善于利用矛盾,引起思索,讓學生的思維在有限的課堂中得到了無限的開放,把教學內容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間的矛盾作為設計問題的突破口。
四、課堂有效提問要注重“度”的把握
《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苯處煹恼n堂提問要把握好“度”,難易適中。既要能符合學生實際的接受能力和認知水平,又能激發(fā)學生積極思維。提問難度大小對課堂學習效率影響很大。如果問題過易,學生不用思索,隨意回答,長期下去,會導致學生思維的倦??;如果問題過難,學生容易產生畏懼心理。問題的難度應該處于學生的最近認知區(qū),引導著學生的發(fā)展。所以,課堂提問的設計應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呈梯級上升。不同難度的問題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來回答,只有這樣,才能把學生的思維逐漸引向深處,把每位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同時,根據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逐步提高要求,不搞“一步到位”。這樣,既能盡可能多地讓學生動起來,又能把知識輕松地教給學生。因此,教師備課時,不僅要備教材、教法,更要備好學生,對每位學生學習英語的情況了如指掌。根據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度”的問題。
五、有效課堂提問要注重內容新穎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樣一個問題,提出的問題既不新穎又不奇特,學生就會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厭煩,學生的積極性就調動不起來,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相反,如果變換一下提問的角度,讓問題變得新穎、別致,使學生有好奇之心,那么他們就會積極思考并開動腦筋,從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學習8B Unit 4一般將來時的被動語態(tài)時提問Who is going to clean the classroom today?這一傳統(tǒng)的問題,提出時平平淡淡,既不新穎也不奇特,而是“老調重彈”,時間長了,會大大抑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的主動性;但如果將這一提問改成 Whom will the classroom be cleaned by ? 就會激發(fā)學生求知的欲望,同時也直接呈現(xiàn)了一般將來時的被動語態(tài)的用法。盡管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是一樣的,但提問的形式不同,前者提問的方法平庸不能讓學生留下深刻影響,相反變換一下提問的角度、提煉一下提問的方法,更讓學生有新奇之感,會大大刺激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的主動性,加深對英語知識的理解。
總之,課堂提問必須要能解決幫助達成課堂教學目標;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積極主動思考;應該是師生和諧互動的平臺。在設置課堂提問的問題時,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學生的認知結構,最大程度地促發(fā)學生的愿學情緒,多角度、深層次地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動力,從而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作者單位:江蘇省吳江市銅羅中學 215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