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員 樊建霜 曾耀明
(浙江省溫州市中醫(yī)院,浙江 溫州 325000)
葛根芩連湯加味治療急性感染性腹瀉(腸道濕熱證)療效觀察
王家員 樊建霜 曾耀明
(浙江省溫州市中醫(yī)院,浙江 溫州 325000)
目的觀察葛根芩連湯加味治療急性感染性腹瀉(腸道濕熱證)的臨床療效。方法86例患者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3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結(jié)合葛根芩連湯加味治療。兩組療程均為5 d。比較兩組療程,治療前后主要癥狀積分,腹痛、發(fā)熱、腹瀉消失時間,治療前后血漿C反應蛋白(CRP)、白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內(nèi)毒素水平變化及不良反應情況。結(jié)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5.35%高于對照組76.74%(P<0.05)。兩組治療前大便次數(shù)、大便性狀、腹痛癥狀積分比較差別均不大(均P>0.05)。兩組治療后大便次數(shù)、大便性狀、腹痛癥狀積分與治療前比較均下降(均P>0.05),且觀察組大便次數(shù)、大便性狀、腹痛癥狀積分治療后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腹痛、發(fā)熱、腹瀉消失時間均快于對照組(P<0.05)。兩組治療前血漿CRP、IL-6、TNF-α、內(nèi)毒素水平比較差別均不大(均P>0.05)。兩組治療后血漿CRP、IL-6、TNF-α、內(nèi)毒素水平與治療前比較均下降(均P<0.05),且觀察組血漿CRP、IL-6、TNF-α、內(nèi)毒素水平低于對照組(均P<0.05)。兩組均未見心電圖、肝腎功能、尿常規(guī)、血常規(guī)異常,未無嚴重藥物不良反應。結(jié)論葛根芩連湯加味治療急性感染性腹瀉(腸道濕熱證)患者療效明顯,其作用可能與降低血漿CRP、IL-6、TNF-α、內(nèi)毒素水平相關,且安全性良好。
急性感染性腹瀉 腸道濕熱證 葛根芩連湯加味 機制研究
急性感染性腹瀉是常見的一種消化系統(tǒng)疾病,流行病學調(diào)查顯示其發(fā)病率呈不斷上升趨勢,嚴重影響人們身心健康和生活質(zhì)量[1]。急性感染性腹瀉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大便次數(shù)增加、糞質(zhì)稀薄或如水樣為特征,同時伴腹痛、發(fā)熱、里急后重等[2-3]。目前,急性感染性腹瀉患者西醫(yī)治療以對癥處理、支持療法為主,尚無特效的藥物,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中醫(yī)藥應用于急性感染性腹瀉患者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且安全性良好[4-5]。本研究旨在探討葛根芩連湯加味治療急性感染性腹瀉(腸道濕熱證)的機制。現(xiàn)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依據(jù) 《感染性腹瀉診斷與治療》[6]與《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中關于急性感染性腹瀉診斷標準,中醫(yī)辨證屬腸道濕熱證,癥狀可見每日排便≥3次、糞便性狀異常、腹痛、發(fā)熱、惡心、嘔吐、瀉下急迫、腹痛則瀉、肛門灼熱、舌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1)納入標準:符合中醫(yī)辨證屬腸道濕熱證者;年齡24~60歲;均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簽訂知情同意書者。2)排除標準:嚴重脫水、休克、酸中毒者;合并肺、腎、肝、心等功能嚴重異常者;應用過抗生素和抗輪狀病毒藥物者;過敏體質(zhì)者;哺乳期或者妊娠期婦女。
1.2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的急性感染性腹瀉患者86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37例;年齡24~60歲,平均 (38.92± 7.52)歲;病程3~72 h,平均(24.68±4.35)h。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3例。觀察組男性25例,女性18例;平均年齡 (39.17±7.46)歲;平均病程(24.35±4.51)h。對照組男性24例,女性19例;平均年齡(38.49±7.68)歲;平均病程(24.98±4.20)h。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利福昔明片(重慶萊美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20061288)2片/次,每日4次。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結(jié)合葛根芩連湯加味:葛根15 g,黃芩15 g,黃連15 g,茯苓10 g,澤瀉10 g,厚樸10 g,半夏10 g,薏苡仁10 g,山藥10 g,炙甘草6 g,每日1劑,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兩次服用,每次150 mL。兩組療程均為5 d。
1.4 療效標準[8]治愈:患者癥狀、體征消失,實驗室和病原學檢查均恢復正常。好轉(zhuǎn):患者癥狀、體征好轉(zhuǎn),實驗室和病原學檢查基本恢復正常。無效:患者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病原學檢查無變化??傆行剩剑ㄖ斡?好轉(zhuǎn))/總例數(shù)×100%。
1.5 觀察指標 1)觀察兩組治療前后患者主要癥狀積分,包括大便次數(shù)、大便性狀、腹痛積分。大便次數(shù):以患者大便每日<2次為0分,以患者大便每日3~5次為2分,以患者大便每日6~10次為4分,以患者大便每日>10次以上為6分。大便性狀:以患者大便成形為0分,以患者大便稀溏不成形為2分,以患者大便水糞夾雜為4分,以患者大便純稀水為6分。腹痛:以患者無腹痛為0分,以患者輕微腹痛為2分,以患者中等隱痛或脹痛為4分,以患者重度劇痛或絞痛為6分。2)觀察兩組腹痛、發(fā)熱、腹瀉消失時間。3)觀察兩組治療前后血漿C反應蛋白(CRP)、白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內(nèi)毒素變化。兩組均于治療前后清晨空腹抽取肘靜脈血3 mL,裝于含有適量抗凝劑的試管內(nèi),緩慢搖動試管12次,以混勻血液,確定試管已封閉,并且避免樣本在離心過程中蒸發(fā),以30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漿,置于-20℃保存待測。4)觀察兩組不良反應,分別于治療前后檢測心電圖、肝腎功能、尿常規(guī)、血常規(guī)及藥物相關不良反應。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6.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結(jié)果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積分比較 見表2。結(jié)果示,兩組治療前大便次數(shù)、大便性狀、腹痛癥狀積分比較差別均不大(均P>0.05)。兩組治療后大便次數(shù)、大便性狀、腹痛癥狀積分與治療前比較均下降 (均P<0.05),且觀察組大便次數(shù)、大便性狀、腹痛癥狀積分治療后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積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積分比較(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下同。
大便次數(shù) 大便性狀觀察組 治療前 4.52±1.03(n=43) 治療后 0.81±0.24*△對照組 治療前 4.57±0.97 4.82±0.79 4.72±0.92 0.75±0.17*△0.68±0.15*△4.78±0.81 4.76±0.98(n=43) 治療后 1.54±0.32*1.68±0.26*1.82±0.29*
2.3 兩組腹痛、發(fā)熱、腹瀉消失時間比較 見表3。結(jié)果示,觀察組腹痛、發(fā)熱、腹瀉消失時間均快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腹痛、發(fā)熱、腹瀉消失時間比較(d,s)
表3 兩組腹痛、發(fā)熱、腹瀉消失時間比較(d,s)
組別 發(fā)熱 腹瀉觀察組 1.47±0.21△1.51±0.23△對照組 2.03±0.35 1.82±0.26 n 腹痛43 1.74±0.25△43 2.29±0.37
2.4 兩組治療前后血漿CRP、IL-6、TNF-α、內(nèi)毒素水平比較 見表4。結(jié)果示,兩組治療前血漿CRP、IL-6、TNF-α、內(nèi)毒素水平比較差別均不大(均P>0.05)。兩組治療后血漿CRP、IL-6、TNF-α、內(nèi)毒素水平與治療前比較均下降(均P<0.05),且觀察組血漿CRP、IL-6、TNF-α、內(nèi)毒素水平低于對照組(均P<0.05)。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漿CRP、IL-6、TNF-α、內(nèi)毒素水平比較(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漿CRP、IL-6、TNF-α、內(nèi)毒素水平比較(s)
?
2.5 不良反應 兩組患者均未見心電圖、肝腎功能、尿常規(guī)、血常規(guī)異常,未出現(xiàn)嚴重藥物不良反應。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急性感染性腹瀉主要是由于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的腹瀉,常存在嚴重的菌群失調(diào),腸道內(nèi)環(huán)境出現(xiàn)紊亂,以及腸道屏障功能下降[9]。急性感染性腹瀉屬中醫(yī)學“泄瀉”范疇,中醫(yī)認為其多由飲食不節(jié)、感受外邪、脾失健運、濕熱蘊結(jié)以及腸道失司而發(fā)病,雖該病病位在腸,但其關鍵部位為脾胃,脾虛濕盛為其主要病機[10-12]。本研究筆者采用葛根芩連湯加味治療,方中葛根解肌退熱、升陽止瀉、生津止渴;黃芩、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茯苓健脾和胃、利水消腫;澤瀉利水滲濕、泄熱通淋;厚樸燥濕下氣、行氣消積;半夏燥濕化痰、消腫散結(jié)、和胃;薏苡仁利水滲濕;山藥健脾益胃、止瀉;甘草調(diào)和諸藥。
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提示葛根芩連湯加味可提高療效;觀察組大便次數(shù)、大便性狀、腹痛癥狀積分治療后低于對照組,提示葛根芩連湯加味改善患者癥狀;觀察組腹痛、發(fā)熱、腹瀉消失時間均快于對照組,提示葛根芩連湯加味可加快癥狀消失。
CRP是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對損傷、感染等非特異性的炎癥反應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報道顯示,急性感染性腹瀉患者CRP水平相比于健康人明顯上升。腸道內(nèi)的微生物代謝持續(xù)產(chǎn)生內(nèi)毒素,但機體防御功能降低時,病原體能夠侵入腸道上皮刷狀緣,在細胞外繁殖產(chǎn)生腸毒素[13]。研究表明,急性感染性腹瀉患者內(nèi)毒素水平相較健康人明顯上升,由于內(nèi)毒素、炎癥反應、細菌的共同刺激,機體T細胞和巨噬細胞活化,大量TNF釋放入血,而其中TNF-α在機體感染性疾病發(fā)生、發(fā)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夠促進機體釋放IL-6、 IL-8和血小板活化因子[14-15]。本研究結(jié)果示,觀察組血漿CRP、IL-6、TNF-α、內(nèi)毒素水平低于對照組,說明葛根芩連湯加味可明顯降低血漿CRP、IL-6、TNF-α、內(nèi)毒素水平。
綜上所述,葛根芩連湯加味治療急性感染性腹瀉(腸道濕熱證)患者療效明顯,其作用可能與降低血漿CRP、IL-6、TNF-α、內(nèi)毒素水平相關,且安全性良好,值得研究。
[1] Dinleyici EC,Dalgic N,Guven S,et al.Lactobacillus reuteri,DSM 17938 shortens acute infectious diarrhea in a pediatric outpatient setting[J].Jornal De Pediatria,2015,381(4):392-396.
[2] 王炳南.思密達聯(lián)合左氧氟沙星治療急性感染性腹瀉療效觀察[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4,41(19):3623-3625.
[3] Teles E,Moscovici L,Monteiro RA,et al.The effectiveness of a rotavirus vaccine in preventing hospitalizations and deaths presumably due to acute infectious diarrhea in Brazilian children: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J].Revista Da Sociedade Brasileira De Medicina Tropical,2015,48(2):129-135.
[4] 鄧維海.淡滲清涼法治療急性感染性腹瀉[J].吉林中醫(yī)藥,2014,34(2):154-156.
[5] 孫利紅,黃象安,崔寧,等.楓蓼腸胃康顆粒聯(lián)合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膠囊治療急性感染性腹瀉66例的臨床觀察[J].北京醫(yī)學,2014,29(9):18-19.
[6]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感染性腹瀉診斷與治療[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7.
[7]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8.
[8]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試行)[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39-143.
[9] Dupont HL.Acute infectious diarrhea in immunocompetent adults[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4,370(16):1532-40.
[10]孫媛,李殿濱,黃屏娟,等.中西醫(yī)治療急性感染性腹瀉50例臨床觀察[J].內(nèi)蒙古中醫(yī)藥,2015,34(12):35-36.
[11]張斌.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急性感染性腹瀉療效觀察[J].浙江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13,14(6):490-491.
[12]陳欣燕,連鳳梅,郭允,等.葛根芩連湯治療腹瀉的臨床用量分析[J].中醫(yī)雜志,2013,29(4):332-335.
[13]龍勝規(guī),羅和生,張法燦.C-反應蛋白測定在感染性腹瀉病中的應用[J].廣西醫(yī)學,2007,29(8):1170-1171.
[14]楊立華,傅曉鳳,聶微萱,等.感染性腹瀉患兒炎前細胞因子檢測及臨床意義[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8,18(9):697-698.
[15]程灝,劉秋實,樂慶勝,等.小檗堿聯(lián)合左氧氟沙星對小兒腹瀉患者心肌酶、同工酶及血清炎癥因子的影響研究[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5,35(9):97-99.
R256.34
B
1004-745X(2017)03-0309-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7.03.044
2016-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