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啟貴 宋桂榮 胡冬梅 唐曉 李國榮
摘 要 目的:研究在課堂上通過信息量思想的傳遞,教授學生正確選擇統計方法與科研設計的思路,提高醫(yī)學生的科研能力。方法:首先通過案例分析引入分析數據所含的信息量概念,然后給出選擇統計方法與科研設計的依據是效率的高低,采用方差分析比較教改前后學生的考試成績。結果:學生醫(yī)學統計學的成績無論是單項成績、還是總成績都逐年提高,效果顯著。但科研基本方法總成績的差異卻沒有統計學意義。結論:信息量思想對提高學生正確選擇統計方法的能力是非常有效,但對提高科研設計這樣的綜合能力尚顯不足。
關鍵詞 信息量思想 科研能力 教學改革
Abstract Objective:In order to improve the medical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capability, we applied the thought of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in class and taught students to select the correct statistical methods. Methods:The concept of amount of information included in the data was introduced by the case analysis, and the basis for statistical methods selection was the efficiency. The variance analysis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examination score before and after the teaching reform. Results:Both of the single score and the total score for medical statistics were increased yearly and the effect was significant. However,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otal score for the scientific basic methods.Conclusion:While thought of amount of information is helpful for improvement of the capability about the correct statistical methods selection, it is insufficient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design.
Keywords thought of amount of inform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capability; teaching reform
0 前言
2011年4月24日,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上發(fā)表了重要講話,提出高等教育必須大力提升人才培養(yǎng)水平,提高教育質量,進行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
目前,我國關于醫(yī)學教育長期受“課業(yè)壓力大”、“醫(yī)學是經驗性教育”的束縛,采用共性的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目的是應試,對知識死記硬背,很少主動思考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導致醫(yī)學生的科研能力明顯不足。①②七年制學生又是我校高中入學層次最高的學生,擔負了學校發(fā)展與壯大的重要使命,對他們培養(yǎng)成功與否將直接影響我校的發(fā)展。且七年制臨床醫(yī)學生的培養(yǎng)不同于五年制臨床醫(yī)學生,其重要的區(qū)別是“要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而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在校階段主要體現在醫(yī)學統計學與科研基本方法這兩門課。以往的教學主要以書本為主,側重理論講授,結果學生考試的分數不低,但實際應用卻不行,為此我們進行了教學改革,以提高教學效果,更提高醫(yī)學生的科研能力。
1 研究方法
以2010、2011級七年制臨床醫(yī)學生為研究對象,在其二年級第2 學期、三年級第1學期的醫(yī)學統計學與科研基本方法的教學中進行教學改革實驗,采用歷史對照選取2009級臨床醫(yī)學生為對照,評價教學改革的效果。
教學改革的方法:③④首先由案例(論文)引入統計學的作用與概念。通過實例說明方法的應用沒有對與錯這樣的定性結論,而是效率高與低的定量評價,給予信息量的思想概念。通過不同資料類型的定義及轉換,給出資料的不同提供的信息量不同,第二次涉及信息量的思想。通過不同資料的描述方法的比較,講解描述指標的選擇,第三次涉及信息量的思想。通過不同的統計推斷方法(檢驗與相關),說明設計不同、資料的特征不同應采用不同的統計方法,選擇的依據還是依據信息量的多少,反復強調信息量的思想。
以醫(yī)學統計學、科研基本方法的期末考試成績作為評價指標,評價教學改革的效果。輔以開放式學生的訪談。
統計方法:運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管理與分析,運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進行不同年級間學習成績的比較。
2 結果
2.1 不同年級醫(yī)學統計學成績分析
表1 不同年級醫(yī)學統計學成績分析
由表1可見,隨著教改的進行,學生醫(yī)學統計學的成績,無論是單項成績、還是總成績都逐年提高。
2.2 不同年級科研基本方法成績分析
表2 不同年級科研基本方法成績分析
由表2可見,隨著教改的進行,學生科研基本方法的成績差異不一,單項成績不同年級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但總成績的差異卻沒有統計學意義。
2.3 開放式學生的訪談
在對學生的訪談中,學生普通反映通過比較不同類型的資料,比較好的理解了數據中包含的信息量思想,更容易理解數據分析中統計方法的正確選擇。但在科研設計時,對效應指標的選取先選計量指標后選定性指標較易理解,但對科研設計的其它方面則理解不充分,如何時用成組,何時可以配對,所需條件是什么;什么情況下是單因素多水平,何時為多因素多水平,它們之間臨床的意義等不易選擇。再者將設計與統計分析結合起來混合應用則有困難。
3 討論
教學改革的實施,提高了學生醫(yī)學統計學的成績,無論是主觀題還是客觀題,均達到了教學改革的預期目的,但科研基本方法的成績則不理想。通過與學生開放式的訪談,學生反映案例的展示使他們了解了統計學的作用與地位,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了,另外統計軟件SPSS的操作更有助于學生理解醫(yī)學統計學。同時課堂中統計理論的弱化,統計軟件的強化,更明確作為工具學科學習方法的改變,所以實現了醫(yī)學統計學考試成績的提高,且普遍反映處理科研數據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從心理上不再懼怕統計學了,所以統計學考試成績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但相對于醫(yī)學統計學而言,科研基本方法更強調科研整體的設計,也就是說統計學強調微觀的數據分析技巧,科研基本方法強調宏觀的整體設計與計劃,更需要較高的醫(yī)學專業(yè)知識與創(chuàng)新的理念,所以學生在科研基本方法的理解與掌握上還存在很大的不足,所以造成科研基本方法的考試成績變化不大。因此學生建議該門課程后置,在第4學年或第5學年開設。一是具有相當的醫(yī)學專業(yè)知識,能更好的理解案例;二是結合研究生論文的開題與設計,在實際的應用中檢驗學習的知識將有更好的效果。
4 建議
進一步增加案例(論文),最好SCI或中文核心的高質量論文,以增加對統計學與科研基本方法的感性認識。⑤在課程結束時,適當增加案例的討論,加深對課程知識掌握的系統性。若有可能將兩門課程延后進行,尤其是科研方法在進入臨床見習后開設,可有效提高教學效果。同時對于5年級醫(yī)學學生提高其科研意識也十分必要,從而將統計學知識充分轉化為科研能力。⑥
參考文獻
① 朱嘉琦,孫麗君,朱梁等.八年制醫(yī)學生科研能力培養(yǎng)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4(7):120-121.
② 孫亞林,賀佳,陸健等."科研能力導向型"醫(yī)學統計學研究生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J].醫(yī)學教育探索,2009.8(1):85-87.
③ 阮佳莉,韓忠宇,田京等.基于TBL的PBL改良教學對醫(yī)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J].中華醫(y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3.12(3):229-232.
④ 唐紅迎,郭大東,王興榮等.基于轉化醫(yī)學理念的眼科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yǎng)模式探索[J].中華醫(y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4(3):241-243.
⑤ 張介平,李育嫻,謝冬萍等.在基于實驗的生理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探索[J].中華醫(y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5.14(4):385-387.
⑥ 胡偉軍,王云貴,黃繼東等.臨床醫(yī)學八年制學生科研能力培養(yǎng)實踐[J].中華醫(y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3(9):869-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