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娟華
【中圖分類號】 G62.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089(2016)36-0-01
多年的教學經(jīng)歷使我感覺到,作文教學雖然一直是語文教師教學的重點、難點,教師花費了許多的精力和時間,可學生卻收效甚微。學生普遍懼怕作文,逃避作文,總是望文怯步。多數(shù)同學作文中寫的是空話、套話、假話,給人的感覺總是“千人一面,千口一詞”,很難做到“吾手寫吾心,吾口述吾情”,其中的原因可想而知。新的課程理念提出:“語文課程應(yīng)植根于現(xiàn)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比~圣陶先生也曾說過:“文章必須從真實生活里產(chǎn)生,學生有了充實的生活才會寫出好的作文”。這即是說,我們的作文教學應(yīng)立足于現(xiàn)實,讓學生走出課堂,走近生活,到生活中去觀察、發(fā)現(xiàn)、感悟并記錄下豐富多彩的生活,才會使學生的作文和童年的色彩一樣色彩斑斕,洋溢個性。
而一篇文章是否洋溢出個性,展現(xiàn)出“真我”,關(guān)鍵是看作者是否能真實的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不然,寫出來的文章大多是“任務(wù)式”的作文。這樣,學生也就成了不說真話,不會表真情的“空心人”了。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們就應(yīng)善于引導學生留心周圍的生活,善于捕捉生活材料,讓學生暢達地表白,寫出富有個性的作文來。
一、走出課堂,走近生活
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地晝夜不息。”這告訴我們“生活是作文之根本”。學生的生活越豐富,寫的內(nèi)容也就越充實,而只有學生對生活產(chǎn)生了意思情感,才會引起作文的動機。而現(xiàn)在很多學生在作文時,常常覺得“無米下鍋”,是因為學生的生活范圍十分有限,缺乏對生活的積累和感悟。他們在生活中見到的都是些司空見慣的人、事、物,在這有限的空間里很容易造成學生感悟上的遲鈍和麻木。因此,需要我們?nèi)ヒ龑麄兎e極去觀察、引導學生跨出教室,走近生活,到社會這個大環(huán)境中去認識發(fā)現(xiàn),體驗生活,來激發(fā)習作的靈感,這樣做更能發(fā)揮寫作的功能:真實的反映現(xiàn)實生活。
兒童都是充滿好奇心的,為了能讓他們擁有一雙慧眼和一顆慧心,學會從平常中感受不平常,去發(fā)現(xiàn)平靜的湖面下,蕩漾著原來是動人的激情,雄奇的深山里,孕育的是喜悅的鳥語花香,需要我們對學生做一些正確引導,培養(yǎng)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學會觀察,用心去感悟。
二、豐富表象,提煉素材
觀察是認識的前提。通過觀察,世界萬物的鮮明形象和畫面,都有聲有色地進入了兒童的認識,豐富了兒童的表象,使之在復雜的社會中學會辨別人間的真、善、美,尋求到做人的真諦;在大自然中受到了美的熏陶,陶冶了自己的性情,啟迪生活的哲理。寫作的素材,在這永不枯竭的泉源中獲取了,學生的“素材庫”豐富了,但有的學生怕寫作文,寫作文時常還是敲額頭、皺眉頭、咬筆頭,弄了半天還是開不了頭。究其原因,是因為學生不會選材,覺得沒有內(nèi)容可寫;不善于表達,而寫不具體。
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況且學生不是“巧婦”,動炊之“米”顯得尤為重要。學生作文寫得大多是熟悉的事物,有較豐富的生活材料,一般不存在“無米”的問題,關(guān)鍵是教師如何激活學生的“素材庫”,來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欲望,引導、幫助他們拓展選材范圍。由于他們抽象思維能力較差,豐富的生活材料不易及時有效地從頭腦中提取出來,需要教師提供支持與幫助。
如有的學生雖然心中充滿對母親的愛,可只會說“媽媽很好”、“真是個好媽媽”,到底哪里好呢?卻又說不出個子丑寅卯,急得抓耳撓腮,冥思苦想?!安粦嵅粏?,不悱不發(fā)”。學生此時正是“憤”、“悱”之時,教師應(yīng)及時給予指導,充分拓展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回憶,以選擇最佳材料。
有時,也可能出現(xiàn)“米”太多,不知該選哪一種更好的情況,我們可以讓學生先說說自己的寫作素材,充分利用多媒體,如電腦中powerpoint軟件功能實時輸入、實時投影,師生共同評議。通過比較及發(fā)掘素材的寫作價值——小中見大,平中見“鮮,從而選取最具有表現(xiàn)性的典型事例。這樣,不僅幫助學生選到了好題材,并將此過程充分地展示出來,讓學生學到了選材的方法,授之以“漁”,起一箭雙雕,事半功倍之效。
由于有了實在的表象基礎(chǔ),充分喚起了學生的想象,學生在表述時自然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實感,語言生動,富于變化,其寫作效果是無法比擬的。
三、放飛想象,傾吐真情
常言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文章源于豐富的積累,只有積累達到一定的程度方能文思如涌,筆下生花,否則心中縱有思緒萬千,筆下也難有片言只語。書讀多了,生活積累豐厚了,就會引起傾訴、表達的欲望,于是就開始寫作了。學生有許多美麗的幻想,包括荒誕無稽的,不要用成人的眼光來看待,而應(yīng)鼓勵他們,喚起學生的想象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語文課就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靈和才智,讓學生的想象力、表現(xiàn)力和創(chuàng)造力都盡情地釋放出來。
只有敢說真話,才能寫出好文章。例如,開展心理疏導作文課對于引導學生敢于說真話、訴真情是有很大的幫助的。如《我很苦惱,怎么辦?》、《我生氣了,怎么辦?》……這種類似的作文題,老師可以通過例舉一些身邊人遭遇上不順心的實例,引導學生把自己為什么要生氣,為什么會煩心,以及生氣時的表現(xiàn),煩心時的表現(xiàn)都說出來。通過向全班同學的傾訴,再經(jīng)過教師的積極引導,讓學生自己想出一個合理的解決辦法。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會有一種情溢心間,不吐不快的感覺。老師就應(yīng)抓住火候,讓學生趁此宣泄自己的感情,表露心聲,并讓學生把這種感受寫出來。
孩子們的童年是夢的季節(jié),這時候往往會有許多不切實際的想法。當孩子愿意把這些心里話都說出來時,不論孩子的想法是多么的可笑,孩子的行為是多么的幼稚,只要是真實的,教師都應(yīng)加以表揚。因為,高尚的、美的情感都出自真實的事情、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受。這些真實的感受成為了寫作的第一手材料,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內(nèi)心體驗,還提高了學生的認識水平,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都盡情地釋放出來。
總之,生活是取之不盡的源泉。只有把學生引向生活,讓他們在生活的廣闊天地里,以飽滿的熱情去觀察、體驗生活,攝取到源源不斷的生活素材,學生們才能大膽地揮動“我”的自由之筆,去寫“我”的自得之見,抒“我”的自然之情,顯“我”的自在之趣,來展現(xiàn)出異彩紛呈,個性各異的真我風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