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華林,孫鳳華
電視新聞報道的故事化傾向探析
盛華林,孫鳳華
電視新聞報道一旦和“故事”聯(lián)系在一起,便增加了趣味性,豐富了電視節(jié)目傳播形態(tài),增強收視效果和傳播效果,更易滿足電視觀眾需求。然而不可忽視的是,電視新聞故事化削弱新聞真實性和時效性,造成了同質化現(xiàn)象,且過度強調刺激??梢詮囊龑ёh程、堅守底線、適度運用、避免真空幾個方面提升新聞報道的故事化水平。
電視新聞;報道;故事化;傾向
關于新聞故事化,學術界目前尚無統(tǒng)一界定,但認識基本相似。美國普利策新聞獎獲得者富蘭克林認為,用故事化手法寫新聞,就是采用對話、描寫、場景設置等,細致人微地展現(xiàn)事件中的情節(jié)和細節(jié),突現(xiàn)事件中隱含的能夠讓人產生興奮感、富有戲劇性的故事。
新聞故事化的手法最早運用在西方媒體報端。19世紀30年代起,西方報業(yè)媒體出現(xiàn)了便士報,出現(xiàn)了采用煽情主義和極度夸張的寫作手法渲染新聞事件的“黃色新聞”,吸引了廣大讀者的視線,首開了新聞故事的先河。在此基礎上,故事新聞不斷發(fā)展,開始從報端走向熒屏。1968年,美國CBS電視臺創(chuàng)辦的經典新聞電視欄目《60Minutes》,開啟了電視新聞故事化報道模式的先河。上世紀90年代,CCTV首次將講故事的理念帶入電視新聞《東方時空》之中,并定義為“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得到了電視觀眾廣泛的熱愛。自1998年起,各類情感故事類和法制故事類電視節(jié)目便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如央視的《講述》、《今日說法》,山東衛(wèi)視的《拍案》,江西衛(wèi)視的《傳奇故事》,近年來,各地衛(wèi)視的故事類新聞欄目也快速發(fā)展,均開設了故事類新聞欄目。如:北京衛(wèi)視的《法治進行時》、海南衛(wèi)視的《新聞故事周刊》,安徽衛(wèi)視的《真實故事》、《新聞故事會》,山東電視臺的《每日新聞》、吉林電視臺的《守望都市》等。在電視傳媒中,電視新聞的故事化,就是“采用故事化手法來反映新聞事件、報道結果、關注細節(jié)和情節(jié),采用一定藝術手段,挖掘人物情感,提高可讀性和感染力。”1也有學者認為:“電視新聞故事化就是運用電視語言以紀實、故事化的手法來做新聞報道?!盵2]
電視新聞故事化報道正是通過不同的敘述視角和刻畫技巧展現(xiàn)其魅力。其優(yōu)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增強收視效果和傳播效果
和普通電視新聞相比,故事化的電視新聞從百姓生活實際出發(fā),通過”講故事”手法播報新聞,非常貼近觀眾。如安徽衛(wèi)視《新聞故事會》節(jié)目,不僅有對本來新聞事件的報道、敘述,更融入了主持人對新聞事件本身的評論,評論在客觀分析新聞事實的同時也有調侃,更貼近百姓日常生活。其次,這種方式易于觀眾從自身視角去體驗,與傳統(tǒng)的新聞播報方式相比,故事化節(jié)目通過情節(jié)、畫面的綜合處理與銜接,讓節(jié)目具有更強烈客觀性和現(xiàn)場感,進而增強新聞的可信性與可讀性,讓觀眾在情感上產生認同,從而實現(xiàn)很好的收視效果和傳播效果。
(二)豐富電視新聞傳播形態(tài)
形象化、直觀性是新聞故事節(jié)目的主要優(yōu)勢,通過采編和播放時多媒體的結合,就能極大豐富電視新聞的傳播形態(tài)。如通過運用特寫鏡頭,事物的細微變化得以很好展現(xiàn),人物表情和心理變化得到凸顯;在編輯制作過程中可以運用特寫鏡頭的形象感、直觀性,配上能夠充分表現(xiàn)人物性格特征和情感變化的文字加以說明,能使電視新聞故事化的表達得以充分體現(xiàn);配以節(jié)奏明快或舒緩的音樂,能讓觀眾的情愫著新聞的進展此起彼伏,起到渲染氣氛、深化主題的作用。
(三)滿足了電視觀眾的需求
電視新聞故事化為觀眾提供了一些輕松活潑的文化休閑方式,用講故事、設懸念的手法帶給觀眾信息,在故事化的過程中,新聞從業(yè)者挖掘故事背后的故事,尋找疑點,設置懸念,緊緊抓住觀眾注意力,滿足觀眾好奇心。3電視新聞故事以社會新聞居多,具備選題廣、內容平民化等獨特優(yōu)勢,故事性和情節(jié)性強,相較于傳統(tǒng)政治、經濟類新聞,受眾在日常繁重工作之余樂意選擇此類節(jié)目來豐富視野、消遣時間,在工作節(jié)奏較快的現(xiàn)代社會,觀眾的收視需求得到很好滿足。
新聞故事化的表現(xiàn)手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新聞報道生硬、枯燥的狀態(tài)。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
(一)削弱新聞真實性
真實是新聞的靈魂和核心。由于故事化的電視新聞過于追求故事情節(jié),不可避免地產生人為安排、主觀介入等痕跡,導致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受到影響。一些節(jié)目過度強調藝術真實、屏幕上的真實,忽視了新聞本身的客觀,甚至會留下擺拍和導演的痕跡。“不論如何,文學技術在新聞中的應用,必須以事實為根基,不要濫。即使使用,主觀的影子也必須克制?!?
(二)降低新聞時效性
新聞以故事形式播出,這就要求在情節(jié)上完整,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去了解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的前因后果、人物關系等,并在此基礎上對節(jié)目進行編排,增強其故事情節(jié)所產生的效果。因此,不可避免造成了拖延播報,導致時間差,削弱了新聞的新鮮性、降低了時效性。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欄目“撒貝寧時間”曾報道2014年發(fā)生在安徽省全椒縣的“12·18殺人案件”,該案件于2014年12月20日晚即告破,但直到2015年12月27日才搬到熒屏上進行呈現(xiàn),時隔1年之久?!耙恢敝v述過去的事情難免會給觀眾帶來厭倦感,使觀眾產生審美疲勞,降低新聞類節(jié)目的收視率?!?
(三)同質化現(xiàn)象嚴重
同質化意味著創(chuàng)新的不足。從媒體自身來看,同類媒體間的同質化現(xiàn)象越嚴重,就更加加劇了同類媒體的競爭。近年來,一些電視媒體為了增加收視率,競相開設新聞故事類欄目。有的電視頻道如省級電視臺的公共頻道、生活頻道、民生頻道等甚至開設不止一檔的故事類新聞節(jié)目。這類電視欄目通常以法治新聞、民生新聞類為主,多集中在晚間檔播放,風格大同小異。長此以往,不僅導致電視頻道本身的節(jié)目多樣性遭到破壞,而且會使整個電視媒介的傳播生態(tài)受到影響。在新媒體傳播平臺蓬勃發(fā)展的今天,同質化的發(fā)展更易導致媒體競爭力的下降和長期樹立品牌特征的逐漸喪失。
(四)過度強調刺激性
正統(tǒng)的新聞往往由于其“循規(guī)蹈矩”而形成固定的受眾群,但是,在收視率就意味著廣告費和收入的今天,出現(xiàn)媒體片面追求收視率、從而想方設法吸引受眾的趨勢也就不足為奇了。在故事新聞中,為了突出故事性,新聞選材在把關過程中,會從滿足受眾的“獵奇性”或是“窺探欲”角度出發(fā),選取博人眼球的刺激性故事作為新聞題材,在制作過程中,對新聞進行夸張描述和渲染加工。這樣,就會導致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效益,也會導致一些暴力、驚悚、粗俗的電視畫面出現(xiàn)。例如,某地電視臺頻繁播報的校園暴力事件,畫面充滿暴力血腥,初衷雖是對青少年進行思想教育和禮儀教育以及引起家長和社會的反思,但對暴力殘忍畫面采取不作處理、甚至渲染夸張的方式,不免有偏向獵奇隱私、流于低俗之嫌。同時,過度宣揚暴力,會影響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導致一系列社會問題。
如前文所述,盡管近年來電視新聞故事化的報道模式得到很快的發(fā)展,然而,故事化的電視新聞在發(fā)展中也出現(xiàn)很多問題,部分節(jié)目甚至盛極致衰,一些電視欄目不得不停播或重新調整播放模式,電視新聞的故事化報道模式亟待再造與提升。
(一)以人為本,引導議程
故事化的電視新聞要彰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指人類普遍的自我關懷,把尊重人作為精神存在的價值,表現(xiàn)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xiàn)象的高度珍視。以人為本就是要在選題上,做到多樣化、典型化,有時代性;在采制新聞素材時要有群眾觀點和平民思維,做到站在廣大群眾的視角去看問題想事情;要以人載事,以人說事,有人文關懷,人物故事中要體現(xiàn)細節(jié),通過細節(jié)彰顯出人文精神,在報道中要揭示故事的精神內涵,這樣才能讓受眾從中感受到人文關懷,精神得到滿足,在愉悅中進步。6同時,在新聞故事的選題方面,媒介應保持清醒,不能被故事“一葉障目”而不自知,追逐故事性強新聞性不強、深度不夠的“小新聞”,舍本逐末地過分注重經濟效益而忽略社會效益,忽視社會生活中的政治、經濟、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重大事件、重大變革,就會忽視媒體對議程的設置作用,從而喪失媒體能力。
(二)秉持真實、堅守底線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媒體要遵循完全真實的原則,而非“藝術真實”。虛假的新聞即便再美麗也是謊言。新聞故事化過分強調情節(jié)就會使新聞失去真實,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在報道新聞時要堅持“真實性”原則,在此基礎上用鮮活、生動的事例加以充實和包裝,尋求“真實性”與“故事性”之間最佳的結合點。電視新聞需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在收集和整理新聞線索的過程中,必須親臨現(xiàn)場,查找事件的真相。7故事化電視新聞要遵循真實原則,就要做到故事中的人物、事件、情節(jié)完全真實,絕不能為了博人眼球而隨意添加甚至杜撰事件或情節(jié)。
(三)挖掘深度,強化功能
傳播學奠基人之一拉斯韋爾認為,傳播的基本功能之一即為“提供娛樂”。然而很多媒體卻過度重視渲染和包裝,一味滿足受眾的獵奇心理而忽視新聞本身的導向。報道中的新聞題材應該避免通篇的明星緋聞趣事和百姓平常的雞毛蒜皮小事,不能為了滿足受眾的“獵奇性”或是“窺探欲”,一味地追求新聞的趣味性和故事性,從而失去了新聞的本真?!艾嵭蓟眻蟮离m然貼近老百姓的真實生活,富有人情味,但長此以往就會忽略社會的大事件,掛一漏萬。因為,故事新聞不等同于娛樂節(jié)目,作為媒體,應當盡力避免新聞往低俗化方向發(fā)展,而作為受眾不僅渴望輕松和娛樂,同時也有獲得更深刻更深層次的需求。故事新聞絕不能因為注重描繪細節(jié)和過程而忽略其想表達和宣傳的主題思想。電視節(jié)目一旦缺乏主題思想,就缺乏靈魂和精髓,故事新聞的發(fā)展方向就會低俗化,媒體的消遣和娛樂載體功能逐漸強化,媒體的部分重要功能就會喪失。這就要求新聞工作在報道新聞過程中要注意發(fā)掘新聞背后隱含的重要因素,從而發(fā)揮新聞輿論導向作用,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四)藝術表現(xiàn),適度運用
這里所說的“藝術”,區(qū)別于文學上的表現(xiàn)手法—虛構,而是指藝術化的表現(xiàn)手法,換句話說,就是“人物形象通過某種特殊的藝術形式作用于受眾的感官,使其產生美感與聯(lián)想,這絲毫不會影響電視新聞的真實性和客觀性。新聞故事化必須重在選擇真實的生活,對人物與事件進行有目的的綜合和組織,并自然巧妙地注入自己的感情與主觀傾向,使之既藝術,又可親、可信?!?
(五)全面報道,避免“真空”
一些新聞僅對新聞事實作出報道,對新聞的背景和來龍去脈卻不闡釋清楚,對新聞事實的全面報道不夠,所報道的新聞缺乏整體感和層次感,顯得孤立、單調,就如同在“真空”中一般。所以,新聞報道要強調“冰山原則”。新聞報道的“冰山原則”要求我們做到:報道的新聞事實中選舉具有代表性、說服力強的典型片段與畫面,這就是露出水面的只是八分之一,用特寫鏡頭加以強調,用簡明文字傳達深厚意蘊,要起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傳播效果。這就要求在報道新聞事實的同時,闡釋新聞背景,凸顯新聞的內在邏輯和聯(lián)系。
[1] 金鐵明.談電視新聞的故事化[J] .記者搖籃, 2005(5):42.
[2] 趙藺.電視新聞故事化淺析[J].當代傳播, 2005(4):106.
[3] 高鳳群.電視新聞節(jié)目的故事化傾向[J].記者搖籃,2013(4):33.
[4] 齊愛軍.關于新聞敘事學理論框架的思考[J].現(xiàn)代傳播,2006(4):143.
[5] 霍雷,董柱輝.電視新聞故事化的相關問題探析[J].新聞傳播,2011(7):97.
[6] 張良君.論電視新聞故事化人文精神的彰顯[J].新聞界,2010(2):158.
[7] 任文,劉冬春.淺析故事化的電視新聞報道策略以及注意事項[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1(3):55-56.
[8] 孫宏.電視新聞故事化的魅力[J].當代電視,2006(9):66.
責任編輯:劉海濤
G222
A
1673-1794(2017)01-0054-03
盛華林,中共全椒縣委辦公室秘書,碩士,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學;孫鳳華,全椒中學中教師,碩士(安徽 全椒 239599)。
2016-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