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爽+張夢
摘要:稱謂語是人們用來表示彼此間的各種社會關(guān)系以及人們所扮演的社會角色等所使用的名稱??偟膩碚f,它是稱呼者對被稱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親疏關(guān)系的認定,起著保持和加強各種人際關(guān)系的作用?!对娊?jīng)》中的稱謂語眾多,它們往往承載著特定的時代文化內(nèi)涵,如“君子”、“良人”、“子”、“叔”、“伯”、“淑女”、“碩人”、“碩女、“靜女”等。而這些不同的性別稱謂語也反映出社會文化對男性和女性的影響和不同的社會期望。
關(guān)鍵詞:詩經(jīng);性別稱謂;社會語言學
《詩經(jīng)》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它出現(xiàn)在華夏文明的上游,集中反映了當時各方面廣闊的社會生活。因?qū)儆谌祟惡⑼瘯r期的文學,故普遍帶有質(zhì)樸純真的色彩。尤其是那些熱烈奔放的愛情詩,不管是描寫少男少女情竇初開時的微妙情愫,還是思婦征人之間割舍不斷的濃情蜜意,都是如此地纏綿悱惻,情動于中而發(fā)于言,鮮少矯揉做作?!对娊?jīng)》中有300余篇的詩歌,從其帶有標記性的性別稱謂語中,我們不僅可以發(fā)現(xiàn)其形成背后的社會學內(nèi)因,而且肯定會感嘆于古今審美標準的極大相似和傳承性。
一、《詩經(jīng)》中的男性稱謂
《詩經(jīng)》共305篇,主要收集的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間的作品,來源十分之廣,作者也多不可考。農(nóng)耕社會的生產(chǎn)力低下,勞動工具簡單,人力是最主要的生產(chǎn)要素,形成了對男子高大身材的審美觀。而普通百姓對上層管理者的期待也是可以輕徭薄賦,仁德治天下的明主。正是這樣的社會現(xiàn)實,促成了《詩經(jīng)》男性稱謂語對“溫厚勇壯”的推崇。
(一)君子
《論語》中曾有“文勝質(zhì)則野,質(zhì)勝文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也”的論述?!熬印笔侨寮宜枷胫械囊粋€重要術(shù)語,究竟什么樣的人可以被稱為君子?概括來說,它是與“小人”對舉的一個概念,“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儒區(qū)別于小人儒”?!靶腥省笔蔷幼钪饕奶卣?,不管是在為人還是處事方面,都普遍具有小人無可企及的高尚品質(zhì)?!熬雍投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都是例證。
實際上,“君子”一詞在造字之初便具有褒義色彩,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認為“君,尊也,從尹,發(fā)號故從口?!逼浔玖x就是指能夠發(fā)號施令的上層統(tǒng)治者?!对娊?jīng)》中“君子”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是對所指對象出身、地位、容貌、品德全面的肯定與贊賞。如《魏風·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小雅·湛露》“顯允君子,莫不令德”、《秦風·終南》“君子至止,錦衣狐裘?!痹凇对娊?jīng)》眾多的詩篇中,君子被塑造為“德貌統(tǒng)一”的完美形象。他不僅衣飾華美、威加海內(nèi),而且是溫文爾雅、受人愛戴。正因為如此成為女子每每思之念之的心上人,如“既見君子,云胡不喜!”已經(jīng)見到了你,還有什么不高興的呢?女子絲毫不隱藏自己對道德高尚男子的愛慕之情,直率地表達自己的歡喜之情?!把阅罹?,溫其如玉”,“君子樂胥,萬邦之屏”,君子的秉性溫良,得天庇護,可以作為百姓的依靠,邦國的屏護。這樣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zhì)如何不使人心生向往、頌揚標榜?
鑒于殷商覆亡的深刻教訓,周人十分注重禮樂文化的熏陶作用,統(tǒng)治者也普遍具有“敬天重德”,“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的觀念?!对娊?jīng)》中所頌揚的“君子”大都具有鮮明的道德自覺性,寄托了時人對于時事發(fā)展的相似看法。如果我們評價一個人指道德素養(yǎng)高,“正人君子”是很容易聯(lián)想的詞語。從這樣一脈相承的稱謂使用中可以看出,傳統(tǒng)文化對語言根深蒂固的影響,對于真善美品質(zhì)的追求卻是亙古不變的。
(二)良人
當歷史的車輪駛向以男性為主導的社會時,女性的地位變得卑微無助。雖然《詩經(jīng)》筆下的眾多年輕女子不乏熱烈追求愛情的主動和大膽,但一進入婚姻她們的結(jié)局卻大都不那么美好如意,令人唏噓不已。翻看《詩經(jīng)》,從那些涉及男女日?;橐錾畹脑娖?,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女人,要么是終日操持家務(wù)、內(nèi)心苦不堪言的思婦;要么就是疲憊不堪、滿腹悔恨和怨恨的棄婦。如《王風》“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薄吨苣稀ぞ矶贰安刹删矶?,不盈頃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衛(wèi)風·氓》“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彼齻兊恼煞蚧蚴沁h離家鄉(xiāng)、戍守邊關(guān),或是朝三暮四、用情不專,她們對情感的熱忱得不到回應(yīng),只能終日陷入悲苦憂愁的境地,就算能勇敢地與這種品行不好的男子決裂,但等待她的又會是一個個艱難的考驗。所以“良人”的性別稱謂便在這種現(xiàn)實之下催生出來,符合當時絕大多數(shù)女子心目中理想對象的標準,馬瑞辰《毛傳詩箋通釋》云“良人,即善人也”,他不僅誠實篤厚,而且懂得珍惜身邊人。
如《唐風·綢繆》“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這是一首祝賀新婚的詩,先秦時期結(jié)婚儀式都在黃昏或者傍晚舉行,這四句意思是今夜是什么好日子啊,可以看到這么好的新郎官?新娘子啊新娘子,你要拿他怎么辦啊?“良人”在這里是對丈夫的稱呼,它有著與“君子”相似的內(nèi)涵。這說明在場的嘉賓們一致認為男子十分牢靠,值得托付終身,是女子理想的婚配對象。
(三)狂且、狡童
《鄭風·山有扶蘇》和《鄭風·狡童》都是寫女子戲謔男子的詩篇。如《山有扶蘇》“不見子都,乃見狂且”、“不見子充,乃見狡童”,女子用嘲笑的語氣把這個男子比作狂徒、狡童,毫不客氣地指出他和子都、子充的云泥之別。子都,即公孫子都,周朝末年人,本姓為姬,與周王同宗,是鄭國的貴族。被稱為春秋第一美男,不僅相貌英俊瀟灑,而且武藝高強。子充亦是鄭國有名的美男子,都是代表美好的對象。而詩中的“狂且”、“狡童”則是粗狂輕浮之人,只能引起女子的反感。
它們都是帶有貶義的性別稱謂語,從側(cè)面也反映了周人對不守禮法之人的蔑視。周人普遍具有濃厚的宗法倫理觀念,“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紛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薄对娊?jīng)》中還有像“叔、伯、子、武夫”等稱謂,總的來說,周人對男性的審美觀是以德為主,勇武兼?zhèn)涞摹?
二、《詩經(jīng)》中的女性稱謂
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曾說過“語言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脫離開文化而存在?!币灾艹癁槔?,是一個奴隸社會轉(zhuǎn)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時期,生產(chǎn)力水平有所提高,男性在使用工具以及占有社會資源方面有較多優(yōu)勢,男尊女卑的文化已經(jīng)形成。對于女子而言,幾乎沒有什么參與豐富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生活的機會,社會對她的期待也就是“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婦德,婦言,婦工,婦容”?!对娊?jīng)》中有眾多此類的女性性別稱謂,如“淑女”、“伊人”、“碩人”、“靜女”等,反映出那個時代側(cè)重對女子容貌、身形、德行等的重視和推崇。
(一)淑女
《周南·關(guān)雎》為《詩經(jīng)》開篇,它以雎鳩相向和鳴發(fā)端,興起君子對心靈美好、容貌嫻靜女子的追求?!瓣P(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淑”,本意為“清湛”,引申為“善”。淑女即是具有美好品德的女子,是君子朝思暮想,輾轉(zhuǎn)反側(cè)的思慕對象,賢良淑德的女子是男子心中理想的結(jié)婚對象。
“淑女”是具有鮮明性別標記的稱謂語,有著對其道德品質(zhì)的審美追求。除《詩經(jīng)》以外,后世不少文學作品中都有淑女一詞,如漢樂府“有艷淑女在此方”,唐代詩人王維有“淑女詩常在,夫人法尚存”,陸游有“妾慚非淑女,父命嫁洪儒”等。古代選皇后的標準中有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德貌兼?zhèn)?,母儀天下。
(二)伊人
“伊人”一詞出現(xiàn)在《詩經(jīng)·秦風·蒹葭》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痹谏钋锏暮舆?,蘆葦迎風飄動,“伊人”就是指那個人,她是詩人心中傾慕、思念、向往的對象,帶有可望不可即的距離感和神秘感。后來引申為意中人或美好事物的象征,如柳永《蝶戀花》中就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詞句。就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伊人”一詞帶有朦朧的美感,融入了詩人們對于美好事物的無窮想象。
(三)碩人
碩人,即身材高大修長的人。《詩經(jīng)·衛(wèi)風》中有“碩人其頎,衣錦褧衣?!秩缛彳?,膚如凝脂,領(lǐng)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边@是一首描寫莊姜出嫁的詩,高度贊美了她的高貴顯赫的家世以及脫俗驚世的美貌,被后世稱為“千古頌美者無出其右,是為絕唱?!比娪没丨h(huán)復沓的形式,為讀者描繪出一位美艷動人、天生麗質(zhì)、舉止端莊、大方得體的美女形象。但如今在提到美女時,我們較少使用這個詞語,這也說明時代的發(fā)展對于女子身材體形的審美要求也有著變化。就像楚王愛細腰,宮女們?yōu)榱瞬┚髑嗖A都趨之若鶩地瘦身;唐朝貴豐腴,像楊玉環(huán)這樣的寵妃,能使“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本領(lǐng)之下絕對不是瘦弱的體形。
而“碩人”能夠在《詩經(jīng)》中被吟詠稱贊的原因在于當時的社會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戰(zhàn)爭又使人口急速減少,一個民族或部落若想發(fā)展強大,就得有相當數(shù)量的男丁,身材較為豐滿的女子在他們的觀念中無疑代表著有更強的生殖繁育能力,所以更受推崇。
總之,語言是社會的產(chǎn)物,是對社會的鏡像反映,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每一個民族紛繁多彩的傳統(tǒng)文化均依賴于語言而得以成型、積累、發(fā)展和繼承。語言中的稱謂語更不是孤立的存在,總是與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社會對男女身份、地位等方面的不同期望,都會反映在稱謂語的使用中,如周代以男權(quán)為中心的文化傾向,就會導致某些性別稱謂語在數(shù)量上明顯的不平衡現(xiàn)象。如“君子”一詞自古就是專屬男性,“言念君子,溫潤如玉”。一方面,周代是實行宗法血緣制的農(nóng)耕社會,所以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稱謂語都表現(xiàn)出注重道德修養(yǎng),崇尚身體健壯的特點。具體來說,體格魁梧修長的人,個頭高、力氣大,在采集農(nóng)作、奔跑田獵、抵御侵犯、生殖繁育中都有明顯優(yōu)勢。道德品質(zhì)高尚的人,待人接物,為人處事都體現(xiàn)出一種成熟的姿態(tài),之“子”于歸,宜家宜室。另一方面,語言的發(fā)展又是緩慢的,雖然不斷有新詞新語的出現(xiàn)豐富稱謂語集團,但是傳統(tǒng)總是具有潛移默化的神奇作用,把一些審美觀念植入到我們的內(nèi)心,影響著我們對于“美”的感悟與理解。
參考文獻:
[1]刁生虎,羅文薈.《詩經(jīng)》性別稱謂與周人的審美傾向[J].廣州大學學報,2013,10,第12卷(10).
[2]李曉風.《詩經(jīng)》婚戀詩中的周代性別文化[J].鄭州師范教育,2014,09,第3卷(5).
[3]刑子民.論“良人”性別稱謂的歷史演變[J].語文學刊,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