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華棟,黃鵬
(中央民族大學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學系,北京100000)
《易經(jīng)》的價值在于修德避害
鄭華棟,黃鵬
(中央民族大學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學系,北京100000)
歷代研究《易經(jīng)》的著作無外乎從兩個方面予以闡釋:一是從推往知來講其象數(shù)的神奇和玄奧,一是從孔子的十翼講修身養(yǎng)性的義理和深刻,僅此而已。但二者的針對性卻一直被遮蔽著。其實,《易經(jīng)》并不神秘,它恰恰與為人子女及為人父母所受授的最初教育有著一致的精神——即避害與修德。
易經(jīng);避害;修德
《易》是我國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在《漢書·藝文志》及其之后的許多重要書目中都被列為群經(jīng)之首。它之所以受到文化界的高度重視,乃是由于它首先確立了我國文化的修德避害性質(zhì),成為治國理政、修身養(yǎng)性的基本準則。
《易》本來是一部記錄卜筮的書,后來又由于周文王、孔子的增益,就變成了一部講修德的書,即現(xiàn)在的《周易》。《系辭下》曰:“《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1]89其所憂患者,無非遠害與去害,遠古人認為避害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占卜問卦。占卜問卦靈驗了的,就記錄在《易》這本書上。占卜問卦的依據(jù)即推往知來,是相信古今往來的變化有一個明確的定勢,如四季的更替,五行的生克,陰陽的往返,等等,都是建立在純粹的觀察與經(jīng)驗積累的前提上的?!断缔o下》曰:“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2]這就準確地概括了我國民族文化的無神論性質(zhì)。盡管是占卜問卦,也沒有神的任何位置,其依據(jù)完全是觀察與經(jīng)驗。誠然,占卜問卦的成功率非常低,很多人都明白,“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闭疾返某晒哂袠O大的偶然性,不能作為治國理政的依據(jù)。但卜筮仍然作為我國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被歷代的書志著錄,雖然只是作為數(shù)術(shù)的一支?!稘h書·藝文志》評道:“蓍龜者,圣人之所用也?!稌吩唬骸陝t有大疑,謀及卜筮?!兑住吩唬骸ㄌ煜轮獌?,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善于蓍龜?!枪示訉⒂袨橐?,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于此!’及至衰世,解于齋戒,而屢煩卜筮,神明不應(yīng)。故筮瀆不告,《易》以為忌;龜厭不告,《詩》以為刺?!盵3]1771這就是說,卜筮也是一種極其謹慎恭敬的儀式,稍微的玩弄是絕對不行的?!疤煜轮辆保呛懿蝗菀鬃龅降氖虑?。卜筮效果不理想,還在于“史官之廢久矣,其書既不能具,雖有其書而無其人”,即“茍非其人,道不虛行”[4]?!端鍟そ?jīng)籍志》對數(shù)術(shù)的流傳也是持如是態(tài)度。
卜筮對于避害既不易行,亦不可靠,于是人們便另外尋求一條易行而可靠的避害道路——修德。修德的本質(zhì),是充分和諧地融入人類社會,以避免社會及文化對人本身的傷害?!渡袝ぬ字小吩唬骸疤熳髂酰q可違;自作孽,不可逭?!盵5]164這就是說,在古人的心中,社會及文化對人本身的傷害遠比自然災(zāi)害對人類的傷害大得多。于是,古人就更加看重修德對避害的作用。《周易正義·系辭下》曰:“是故履,德之基也?!蓖蹂鲎ⅲ骸盎?,所蹈也。”孔穎達疏:“正義曰:以為憂患,行德為本也。六十四卦悉為修德防患之事,但與此九卦,最是修德之甚,故特舉以言焉,以防憂患之事。”[6[7]2727行善和行仁義是一個道理,都是要為人避害去害,這種積累,就是行善和行仁義?!兑住だぁの难浴吩唬骸胺e善之家,必有馀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馀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兑住吩唬骸乃獔员痢?,蓋言順也?!盵8]這就是說,做好事的結(jié)果一定是好結(jié)局,做壞事的結(jié)果一定沒有好下場。至于什么是壓壞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不僅卜筮不知道,而且神仙也不知道。即使知道也毫無意義。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莿t圣人之所以學《易》者,不過庸言,庸行之間,而不在乎圖書象數(shù)者也。今之穿鑿圖象以自為能者,畔也?!庇终f:“《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一言以蔽之,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夫子之所以思,得見夫有恒也;有恒然后可以無大過?!盵9]27
修德的第一個方面即注意自己的言行。言行于人于事都有巨大的影響,不可不加以注意?!兑住は缔o上》曰:“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yīng)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fā)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fā),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10]即是說,治國理政、全身遠害的關(guān)鍵在于自身的言行如何。惡言惡行則是惹禍的關(guān)鍵,這是不容置疑的?!墩撜Z·述而》曰:“加我數(shù)年,言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盵11]101無過,則遠害矣。
修德的另一個方面就是順應(yīng)自然,順應(yīng)人事。這個順應(yīng)是否要通過學習來實現(xiàn),儒道二家的分歧很大,甚至意見相反??鬃又鲝垖W習是“下學而上達”。什么叫“下學而上達”呢?《論語·堯曰》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盵12]學習純粹是個人的事情,并且是從有限到無限的過程。朱熹則主張學習“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去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13]48學習則取消了它的有限性,變成了無限的社會需要。理學家是把學《易》作為了解自然的鑰匙,相信《易》描述了自然世界的數(shù)學模態(tài)。(參見《近思錄》中的幾條:“一陽復(fù)于下,乃天地生物之心也。先儒皆以靜為見天地之心,蓋不知動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識之?”[14]“天下之理,終而復(fù)始,所以恒而不窮。恒非一定之謂也,一定則不能恒矣。惟隨時變易,乃常道也。天下常久之道,天下長久之理,非知道者,孰能識之?”[15]“動靜無端,陰陽無始,非知道者。孰能識之?”[16])從朱子非常自信的口氣可知,理學家是知道了自然的密碼。其實,不僅古人,就是當代的人,也很難說就掌握了自然的密碼。殊不知列為群經(jīng)之首的《易》只是講修德的《周易》,而不是講陰陽五行的講卜筮的各種《易》。理學家講象數(shù),似乎偏離了《易》的要義——避害,把《易》當做了“格物致知”的臺階或工具,顯然有極大的偏頗。
道家也講學習,但不講為社會需求服務(wù),也不講認識分別自然,似乎與修德無關(guān)。但道家把避害之道發(fā)揮得淋漓致盡。先說老子的避害。第一,和光同塵?!独献印の迨隆吩唬骸按炱滗J,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盵17]280說一個人應(yīng)當同他所生活的人群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而不是有棱有角、給別人制造麻煩;這樣,人們會自然會來親近你,給你好處,也就自然的避免了許多不可預(yù)料的害處。這同《周易》的說法是一致的?!兑住は缔o上》曰:“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蓖蹂鲎ⅲ骸胺接蓄?,物有群則有同有異,有聚有分也。順其所同,則吉;乖其所趣,則兇。故吉兇生矣。”[18]第二,謙下守弱?!端氖隆罚骸胺凑叩乐畡?,弱者道之用”?!度隆吩唬骸叭崛鮿賱倧姟保@是老子的發(fā)明。他說:“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fù)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fù)歸于樸?!盵19]人們喜歡占強,他寧愿守弱;人們喜歡明白,他寧愿糊涂;人們喜歡榮耀,他寧愿恥辱;所以他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成功。即所謂以退為進?!兑住ぶt》:“亨。君子有終?!笨追f達曰:“謙者,屈恭下物,先人后己,以此待物,則所在皆通,故曰亨也。小人行謙則不能長久,唯君子有終也。”[20]第三,清心寡欲。老子告訴人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文化和自身的欲望,容易給自身帶來巨大的傷害,很容易被人忽略,這在倡導(dǎo)各種文化的時代,是很有警示意義的。而老子多從利害禍福等角度看問題,雖然深刻,但難免給人以權(quán)謀家的感覺,不及《周易》來得光明正大?!吨芤住繁芎κ且浴柏矇鄄毁E,二修身以俟命”為指歸的,所以光明正大。老子是把避害和修德看成一體的。
再看莊子的避害。第一,喜歡無用。《莊子·逍遙游》說:“今子有大樹,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廣漠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cè),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21]18以后的《人間世》、《山木》中常提到這種大而無用的樹。無用之用,即能避免諸多無謂的爭斗和傷害,做到終其天年,壽終正寢。這是有用之物難以做到的。再則,無用之用比人們認識到的有用之用廣大深遠得多,很難說,今天的無用之用會變成明天的有用之用,不僅僅只是能全身避害。無用,并非毫無用處,是除了自身之外沒有另外的用處,也不用去追求別的用處。是那些刻意超越自我的人需要注意的。第二,出于性情的忘我,充分的融入到自己所生存的環(huán)境中去?!度碎g世》主要是講伴君之事,是通過孔子敦諄諄告誡即將去衛(wèi)國輔佐國君的顏回,講述了莊子關(guān)于避免伴君之害的道理。為人臣子是人們不可避免的命運之一,必須認真對待,不能回避,不能馬虎。孔子告誡的要領(lǐng)是“心齋”,即“形莫若就,心莫若和”的道理。孔子說:“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悅生惡死!”[22]并且“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擇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莫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23]關(guān)鍵在于“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不能執(zhí)著,“入則鳴,不入則止”[24]。“彼且為嬰兒,亦與之為嬰兒;彼且無町畦,亦與之為無町畦;彼且為無崖,亦與之為無崖;達之入于無疵”[25],能與國君打成一片。隨波逐流要懂得出于性情,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能達到無疵的境地,無疵即是無過的境界,無過既能全身,又能養(yǎng)性。如果由于伴君猶伴虎狼,就隱退去而躲避人臣的命運。在這點上,莊子對儒家是有大功的。
總之,古老的經(jīng)典與人類對于孩子最初的教誨在精神上是一致的。天下的父母總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種傷害,總是殷切的叮囑孩子這也不能、那也不能,即進行避害的教育;然后也都期望自己的兒女能夠最充分地、最和諧地融入到社會的生活中去,總是殷切的叮囑孩子應(yīng)該這樣而不應(yīng)該那樣,即進行修德的教育。所以,聆聽歷史老人的教誨或閱讀民族的經(jīng)典同接受父母的教育有著同樣的價值,意義也是一樣的。當然,這種聆聽和接受,都必須帶著真誠和孝心,才能夠直切了當,有所獲益。
[1][2][6][8][10][18][20]王弼等注,孔穎達正義.十三經(jīng)注疏·周易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0.
[3][4]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5]孔安國傳,孔穎達疏.十三經(jīng)注疏·尚書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0.
[7]趙岐注,孫奭疏.十三經(jīng)注疏·孟子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9]顧炎武撰,黃汝成集釋,泰克誠點校.日知錄集釋[M].長沙:岳麓書社,1994.
[11][1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13][14][15][16]朱熹、呂祖謙撰,斯彥莉譯注.近思錄[M].北京:中華書局,2011.
[17][19]陳鼓應(yīng).老子注譯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1984.
[21][22][23][24][25]郭象注,成玄英疏.南華真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98.
(責任編輯 史素芬)
I206
:A
:1673-2014(2017)01-0032-03
2016—08—12
鄭華棟(1990—),男,河北張家口人,在讀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古典文獻學研究。黃鵬(1954—),男,四川資中人,副教授,碩士生導(dǎo)師,主要從事唐宋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