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多苗寨“六月六”"/>
文:吳潔
每年農歷六月初六,是格多苗寨的“六月六”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節(jié)日期間,苗民身著盛裝,會聚在一起,載歌載舞,熱鬧非凡。展示了濃郁的苗族文化風情,猶如一個露天民俗風情博物館,宛若一幅遠古文化的長軸畫卷,讓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格多苗寨距都勻市城區(qū)約40公里,位于王司鎮(zhèn)新場村,由格多寨、陽久寨、陽頌寨、歐勇寨、嘎笑寨、陽亞寨等六個苗族自然村寨組成,統(tǒng)稱“格多苗寨”。苗寨現(xiàn)有 720 戶,3600余人。格多苗寨山環(huán)水繞,依山傍水而建;吊腳樓民居鱗次櫛比;古香古色。梯田層層疊疊,生態(tài)優(yōu)美。苗寨茂林修竹,古樹蔭簇。這是典型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世外桃源般的古樸村落。
全球化的今天,格多苗寨的苗民仍然沿襲著苗族傳統(tǒng)文化習俗,仍習慣穿著傳統(tǒng)服裝,遵苗家禮儀,用苗語交流,過苗家節(jié)日。這里的“六月六”節(jié)日和“祭天神”活動,已被貴州省政府列為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3年經國家傳統(tǒng)村落保護發(fā)展委員會認定后已入選第三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這片至今仍保存較好苗族風情的“神秘土地”和“歌舞之鄉(xiāng)”,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而又封閉的苗族文化淵藪。
格多苗寨始建于明朝洪武初年。據(jù)說他們的先祖從江西跋山涉水輾轉遷入定居,逐漸衍生為今天的格多苗寨。經歷苦難的遷徙而定居后,為了維護生存權利,催生了很多故事,慢慢形成了格多苗寨的人文傳統(tǒng)。其中最為典型的是“六月六”民族節(jié)日。
傳說明末時期,格多苗寨盧谷捶(苗名“谷達捶”)和陽久寨廖谷昌(苗名“谷昌陽久”)兩名精通醫(yī)術的老人,因不滿官軍的欺壓,在農歷六月初六這天邀約眾村民以上山采藥為名,到當?shù)卦鐜咨缴套h起義,后因故起義未遂。清丁亥年(1647年)農歷六月初六這天,反壓迫、反驅逐,保護苗族家園,一位叫角機的苗族首領聚眾起義,并獲得成功。為懷念兩位藥王和聚眾抗暴的頭領為苗族爭取自由平等所做的貢獻,每年農歷六月初六這天,苗族同胞都自發(fā)到格多寨后的罩子山進行紀念性群眾集會,逐漸演變成苗族“六月六”民俗節(jié)日活動。
格多苗寨最有特色,也最具有視覺沖擊力的,是鑲嵌在層層梯田間,依山而建錯落有致的干欄式吊腳樓。梯田、吊腳樓、青瓦、神龕、銀鎖、谷倉、農具、牛圈、馬廄、灶房、柴棚以及掛在屋檐下的紅辣椒、玉米等,無不彰顯著古老的農耕文化氛圍。幾乎戶戶都有古色古香的銀鎖門,蘊藏著苗家人的生活智慧。
不過,最能體現(xiàn)濃郁苗族風情的,是每年“六月六”的節(jié)日期間。舉辦的很多活動和民俗儀式。人們著盛裝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喝酒交際,談情說愛,不亦樂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穿著苗族盛裝的姑娘們。苗族服飾獨具特色,被史學家喻為“穿戴頭頂上的苗族遷徙史”。苗家盛裝,每一種圖案、每一件飾品,都是一個故事,那銀角、銀冠、銀花、銀片、銀鎖、銀鏈,顯現(xiàn)一片“銀海世界”;穿在身上絢麗多彩的繡花衣,其刺繡和美麗的圖案都是歷代苗族婦女的杰作。無圖作業(yè),信手飛針,巧妙地把生產、生活、圖騰崇拜和歷史的追憶集于一體,使苗族服飾成為了一件可以炫耀的藝術品,被稱為“穿在身上的史書”,顯示了苗族婦女能歌善舞、能織善繡、心靈手巧、藝術精湛的文化內涵。那絢麗的銀飾和刺繡、翩躚的舞步、莞爾的笑靨、嘹亮的飛歌、獨特的酒俗、熱情的接待……讓人恍若走進了一座古意盎然的露天的風情萬種的情博物館。
貴州省都勻市文化館
吳潔
走進格多苗寨,風雨橋上鑲嵌著“苗疆福地,桃源格多”的奪目匾額,正是格多苗寨的真實寫照。接著是迎賓儀式。身穿盛裝的苗家婦女整齊排列在兩旁,微笑著給賓客胸前掛上祝福的紅雞蛋,唱起苗家迎客歌。漂亮的苗家姑娘,則用碩大的牛角杯,裝滿醇香的苗家米酒,送到我們的嘴邊。按照迎賓酒俗,進入苗寨必須先喝三大碗米酒,這是格多苗族人真誠歡迎遠道而來的賓客的獨特方式。喝完酒,不遠處長號齊鳴,蘆笙陣陣,鐵炮齊鳴。
入寨后,將領略到苗家高亢嘹亮、豪邁奔放的“飛歌”,抑揚頓挫的“酒歌”,情意綿綿的“游方歌”,還有那婉轉柔和的蘆笙曲調、歡快奔放的蘆笙舞……這些都反映了格多寨苗族同胞熱情好客的本性和樂觀堅韌的民族精神。最讓人難忘的,是苗家人的好客,而好客則主要體現(xiàn)在酒俗上。苗家人的酒歌可以通宵達旦,甚至可以唱三天三夜不重復。這些借酒而唱的歌,除了訴說衷腸,有的是苗族古歌,是借此追懷祖先和遷徙歷史的敘事史詩。在苗家醉酒,是真誠的表現(xiàn),主人也因客人醉酒而受人羨慕。讓身穿盛裝的苗家少女給客人敬酒,這是最隆重的禮儀,也是在苗家最高規(guī)格的接待方式。
格多苗寨田間紡織
格多苗寨的節(jié)日是豐富多彩的,還有苗族紡織、油紙傘制作、祭祀、團圓蘆笙舞、苗家釀酒、苗族板毽、搶彩蛋、賽馬、蹲湯鍋等項目,“蘆笙不響,五谷不長;蘆笙一響,腳板發(fā)癢”。苗族女子都以能歌善舞為榮?!疤J笙吹動萬千家,有女快簪頭上花?!卑宓饰韫爬仙衩?,盡情狂舞,喜悅之情溢于言表;蘆笙舞舞姿輕盈,漫步挪動,旋轉自如,清麗委婉,具有濃郁的苗族民間舞蹈特色,又有古樸典雅而鮮明的格調。
“六月六”傳統(tǒng)節(jié)日活動規(guī)模大,是當?shù)孛缱逋顬殚_心的節(jié)日。偌大的一個圓形場地聚集了眾多賓客和當?shù)孛缱逋?,苗家小伙跳躍著吹奏起優(yōu)美的蘆笙曲,苗家小妹們則手牽手緊跟著蘆笙曲的節(jié)拍,激情地跳著歡快的苗族歌舞,幾個苗族小女孩在踢毽子,格多苗寨傳統(tǒng)的板式雞毛毽有上千年的歷史,目前國際上的羽毛球打法,就是這一區(qū)域苗族板毽演變而來。
“六月六”是格多苗寨的一次民俗文化盛宴,只有深入期間,方可體驗其中美妙,文字往往不能描述其中的豐富感受。但節(jié)日文化有著獨特的文化訴求,與日常生活有一定區(qū)別。也就是說,格多苗寨的“六月六”節(jié)日雖然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但是并不能窮盡苗家人豐富的民俗文化,尤其是最具特色的婚戀習俗。譬如“游方”。
所謂“游方”,是苗族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一種方式。一般在村寨附近都設有固定的游方場或游方坡。只限本寨女子與外寨男子參加。男女整裝相聚,通常是兩男兩女對歌;雙方中意后,分別相邀談唱,若有意成婚,則互贈禮品作為信物。也許這是最古老的、保存最完好的自由戀愛、談情說愛的方式之一。
“游方”是苗族青年男女婚戀的前奏曲。節(jié)日前,母親為女兒做花衣,父親存錢打首飾,把女兒打扮漂漂亮亮的,才能去游方。男青年往往要跋山涉水幾十里,到游方坡去游方,用吹口哨、木葉、蘆笙或唱山歌等信號邀請女青年出門。有的地方平時夜間也可以游方。姑娘們身著嶄新的衣裙,頭戴銀首飾,頸配銀項圈,用以表示自己的富有,并以自己美麗的容貌和姿態(tài),吸引小伙子的愛慕。他們在游方坡見面后,小伙子十分禮貌地和姑娘打招呼,稱贊姑娘的美貌,然后通過對山歌互相介紹。
夜幕降臨后,小伙子吹起蘆笙,姑娘在蘆笙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舞步隨著舞曲變換,進、退、回、旋,整齊而優(yōu)美,多樣而和諧,時而強健有力,時而輕盈舒緩。尤其在月光下,悠揚的蘆笙伴著優(yōu)美的舞姿,特別富有詩情畫意??梢哉f苗族青年男女的戀愛是在舞蹈和對歌中進行的。
格多婦女
格多老人
格多老人自制土布
舊時,姑娘小伙們一般在十五六歲時就開始游方。在節(jié)日期間的傍晚或月光明媚的農閑之夜,外村的小伙來到本寨田埂上,用口哨邀請年輕姑娘出門,在樹下、橋頭、河邊,青年男女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對情歌。如果彼此中意,則單獨到一個僻靜的地方對歌交談。姑娘會試探小伙的真心,小伙會傾吐對姑娘的愛慕。
盛夏時,深夜后,男女青年圍著火塘對唱。這時候的對歌往往是小伙子用歌聲贊美姑娘的美麗、聰明等,抒發(fā)愛的情意,把一切贊美的語言都拿出來。姑娘也可以“海誓山盟”,表達出非他不嫁的決心。大膽的男孩子,晚上還會在寨子田邊上找來稻草和女孩子們共睡一晚,這可能是苗族最開放“偷情”方式。通過多次的游方后,雙方互相了解后,小伙子便到女方父母家中走訪。這時,姑娘對小伙子表現(xiàn)出特殊的愛慕,女方父母殺雞宰鴨,取出美酒款待。晚上男女二人又互唱山歌,這時的山歌情深意切,觸景生情,現(xiàn)編現(xiàn)唱,隨口對唱,訂立婚約,交換信物,雙方感情融洽就用衣服、圍腰等信物互贈,私定終身。苗族游方活動是很講禮貌的,毫無粗鄙、浪蕩行為,體現(xiàn)了高尚的情操和品德。青年找伴侶很自由,但結婚必須征得父母的同意,父母同意了,才能開始籌辦隆重的苗家婚禮。
結婚這天,男女雙方都在家里宴請親朋好友和同村寨的鄉(xiāng)親。新郎由幾個伴郎陪同,帶著禮物前去娶親。娶親者中要有一位經驗豐富的中老年男子,娶親者到達女方村寨時,會有一群婦女伸出竹竿攔住去路,要與娶親者對歌。每對完一首歌,娶親者都要拿出禮物給這些婦女,她們才會收回竹竿讓路。如此走一段,對歌一次,反復數(shù)次才能到達新娘家。這期間,還要防止新郎讓婦女們搶走。如搶走了,她們會把新郎藏起來,讓娶親者不能按時娶到新娘。到了新娘家,姑娘們還會圍住新郎,將他折騰、戲弄一番,引得賓客發(fā)出陣陣哄笑。
更有甚者,有的姑娘還用鍋灰把新郎的臉抹得黑不溜秋的。望著新郎的模樣,人們會爆發(fā)出哄堂大笑。今天正是新郎去迎娶新娘的大喜日子,男方家正在為接親忙碌著。接親的男方家要送彩禮到女方家,多少按經濟條件好壞來定,給女方彩禮數(shù)目不等。女方家用這錢來購置全部送到男方家的禮品,女方家再準備自己送給女兒的嫁妝。最終男方家派出幾十人組成“親友團”,帶著彩禮,陪同新郎浩浩蕩蕩地出發(fā)了。親友團帶的迎親禮品非常多,有幾百斤米酒、幾十件新苗裝,還有四棵大蒜苗和用草包好的紅色糯米飯,大蒜苗送往女方家后還要帶回來男方家的,代表今后家庭和睦興旺發(fā)達。糯米飯則送到女方家寨腳放在路邊,讓女方家過路人來一起分享吉慶的喜悅。吃過中午飯,喜慶的古苗號吹起來了,新娘子要出門了。
按照當?shù)鼗樗?,新郎已提前回到自己家中,叫上父母及寨子來吃喜酒的客人一起到進寨口大路上迎接。當新娘來到時,新郎上前說上幾句“誓言”就拉著新娘一起走入寨子。格多寨周邊的苗族村寨都有這樣一個習俗,每對結婚的新人不論家在寨頭或寨尾都要帶著新人走入寨中,以此來告訴村民“我們現(xiàn)在成家了”。走到男方家門前,女方要換一對新鞋,表示“穿上這雙鞋走進我家門就是我家人”。新娘進屋后,要再次換上深色苗裝,坐在吊腳樓堂屋正中央的一把高凳子上,給來賓們“過目”,之后的酒席非常熱鬧,親朋好友送上賀禮,有送酒的、送米的,還有直接送現(xiàn)金的。酒席從下午一直持續(xù)到第二天中午。席間客人相互唱苗族古歌敬酒的,共同祝愿這對新人的婚姻生活幸福美滿。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一方水土育一方文化,格多苗寨是一座天然博物館,它的展廳就是整個村寨,被人們稱為“露天博物館”,格多苗寨“六月六”苗族風情節(jié),其歷史源遠流長,不僅深切紀念了苗族英雄,祭奠祖先,而且發(fā)揚和傳承了苗族人民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一次非同凡響的苗族文化交流盛會,對苗族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具有重大的促進意義。
格多新娘
接親路上
格多婚禮
格多迎賓
豐厚的嫁妝
格多女子出嫁
潘一見(潘倚劍)
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1996年畢業(yè)于中國美院書法專業(yè)
2007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山水畫專業(yè),獲碩士學位
2012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獲博士學位
松風云影 潘一見 中國畫 138cm x 49.5cm 2015 年
董嬌
2007-2011年 就讀于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專業(yè)
2011-2015年 在北京傳是拍賣有限責任公司(書畫部)從事藝術品拍賣工作,并曾擔任山東圣華美術館的策展人,獨立策展過五次以上展覽并獲得較好收益。
2015至今 就讀于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史專業(yè),攻讀研究生學歷
繪畫作品多次參加畫廊展覽
黔之東南 董嬌 中國畫 180cm x 210cm 2011年
袁峰
苗族,1991年生于湖南邵陽
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師從曹寶泉、付愛民、趙盼超先生,《中國民族美術》期刊欄目編輯
2016年,《苗鄉(xiāng)蝶語》入選“同心筑夢/第二屆中國民族美術雙年展” 《苗寨歡歌》入選“2016賀歲大展——中華民族大團結全國美術作品展”
2015年,《苗嶺花飄香》入選“慶祝新中國成立66周年·‘多彩貴州’全國中國畫作品展”《紫氣東來》入選“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優(yōu)秀畢業(yè)生邀請展”并獲優(yōu)秀獎
2014年,《苗寨花香》入選“第八屆民族百花獎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荷 袁峰 中國畫 67.3cm X 38.3cm 2015 年
唐凝
1995-1999年就讀于中國美術學院附中
1999-2003年就讀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人物畫專業(yè)
2004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研究生,師從劉慶和先生
2007年留校為中央美術學院繼續(xù)教育學院教師
《素描》《造型研究》作為課堂優(yōu)秀作品留系;《藍調》榮獲中央美術學院學生優(yōu)秀作品三等獎 ;《手機時代系列》榮獲中央美術學院本科畢業(yè)創(chuàng)作一等獎;《手機時代》獲2004全國藝術院校青年教師優(yōu)秀中國畫展覽優(yōu)秀作品獎; 《手機時代-2007》獲2007屆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碩士研究生畢業(yè)創(chuàng)作一等獎;系列作品多次發(fā)表于專業(yè)刊物和參加多個年度大展
海上新夢之二 唐凝 中國畫 46cm x 70cm 2015年
張軒
1991年生于河南省商丘市
2016年本科畢業(yè)于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
現(xiàn)為中央民族大學中國畫專業(yè)在讀研究生,師從于高潤喜、鐘捷、曹寶泉三位老師
朝圣 張軒 中國畫 248cm x 129cm 2016 年
藏族老人 王康 中國畫 138cm x 69cm 2016年
王康
1991年生于河南省商丘市2016年本科畢業(yè)于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
現(xiàn)為中央民族大學中國畫專業(yè)在讀研究生,師從于高潤喜、鐘捷、曹寶泉三位老師
鄔瑞之
1991年生于內蒙古
現(xiàn)就讀于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美術系美術專業(yè)(中國畫)
2014年畢業(yè)于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美術教育系,獲學士學位
2016年,作品《涼山早春》入選“同心筑夢,第二屆中國民族美術雙年展”
2016年,文章《臺灣太巴塱部落原住民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模式及其啟示》發(fā)表于《第三屆中國民族美術發(fā)展論壇論文集》
2016年,作品《祈》發(fā)表于《中國民族美術》
2015年,文章《苗族鼓藏節(jié)儀式的功能及演變》發(fā)表于《第二屆中國民族美術發(fā)展論壇論文集》
2015年,作品《崢嶸歲月?雅》入選“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八十周年暨中國人民抗戰(zhàn)勝利七十周年全國書畫作品展”并獲優(yōu)秀獎
風影 鄔瑞之 絹本工筆 12cm x10cm 2017 年
蒙古族姑娘 賈悅馨 中國畫 180cm x 97cm 2016 年
賈悅馨
1990年生于內蒙古包頭市
2010年畢業(yè)于中央民族大學大學
現(xiàn)為中央民族大學中國畫專業(yè)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