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婕
摘 要:不論是新課程改革,還是當前的高效教學理念,都會涉及一個語文教學的根本性問題,即什么是語文教學的本真。這就需要回到語文學科的本位,回歸語文教學的學生立場,使語文教育教學沿著正確、健康的方向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學生立場
新課程改革到了今天,部分教師被五花八門的課堂模式弄得眼花繚亂,被各種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新型的學習方式搞的目不暇接。在這愈演愈烈的新課程改革的道路上,有的小學語文教師覺得語文真是越來越難教,不知道到底要教給學生什么。
一、回歸學生立場
隨著課改的進行,有的教師大膽嘗試,用一兩個問題來突破教學難點,理解整篇課文。例如,有教師在教學《將心比心》時,以一則公益廣告《洗腳》導入,并向學生提問:看了這個故事你想說些什么?接著教師深入學生的心靈,進一步引導學生學習本課:“是啊,孩子受媽媽的感染,將心比心,學會了孝順自己的媽媽。今天我們讀的課文,也講述了兩個感人的故事——將心比心?!痹诟形蛘n文、品味語言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1)課文寫了哪兩件事?如果你是親身經歷者,你有怎樣的感受呢?(2)請同學們認真朗讀課文,你想對課文中的母親說些什么呢?這樣的問題設計貫穿整個課堂,竟沒想到,課堂取得了驚人可喜的成功,課堂氣氛非常熱烈,學生積極發(fā)言,躬自思矣,成功在于教師是站在了學生的立場上,不是為教語文而教語文,而是為了學生的發(fā)展,按照學生的實際需要而組織教學活動。
教師要回到學生立場,準確把握兒童需求,激發(fā)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想方設法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盡力幫助他們,推動他們富有個性地發(fā)展,提升他們自主學習語文的能力。
二、回歸語文教學本真
不論是新課程改革,還是當前的高效教學理念,都會涉及一個語文教學的根本性問題,即什么是語文教學的本真。我想,教育教學首先是“人”的教育教學。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yè),教育的工作對象是“人”,特別是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面對的群體是未成年人,是少年兒童。而語文又是一門應用非常廣泛和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從我們咿咿呀呀喊的第一聲“媽媽”起,我們注定就與語文產生了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正是因為這樣,漢民族的語文教學其實就是母語的教學,而母語的教學其實也就是“人”的教學。所以“人”的教學,是所有教育教學的起點,也是最后的歸宿。我們往往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都在強調教育的對象是學生,教育的主體是學生,而恰恰忽略了作為學生的前提首先是“人”。漢語作為母語,它不僅是一種交流工具,更重要的是,它與我們的心靈與生活水乳交融,無法分割。我們在教學時,首先應該考慮的是讓學生都能感受到母語對自身生活和心靈的獨特意義與價值,充分感受來自語言的魅力和精神價值。
從這一點上來說,我們的語文教學,更應該充分考慮到母語學習的主體——作為學生的“人”。我們看到幼兒是那么喜歡母語,他們從最初的學習說話開始,到背誦兒歌,要父母親給他們教認字,喜歡看書,甚至會描述一些情景,要父母親記錄下來。這種喜愛是無條件的、天然的,也是出自幼兒最純真的心靈。但隨著兒童的成長,當進入一個新的學習階段,語文學習演變成有任務的學習、有條件的學習時,學生感到了漢語枯燥無味、單調平泛,特別是寫作,學生拿起筆就感到頭疼。寫作,本應該是學生運用母語來抒寫個人心靈世界的表達過程,變成學生硬著頭皮在煎熬中完成的任務。以致學生開始厭惡語文,進而討厭語文教師。當社會在討論學生學習風氣和整個社會文化氛圍時,我們教育工作者,是不是也應該反思,我們教育教學的出發(fā)點,是不是回歸到了語文教學的本真上,是不是回到了學生的立場上。
三、個性化的課堂教學
教育者都在強調學習是一種個性化行為: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積極倡導個性化閱讀方式;在作文教學中,鼓勵學生寫出個性化的作文來;在學習方法探求中,要學生善于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面對個性差異的學生,語文教學既需要基礎課程的奠基,更需要個性課程來提升。語文教學要做的就是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適合學生的課程。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掌握充分駕馭教材的本領,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找到屬于自己個性化的課堂來。
教師要形成自己富有個性化的教學設計和教學風格,首先應該具備一定的富有個人特色性的教學能力。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學習,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儲備,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不斷增強自己的專業(yè)素質。其次,立足學生立場,巧妙處理課程及教材學習目標,優(yōu)化教學內容,優(yōu)化教學手段和方法。再次,根據(jù)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選擇一種最富表現(xiàn)力的教學表達方式。
參考文獻:
[1]陳海云.小學作文教學與評價策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
[2]余文森.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理論與實踐[J].江蘇教育,2006(18).
?誗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