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杜娟
循序漸進,在參與中成為“主角”
文 | 杜娟
教學理論和實踐都告訴我們,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能力,學生主體地位才能得以確立,教學才能有效高效。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
一年級小朋友認識了5以內(nèi)的數(shù)后,我要求學生將自己桌上寫有0-5的卡片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起來,結果出現(xiàn)了兩種排法:①0、1、2、3、4、5;②5、4、3、2、1、0。
第②種排法顯然不符合解題要求。但我沒有批評學生,我覺得學生能由“從小到大”聯(lián)想到“從大到小”也是難能可貴的。雖然答非所問,但他別出心裁地排列出了另一種順序,這就顯示了創(chuàng)新的潛能。于是,我夸贊這位小朋友的排列方法很特別,并讓他說說自己的排法與其他同學的不同之處,然后讓同學們知道,如果只要求按順序排列,這兩種排法都是對的,進而引導學生答題要弄清要求,多開動腦筋。這樣因勢利導,既不傷那位小朋友的自尊心,又啟迪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保護了兒童心靈中萌發(fā)的創(chuàng)新意識的幼芽。
在數(shù)學課堂上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這樣獲得的知識更深刻。
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我進行了大膽的嘗試,設計了一個讓全體學生參與的活動。上課時,我把全班學生分成5組,每組發(fā)給一個空心圓柱和圓錐,分三種規(guī)格:(1)圓柱和圓錐等底等高;(2)等底不等高;(3)等高不等底。然后讓學生用水或沙子做實驗,尋找圓柱與圓錐的體積關系。結果,有3個組將圓錐裝滿,然后倒入圓柱,正好3次倒?jié)M;圓柱裝滿,然后倒入圓錐,正好3次倒完。另兩個組出現(xiàn)了倒的次數(shù)小于3或大于3的現(xiàn)象。
緊接著我引導學生在小組之間合作,比較圓錐與圓柱的底與高,再做實驗,得到了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等底等高三種情況下不同的結論。
數(shù)學知識的獲得必須建立在大量感性認識基礎上,來自學生的活動體驗。在公式的推導過程中,我選擇了實驗操作和引導發(fā)現(xiàn),讓學生參與其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不要使掌握知識的過程讓學生感到厭煩,不要把他引入一種疲勞和對一切漠不關心的狀態(tài),要使他的整個身心都充滿歡樂?!睌?shù)學練習也該如此。
教學《因數(shù)和倍數(shù)》一課時,下課的鈴聲快要響了,我沒有按部就班地給學生布置作業(yè),而是跟學生玩起了游戲。游戲的規(guī)則是:老師在屏幕上出示數(shù)字,如果你的學號數(shù)是老師出示數(shù)的倍數(shù),你就可以先走。走的時候,必須先走到講臺前,大聲說出你的學號是“幾是幾的因數(shù)”,或是“幾是幾的約數(shù)”。
我先在大屏幕上出示數(shù)字2,學號數(shù)是2的倍數(shù)的學生,一個個走到講臺前,正確地說出倍數(shù),得到學生認可后走出教室。接著,我采用動畫效果在屏幕上出示了0.5,有幾名學生,立即站了起來朝講臺走去,走了一半又回到原位。我適時引導:為什么大家都不走了呢?學生結合整除應具備的條件說明了理由。最后剩下學號1、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的學生,這時,我不再出示數(shù)字,而是問學生:“你們怎么不走呢?”學生回答說:“我們的學號數(shù)都不是老師出示數(shù)的倍數(shù)?!薄澳敲?,老師出示哪個數(shù),大家就都可以走了?”學生積極地思考后,異口同聲地說:“1”。我在屏幕上出示一個大大的 “1”,剩下的學生在鈴聲中歡天喜地地離開了教室。
這一教學過程,學生已不僅僅停留在快樂學習的狀態(tài),而是進入真正思考的境界。
以上是我在教學實踐中積累的點滴心得,如何讓學生更高效地參與課堂學習,從而更加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還有待于我們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索、研究、完善。
(作者單位:遼寧省鳳城市鳳凰城區(qū)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