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明
摘 要: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應用生活情境方法開展教學,能夠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谶@種認識,對生活情境方法應用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價值展開了分析,以期為關注這一話題的人們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活情境方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用;價值
在小學階段,能否較好地完成數學知識的學習,將直接影響學生今后的發(fā)展。完成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創(chuàng)設,能夠將數學教學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還能使學生學會如何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因此,將有助于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生活情境方法,將起到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作用。在以往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數學學習就是完成大量公式定律的記憶,然后進行反復計算。這對于身心發(fā)展尚未成熟的小學生來講,只會是一種煎熬。應用生活情境方法,利用小學生好奇心重的特點使其專注數學的學習。具體來講,就是通過在課堂上完成生動、輕松的生活情境創(chuàng)設,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數學知識。比如,教師在正式教學之前,可以通過講故事或做游戲進行課堂教學內容的導入,從而使全體學生的熱情得到調動。通過完成和諧課堂情境的創(chuàng)設,不僅使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得到提高,還能加深師生間交流互動,因此,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學習效率得到提高。
二、拉近數學學科與生活的聯系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生活情境方法,可以使數學學科與生活的聯系得到突顯。使學生認識到數學學習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學生更加主動的學習數學知識。實際上,小學生已經在生活中接觸到較多與數學有關的事物,但是無法將這些事物轉換為數學知識。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將數學理論轉換為生活事物,從而激發(fā)學生內心的“按鈕”。將數學知識與生活聯系到一起,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因為,將抽象數學知識融入生活情境,不僅能增加理論知識學習的趣味性,還能實現由抽象到形象的轉化,不僅能夠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還能夠使學生學會在生活中運用數學,因此,有助于實現課堂教學效率的全面提升。
三、實現課堂教學資源充分利用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資源中,有很多教學素材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利用這些素材完成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實現課堂教學資源的充分利用。在實際開展教學時,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將這些素材生動、立體和全面的展示出來,從而完成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進而利用直觀的生活情境完成枯燥數學知識的展現。結合學生的興趣進行學生感興趣的圖片和畫面的展現,則能夠將課堂教學內容轉變?yōu)椤皺C器貓的口袋”,從而使學生的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在將教學內容設計成生活情境時,還應給予學生興趣和特點更多的考慮,以便使素材在具有普遍性的同時,也具有趣味性,并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例如,在學習“年、月、日”的內容時,教師可以播放太陽、月亮和地球運行的影片,從而將教學內容轉化成學生感興趣的事物。
四、加強學生數學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按照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還應該加強小學生數學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而應用生活情境方法開展數學課堂教學,將數學運算轉化成學生能夠掌握和熟悉的生活語言,所以能夠使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得到培養(yǎng)。例如,在學習乘除法則時,教師可以完成在超市買東西的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然后提出“爸爸從超市買了6個橘子,家里有三口人,應該怎么分?需不需要再買幾個?”這類生活化問題,再結合實際生活開展數學教學,使學生主動思考這些數學問題,并且學會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因此達到培養(yǎng)學生數學實踐能力的目標。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還要將教學內容和生活內容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應用生活情境方法完成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
從本質上來講,數學其實是來自于生活的學科,具有較高實用性。教師應用生活情境方法開展數學課堂教學,可以更好地加強數學教學與生活的聯系,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拉近數學學科與生活的聯系、實現課堂教學資源充分利用和培養(yǎng)學生數學實踐能力的目的,繼而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參考文獻:
[1]姜立剛.小學數學情境教學的課堂結構重建[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6(5).
[2]黃友英.淺談如何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J].新課程(小學),2015(12):82.
[3]賀崢嶸.學科型教學游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4]許曉娜.小學數學創(chuàng)設有效情境教學的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5]周婷婷.小學數學情境再建構教學模式探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
[6]張澤慶.數學問題情境對小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影響研究[D].西南大學,2011.
編輯 王潔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