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健寧
【摘要】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一項獨創(chuàng)的選官制度,歷來被史學家所重視,之所以稱其為科舉,是因為其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這是中國古代用人選拔制度的巨大進步。到了明清時期,八股取士對人才的摧殘尤劣,科舉制度的弊端逐漸顯現出來,作弊成風,客場風氣大變。到了近代社會,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而最終被廢除。當前要改革考試制度,就要使考試回歸其本質功能,真正成為促進學校教育發(fā)展、促進人才發(fā)展的制度,而不僅僅是一種選拔人才的工具。
【關鍵詞】科舉制度 高考改革 啟示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3-0030-02
一、關于古代科舉考試的公平性
我國自科舉制度以來,從隋朝到唐朝、再到清朝,科舉制度逐漸發(fā)展到由國家舉行,并且科考分為鄉(xiāng)試、會試、殿試H級。另外還對不同身份的考生群體(如軍籍、商籍等等)專設學額予優(yōu)待。其實這時的不公平性己經顯而易見,不同地區(qū)、不同出生的考生受教育的程度不同,競爭力也相差懸殊,最終導致這些地方錄取的比例不同,根據當時的制度,通過科舉考試就會獲取功名,在這個具有強大誘惑力的制度下,就出現了冒籍跨考的現象,冒籍跨考現象出來的原因,歸根到底還是因為朝廷政府對地域公平和不同地區(qū)科舉錄取要求的寬嚴考慮不一致導致的結果。隨著清代選官制度的產生和發(fā)展,科舉考試在社會中的關注度和重要性越來越高,這就更加助長了冒籍現象的發(fā)展。我國現在的分省劃分錄取分數線的制度導致的高考移民現象與這種科舉冒籍考試的現象在本質上是類似的。
除此之外,在科技尚沒有開始發(fā)展的古代,在科舉考試考場上形形色色的作弊現象一直都是讓人頭疼的問題,在當時的社會,科舉考試的競爭激烈程度是遠比今天的高考要高的多的,科舉考試機遇極少、淘汰殘酷,但是一旦得名就幾乎擁有了榮華富貴,所以使得考生們?yōu)榱丝贾械哪康?,不惜使用各種手段,作弊現象幾乎與科考同時產生同時存在,并且陷入“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惡性循環(huán)中,作弊手段更是形式多樣??荚囎鞅椎默F象無疑降低了考試的公平性。
隨著這些問題的出現,政府針對相應的問題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對于冒籍跨考的考生,政府予以嚴懲,比如建立嚴格的保人制度,對那些冒籍者進行嚴厲的懲罰,除了斥革功名以及停鄉(xiāng)試一科外,還要交由刑部治罪等等。但是盡管如此,還是存在大量的冒籍人士,雖有政策管制,但問題并沒有根治,比如現在,高考移民的情況難以根治,這種問題從根本上是因為地區(qū)之間經濟和教育發(fā)展水平的差異,截至目前,我國仍采用的分省定額制度體現出的就是高考區(qū)域不公平的情況。
二、對高考公平性的理性分析
馬克思說:公正是相對的、歷史的,是不能離開社會經濟結構抽象地談論公正和權力問題的。在從理論上討論教育入學機會怎樣才能達到地域上的公正的時候,不僅要考慮到我國的國情現狀,還要注意各個地區(qū)巨大的利益驅動。高考公平性的問題中最顯著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問題無非就是有關入學機會公平性的問題。有關入學機會差異性的問題,與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結構息息相關,我國的高考錄取制度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統一考試、統一錄取”制度到后來的“中央統一規(guī)劃、大區(qū)負責實施”制度,最后演變到如今的分省定額錄取制度,充分體現出了分區(qū)錄取制度的演化趨勢,同時也是錄取制度公正性從理論走向實際的有效說明。從表面來看,高考采用分數制,貌似是公平的,因為分數作為一個客觀的錄取條件,變動性較小,但實質上分數并非大學錄取的唯一依據,因為分數考試只有一次,僅僅依據分數定奪勝負,難免埋沒了一些考試發(fā)揮失常的人才,這也就造就了現如今考試增加面試或者考試加試的原因。并且,單純的“以分取人”已經不能適應當下這種多樣化和多層次的人才選拔的需求。
但是,現實情況是,隨著高考制度的改革,以分取人,分省劃分數線的制定也正在被人們熱議。就全國范圍來說,如果實行了統一分數錄取的政策,將會使得在西部地區(qū)的一些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大大減少,因為“離開了特定的社會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文化結構,權利的話語就會像一本只有單詞和短語,但沒有語法和句法的書?!痹诂F實生活中,如果不適當的抑制一些人的權利,適當的照顧到那些偏遠地區(qū)的弱勢群體,那么這些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將會越來越落后,不公平的分配制度,權利就得不到有效的發(fā)揮和利用。區(qū)域公平論這一制度正是從保護弱勢群體這個角度出發(fā)的,實行的就是分區(qū)錄取的制度。但是,分省錄取的制度在社會的迅速發(fā)展和高等教育體系不斷的演化過程中,對中部人口大省(比如河南、山東)這些地方的考生的教育權力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三、科舉制度對高考改革公平性的啟示
關于公平,一直都備受人們的關注,更是貫穿在了從古至今的考試制度中,但是,凡事都沒有絕對的,關于考試制度,也沒有絕對的公平性可言,只能相對公平或者盡量公平。不管是何種公平觀都有其各自的道理和各自的合理性,關鍵是在于人們如何在權利發(fā)展與社會的穩(wěn)定之間、價值觀與文化差異之間,理想與現實之間,以求真務實的態(tài)度為基礎,謀取一種恰當且有益的平衡。面對這些存在的公平性問題,我國的政府機關也相應的做出一些解決措施,比如說加大對西部地區(qū)教育的投入、提高對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教育發(fā)展的重視度等等,但是由于一些地域性的原因和其他的一些外在因素,我國政府對高考的改革并沒有實質性的改進,而僅僅是停在了表面上。對于高考得改革本文提出了一點意見。
首先。對我國國家的教育發(fā)展進行科學的規(guī)劃,力求形成一種結構清晰、布局合理,并且能夠與國家經濟社會的發(fā)展相適應的較完善的教育體系。
其次。建立一種教育權、學術權、行政權相分離的教育體系,并且加大對我國國家的教育投入,做到教育權與財政權相匹配。
再次。參考國外一年多考的高考招生制度,破除我國當下的這種一局定勝負的考試招生制度等等。
四、結語
誠然,要想真正解決高考制度中存在的問題,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完成的,但是對于高考改革并不能僅僅只是停留在喊口號上,實踐才能出真知,必須要切實建立良好的監(jiān)督機制,努力使我國的高考招生制度向公平招生方向靠攏。
參考文獻:
[1]黃帥.對我國高考制度改革發(fā)展趨勢探析[J].才智, 2013(31) .
[2]王炳照,徐勇主編.中國科舉制度研究[M].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