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有活力的,教師要根據(jù)社會的發(fā)展需求不斷調整教學策略,構建開放式教學體系,升華小學生的實踐意識、應用能力。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詩教學在小學階段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學過程中,大膽改革、創(chuàng)新教法,于資源整合、多元結合、引情入境幾個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研究,縱橫捭闔,讓開放式教學撥動了古詩“新韻”,為課程改革作出了全新的注解。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教學;開放式教學
眾所周知,古詩是中華民族文化園中一支璀璨奪目的奇葩,于小學生人文成長、情感教育,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發(fā)展都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和影響。遺憾的是,多年來在應試制度的影響下,教學方式急功近利,以死記硬背、機械肢解為主,大大削弱了古詩的美學意識與人文情感,桎梏了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力。新課程背景下,筆者在開放式故事教學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究實踐,縱橫捭闔,撥動了古詩“新韻”,收獲了理想的課堂效果。
一、資源整合,古詩教學“進行曲”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了小學生應該背誦的古詩數(shù)目,并在附錄中列出了推薦篇目,足見課程改革對古詩教學的重視程度。這么多首古詩,教師若每一首都依循詩題、詩人、詩意、詩情的思路反復講解,不但學生會覺得啰嗦繁復,我們自己都會覺得寡淡無味。受王自文老師整合教學的啟發(fā),筆者在古詩教學中也常以作者、題材等為線索進行資源整合,奏響了一首首鏗鏘有力的課改“進行曲”。
(一)聯(lián)系作者
“詩言志”,詩歌是抒寫作者個性思想、情感認知的途徑與載體。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社會環(huán)境中,作者的語言風格、認知境界都可能產生巨大差異。教學過程中,將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整合起來,有益于立體地把握詩人生命、詩風,也有益于提升課堂效率,激活學生對古詩學習的興趣。
(二)拓展題材
無論教材內外,一些中華民族共有的情愫總激蕩在不同作者、朝代、流派的詩歌作品中。教學過程中,筆者常根據(jù)“春光”“送別”“邊塞”等不同主題進行資源整合。學生在課堂上比較、交流不同作品的相同、不同點,有效地深化了他們的古詩認知,升華了他們的人文情感,還有學習能力。
二、多元結合,古詩教學“交響曲”
新課程背景下,人教版語文教材在編選古詩時,充分考慮到了小學生有限的認知經驗。即便如此,囿于社會生活、民俗風情、價值觀念的嬗變,小學生在古詩理解與鑒賞方面還是存在很大的困難,這也是目前語文課堂古詩教學“死記硬背”橫行其道的根本原因。鑒于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創(chuàng)新、多元結合,奏響了一段段古詩教學的“交響曲”。
(一)詩書結合
與古詩一樣,書法也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集中記錄了先賢哲者的人情悲歡與美學理解。遺憾的是,在應試制度的長期影響下,現(xiàn)在的小學生不僅文學意識寡淡,漢字書寫更是橫不平、豎不直,歪歪扭扭、慘不忍睹。教學過程中,筆者將古詩與書法結合起來,以古詩的含蓄蘊藉、豐富意象與書法的粗細曲直、輕重急緩聯(lián)系起來,在激起學生強烈好奇心的同時,也大大提升了他們多方面的語文素養(yǎng),達到了一舉多得的理想效果。
(二)詩畫結合
蘇軾曾評價王維的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其實每一幅畫都是詩的形式,每一首詩也都是畫的內容。結合小學生想象力豐富、喜歡畫畫的心理特點,筆者時常采取詩畫結合的方式組織教學活動,有效地引導學生沉浸在了古詩的意境與氛圍當中,提升了課堂效率,也提高了他們的繪畫技能與學習能力。
(三)讀寫結合
前一段時間,我認真學習了陳延軍老師編著的《培養(yǎng)學生的讀寫表現(xiàn)力》,了解了“讀寫結合”在培養(yǎng)學生寫作能力、想象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等方面的潛在優(yōu)勢,并逐步將之運用到了古詩教學中。每一首古詩,雖然字數(shù)不多,但字字寫景,句句關情,蘊含著豐富多彩的思想情感與人生哲理。開展讀寫結合教學活動,既可以深化學生對古詩詩意的理解,還能培養(yǎng)他們的寫作意識與能力,有助于撥響古詩教學的“新韻”。
三、引情入境,古詩教學“小夜曲”
創(chuàng)作論指出,古詩是詩人的一時“情”動之物,劉勰在《文心雕龍》中也有“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的說法。為有效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讓他們潛移默化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與詩人產生強烈共鳴,教師就需要創(chuàng)設情境,進而引情入境,奏響古詩教學“小夜曲”。這方面,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積極開展情境教學,以故事導入、配樂誦讀等多種形式引情入境,達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譬如,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日積月累”版塊選編了王安石的《元日》這首詩。課堂伊始,為了很好地引導學生沉浸在濃郁的節(jié)日氛圍當中,筆者組織開展了“春節(jié)記憶”講故事課堂活動。
“我們現(xiàn)在貼春聯(lián)都是從超市賣,然后用膠布粘。今年我們一家到鄉(xiāng)下陪爺爺奶奶過年了,春聯(lián)都是自己寫的,而且是用粥粘在門框上的。那時,我才明白了為什么叫‘貼春聯(lián),而不是‘粘春聯(lián)……”
在興致盎然的講述中,學生已悄然理解了這首詩的主要內容。在此基礎上,筆者還開展了多種形式的誦讀活動,伴以活潑、歡快的“春節(jié)序曲”,學生都沉浸在濃郁的節(jié)日心境中,順利突破了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收獲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總之,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開放”成為語文課改點擊率最高的詞匯。在古詩教學中,我們唯有積極地革新理念、創(chuàng)新教法,將古詩與生活、時代、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才能讓這古老的藝術形式煥發(fā)生命的活力,撥動“新韻”,追尋課程改革的至高境界!
參考文獻:
[1]肖荔.開放課堂,有效拓展:淺談古詩教學中的拓展[J].小學教學參考,2014(25).
[2]王強.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4(5).
作者簡介:胡勝(1982—),男,漢族,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人,研究方向: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