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若瑤
(青島濱海學院外國語學院,山東青島 266555)
所謂跨文化交際,指的是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個體或群體之間的相互認識與溝通。人類在某個固定地域長期居住、生活的過程中會形成一種該地域人群所特有的“共通的思想體系”,這種在特定地域中被認為是常識性、共通性的思考方式和行動方式即為文化。文化是人類活動歷史性積累的結果,作為固定人群的特有記憶被長期儲存在人們的思考和行為方式中??缥幕浑H則是背負著各自地域或民族特有記憶的人群之間的一種相互關系。這種關系得以科學處理就會促成不同地域、人種之間的相互理解和融合;而處理不得當則會引發(fā)文化間的誤解、沖突甚至相互敵視。
當今世界全球化趨勢日漸深化,外國文化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空中樓閣,而是變成了時刻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元素,而從事外語學習和研究的人群無疑處在與外國文化短兵相接的最前線。在這樣的背景下,對于同一種外國文化不同的認知和處理方式會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截然不同的風景。而對一種外國文化的科學、冷靜的認識則會成為人們思想的一種良性營養(yǎng)劑,為我們帶來更多樣的視角、更靈活的思維、更有效的行動。
那么,形成對于外國文化的科學認知又需要哪些必備元素呢?如果把一個地域或民族的文化看作是一個具備復雜思想的人類個體,我們要形成對該個體的客觀認知就必須要先與其相識,然后通過長期的相互交談、共事甚至共同生活才能逐漸形成對其概貌的把握。在此過程中,我們不可能只是簡單的將被認知個體的概貌強行輸入到自己的腦海中,還要對其中與自己的常識性認識相悖的因素進行處理。在這個處理的過程中,需要的不僅僅是對方的信息,同時還需要對自身一直以來的常識發(fā)出挑戰(zhàn),即在認知對方的同時也要伴隨自身思維方式的變革,達成對人對己的一種客觀、公平、冷靜的認知,最終才能實現對這一外在個體的科學理解,否則就只能形成一種誤解或曲解。上述過程可以用圖1來簡單表示。
圖1
不難看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形成過程中所需要的不僅僅是對外國文化的認知,認知者對于自身的審視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即對外國文化的理解不只意味著要“知彼”,要使這種理解成為有效的能力還要充分的“知己”。這樣一來就對外國文化的認知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這一特質也為從事外語學習與研究的人們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具體到日語專業(yè)的學生,這種作為外國文化認知者的發(fā)展可能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得以實現。
“學日語到底將來可以做什么?”——這是長久以來使很多日語專業(yè)學生特別是新生困惑的難題。尤其是在當下,充斥在我們眼前的盡是“日本”這個關鍵詞帶來的消極因素——日本政界右傾傾向嚴重、中日關系緊張、日本經濟的不景氣、國內日系企業(yè)的人才飽和等等。在這種大氣候下,無論是即將邁入大學校園學生本人還是家長,都會在填報志愿時對日語專業(yè)慎之又慎。已經在校學習的學生則苦于要剝離基礎教育階段所接受的英語教育的外殼,重新適應一種全新的學習和思維方式,而當他們終于沖破了26個字母的圍城走進五十音圖的時候,才發(fā)現自己又重新步入了一個更加困頓的境地。此時,為學業(yè)所付出的艱難努力是否能夠在未來給自己帶來相應的回報,成為了多數學生最關心的問題。而受到專業(yè)名稱和專業(yè)課程設置的導向,學生和家長甚至包括很多專業(yè)教師們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只能將思考的范圍圈定在與日語相關的領域,如日資企業(yè)、對日外貿公司、各類駐中日資機構等,這樣一來上述這些時下人盡皆知的消極因素立即浮現在我們眼前,日語專業(yè)學生的前景也就著實堪憂了。如此讓人憂慮的黯淡前景再加上難度日進的專業(yè)課學習,讓很多學生過早的喪失了學習的目標和動力,開始步入“60分萬歲”的節(jié)奏,專業(yè)能力止步不前,對未來的規(guī)劃更是無從談起。
其實,我們在思考這個問題時只要將目光稍稍從日語課本延伸出去,看到枯燥的語言知識所描繪的那片不同的風景,也就不至于困頓如此了。如上所述,外語專業(yè)的學生在掌握一定的外國語言知識的同時便已經站在了與外國文化接觸的最前沿,語言知識只是連接了兩種文化的一條距離最短的直線。將這條直線劃得筆直有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走過這條線之后我們可以做到什么?也就是在跨越文化的理解和交流中我們可以收獲些什么。而如果太拘泥于腳下的這條路線,最后的結果無非只能磨破自己的鞋子,讓雙腳無的放矢,更無從談收獲了。
具體到日本這個國家則更貼合上述法則。中國與日本自古以來就是一衣帶水的鄰邦,雖然兩國在歷史上甚至直到今日仍然存在諸多齟齬,但幾千年來兩國的民間交流始終未曾中斷,“遠親不如近鄰”的親密關系是怎樣都隔不斷的。如今在舉國上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群策群力的時代背景下,放著這樣一個身為亞洲經濟強國的近鄰不去學習又更待何時呢?而要取人之長就必須要先對對方有足夠的了解和理解,要達到這樣的認知決不僅需要熟練掌握對方的語言,更需要超越這一層面達到對日本這個國家全面、深刻的理解,也就是作為一個“國際人”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明確了這一點,可供日語專業(yè)人才施展拳腳的舞臺就會無限擴大,一種不同于本民族習慣性思維方式所帶來的文化營養(yǎng)會讓我們在當今社會的各個領域,讀懂了日本戰(zhàn)后經濟迅速崛起的秘密就可以成為一名成功的經濟學家;了解了日系企業(yè)的經營法則就能夠成為一名卓越的企業(yè)管理者;精通了日式料理的烹飪原理就足以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營養(yǎng)師;走進了日本人的精神生活則足以成就一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堅定傳承者。由此可見,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養(yǎng)成才是日語學習的終極目標,這種能力的養(yǎng)成能為日語專業(yè)人才的未來帶來無限可能。而如果能讓我們的學生在規(guī)劃自己的學業(yè)人生之際明確這一觀念,則會給他們的未來規(guī)劃帶來更加個性化、多樣化的選擇,在專業(yè)學習中有了一個明確的選擇做目標,也就有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學生和家長的苦惱自然迎刃而解了。
如上所述,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形成需要的不僅僅是對外國文化的了解和思考,要想形成對一種陌生文化的科學認知是需要以本國、本民族的文化為參照物的。這樣的跨文化交際法則就決定了,作為外國文化的認知者首先要對本民族的文化有足夠的了解。而目前日語專業(yè)學生在這一方面的現狀則并不理想。學生們對于日本文化的理解程度一般會停留在兩個極端的水平,一是由于中日兩國對于歷史問題的認識差異而對一切日系文化元素產生盲目的敵視,另一種則是一葉障目地看到了日本社會一些物質層面的先進元素便一邊倒地崇尚日本文化。從前者的態(tài)度中可以看到的一種民族自尊心的極度膨脹,而后者的態(tài)度中看到的則是一種對本民族文化的盲目自卑心理,而兩者的共通點就在于對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匱乏。
在當今這個交通便捷的時代,想要去參觀一種形態(tài)迥異的文化只需要一本護照和一張機票就可以做到。而不具備跨文化交際相關知識的人們往往習慣將空間概念作為界定外國文化的首要因素。也就是將與自己長期身處其中、十分熟識的文化處于不同空間、存在地理差異的地區(qū)的文化定義為外國文化。因此,今天各種的探險和旅行就成為了人們心目中體驗異國文化最普遍的形式,這樣的體驗過后我們今天在街頭巷尾都可以聽到某某人在某某國看到了某某有趣現象的談資。那么,我們是否就可以憑這一點沾沾自喜的認為我們身邊充滿了見識廣博的跨文化體驗者呢?
不可否認,海外旅游和探險是人們對外國文化進行體驗的最便捷方式,由于這種體驗而形成的對外國文化的認識也不能算作是毫無成效,至少人們可以通過走馬觀花的游歷使知識得以豐富、眼界得以開闊。但如果對外國文化的體驗就此止步于知識和見聞的累積,就無法形成有效的跨文化理解,至多只能算作是一種對于外國文化的理解停止,因為這樣的認知過程中能看到的只有體驗者的感官直覺形成的直觀印象,缺乏基于嚴謹調查研究和嚴密邏輯思維的深層剖析。
當然,作為一般民眾能夠對外國文化有過上述切身體會并能形成感想已是難得,也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大眾化的外國文化體驗模式才為從事日語專業(yè)學習研究的人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而這種優(yōu)勢的造就則需要依托跨文化交際理論在日語專業(yè)學生教育工作中的導入來實現。在日語專業(yè)新生入學教育階段即向學生明確闡述日語學習與跨文化交際活動的必然聯系,以及成功進行跨文化交際活動所需要進行的知識、能力準備,以此為學生今后的選課及學業(yè)規(guī)劃提供具體參考;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貫穿大學學習生活始終,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進行相應知識的補充;明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不只是一種課業(yè)要求,而應該成為學生的一種日?;乃季S習慣;強調跨文化交際活動的目的不能止步于對于外國文化的系統(tǒng)理解,而是要立足外部視角尋求解決自身問題的新方法、新途徑,即對于外國文化的關注最終應回歸至對本國文化的思考。
通過上述跨文化交際理論在日語專業(yè)學生學業(yè)生涯中的應用,使學生在步入專業(yè)學習的同時就能夠對所學的知識和身邊的事物懷有審視的目光,專業(yè)學習不僅僅局限于被動的接受課本和教師灌輸的現成知識,而是能用所學到的知識去思考發(fā)生在自己周邊的各種問題現象,并且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能夠使用外國語言文化相關的知識就這些問題提出對策。這種習慣性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僅僅寄希望于擔負著繁重課業(yè)任務專業(yè)課任課教師太過勢單力薄,更需要從事學生教育工作的班主任和輔導員結合日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特色通過日積月累、深入人心地引導教育方能達成。因此,跨文化交際理論在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的導入不僅為日語專業(yè)學生的學業(yè)生涯展現了更多元化的發(fā)展可能,同時也對擔任專業(yè)課程教學工作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輔導員進行班級工作的方式方法提供了更寬廣的創(chuàng)新空間。
[1]久米昭元,長谷川典子.ケースで學ぶ異文化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 – 誤解?失敗?すれ違い[M].有斐閣,2007.
[2]青木保.異文化理解[M].巖波書店,2001.
[3]住原則也,箭內匡,芹澤知広.異文化の學び方?描き方[I].世界思想社,2001-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