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建功, 喬自姣
(郟縣財政局,河南 郟縣 467100)
《過東坡墓》一詩作者考證
喬建功, 喬自姣
(郟縣財政局,河南 郟縣 467100)
文章從辨析《過東坡墓》一詩的作者入手,以文獻資料為依據(jù),層層推理,援引出參寥子在蘇軾葬郟兩個月之際,前來郟城上瑞里憑吊,并賦詩寄托哀思,是憑吊蘇墳第一人。
過東坡墓;參寥;憑吊蘇墳;第一人
夜闌人靜,閑暇無事,信手翻閱《蘇東坡與平頂山》,發(fā)現(xiàn)《過東坡墓》詩曰“文星落處天地泣,此老已亡吾道窮。才力謾趨生仲達,功名猶忌死姚崇。人間便覺無清氣,海外何人識古風。平日萬篇誰愛惜,六丁收拾在瑤宮。(載《梁溪漫志》)作者(金)木廣漠”。題解稱:“這首詩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直接關于蘇墳的唯一一首宋詩?!盵1]481金人怎能作宋詩呢?不知何解。不覺引來繼續(xù)研讀的興趣。
再往下看,題解又稱:“宋代李衡《樂庵語錄》卷三,亦載有此詩:‘文星落處天為泣,此老已亡吾道窮。功業(yè)漫夸生仲達,文章猶忌死姚崇。人間便覺無真氣,海內(nèi)何由見古風。平日萬篇誰復愛,六丁收拾上瑤宮。’題目是,《哭東坡》。說作者是錢塘一游衲?!保ㄍ希?/p>
看來,對于此詩的作者,歷來就有不同說法。很明顯,“錢塘一游衲”,就是浙江的一個云游和尚,屬匿名作者。
對于木廣漠,本書的注釋稱:“木廣漠,原名雍孝聞。宋蜀人?;兆诔鐚庨g,廷試對策,力詆時政闕失,雖受以右列,然卒不仕。浪跡山林,遂遇異人得道。政和末,變姓名為道士,入內(nèi)說法。徽宗謂其得林靈素之半,因賜姓木,更名廣漠,竟不知其孝聞也?!盵1]482
再品味此詩,讀來情真意切,蕩氣回腸,不愧為上乘之作。從中不難看出,作者確實到過蘇墳(文星落處天地泣),作者確實和東坡的交誼摯厚(此老已亡吾道窮),字里行間對東坡的人格、文品推崇備至,對朝廷焚毀絕版蘇文的暴行痛恨惋惜。
事關“這首詩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直接關于蘇墳的唯一一首宋詩”,不禁萌生辨析其作者究竟是誰的念頭。
從這首詩的字面和含義來看,筆者以為,其作者應同時具備以下四個條件:(1)此人到過蘇墳,并且是在朝廷焚毀絕版蘇文前后,即蘇軾葬郟不久;(2)此人和東坡的交情深厚,對東坡的逝世深感悲痛;(3)不懼怕朝廷的強暴壓力,具有高潔的人格精神;(4)文學素養(yǎng)很高,具備較高的作詩技能。
就木廣漠其人,我們寧信其有,不信其無。按以上的注釋資料介紹,他比蘇軾的年齡要小一些,也算同時代人,卻從未發(fā)現(xiàn)他同蘇東坡有任何交往??v觀蘇東坡的交游圈,誰人聽說過木廣漠的大名?誰人看到過雍孝聞的蹤影?再說,作為一個在皇宮大內(nèi)為皇帝設壇打醮,祈福禳災,受到徽宗寵幸,得到皇帝賜姓的道士爺,能有為鐵骨錚錚的蘇東坡寫就一首感人肺腑憑吊詩的思想感情嗎?他有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韙,為朝廷欽犯賦詩憑吊的勇氣和膽識嗎?特別是,更沒看到過木廣漠到過汝州郟城上瑞里東坡墓的任何文字資料。因此,于史,于實,于情,于理,木廣漠都不可能是《過東坡墓》一詩的作者。
那么,錢塘一游衲何許人也?他能同時具備作此詩的四個條件嗎?
又是一個夜闌人靜,又是一次閑暇無事,又信手翻閱《三蘇后代研究·蘇過年譜》,發(fā)現(xiàn)“秋八月,參寥子訪蘇過于郟城上瑞里,將歸,過作詩及敘送之。”[2]215眼前不覺為之一亮: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錢塘一游衲,豈不正是參寥子其人嗎!歷史果然沒有辜負我們,蘇東坡的知己密友參寥子——大詩僧道潛,正撩開神秘的面紗從莽莽大千世界向我們緩緩走來。
道潛,浙江于潛人,宋代名僧,法號妙總法師,自號參(can)寥子。參寥者,本是《莊子》虛擬的人名,含高遠虛空之意。唐李白有《贈參寥子》詩,道潛取號參寥子,皆取義于此。參寥自幼出家,性情偏執(zhí)尚氣,剛直敢言,多與人迕,看不順眼時,常常面折人過,給人難堪,但于內(nèi)外典籍無所不窺,能文章,尤喜為詩,素有詩僧之稱,傳世著作《參寥子》十二卷。他們初識約在元豐初,蘇軾在徐州領導抗洪勝利后,經(jīng)秦觀介紹方和參寥相識,相聚有日。期間每每吟詠唱酬,十分投緣,蘇軾頗為贊賞參寥的詩作,說參寥詩一點不帶僧詩常有的“蔬筍氣”,卻不免犯起“綺語戒”來。得參寥為友,蘇軾非常滿意,書告文同:“其詩句清絕,與林逋(和靖)上下,而通了道義,見之令人肅然?!盵3]135后來與秦觀的書中也說:“參寥真可人,太虛與之不妄。”[4]1232初次相交,雙方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后不久便發(fā)生了震動朝野的烏臺詩案。蘇軾鋃鐺入獄,繼而被發(fā)配到湖北黃岡,長達五年。參寥子于元豐六年(1083年)3月從杭州跋山涉水來到黃州看望蘇軾,寓居雪堂整整一年,陪伴蘇軾躬耕東坡,吟詩江畔,喜怒哀樂,冷暖自知,一直到來年四月,蘇軾奉詔移汝州團練副使,才隨蘇軾一同離開黃州。護送蘇軾途中,二人登游廬山,膾炙人口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是他們在游覽西林寺時寫下的千古絕唱。
之后,元祐初年,蘇軾時來運轉,官運亨通,貴至帝師,參寥卻從不問訊。直到元祐四年(1089)蘇軾以“兩浙西路兵馬鈐轄龍圖閣學士”就任于杭州,他們又重續(xù)前緣。蘇軾特地在林木深蔽,花圃羅列的孤山建一智果精舍,邀約參寥從于潛天目山來主持該院。蘇軾時常帶領幕僚、詩友前來品茗唱和,其樂融融。著名的《參寥泉銘》就是蘇軾的特意之作。
紹圣年間,朝廷時勢驟變,發(fā)起迫害元祐黨人的狂潮。蘇軾先被貶往廣東惠州,繼而發(fā)配到海南儋州。參寥憂心如焚,打算帶領徒弟穎沙彌度嶺過海前去探望。蘇軾聞聽,急忙復書勸阻曰:“……轉海相訪,一段奇事,但海舶遇風如在高山上墜深谷中,非愚無知之人,皆不可處。胥靡遺生,恐吾輩不可學,若是至人無一事,冒此險做甚么?千萬勿萌此意。穎師喜于得預乘桴之游耳。所謂無所取材者,其言不可聽,切切!相知之深,不可不盡道其實爾。”[4]1500在千年前交通條件極其困難的情況下,要從浙江杭州到海南島來探望一個落難的朋友,這種風儀,簡直難以想象。蘇過也深為感動,作詩附寄曰:“……道人航海曾何勞,久將身世輕鴻毛。只恐西湖六橋月,無人主此詩與騷?!盵2]197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蘇軾和參寥兩人聲氣相投,患難與共,僅蘇軾致函參寥存世的就達二十一首之多,蘇軾作品中與參寥有關處不完全統(tǒng)計有三百一十多處,可見彼此關系之深厚。就在參寥準備動身前往海南探視密友時,被人舉報冒名使用度牒。參寥本名曇潛,是蘇軾替他改名道潛,果與度牒不符,于是判令還俗,編管兗州。遂未成海南之行。直到哲宗駕崩,徽宗登基,建中靖國初大赦天下,參寥才得以解脫。接下來才有了塵封已久的參寥子千里奔喪,憑吊蘇墳的感人故事。
參寥子到底是怎樣前來郟城上瑞里憑吊東坡墓地,又是如何賦詩寄托哀思的呢?事情是這樣的,蘇東坡于崇寧元年(1102)閏六月二十日安葬于汝州郟城上瑞里,由三子蘇過和次孫蘇符(蘇邁次子)在這里為其守墓服喪。蘇東坡的摯友參寥子——大詩僧道潛于當年秋八月,也就是東坡葬郟后的兩個月,千里迢迢,途徑香山,親自來到郟城上瑞里,憑吊東坡墓地,會見蘇過。
途徑的香山,應該就是平頂山西北的香山寺。據(jù)有關資料記載,我國現(xiàn)有大小香山三十多處,但建有香山寺的有九處,其中平頂山境內(nèi)的香山寺是最早建立的,距今已一千八百多年。相傳這里是大悲觀音菩薩證道之圣地,經(jīng)歷代擴建,規(guī)模宏大。宋熙寧元年,皇帝敕建《大悲觀音大世碑》。元符二年,又豎《香山大悲菩薩傳》碑,因是蔡京書丹,亦稱蔡京碑。北宋時這里香火鼎盛,聲名遠播,同時又恰處參寥此行的交通要沖,當然不免一游。
參寥來到郟城上瑞里后,在蘇過那“墻東鑿牗納朝光,掘地為爐土作床”[1]472的守喪茅庵中留連三天。臨行時要求蘇過贈言,蘇過為他寫下了長達800余言的《送參寥道人南歸敘》和《送參寥師歸錢塘》詩。字里行間充滿著對他們父輩間純真友誼的無限戀眷,熱情地贊美了參寥子那種剛直不阿,了不仰俯于人的高潔品格。同時清楚地交待了參寥的這次行蹤事宜。
《敘》云:“壬午歲(崇寧元年歲在壬午 即1102年)秋八月,來自香山,見余上瑞曰:‘吾將南歸,何以贈我?且吾前日得奇禍,幾死。今未知所創(chuàng),丐子一言?!嘣唬骸又琅L怪逗酰渴拍耆粜掳l(fā)于硎,措刃於可游之地,而以嬰不折之所也。此為善用剛矣。子行游天下,批大郤,導大窽,愿俟知者不汝疵也。不然,則善刀而藏之。若又能灰心槁形,澹然遺世,以從東郭順子之游,則余他日察之,必曰:‘此非昔之參寥子也?!盵5]529
《詩》曰:“我昨南來自炎州,師亦方解鐘儀囚。握手流涕古汴溝,生死骨肉我未瘳。眾人見棄誰相休,累然獨處空山幽。忽聞剝啄師喚我,灑掃茅堂三日留?!盵5]119
詩中情真意切地道明,我剛從南方歸來,您也才解脫囚禁不久。春天您為父親送喪在運河上我們?yōu)I而別,眼下我仍沉浸在喪父的沉痛之中。(在政治高壓下)眾人為避嫌誰也不敢和我家聯(lián)系,您卻親自前來為父親憑吊,在這里逗留三日。字里行間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參寥子在郟城上瑞里憑吊蘇墳后,又前往許昌會見蘇轍?!短K轍年譜》載,“是歲(崇寧元年)道潛(參寥)來弔。應其請作《天竺海月法師塔碑》?!盵6]602
事情原是這樣的。當年,杭州天竺山有兩大高僧,海月法師和辯才法師。蘇東坡和他們都是好朋友。熙寧六年(1073)蘇軾任杭州通判時,海月無疾而終。十六年后(元祐六年),蘇軾又出任杭州太守,辯才法師(即曾為蘇迨治病者)圓寂,他的徒弟要求東坡為其撰寫塔銘。東坡說:“吾故知師矣,予弟子由雖未嘗識師,而其知師不在吾后,吾為汝請。”[7]1439于是,蘇轍就應蘇軾之請,為辯才法師寫就《龍井辯才法師塔碑》。這次參寥子前來憑吊東坡墓后,借道許昌會見蘇轍,就要求蘇轍再為海月法師撰寫一篇塔銘。蘇轍在這次撰寫的《天竺海月法師塔碑》中,交代撰寫經(jīng)過曰:“子瞻終於毗陵。余杭參寥師弔予潁川,既而泣曰:‘辯才既以子瞻故,得銘于公。海月獨未有銘,公以子瞻,其亦勿辭?!枰嗥S之?!盵7]1445于是,這兩篇塔銘都一起收藏到了《欒城集·欒城第三集·卷二十一》中,堪稱姊妹篇,當為文壇禪宗的一段佳話。這些歷史文獻都是參寥子曾經(jīng)前來郟城上瑞里憑吊東坡墓的佐證資料。
參寥子是北宋歷史上頗負盛名的大詩僧,這次他千里迢迢特意前來憑吊密友蘇東坡,臨別時要求蘇過為其贈言,又請?zhí)K轍為海月法師撰寫塔銘,他自己留下了哪些悼念東坡的詩文呢?《歷代名人詠東坡》與《蘇東坡與平頂山》均收錄了參寥子的“東坡先生挽詞”一首。“挽詞”者,牽引靈柩之歌。尤其是,結尾句“靈轜向崧(嵩)洛,行路亦凄凄?!盵8]11說的是,您(蘇軾)的靈柩向嵩洛進發(fā),一路上凄凄慘慘。很明顯,這與蘇過《送參寥師歸錢塘》一詩中所說的“握手流涕古汴溝”是相呼應的。這里說的是運送蘇軾靈柩的船只航行在汴河上時,參寥特地前來送葬,蘇過曾與他握手話別的往事。
參寥這次專程前來憑吊蘇墳,逗留三日,徘徊東坡墓前,撫今追昔,觸景傷情,感慨萬千,怎不文思泉涌,詩興勃發(fā),留下的詩文自應不在少數(shù)?!短K東坡與平頂山》收錄了道潛的《再哭東坡四首》七言律詩和《再哭東坡七首》七言絕句,雖然沒有注明是這次憑吊東坡墓所作,但從字里行間充溢著的真摯敬仰與深切懷念之情與《過東坡墓》一詩如出一轍,應該都是詩僧參寥子在東坡墓前的慷慨悲歌,有感而發(fā)。只不過《過東坡墓》一詩當時被流入市井,傳抄于世,發(fā)生一些上述的逸聞趣事。
世道有升降,人心無古今。要知道,崇寧年間是黨禍蜂涌迭起的白色恐怖年代,蘇軾的靈柩剛運到郟城上瑞里的廣慶寺,就黨禍再發(fā)。五月“初四日,詔蘇軾追貶崇信軍節(jié)度行軍司馬,其元{原}追復舊官告繳納。”[9]1432人還沒有下葬,官職就被一擼到底?!鞍嗽露娜?,詔司馬光等二十一人子弟毋得官京師。其中有蘇軾子弟。”[9]1435九月詔立元祐黨人碑,刻石端禮門。接踵而來的,便是詔毀《東坡集》并《后集》印版,以及再度詔立元祐黨碑,于全國各州縣衙大廳。兩度黨碑蘇軾均位列待制以上官員首惡,可見當時朝廷對其嫉恨之深,所以許多親朋故舊都不敢接觸蘇家。參寥子卻就是在這黑云壓城城欲摧的白色恐怖之下,置個人安危于不顧,毅然前往汴河為蘇軾送靈,毅然親自前來郟城上瑞里憑吊東坡墓地,留下感天動地的詩篇十余首。他這種義薄云天的非凡之舉,昭示著參寥所獨具的超人膽識和高潔人格,也彰顯出他們之間肝膽相照彌足珍貴的純真友誼,無論是古代,還是今天,都使人感慨萬千,唏噓不已,高山仰止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參寥千里祭東坡,這個塵封已久的故事,長期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今日得以撩開其神秘的面紗,確實情節(jié)真實感人,寓意雋永深長,發(fā)人深思,引人向上,無疑是一項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不啻為聞名遐邇的三蘇園再添一筆絢麗的色彩,也是地方文化建設中不可多得的珍貴素材,進一步發(fā)掘整理加工,勢必大大豐富當?shù)匚幕窠ㄔO內(nèi)涵,將又是一段膾炙人口的千古佳話。大詩僧參寥,真乃奇人,不愧為憑吊蘇墳第一人。
[1]平頂山市政協(xié)編委會.蘇東坡與平頂山[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
[2]舒大剛.三蘇后代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1995.
[3]李一冰.蘇東坡大傳[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4]蘇軾.蘇軾全集[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1.
[5]舒大剛,蔣宗許,李家生,等.斜川集校注[M].成都:巴蜀出版社,1996.
[6]孔凡禮.蘇轍年譜[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7]蘇轍.欒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三蘇故里建設學會.歷代名人詠東坡[M].眉山:東坡詩社,1997.
[9]孔凡禮.蘇軾年譜[M].北京:中華書局,1998.
Monk Poets CAN Liaozi—The First Person Mourned Su's Tomb—Exploring the Author of the Poetry“Passing Dongpo's Tomb”
QIAO Jiɑnɡonɡ,QIAO Zijiɑo
(Finance Bureau of Jiaxian,Pingdingshan Henan 467100,China)
Starting by analyzing the author of the poetry“Passing Dongpo's Tomb”,based on the literature materials,the paper found that Can Liaozi came to Jia city to mourn Su Shi and wrote the poetry to express his grief.It concludes that Can Liaozi is the first person who shows grief before Su Shi's tomb.
Passing Dongpo's Tomb;Can Liao;Mourned Su's Tomb;The First Person
I206
A
1009-8666(2017)03-0014-05
10.16069/j.cnki.51-1610/g4.2017.03.003
[責任編輯、校對:方忠]
2017-01-11
喬建功(1947—),男,河南郟縣人。河南郟縣財政局退休干部,中國蘇軾研究學會會員,研究方向:蘇軾葬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