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泳 林范武
德川幕府時,日本需要處理的對外關系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在遠離中國中心傳統(tǒng)“華夷秩序”范圍內,如何處理與清帝國的關系;第二,在與西方國家建立聯(lián)系后,如何對待天主教問題,如何處理與荷、英等西方殖民國家之間的關系;第三,如何處理與深受“華夷秩序”影響的朝鮮等亞洲國家的交往問題。德川幕府為厘清這些對外交涉問題,自寬永鎖國后,①指1624年至1643年期間,當時在位的是德川幕府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把中、荷作為“通商國”,與之建立聯(lián)系,保證幕府的財政收入;又先后與朝鮮、琉球建立通信關系,將其作為互通信義的“通信國”,保證對外信息交流的渠道。
日朝兩國交流自壬辰倭亂后長期處于斷絕狀態(tài),德川幕府建立伊始,出于穩(wěn)固統(tǒng)治、增加財政收入等需要,極力重開朝鮮來聘“通信”制度,促成日朝復交。朝鮮“通信使”作為互示友好、②“朝鮮通信使”,源于朝鮮王朝“交鄰以信”(與之相應的是“事大以禮”)的外交理念,雨森芳洲解釋為:“朝鮮來聘稱通信使,‘通信’者,傳通訊問也?;驗椤▏ā撸`?!▏觥睹献印??!庇纱丝梢姟巴ㄐ攀埂睂嵤钱敃r日朝關系中帶有外交目的,溝通兩國關系、傳達交鄰信義的外交使臣。參閱雨森芳洲:《芳洲文集》,關西大學出版部,1940年,第155頁?!俺r通信使”一詞多為學術研究時使用的術語,在史料中常稱“信使”“朝鮮信使”等。溝通兩國信息及文化的外交方式固定下來后,成為江戶時代日朝交涉的慣例,一直持續(xù)了260余年,直到1867年明治維新。其間朝鮮通信使共訪日12次,交流之頻繁在東亞交流史上實屬罕見。
所謂“正德”年間(1711—1716)朝鮮來聘儀禮修訂,是指1711年朝鮮為賀六代將軍德川家宣(1709—1712)襲職派出通信使,幕府重臣新井白石(簡稱“白石”)被德川家宣任命承擔相關工作,在接待朝使整個過程中,針對朝鮮來聘進行一系列改革。這些改革舉措充分體現(xiàn)出德川幕府對朝交涉的思想傾向,展現(xiàn)了近世日本的政治野心,表達出提高日本在東亞國際秩序中的地位,構建“日本中心華夷秩序”的思維邏輯,因此成為從事日本史研究的各國學者長期討論的話題,至今有繼續(xù)考察的必要。
關于白石研究,日本學界至今雖有豐富成果,但涉及其對朝策略的專項研究寥寥無幾,關注點多放在白石之于江戶“正德”年間政治、文化的影響等。“白石現(xiàn)代研究第一人”宮崎道生在討論白石政治影響、談到修訂朝鮮來聘儀禮時認為,其改革使幕府在對外交往時維護了國家尊嚴,發(fā)揚了“國威”。栗田元次則從政治思想入手,探討了白石政治改革給幕藩體制、日本近世社會帶來的影響。①參閱栗田元次:《新井白石の文治政治》,東京:石崎書店,1952年。針對朝使來聘儀禮修訂的“國王復號”問題,他還認為白石提高了天皇權威,塑造出其尊皇家的形象。此外,日本學界、特別是韓國學界還從文化交流的角度論述白石與朝鮮通信使之間的關系,但大多局限于文化交流方面,并未重點關注白石的對朝政策及其影響,如仲尾宏的《朝鮮通信使と出會った日本人(第9回)新井白石》、李元植的《新井白石と朝鮮通信使——「白石詩草」の序·跋を中心に》、鄭應洙的《新井白石と朝鮮通信使》等。
關于國內的白石研究,比較具有影響力的學者如周一良先生首開白石研究之先河,著重介紹了白石西學對日本洋學發(fā)展的客觀影響,并充分肯定了他對中日交流的促進作用。②參閱周一良:《新井白石——中日文化交流的身體力行者》,《周一良自選集》(北京社科名家文庫·紀念輯),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571-572頁。畢小輝則高度評價白石作為德川幕府封建知識階層代表在學術領域所取得的成就,贊賞其接受西學的開明態(tài)度。③畢小輝:《論日本引進西方科學文化的思想先驅新井白石》,《日本研究》1988年第2期。其他如周愛萍的《新井白石的貨幣論與正德貨幣改鑄》,王來特的《德川幕府在信牌事件中的反應:正德新例再解讀》,或是從經(jīng)濟領域談及白石主導的正德貨幣改革,或是從政治領域解讀“正德新例”(正式名稱為《海舶互市新例》)制訂的思想淵源。有關白石對朝政策研究散見于朝鮮通信使研究的相關書籍、論文中,些許幾筆,寥寥帶過,深入考察的成果尚未出現(xiàn)。
綜上所述,國外白石研究雖然豐富,但針對其朝鮮對策的論述缺乏客觀性且稍顯片面。中國學界則多就其政、經(jīng)、文等方面的影響討論,雙方少有就其朝鮮來聘修訂策略進行考察,解讀此政策與當時日本社會發(fā)展動向的聯(lián)系。新井白石主導了正德時期的幕政改革,對內革除弊端,加強對地方武士集團控制,打壓傳統(tǒng)政治最高象征——天皇,確立將軍在全日本的統(tǒng)治權威;對外挑戰(zhàn)中國建立的朝貢體系,提升日本國際地位,改變中國中心的傳統(tǒng)東亞國際秩序,內外配合以影響東亞傳統(tǒng)國際格局,建立將軍為統(tǒng)治核心的日本中心“華夷秩序”。因此,可以說白石主持修訂的朝鮮來聘儀禮策略是實現(xiàn)這一政治野心的關鍵步驟和有力依仗之一,明顯展現(xiàn)了近世日本中期出現(xiàn)的“自民族中心”和“文化優(yōu)越感”等主流意識,以及在社會各方面業(yè)已出現(xiàn)的與中國分庭抗禮傾向。因此,本文旨在通過結合白石主張的朝使來聘措施修訂與當時日本社會思想發(fā)展之間的淵源考察朝鮮來聘儀禮修訂措施以及其實施的過程,解釋新井白石修訂的動因和特點,探明其修訂朝鮮來聘儀禮的真實目的所在,進而檢視隱藏其后的德川幕府中期對外交涉策略變化的根源和整體思想意識傾向,以明確這一外交政策改變所體現(xiàn)的德川幕府外交對策的思想淵源及對日本歷史發(fā)展進程的影響。
德川幕府結束長達數(shù)百年的戰(zhàn)亂重新統(tǒng)一日本后,通過幾代統(tǒng)治者的努力建立起較完備的幕藩體制,穩(wěn)固了其對全日本的統(tǒng)治。但由于豐臣秀吉對亞洲國家的侵略和對西方的“禁教”政策,日本對外交涉卻面臨著困境。在傳統(tǒng)的東亞世界中,中朝兩國聯(lián)手抗擊贏得豐臣秀吉為擴張海外領土悍然發(fā)動的“萬歷朝鮮戰(zhàn)爭”(包括“壬辰倭亂”和“丁酉再亂”)的勝利后,中華帝國仍保持著“華夷秩序”的中心地位,并通告朝鮮一起對孤懸海外的日本進行封鎖,使得日本與東亞大陸的交流陷入停滯,原本保持交通的日朝兩國也長期陷入敵對狀態(tài),中斷了交往。當時對馬藩主島津義久曾對琉球國王描述了當時日本外交的窘境:“中華與日本不通商舶者,三十余年于今矣?!雹芤孕某鐐鳎骸懂悋沼洠航鸬卦撼鐐魍饨晃臅伞?,東京:東京美術,1989年,第122頁??梢?,明朝的對日封鎖政策使德川幕府建立之初就處于被排除在東亞秩序圈外的孤立之境,這給日本對外交往以及重新確立其在東亞國際秩序中的地位帶來了巨大障礙,而且也影響了其社會的恢復和發(fā)展,禁錮了外來文化的傳播。因此,為改變日本孤立狀態(tài),通過國際社會認可其政權合法性顯示幕府權威,并籍由國家間貿易往來獲取財力以進一步保證新生政權的穩(wěn)固,德川幕府除與荷、英等西方新興殖民國家保持緩慢交流外,重新溝通東亞大陸成為其最重要的外交目標,恢復“朝鮮通信使”成為其首選政策。當時對馬藩儒者,負責日朝交涉的雨森芳洲曾說“朝鮮是為近鄰,建立善鄰其理在:若朝、明共同復仇,則幕府會落入困境;若與朝交好,則既可使權威影響異國,有利于對國內大名之統(tǒng)治,又可借鄰交可知彼國之情狀,吾國武力之強盛亦可傳至于明,此為永久保國之策”。①三宅英利:《近世日本與朝鮮通信使》,上海景仁文化社,1994年,第15頁。與朝鮮恢復正常邦交對德川幕府穩(wěn)固統(tǒng)治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可見一斑。
“朝鮮通信使”的設置源于日本室町幕府時期(1336-1573),彼時中國元、明交替(1368),朝鮮李氏建國(1392),東亞大陸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建的明王朝意欲整頓周邊地區(qū)“華夷秩序”,重建中國中心朝貢體制;朝鮮也需要調整與其他兩國間的交流方式;室町幕府也在尋找改變“蒙古襲來”后孤立的狀態(tài),恢復與中華帝國聯(lián)系的契機。1404年,室町幕府派出“日本國王使”出使朝鮮,朝鮮則于1413年以“通信使”為名義派遣使團(未成行)計劃回訪,由此開啟朝使派遣先河。此后朝鮮先后共派遣7次訪日使節(jié),其中向室町幕府派出6次,但只有3次成行,即:1429年樸瑞生使節(jié)團、1439年高得宗使節(jié)團和1443年卞孝文使節(jié)團。1413年的樸賁使節(jié)團和1479年的李亨元使節(jié)團因故未能成行,而1460年的宋處儉使節(jié)團則因海難覆沒。豐臣秀吉統(tǒng)一日本本土后,朝鮮雖于1590年再次派出黃允吉通信使團試圖恢復聯(lián)系,但由于1592年爆發(fā)“壬辰倭亂”,致使日朝兩國邦交中斷。隨后為三國議和,1596年朝鮮又派出以黃慎為首的通信使,跟隨明朝冊封使沈惟敬一行前往日本。以上便是德川幕府建立前朝鮮通信使派遣的簡單情況。
日本進入江戶時代以后,基于日朝關系的重要性,為早日恢復兩國國交正?;桓ㄟ^對馬藩積極與朝鮮進行聯(lián)系。對馬藩位于日朝交通要道,其地多山,土地貧瘠,經(jīng)濟上嚴重依賴與朝鮮的貿易,在歷史上長期擔任兩國中介的任務,兩國戰(zhàn)亂導致其經(jīng)濟來源斷絕。因此,對馬藩對于恢復日朝邦交的要求最為強烈,在整個日朝邦交恢復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早于1599年,對馬藩就積極聯(lián)系朝鮮請求修好,德川家康開府后將與朝鮮交涉的權力交對馬藩。德川家康通過對馬藩主宗義智向朝鮮傳達講和之意,“壬辰之事,身在關東,無法預知,況今盡反平賊之惡,實非仇怨,愿與通和”。②國史編纂委員會:《韓國史12》,1984年,第353頁。朝鮮多方驗證日方通交請求后,決定于1607年正式派出呂祐吉為正使、慶暹為副使、丁好寬為從事官的496人“回答兼刷還使節(jié)團”出訪日本。由于壬辰倭亂期間大量朝鮮人被擄往日本,所以使節(jié)團身兼回答德川家康之國書及刷還壬辰倭亂中被俘虜?shù)某r人兩項任務。此次遣使作為壬辰倭亂后朝鮮派往日本的第一個正式使節(jié)團,標志日朝敵對狀態(tài)終結,為兩國邦交正常化打下基礎,因戰(zhàn)爭而中斷的兩國經(jīng)貿往來亦因此重新展開。1607年,對馬藩在朝鮮釜山重開倭館,并于1609年與朝鮮締結《己酉約條》,規(guī)定對馬藩派遣“歲遣船”來倭館交易,重新開啟此后兩百多年間日朝貿易的序幕。1631年“柳川一件”發(fā)生以后,③江戶時代初期日本發(fā)生的一起御家騷動事件,起因源于對馬藩主宗義成與家臣柳川調興圍繞知行地(大名領地)和朝鮮外交等問題引發(fā)的對立,后來柳川為立于不敗之地,揭發(fā)對馬藩主多年來一直篡改幕府發(fā)給朝鮮王朝的國書,如在朝鮮禮單添加物品、將落款“日本國源家光”改為“日本國王源家光”等,指責宗氏對朝鮮外交的“私曲”,事件演變?yōu)椤皣鴷鄹氖录保?635年經(jīng)將軍德川家光裁決宗義成無罪,并明確今后由對馬藩宗氏權主持日朝外交的權力,但是終止此前因德川家康和秀忠褒獎對馬藩交涉議和之功而特許宗氏不必進行參覲交代的特例,在加強對對馬藩的監(jiān)管和控制的同時,完善了幕府的外交體制,并使幕藩體制進一步得到鞏固。德川幕府籍此著手整頓對朝交涉問題,于1635年裁定對馬藩主宗義成無罪,明確了今后由對馬藩宗氏主持日朝外交的權力,正式冠以“日本國大君”為幕府將軍對外稱呼,完善了“幕府—對馬—朝鮮”對朝交涉流程,并命令當時對馬藩主宗義成于1636年請來朝鮮通信使。與此同時,東亞大陸也發(fā)生了巨大變動,位于朝鮮北方的女真族崛起建立后金汗國,對朝鮮國家安全構成嚴重威脅,促使其迫切需要與日本修好以穩(wěn)固邊境。如此一來,隨著日本對朝交涉制度的完善以及日朝不同利益的需要,兩國邦交正?;簿退角?。
1636年(寬永十三年)2月,對馬藩正式照會以賀日本“泰平”為名請求朝鮮派出通信使,朝鮮方面于同年8月派出任為正使、金世濂為副使,總成員達475人的龐大使團出訪。這是江戶時代首次冠以“通信使”之名的朝鮮使團,標志著日朝外交全面正?;?,終于恢復壬辰倭亂以前的交鄰關系。通信使派遣隨后得以制度化,每逢幕府發(fā)生重大事件,如平定大阪、將軍襲職等,朝鮮就派遣通信使攜帶朝鮮國書至江戶呈遞幕府將軍,以示祝賀;德川幕府則在信使到達日本時,命令沿途各藩全力接待,以豪奢的接待方式彰顯幕府的威儀,并委任對馬藩全權受理朝使接待以及回訪等事宜,呈答書贈物至朝鮮國王以示感謝。
自1636年首次派出通信使后,朝鮮方面又于寬永二十年(1643)、明歷元年(1655)、天和二年(1682)先后三次派遣使節(jié)團訪日,到正德年間第六代將軍德川家宣繼任前,日朝關系在雙方努力下徹底穩(wěn)固下來。兩國和平交往加速了被戰(zhàn)亂破壞的日本社會的恢復,在保持外部環(huán)境相對穩(wěn)定情況下,德川幕府對內實行參覲交代等制度,嚴格控制了地方武裝力量,將軍權力得到不斷擴大,穩(wěn)固了朝廷與幕府并立、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相結合的“二元”政治體制;經(jīng)濟上,通過大力扶植“本百姓”(即自耕農)發(fā)展,逐漸摧毀了平安時代以來的封建領主莊園制,建立起貢米制為基礎、領主對農民直接剝削為基本生產(chǎn)關系的武士土地征租權與農民土地經(jīng)營權相分離的日式“純粹封建性的土地占有組織和發(fā)達的小農經(jīng)濟”。①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785頁。同時,為維護社會穩(wěn)定,保證將軍統(tǒng)治權威,幕府將朱子學從佛教桎梏中獨立出來,作為幕藩體制的指導規(guī)范和官僚集團選拔的重要標準之一,運用其倡導的封建倫理秩序核心思想強化“專制體制”觀念,儒教文化一時成為江戶文化的主角。但是,隨著“四海升平,文藝之花爛漫盛開,殺伐武斷之風漸消,浮華奢靡之風未生,濃艷富麗中浸染著熊武豪健之氣”。②中村孝也:《元祿時代観》,宮崎道生:《新井白石の時代と世界》,東京:吉川弘文館,1975年,6頁。這樣的日本近世社會的恢復和發(fā)展,德川幕府的統(tǒng)治理念也從作為武士集團的領導者偏居日本一隅逐漸蛻變成為封建王朝向外謀求政治地位的階段,這就為正德年間朝鮮來聘儀禮修訂埋下了伏筆。
德川家宣襲職后,朝鮮依慣例于正德元年(1711)正式派出朝賀通信使,新井白石受命承擔朝使來聘接待工作。基于幕府對日朝關系的重視,從將軍襲職之初(1709年)白石就開始策劃使節(jié)飲食起居、車仗迎送禮儀、陪官、慰勞使派遣等接待事宜,“去年六月二十三日奉命:關于朝使來聘,如有建議,即刻呈上。至十月十日,上呈此事之議論……本月二十二日,又呈《聘事后議》(簡稱“后議”)。二月初一日,又呈《應接事議》二卷”。③今泉定介編:《新井白石全集第三》,東京:吉川半七,1906年,67頁。文中“去年”所指為寶永六年,即1709年??梢?,德川家宣在即位之初就對朝使來聘極為關心,表現(xiàn)出幕府對于與朝交涉的重視。而且,根據(jù)白石對隨后又兩次上呈關于朝鮮來聘事略的解說,“起初聞林大學頭(信篤)云:朝鮮聘使之事,例由我家承擔。故將軍有所垂詢,林奉上兩本冊子。將軍又有不解之處,再度詢問,則回答不明確。因此將軍召我垂詢種種,并諭云:若有建議者,當即陳述”。④今泉定介編:《新井白石全集第三》,67頁。可知,按慣例林家本應承擔朝使接待,但其所提建議無法滿足將軍要求,使將軍最終轉向白石詢問對策,同時也解答了白石承擔信使接待事宜的緣由。
新井白石深受德川家宣信任,每逢幕府大事未決,將軍必會問其意見,可以說他對當時的幕政制定及改革影響巨大,因此白石提出的“在對朝國書中將軍復稱日本國王(簡稱‘國王復號’)”和“使節(jié)儀禮變更”等朝鮮來聘儀禮修訂建議必然反映了德川幕府對外交涉的動機和走向?!逗笞h》中,白石首先簡單回顧了東亞三國自隋唐起交往的歷史,隨后通過考察日朝復交過程,強調德川家康等幕府統(tǒng)治者為恢復日朝關系所做的努力,借此引出此次修訂聘使禮儀之原因,“文祿之初,日朝戰(zhàn)起七年之久,……而朝鮮君臣、明朝天子仍怨恨我國,……朝鮮君臣請明朝天子援其厄難,留駐其兵,然其將士欺凌朝鮮國人遠勝我國之兵禍。東照宮殿下憂其國人,⑤指代德川家康,其死后被尊為江戶幕府的守護神——東照宮殿下。欲使之休養(yǎng)生息,故傳訊于之,改前代之非,并返還朝鮮被擄掠三千人,至此成兩國和平之勢,彼國東西之民相忘兵戈之事至今業(yè)已百年,朝鮮君臣不應忘記日本之于朝鮮再造之恩所也。慶長、元和年間,祖宗創(chuàng)業(yè)之時,國家政事務以簡為要,故其信使來聘之時,未明及聘禮,而彼使以武事非吾之敵為恥,以文事與吾國爭長短,故雖迎彼使原為兩國和好之事,然未及咎其不恭之事,終至主賓應接之事例如斯”。⑥今泉定介編:《新井白石全集第四》,東京:吉川半七,1906年,679-680頁。概言之,白石出于對朝方無視德川家康的“再造之恩”,蔑視日本“以文事與爭長短”的不滿,從維護幕府統(tǒng)治權威,糾其使節(jié)“不恭”之禮,并隱含使朝鮮屈服承認日本優(yōu)越性的角度闡述了修訂朝鮮聘禮的必要性。
上段白石關于修訂原因的論述,首先透露出其對朝懷有警惕之心,認為朝鮮一直對日懷有怨恨,在武力不及日本之時,轉以文事打壓日本,以報復被日侵略之仇;其次,白石明顯表現(xiàn)出日本地位實高于朝鮮的觀念,詭辯聲稱日本之于朝鮮有“再造之恩”,將日朝和解全部歸功于德川家康,強調正是有了德川家康的努力,才使得明朝從朝鮮撤兵,讓苦于明朝駐軍的朝鮮國民能夠休養(yǎng)生息。不僅如此,在非官方的白石私人手簡中,更清晰地流露出其所具有的這種看法,據(jù)白石和安積澹泊討論朝鮮“密事”的通信記述:清康熙帝曾打算過繼皇子給朝鮮國王,以繼承朝鮮王朝使之徹底成為清屬國,但朝鮮借口日本對此持有異議加以拒絕。①今泉定介編:《新井白石全集第五》,東京:吉川半七,1906年,310-311頁。白石認為正是有了日本在朝鮮背后的支持,使得朝鮮免于被清統(tǒng)治,據(jù)此再一次論證了日本對于朝鮮實具有“再造之恩”。但是,朝鮮卻無視這“再造之恩”,對日本有“輕慢之意”“復仇之心”,對幕府將軍有“不恭”之禮,無異于日本“國恥”,而且“我國竟無人了解國家之恥辱以至于此”,②今泉定介編:《新井白石全集第三》,84頁,88頁,85頁,85頁,168頁。因此,白石為洗雪“國恥”,“自奉命伊始,即決心舍身”。③今泉定介編:《新井白石全集第三》,84頁,88頁,85頁,85頁,168頁。由此可見,白石將朝鮮來聘儀禮修訂舉措與“維護日本國體”密切聯(lián)系,明顯流露出提高日本地位、強化幕府權威的政治圖謀。作為將軍近臣同時又是當時著名學者的新井白石,他的這番表態(tài)當然不是單純的個人行為,其修訂朝鮮來聘儀禮的政治企圖得到了將軍的認可,在白石因為修訂事宜廣受非議,“有辭官之意”時,將軍認為“兩國國交系于各自之輕重強弱,最為大事……彼之建議頗合我意,……如由此而令成功之事化為泡影,豈不可惜”,④今泉定介編:《新井白石全集第三》,84頁,88頁,85頁,85頁,168頁。并宣稱白石為其“一體分身”。⑤今泉定介編:《新井白石全集第三》,84頁,88頁,85頁,85頁,168頁。通過將軍對此事的評價,我們可以看出白石的修訂政策反映了當時幕府官方及知識分子思想界的主流意識和思維邏輯。
在傳統(tǒng)的東亞世界中,縱跨兩千余年的中國中心“華夷秩序”占據(jù)包括東亞、東南亞等廣泛地區(qū)在內的思想主流。中華帝國利用“華夷思想”以及其他一系列有形和無形規(guī)則的影響,以冊封為關系紐帶,構建了不平等、但框架內各屬國統(tǒng)治相對保持獨立的區(qū)域國際秩序,將中華文明圈編織成一個有機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關系整體。⑥韓東育:《“華夷秩序”的東亞構架與自解體內情》,《東北師大學報》2008年第1期。在此秩序內,日朝皆屬于“邊緣地區(qū)”,文明程度、國家實力等落后于中華文明,為構建“中國中心”朝貢體制和華夷秩序提供了絕對權威性,并賦予中華帝國“萬邦來朝”的正統(tǒng)性和合理性。然而隨著日、朝等國民族意識逐漸蘇醒,這種權威性、正統(tǒng)性與其國家意志、民族意識間難免出現(xiàn)沖突。特別是明清鼎革后,江戶時代的日本由于本身孤懸海外,且長期游離于“中國中心”朝貢體制外,在思想界衍生出獨特的“華夷變態(tài)”思想。山鹿素行在著作中公開爭奪“中國”名分,隨后的伊藤仁齋等學者也先后對朱子學派進行批判,明顯表現(xiàn)出在文化意識上與中國分庭抗禮的傾向。以這些思想理論為依托,德川幕府也產(chǎn)生了與昔日同為“夷狄”的滿清競爭“中華”名分,建立與傳統(tǒng)中國中心華夷秩序相抗衡的日本中心“華夷秩序”的政治意圖。
受這種思想氛圍影響,新井白石參與幕政時主張幕府進行全方位改革,意欲將其演變?yōu)楝F(xiàn)實,不僅制定《海舶互市新例》(也稱“正德新例”)顯露出“亦無外國人侮我國法之事,我國國威將揚于萬里之外”的“日本中心”意識,⑦今泉定介編:《新井白石全集第三》,84頁,88頁,85頁,85頁,168頁。更是在朝鮮來聘儀禮修訂過程中,充分表現(xiàn)出在和平交往的基礎上,日朝兩國間復雜的政治關系以及在文化方面的比賽。⑧葛兆光:《文化間的比賽:朝鮮赴日通信使文獻的意義》,《中華文史論叢》2014年第2期。結合新井白石朝使來聘儀禮修訂的方方面面,從“國王復號”到“使節(jié)接待儀禮”,都可以明顯看出其強化德川將軍權威、推行“日本中心”東亞國際新秩序的政治目的,清晰地反映出“日本文化優(yōu)越”的思維邏輯。
1709年(寶永六年)2月,德川綱吉的訃告?zhèn)鞯匠r,同年5月1日德川家宣正式繼任六代將軍,老中土屋相模守指示對馬藩通知朝鮮于寶永八年,即正德元年(1711)派遣信使來聘,朝使接待事宜也隨之展開。白石通過仔細研究日韓交往歷史,重點考察了德川幕府建立后朝使來聘的歷史,特別指出雙方使節(jié)相互接待上存在問題,日本方面對朝使沿途待遇過于豐厚,認為“我國昔時未聞對外國使臣來朝及我使臣赴彼之例加以綜合考慮,只在當時采取臨時措施而已。就國體言,頗多不妥之處”,①今泉定介編:《新井白石全集第三》,81頁,81頁,80頁,80頁,80頁,81頁,671-673頁。提議整頓幕府對朝外交政策。將軍則“試問于我,遂受命議其禮節(jié)”,②今泉定介編:《新井白石全集第三》,81頁,81頁,80頁,80頁,80頁,81頁,671-673頁。修訂包括國王復號、聘使儀禮等問題在內的朝使來聘儀式。
朝鮮方面接到德川綱吉的訃告后,就開始著手準備德川家宣的襲職賀禮,在1710年(寶永七年)4月接到對馬藩傳達的讓其于1711今泉定介編:《新井白石全集第三》,81頁,81頁,80頁,80頁,80頁,81頁,671-673頁。年來聘的正式通知,經(jīng)過一番論爭后,最終精選禮單,組建使節(jié)團出訪日本。之所以出現(xiàn)爭論,是因為白石授意對馬藩使者嶼雄八左衛(wèi)門在傳達幕府照會時,口頭通知朝鮮首席譯官李碩狑,要求朝鮮方面中止禮曹參判呈送老中、京都所司代等書簡、禮單,以及停止贈送將軍嗣子禮物等行為。白石解釋說老中相當于朝鮮最高行政長官——議政官,與禮曹參判雙方地位不對等;而且天和年間由于朝使贈送將軍子嗣禮物引起了紛爭。對此,以左議政徐宗泰為代表的對日強硬派官員認為日本武力勝過朝鮮,此次關系國家間交涉的大事又只有“口頭、非正式通告”,足見有輕侮朝鮮之意,長此以往對日交涉中會喪失國家主體性;對日溫和派官員代表同知中樞府事樸權則認為日本狡詐,而允其所請未必有損國體,相反會把外交主動權握在己手。最終朝鮮國王基于國體,中和兩派意見以日本說辭不一為由,要求對馬藩出示正式文書,否則仍遵循舊例。③參閱《備邊司謄錄》,漢城: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1982年,第61冊,37年四月十四日條。但對馬藩回復辯解稱此為幕府中樞命令,地方無法改變,并在回復書簡中為轉移視線,又提出新將軍名為“家宣”,而朝鮮國書中卻有“不宣”二字,要求朝鮮修改其國書用語以避諱。④《備邊司謄錄》第61冊,37年五月初十日條。之后,朝鮮兩派幾經(jīng)爭論,在1711年5月15日使節(jié)團出發(fā)當天終形成定議,決定派出通政大夫趙泰億為正使,一行大約500人的通信使團,但是嚴令使節(jié)團到江戶后不能把外交主導權讓渡給日本,重申國家主體性,對日接待人員提出嚴重交涉。⑤《備邊司謄錄》第63冊,37年五月二十日條??梢?,白石雖一再強調其修訂措施基于雙方地位對等、回避爭議原則,但其中隱約可見的“蔑視朝鮮,提升日本”之意在朝使正式出訪之前就已流露出來;朝鮮雖最終派出使節(jié),但就白石修訂引發(fā)的爭議已經(jīng)讓朝鮮抱有警惕和不信任感,可以預見到,朝鮮通信使團到達日本后,針對新井白石主導的來聘儀禮修訂政策,將會引發(fā)更尖銳的矛盾。
幕府方面接到朝使出發(fā)的通知后,新井白石繼《后議》提出“國王復號”,于1711年6月23日又提交了“朝鮮聘使進見、賜宴、辭別”等儀禮修訂措施;⑥今泉定介編:《新井白石全集第三》,81頁,81頁,80頁,80頁,80頁,81頁,671-673頁。同年9月23日,白石接到相模守土屋政直傳命“朝使到川崎驛時,應往迎接”;⑦今泉定介編:《新井白石全集第三》,81頁,81頁,80頁,80頁,80頁,81頁,671-673頁。后于10月11日白石又接到將軍“頒命敘爵,加筑后守銜”。⑧據(jù)白石日記解說,此次敘爵是為使其地位對應接待朝使工作而晉升。⑨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編:《大日本古記録·新井白石日記下》,東京:巖波書店,1953年,134頁。以此可推知白石所提諸多建議頗合將軍心意,得到認可,也從側面再次凸顯德川幕府修訂來聘禮儀的政治意圖。
朝鮮通信使團離開都城,到達釜山等待出港之際,被白石稱為修訂“第一難事”的“國王復號”通告由對馬藩傳到朝鮮。⑩今泉定介編:《新井白石全集第三》,81頁,81頁,80頁,80頁,80頁,81頁,671-673頁?!皣鯊吞枴笔前资槍δ桓畬④娫谂c朝鮮國王往來的國書中自稱“日本國大君”問題,將此“大君”改為“國王”的事件。1710年(寶永七年)4月,白石上書《朝鮮國信書式之事》,就“大君”這一稱號提出異議,“自兩國修好以來,彼國書以日本國王稱將軍,……王號之事即為兩國往來之舊式,現(xiàn)應如室町、秀吉時,用王號于將軍”。?今泉定介編:《新井白石全集第三》,81頁,81頁,80頁,80頁,80頁,81頁,671-673頁。白石援引舊例,以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滿)、豐臣對外曾使用“日本國王”為根據(jù),企圖廢除德川家光以來的“日本國大君”稱號,重新恢復將軍對外自稱“日本國王”。朝鮮方面接到通知后,朝堂上下極為憤慨,認為國書改動事關重大,日本此舉在未經(jīng)雙方商議下,單方面破壞尊重慣例的外交準則,是為對朝鮮的輕侮之舉。朝鮮國王最初也對其“嚴斥”,但考慮當時朝鮮無力同時面對清朝和日本的威脅,在聽取對日交涉專家尹趾完“日本將軍曾對外稱國王,而后改為日本國大君”的陳述后,無奈之下最終同意了德川幕府的“復號”要求,更改了國書,重新交與通信使臣。
1711年7月5日朝使在釜山出港,7月26日到達對馬藩,受到藩主的接待。但是于8月1日又接到告之改變接待儀式的幕府文書,文書中對朝使沿途接?受大名供給的種類、能夠接受大名款待的驛站(往返均可在大阪、京都、名古屋、駿府四處,來時還可在赤間關,歸途可在牛窗)、接受將軍慰問使慰問的地點(廢除以前的岡崎,而改在大阪、駿府、品川等地)等都有所規(guī)定。朝使雖對此有所反對,但由于對馬藩態(tài)度強硬,而且出于人身安全等考慮,只能屈從上路,于9月16日到達大阪。但同月21日,朝使再次接到對馬藩主傳達的修訂文書,又提出國書必須由正使親自上呈將軍,并由諸太夫行酒款待使者,還提出將軍慰問使為示恭敬在驛館大門外下轎,但朝使需在階下等待迎接。此時,朝使對于幕府的步步緊逼,開始以變更須有國王同意為由進行抗議。對馬藩主對以“此乃幕府決定”,且威脅朝使如果拒絕則破壞兩國和平之罪不在日本,最終迫使朝使接受。由此一系列動作可見,白石的修訂實可謂計劃周詳。首先,進行儀禮修訂并未通過兩國使節(jié)正式會面將改訂細節(jié)一一商定,而是直接命令朝方接受已制定的方案,讓朝方無法拒絕;其次,并未將修訂措施一次性全部告知對方,而是以步步為營的方式,使得朝方在反對的同時,考慮到兩國外交體面以及和平交往等事實原因,勉強同意其修訂細節(jié);此外,白石實施修訂計劃還采取以對馬藩為中介的方式通知朝方,讓朝方雖有不滿,但礙于外交禮節(jié)無法正式提出交涉。這樣一來,實質上迫使朝使只能不斷退讓,降低對日交涉底線,為白石一步步強化修訂所隱含的政治意義,以至最終達到修訂目的奠定了基礎。
朝鮮通信使于9月26日離開大阪,經(jīng)京都、名古屋、東海道,10月13日到達駿府,17日至川崎,傍晚正式與新井白石會晤。雙方寒暄并就來聘過程進行了最后確認后,朝使于18日到達江戶入駐使館東本愿寺。隨后,朝鮮來聘儀式定于11月1日,由朝使進見正式拉開帷幕,3日將軍賜宴,4日將軍受邀觀看朝鮮馬術表演。而關于來聘儀式的修訂,從使節(jié)進見、接受將軍賜宴到日本方面的宴席陪使、座次安排等接待細節(jié),都在白石的導演下開始展開,終于引起朝使的激烈抗爭。朝使認為修訂措施嚴重損害了兩國的對等地位,在賜宴開始時以沒有御三家代表作為陪使為由拒絕參加,企圖威脅幕府改變修訂措施。但白石強硬回復朝使:若不參加宴會那么就中止賜宴,兩國外交出現(xiàn)問題則罪不在日本。①《基熙公紀》卷六八,正德元年十一月四日條,徳富蘇峰:《近世日本國民史·20》,東京:講談社,1981年,221頁。很顯然,白石為強迫朝使答應其改訂要求,仍采用了一貫的威脅、推脫罪責于朝方的手段。最終朝使因為害怕激怒將軍、日本再次侵略朝鮮等原因,無奈之下作出了妥協(xié)。當然這也就無形中達成了白石貶低朝鮮以提升日本地位、加強幕府權威的政治企圖。
江戶的外交活動完畢后,朝使向幕府提交回國請求。11月11日,幕府舉行“辭見儀式”,朝使手持日本國書,正式辭別德川將軍。此時,由于日本國書中出現(xiàn)的“犯諱”問題,此前積累的矛盾終在白石與朝鮮正使趙泰億間劇烈爆發(fā)。趙泰億指出幕府將軍回復朝鮮國王的外交文書中用辭觸犯朝鮮第十一代國王中宗“懌”字諱,要求日方改書,白石則毫不相讓,指責朝鮮國書先已觸犯德川家光“光”字諱,予以拒絕,此即著名的“國諱之爭”。由于日方的儀禮修訂方案已使朝方多次作出讓步,朝使害怕回國后因國體受損等問題而遭受懲罰,因而在這最后的矛盾紛爭上,無法再進行退讓;更重要的是,朝鮮自認繼承中華文明正統(tǒng),對國王尊嚴尤為重視,犯諱問題糾之甚嚴,也使得朝使在這一問題上無路可退,因此,正使趙泰億要求日方修改犯諱國書。針對朝鮮所提要求,白石認為“五世不諱,古之禮也……焉有鄰國之君同于其臣子避國諱乎……縱兩國之君互避國諱,避七世諱亦古之未有……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今觀彼致我國書,正犯當代將軍祖考之諱(指‘光’字)。茍云彼七世之諱亦回避,何以赍來犯我祖諱之文書耶?彼使所陳皆屬無禮……”。②今泉定介編:《新井白石全集第三》,8頁,84頁,86頁。首先堅持兩國法律不能混為一談,確立日本國書用字的合法性,為拒絕朝使要求作出合理解釋;進而指出,朝方同樣冒犯將軍祖諱,要求朝方改正。事實上日本近世對于避諱并未有嚴格的規(guī)定,白石此時提出朝鮮犯諱,無非擾亂朝使視線,以駁斥朝方合理要求。結合上述分析,能清楚看到此時朝使已無法再行讓步,“請求如不允準,似有不生還本國之決心,兩國交戰(zhàn)近在眉睫”。③今泉定介編:《新井白石全集第三》,8頁,84頁,86頁。隨后幾經(jīng)交涉,信使出發(fā)時間也一再拖延,最后雙方商定達成合意:為互避國諱,兩國國書同時修改用辭。朝使取得差強人意的結果之后,最終于11月19日正式啟程回國。德川幕府則在朝使回國后,于11月22日舉行朝會,總結此次接待朝使政策得失,獎勵有功之臣。④今泉定介編:《新井白石全集第三》,8頁,84頁,86頁。
參照上述朝鮮來聘儀禮修訂具體政策細節(jié)以及實施過程,再來考察德川幕府對外交涉政策及其隱藏的政治動機,會清晰看到日本近世外交雖基本秉承和平、對等原則,但凸顯了德川幕府對外政策的整體傾向,特別是在對朝交涉之時,業(yè)已產(chǎn)生了蔑視朝鮮、強化德川幕府權威,進而挑戰(zhàn)中國中心朝貢體系,推行日本主導區(qū)域政治秩序的上位國家意識,朝鮮通信使節(jié)與新井白石為代表的幕府官員間引發(fā)的日朝外交摩擦,其根源也正在于此。
儒教信奉的中國中心華夷思想擴大化成為東亞國家所共有的世界觀,明清鼎革后不僅日本構建了自身為中心的日式“華夷秩序”,朝鮮也以禮儀之邦自視,主張自身繼承了真正“中華文明”道統(tǒng)。兩國交涉時互視對方為“蠻夷”,企圖將其納入到自己的華夷秩序圈中。①劉永連、謝祥偉:《華夷秩序擴大化與朝鮮、日本之間相互認識的偏差——以庚寅朝鮮通信日本為例》,《世界歷史》2015年第2期。派遣通信使訪日被朝鮮看作展現(xiàn)國力、確認“華夷秩序”中心歸屬的絕佳方式。同樣,日方對朝交涉的態(tài)度也通過其不斷調整來聘政策表現(xiàn)出來,“正德”年間朝鮮來聘時,關于“國王復號”“使節(jié)聘禮待遇”等修訂措施就凸顯了“日本中心”意識,而因此導致兩國使節(jié)間爆發(fā)的沖突正是上述認識偏差、矛盾爭奪的集中體現(xiàn)。
關于幕府將軍對外稱號問題,自江戶幕府建立至德川家宣執(zhí)政前發(fā)生過兩次變化。1607年(慶長十二年),德川家康致朝鮮國王國書中自稱“日本國源某”,朝鮮則在回書中稱其為“日本國王”,這樣互稱一直保持到1635年(寬永十二年)。隨著“柳川一件”解決,將軍在國書中采納林羅山建議正式改稱“日本國大君”,同時朝鮮方面也應幕府要求稱其為“大君”。德川家宣襲職后,“正德”年間朝使來聘,白石再次針對將軍稱號問題提出“國王復號”,建議甫一提出在國內就引起眾多反對意見,尤以雨森芳洲最為強烈。雨森芳洲在致白石書簡中,②吉田松陰《外藩通略》附錄雨森芳洲書簡,參見山口県教育會編:《吉田松蔭全集·第八巻》,東京:巖波書店,1936年,240-251頁。站在“大義名分”論的角度主張將軍復稱國王違背了傳統(tǒng)儒教倫理秩序,僭越天皇權威,恐會招致朝鮮非議,并認為日本自古以來未有把“王”號賜予非皇族的慣例,提出將軍稱王則“前日之稱日本國姓某,彼國奉承,未嘗為之少減焉;今日之稱日本國王,彼國恭敬,亦何為之少加焉……欲使其戴大臣之冠,冒國王之名,夫將家諸公同蒙千古不磨之是非焉”。③山口県教育會編:《吉田松蔭全集·第八巻》,248-249頁。
白石則陳述其“復號”理由以反駁眾多異議。首先,白石認為“大君二字出自《易經(jīng)》?!渡袝创笥碇儭灯分?,孔安國認為‘大君’即為天子;同樣孔穎達也在疏中引用《周易》,謂‘大君’乃天子也。故而‘日本國大君’即為‘日本國天子’”。④今泉定介編:《新井白石全集第四》,671頁,671頁,673頁。因此,主張“大君”是天皇異稱,將軍如果稱“大君”,反而會“易與我朝天子相混淆”,⑤今泉定介編:《新井白石全集第三》,82頁,82頁,82頁,82頁。從而順理成章地提出“公家系以天字,稱日本天皇;武家則系以國字,稱日本國王,猶如天之于地自然不可易其位”,⑥今泉定介編:《新井白石全集第三》,82頁,82頁,82頁,82頁。反駁了改稱引起的所謂僭越“大義名分”的爭論,并籍此批判“対馬國腐儒等不及知此”。⑦今泉定介編:《新井白石全集第三》,82頁,82頁,82頁,82頁。其次,白石認為朝鮮“遵其經(jīng)國大典,稱國王儲嗣為世子,其中正妃所出又稱‘大君’,其他則稱‘君’,由是觀之彼國‘大君’是為賜其王子之號,抑或授其臣子之謂”,⑧今泉定介編:《新井白石全集第四》,671頁,671頁,673頁。故將軍如“以此名相稱,有受彼國官職之嫌”,⑨今泉定介編:《新井白石全集第三》,82頁,82頁,82頁,82頁。也就是說,在白石看來,如果將軍在對朝交涉中稱“大君”,有受其賞賜成為臣子之意,那么無疑會使日本受到朝鮮輕視,降低自身的地位,為維護日本“國體”,必然要修改稱號為“日本國王”。
白石除在建議書中如前所述援引室町舊例證明“復號”之合理性,又以神功皇后治世后,天皇分封朝鮮諸王為例,認為“神功皇后治世,三韓諸國來朝,后凡天皇二十四代,歷數(shù)四百六十余年間,及新羅、百濟、高麗等眾多小國之王皆來我朝受封,如是,我朝并不無異姓封王之例……然王者無外,意為王命所至,不分地之遠近,勿論海之內外……僅以海外論異姓封王之例,難用于內,以為通論,恕難從命。且每事皆從古例,非我所想。因其時,就其事,古之未有之例,以其共義其新例,少邪”。⑩今泉定介編:《新井白石全集第四》,671頁,671頁,673頁。在這段論述中,白石再一次論述了他對日朝關系歷史的認識,為賦予“國王復號”合理性、正統(tǒng)性不遺余力地進行解釋,從而為恢復王號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論支撐。而且,關于朝鮮受封歷史,他在《殊號事略》中又曾重申“古之三韓,臣屬本朝,時其諸國君長皆以王稱之……然彼等國王必受本朝之冊封,而后居其國,稱其王”。①今泉定介編:《新井白石全集第三》,637頁,82頁,83頁,83頁,91頁,89頁,84頁。顯而易見,白石以所謂朝鮮國王接受天皇冊封為歷史根據(jù),將天皇置于朝鮮國王之上,當然,同時也就把將軍無形中提高到與朝鮮國王對等的地位。而且結合當時東亞世界的變動情況,朝鮮已成為清帝國建起的朝貢體制中的一員,白石的此番表述可以說隱隱包含了將日本天皇與清朝皇帝等同視之,把日本置于中華帝國相同地位的意圖,明顯流露出構建日本中心“華夷秩序”,天皇是為朝鮮支配者、朝鮮為日本屬國的政治思維。
在針對朝使“伙食、車仗迎送禮儀、將軍慰勞使制度、國書上呈儀式、宴會陪官制度”等方面進行改革時,白石認為朝使的伙食安排,“我朝廷敕使待遇亦無其例”;②今泉定介編:《新井白石全集第三》,637頁,82頁,83頁,83頁,91頁,89頁,84頁。迎送禮儀則堅持“甚不合古禮,亦有悖于我使臣至彼時舊例”;③今泉定介編:《新井白石全集第三》,637頁,82頁,83頁,83頁,91頁,89頁,84頁。至于慰勞使制度、國書上呈儀式、設宴款待及座次安排等,也一再強調不妥,“我雖宴朝廷敕使亦無此例,且不合古制”。④今泉定介編:《新井白石全集第三》,637頁,82頁,83頁,83頁,91頁,89頁,84頁。此時的“舊例、古制”無非是幕府接待其他國家使臣時所遵循的慣例、原則,接待朝使當然也需要按此執(zhí)行。但白石卻用天皇敕使進行類比,顯然未將朝使當作與日本對等國家的使臣看待,流露出朝鮮地位從屬于日本的態(tài)度。因而,進行來聘儀禮修訂時并未同朝使商議決定具體政策細節(jié)的實施,只是從朝鮮作為日本附屬國的角度,直接以將軍名義命令其使節(jié)執(zhí)行,并強調“此等事,或關系國體,或關系武家舊例,不辨此者,不足與之議論矣”,⑤今泉定介編:《新井白石全集第三》,637頁,82頁,83頁,83頁,91頁,89頁,84頁。顯示出白石把來聘儀禮修訂作為事關日本國體“優(yōu)越”、將軍權威至上的關鍵,主張“世間無論何事,凡所見聞,皆不應隨意放過”。⑥今泉定介編:《新井白石全集第三》,637頁,82頁,83頁,83頁,91頁,89頁,84頁。此外,還需要注意的就是“國諱之爭”問題,表面來看,日本迫于各方壓力而讓步,朝鮮則取得較滿意結果,雙方看似圓滿地解決了此次政治摩擦。但據(jù)《折柴焚記》所載,“唯要求避其國諱一事關系最大。我曾慎重思考,誓死不改原議,繼而將軍有命:‘如彼國來書先避我國諱,則我復書亦應避其諱?!耸滤彀凑諏④娭甘荆藝鴷?jīng)修改后,我國書亦加修改后交付”。⑦今泉定介編:《新井白石全集第三》,637頁,82頁,83頁,83頁,91頁,89頁,84頁。這段文字清楚地表露出白石當時業(yè)已認識到“國諱”問題對朝鮮的重要意義,正因如此讓其費盡心機欲使朝鮮在此事上屈服,雖然最終雙方相互避諱的結局看似以日本讓步告終,宣告其企圖并未得逞,但從其記述的細節(jié)可知,朝鮮是在將軍“指示”下先行修改國書后才得到幕府諒解,實際上卻暗示了白石強化將軍權威,宣揚日本“國威”的政治圖謀再一次取得成功。
不過,僅僅政治上強化日本中心概念還遠遠不足以打破朝鮮的“優(yōu)越感”,如何確立文化層面“日本優(yōu)于萬國”意識,也是白石構建日本中心地位的關鍵。白石青年時起就對朝鮮通信使及其所代表的大陸文化的影響力有充分認識。朝鮮使節(jié)團訪日人數(shù)一般在四、五百左右,主要包括正使、副使、從事官(原名書狀官,以上總稱三使)、堂上譯官、制述官(原名讀祝官)、書記、寫字官、畫官、醫(yī)官、樂師等。使節(jié)團需要將訪日過程的沿途見聞記錄下來匯報朝廷,因此其紀行不僅載有接洽、宴請、商談、遞交國書等外交活動的相關說明,還包含日本政、經(jīng)、軍、社會風俗、學術文物、國民秉性好惡等諸多觀察記錄,可以說朝鮮通信使文獻對于研究當時東亞國情有著重要的“情報”意義,對于重新審視東亞各國文化之間的認同,探究東亞文化競賽背后的傳統(tǒng)中國文化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⑧復旦大學:《朝鮮通信使文獻選編》,《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02期。由于使節(jié)的言行舉止代表著朝鮮國家尊嚴,并被賦予展現(xiàn)“華夷秩序”中心、大國風范的意義,故選拔嚴格,入選者皆為朝鮮當時著名儒者。因此,朝使抵日后,日本上至武士大名下到町人百姓皆以與其交流為榮,特別是儒者盡可能與之詩文酬唱、筆談,將其詩歌、題字視若珍寶,讓朝使在與日本文人交流中盡享文化優(yōu)越感。
這種兩國文化交流方式同樣對年輕的白石影響深刻,在他26歲處于第一次浪人獨學時期,經(jīng)西山順泰引薦,信使成琬為其漢詩集《陶然詩集》撰寫序文:“白石公日本之奇士也,自兒戲貫穿子史,馳騁翰墨,摘詩之正芭,內積既富外發(fā)方多,上而天地風云。”⑨宮崎道生:《人物業(yè)書·新井白石》,東京:吉川弘文館,1989年,75頁。為之題寫跋文的副使洪世泰也褒揚“余在館中,見有陶情集。清新雅麗,往往有披沙揀金處,令人刮目。真作者手也。及見其人,勝于其詩,所謂表里如一金玉君子也”。⑩李元植:《新井白石と朝鮮通信使—筆談と唱和を中心に》,宮崎道生:《新井白石の現(xiàn)代的考察》,東京:吉川弘文館,1985年,134頁頁。上述交往為白石博得詩名,也使他順利成為木下順庵弟子。但同時也讓白石第一次領略到朝鮮所代表的大陸文化在日本的地位及巨大影響力。白石出仕甲府藩擔任德川家宣侍讀后,對朝鮮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通過對日朝歷史仔細的研究,向家宣提交了《海東諸國記抄釋》和《朝鮮歷代考略》等調查報告,使君臣二人都進一步加深了對朝鮮國情的認識,也為其隨后承擔接待朝使工作奠定了基礎。如此,基于年輕時的經(jīng)歷以及在甲府藩所積累的對朝認識,白石主持朝鮮來聘儀禮修訂過程中,不僅進行“使節(jié)聘禮待遇”“國王復號”等政治策略改革,也費盡心機企圖在文化層面上使朝鮮屈服,迫使其承認“日本文化優(yōu)越”論,以達成提高幕府權威、降低朝鮮地位,構建日本中心“華夷秩序”的政治目的。
為打破長期形成的幕府只具“武功,忽略文治”之印象,回應朝方“欲以文事與我國爭短長”,白石得知朝使出發(fā)后,就開始綢繆意在表現(xiàn)日本“文武兼具圣人之道”的計劃,以壓倒朝鮮意識中所存在的文化優(yōu)越感。朝使到達對馬藩后,白石首先委托當時的同門好友雨森芳洲以匿名方式請朝使為其詩集《白石詩草》題寫序、跋。青年時期的白石明明業(yè)已請求過朝使為其詩集撰寫序、跋,并籍此為自己出仕奠定了基礎,為何在其主持接待朝鮮來聘工作之際,還采取委托他人匿名投書的方式再次提出這一要求呢?聯(lián)系白石修訂朝鮮來聘禮儀的目的,以及他與佐久間洞嚴交往書信中透漏出來的畢生抱負,可以看出此舉意味深長。就當時日本詩文發(fā)展情況,白石認為“唐人自不必待言,朝鮮之流也認為日本文字不能賦詩、習文……此實為學問之道不同,且文字源于中土,現(xiàn)中土之本色也,故致(日本作)詩文之難矣……老拙常以此教導土肥,……唯努力學其本色,以日人之能何至如此耶”。①今泉定介編:《新井白石全集第五》,東京:吉川半七,1906年,430-431頁,77頁。我們可以看出白石以中、朝兩國非議日本文事為恥,主張日本文人“唯努力學之”以改變外人特別是朝鮮對日本習文輕蔑之看法,同時也使國人充分認識到“自國文化優(yōu)越性”。因此,當他再次提請朝使為其詩集作序,朝使或出于客氣等原因贊曰“其學也博,其才也富……其詩華絢而實茂,格高而趣雅……骎骎有盛唐人口氣……亦以見其國崇文之化,于斯為盛也”。②今泉定介編:《新井白石全集第五》,東京:吉川半七,1906年,430-431頁,77頁。朝使對其人、其才大加夸獎,白石據(jù)此甚為得意,并呈報將軍。③李元植:《新井白石と朝鮮通信使—筆談と唱和を中心に》,宮崎道生:《新井白石の現(xiàn)代的考察》,145-146頁。此舉目的是借朝使之口,向將軍、國人證明日本人詩賦才能無弱于他國,進而隱含證明了日本民族的文化優(yōu)越性,堅定了將軍等人的“日本文化中心”的信心。此外,白石采取匿名投書的方式提請作序,想必更帶有功利性。當時白石身份已為將軍近臣,如使用其真實身份,一方面很可能影響到兩國交涉時朝鮮對日本的看法,助長朝使本來具有的日本文事不如朝鮮的印象,另一方面,朝使可能礙于兩國體面,并不會作出真實評價。無論評價好壞與否,都會影響到其意欲鼓動人心的效果。反之,如果朝使未知作者身份而給予高度評價,白石則可利用其評價充分證明,即使日本普通文人也博得朝鮮鴻儒喝彩,借以反駁朝鮮對日本文事的觀感。顯然,白石已將此事作為證明日本優(yōu)越性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賦予濃厚的政治意義。
朝鮮通信使到達江戶后,白石為向其證明日本已兼具文武圣人之道,構建日本中心意識,使節(jié)接待甚至細化到宴會演奏樂曲、待客所需器皿等。通常,幕府宴會使用金器待客以炫耀其所掌握的權力、財富,但白石為加深日本王權古樸、厚重的性質,特將之改換成白木器具、陶器等。選用宴會樂曲時,白石也摒棄了武士時代流行的能樂表演,代之以充滿古風的雅樂。為此,白石借出使京都參加1711年正月天皇元服儀式之機,從朝廷方面請來宮廷樂隊訓練幕府樂師,同時配有演出雅樂所需的服裝、道具。④今泉定介編:《新井白石全集第四》,635-639頁,722頁,722頁。隨后幕府宴請朝使之際,白石就布置的這些細節(jié)向對方說明時,明顯帶有洋洋自得之意,炫耀日本傳統(tǒng)之古老。白石強調所奏樂曲本為朝鮮古代曲目,并詢問“貴邦猶有此舞乎”。⑤今泉定介編:《新井白石全集第四》,635-639頁,722頁,722頁。朝使則回答“此乃勝國之音,今則亡矣”。⑥今泉定介編:《新井白石全集第四》,635-639頁,722頁,722頁。這使白石再次證明“古之遺風,唯日本存留,此乃日本優(yōu)于萬國之證明,朝鮮雖自稱禮法之國,然如是之風今之焉存乎?”⑦栗田元次:《新井白石の文治政治》,249頁。成為打壓朝鮮文化優(yōu)越感,構筑日本文治中心的又一力證。
此外,白石構建日本“文治中心”的意圖,在其反擊朝使對日看法時表現(xiàn)更為明顯。朝使滯留江戶訪問期間,白石多次就兩國歷史風土與之交流。朝鮮筆談中只強調日本武力強盛的情況,白石針鋒相對地進行反駁說:“公以為我尚武之俗者,本邦素尚武也,但今之所聞,乃古之技擊,非我所尚也?!奈洳豢蓪I幸?,……孔子曰,仁者必有勇。……及吾神祖受命,武以遏亂,文以與治,列圣繼業(yè),百年于今,文武忠孝,不啻勝殘去殺之日……”①今泉定介編:《新井白石全集第四》,728頁,727頁,728頁。并借提問朝鮮“猶有大明之舊儀者何也”之機,再次重申“今大清易代改物,……而二國(指朝、琉)所以得免辮發(fā)左衽者,……抑二國有假靈我東方,亦未可知也”,②今泉定介編:《新井白石全集第四》,728頁,727頁,728頁。迫使朝使承認日本“文教甚盛,誠可奉賀”。③今泉定介編:《新井白石全集第四》,728頁,727頁,728頁。
由上述分析可知,無論朝鮮來聘儀禮修訂的正式條文,還是私下與朝使的交流,白石都明顯表現(xiàn)出增強日本“文化優(yōu)越”的說服力,確立日本優(yōu)于萬國的“自民族中心”意識,隱含了濃重的政治意義。即使修訂條文等受到朝鮮抵制,引發(fā)具有政治沖突色彩的外交事件,隨之白石以及幕府雖進行了策略調整,稍作讓步,但也不妨礙將之與“仰仗國家威靈”,④今泉定介編:《新井白石全集第三》,89頁。提高幕府權威聯(lián)系起來,為實現(xiàn)構建與中華帝國抗衡的“日本中心”華夷秩序的政治野心奠定基礎。
從新井白石主持的朝鮮來聘儀禮修訂條文及其所引發(fā)的對朝外交沖突和應對方式,可以看出德川時期日本的政治走向和外交特征。朝鮮來聘儀禮修訂政策雖在日本國內外引起眾多爭議,且在對朝交涉時也不得不考慮到隱藏在背后的清帝國,導致幕府在推行修訂政策時偶爾需要隱藏對外強硬的態(tài)度,進行必要的妥協(xié)、退讓,但究其深層原因,恐怕很大程度只是為避免形成中朝兩國聯(lián)手對抗日本。
此時日本“自民族中心”和“文化優(yōu)越”意識業(yè)已萌芽,德川幕府在東亞范圍內推行由其主導的日式“華夷”秩序的政治野心也已膨脹。為實現(xiàn)挑戰(zhàn)中國中心朝貢體制,構建日本中心政治秩序的愿望,必然無法忽視朝鮮的存在,因此,朝鮮來聘儀禮修訂政策著眼點也就放在通過與朝鮮進行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較量,提升日本在東亞地區(qū)的國際地位。在對抗中國中心華夷秩序的問題上,幕府對朝交涉的很多細節(jié)也都被賦予了與中國分庭抗禮、向外顯示國家權威的政治功能。白石提交將軍的諸多建議書中,曾多次采用“異朝”抑或是王朝名稱指代中華帝國,以這樣的設置回避傳統(tǒng)華夷秩序理論,將中華帝國稱“中國”或者“中華”代表世界中心的含義,此舉就可以看出,其朝鮮來聘修訂主張的目的不僅在于打壓朝鮮,更是要抗衡中國,取中國中心而代之,使日本“揚國威于世界”。
綜上所述,新井白石主導的朝鮮來聘儀禮修訂揭示了日本近世對朝外交特征,從根本上來說,通過日朝關系的重新定位,確立日本高于朝鮮的“民族優(yōu)越”地位,使德川幕府長久計劃的“日本中心”華夷秩序得到現(xiàn)實的證明,從而贏得話語權,來挑戰(zhàn)中國建立的朝貢體系,改變中國中心的東亞傳統(tǒng)政治格局。結合正德時期德川幕府對朝交涉這一政策變化的考察,相信也可以尋找到近代東亞國際關系格局演進歷程的些許線索??梢哉f江戶時代以來日本對朝鮮政策變化與其長期謀劃建立的日本中心華夷秩序密切相關,進而影響到了近代日本東亞侵略政策的制訂。從明治以后日本對朝鮮認識以及對朝政策本質來看,白石主導朝鮮來聘儀禮修訂所秉承的“日本中心”思想,實際上已融入日本對外侵略的血液,成為其侵略朝鮮的思想源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