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勇
(婁底市第一中學,湖南婁底 417000)
“五百年來一震川”?!俄椉管幹尽肥菤w震川先生的經典代表作,三代變遷,人世悲歡,融于尺幅之間。
往往越是經典的作品,越是需要我們去涵詠體會,今天我們試著從文化的視角去審視,去解讀,感受和思考這部溫情作品背后的文化現象。
學習活動(一) 品讀書齋文化
師:項脊軒中的軒是什么意思?
生:軒,含義指:一種有帷幕的車;有窗的長廊或小屋等。在這里很顯然是指屋,房子的意思。
師:那么在這所房子里,歸有光主要在做什么呢?從課文中找找看?
生:讀書
師:課文中從哪里看出來?
生: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
“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
教師補充:換而言之,這個項脊軒也可以定義為是歸有光的書房,或書齋。書齋,顧名思義,就是讀書的地方,同時也是藏書,書寫的地方。書齋姓“文”,是讀書人進行文化藝術活動的中心,所以別名稱作“文房”。中國的讀書人都講究“書齋文化”。他們喜歡以“軒”“齋”“堂”“室”“館”等來命名自己的書屋。
師:想一想,你還知道哪些讀書人的書齋名?
生:像陶淵明有歸去來館,王維有輞川別業(yè),杜甫有浣花草堂,辛棄疾有稼軒,曹雪芹有悼紅軒,曾國藩的求闕齋,豐子愷的緣緣堂,梁任公有飲冰室,毛主席有菊香書屋等。
師:這些饒有情趣的書齋名,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給人以有益的啟示。想一想,有哪些寓意呢?找?guī)讉€代表性的說說看。
生1:清代文學家蒲松齡題書屋為“聊齋”。相傳,在創(chuàng)作《聊齋志異》時,為搜集素材蒲松齡常設煙、茶在路邊,過路人只須到此講講故事、傳聞,或聊聊天,便可免費享用。一旦聽到有用的“材料”,蒲松齡就回去整理成文,因此他取書屋名為“聊齋”。
生 2:“飲冰”出自《莊子·內篇·人間世》。其中一句: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當年,十年飲冰,難涼熱血。梁啟超受光緒皇帝之命,變法維新,臨危受命,面對國家內憂外患的交煎,梁啟超內心之焦灼可想而知,如何解其“內熱”?唯有“飲冰”方能得解。所以,他正是借“飲冰”一詞,來表達自己內心之憂慮焦灼呀。
生3:曾國藩有一個書齋,名為“求闕齋”。闕者,缺也。不求事事完美,只求事事盡力。以盈滿為戒,識盈虛之有數,月滿則虧,水滿則溢。
生4:辛棄疾“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因此,他把帶湖莊園取名為“稼軒”,并以此自號“稼軒居士”。
師:書齋的命名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讀書人的性情與志趣。那么歸有光筆下的項脊軒,項脊有什么含義呢?
生:書齋名中“項脊”是地名,作者的先祖曾居住在浙江太倉縣的項脊涇;作者將自己的書齋題為“項脊軒”含有懷念祖先,慎終追遠之意;這表現了歸有光立志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
師:唐人劉禹錫說“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愜意生活,與歸有光“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的意趣大有相通之處,帶給知識分子幾多愜意和自在。那么,大家思考一下,小小的書齋有著怎樣的文化內涵?這個問題有點深度。大家可以討論一下?
生 1:一是文化傳承的匯集點。書齋的主體——讀書人或做學問的人,在這里藏書,在這里讀書,在這里思索;以往優(yōu)秀的文化,在這里以研讀、考證、校注、闡發(fā)的方式得以傳承;中華民族的文明之光在這里化整為零,熊熊燃燒,然后又影響社會的發(fā)展進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傳承和發(fā)展。
生 2:二是個性創(chuàng)造的發(fā)酵池。書齋是個人的領地,是書齋主人個性得以施展的空間。在這里,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得以進發(fā),從而產生出新的思想,創(chuàng)造出新的藝術,使得文化發(fā)展的鏈條上,不斷有閃動的靈光。
生 3:三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典范。書齋宜明朗、清凈,不用太寬敞。明凈可以使人心情舒暢、神氣清爽,太寬敞便會損傷目力。人獨坐于書齋之中,或對日吟誦,或秉燭夜讀,于書齋里享受一份清福,從學問中得到一份快樂。
學習活動(二) 感受家族觀念
師:(過渡)書齋永遠是中國文人的精神家園。關乎個人的前途命運,也關乎一個家族的興衰成敗。
中國人很看重家族傳承,歸有光也是極有家族觀念的人,他的家族在江蘇昆山是一個大族,一度曾有“官家印不如歸家信”的說法。那么,同學們到課文里面找一找,那些地方能看出歸家曾經是個世家大族?
生1:項脊軒,舊南閣子也。百年老屋。
生 2: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
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zhí)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
生3:“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家有老嫗。
師:古代的世家院落由外而內的次序是門、庭、堂、室。所謂入門即庭,庭后為堂,堂后為室,室內有廳,左右為房,有樓為閣。院在內而房在外,房屋、墻垣等圍合成院落,庭院被圍合在四周房屋的中間??梢?,歸家是個大門大戶,世家大族?!读主煊襁M賈府》有所體現。
生:我認為他們家不是世家大族,理由是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
師:問得好,那這是什么原因呢?
生:課文第二段寫到,因為“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寫由于“諸父異爨”而引起的庭院變化,反映家庭的敗落。
師:那么所有的這些都是因為什么,對,因為“異爨”。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個“爨”字。大家拿筆在紙上寫一寫這個字,曾經有個字謎包含金木水火土的,講的就是這個爨 cuàn字,那么“諸父異爨”的“爨”什么意思?
生:爨,炊也,燒火做飯,是個會意字。異爨:分灶做飯,各起爐灶,意思是分了家。
教師補充:歸有光痛心地寫道,“迨諸父異爨”?!爱愳唷?,指各自生火做飯,打破了合爨和“累世同居”的平衡,標志著各自分家,家族開始頹敗之勢。
“累世聚居”是中國人家族觀念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同族之人聚居于一處,相互扶助。最大的特點就是聚居、合爨,比如福建客家土樓。由此可知,“合爨”不僅僅是日常飲食的一種方式,它還是家族和睦、社會安定的象征。
師:大家都說得很好。象征著家族和諧完整的“庭”被人為的分割成無數小門,并由籬變墻,這說明他們的心都變得冷漠了。家族觀念經不起生活實際的撞擊。后世子孫只知瓜分祖業(yè),籬墻相隔,分崩離析,日甚一日。
師:作者特意要點出“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其用意何在?誰來解釋一下?
生:客逾庖而宴,客人是尊貴之人,是不能靠近廚房的。儒家說君子遠庖廚也,家族的分裂無形中使得神圣的禮儀都蕩然無存了。
教師補充:“廳”是指后院正房中間的房間,用來接待親人的,雞棲息于此,可見這個家族的無序、雜亂,人心渙散! 為此,作為知書識禮的歸有光內心的悲苦可想而知。
師:如何看待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zhí)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這一句話,或者你覺得這里面那個字用得好。
生:祖母持象笏至,這個“持”字用得很好,不能用“抱”,也不能用“拿”,“持”字準確地刻畫出祖母殷切而莊重的神態(tài)。一字傳神,刻畫到位。
師:分析得很到位,能于人物生活的場景中去還原人物的內心情感。在這一細節(jié)描寫中,“象笏”給我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們來了解一下笏是什么東西。
教師補充:象笏,即指用象牙做的笏板。笏,就是古代大臣上朝拿著的手板,上面可以記事。不同材質、不同尺寸的笏板,標志著不同的身份和地位。明朝規(guī)定五品以上的官員才能執(zhí)象牙笏,由此看來,歸有光的先祖太常公,曾經是五品以上的官員,難怪祖母念念不忘。
生:歸有光的祖母應該是見識過家族鼎盛的時期,年輕的歸有光,自然成了祖母寄托希望的對象。祖母將這塊代表著家族至高榮耀的象笏示于歸有光,并信誓旦旦地相信“他日汝當用之”,其言其行,包含著多少期待與驕傲! 祖母把象笏交給青年歸有光,好像祖孫兩人之間一場神秘而莊重的交接儀式,寄托了祖母對歸有光光宗耀祖的希望。
師:在古代,手執(zhí)象笏,匡濟天下,是多少讀書人的終極夢想。我還想起了一個詞語,大臣持笏奏事完畢,就將笏插于腰帶之上,這一動作就叫“縉紳”。“縉”,即“插”,“紳”,就是腰帶。所以,人們便將這一特定動作用來代指為官之人,稱之為“縉紳”。通過以上學習,大家總結看看,中國人的家族觀念有哪些特點?
生 1:我們了解到,中國人的家族觀念里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既包括個人利益,還要保證家族的整體安全和利益。
比如說,范仲淹身居高位,任天下之重,以天下為心,購置義田,興辦義學,周濟族人等。
生 2:我覺得這里也還有對祖先一直有一種敬畏和崇拜。還體現了中國人團結穩(wěn)定的愿望和規(guī)整有序、和諧安定的家族觀念。
學習活動(三) 體會科場蹭蹬
師:(過渡)只可惜,當歸有光寫下這段文字的時候,祖母已經不在人間,他勤奮讀書卻終不能改寫歸家衰敗的命運,科場蹭蹬,屢敗屢試。此時再“瞻顧遺跡”,愧對祖母的信任,叫他怎能不由“泣”而“長號不自禁”。大家不禁有疑問,歸有光才華杰出,這又是什么原因呢?看來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的古代的科舉考試制度。古人把科舉考試失利,不得志這一現象叫做科場蹭蹬。
師:科舉制度延續(xù)千年,哪位同學能把你預習和搜集的有關科舉考試制度的詳細資料跟同學們分享一下。
生 1:地方考試主要是院試,通過就是秀才了,鄉(xiāng)試是省級考試,考中了稱為舉人,三年一考,時間在每年的秋季,因此也叫秋闈。
會試是國家級的,由禮部主持,一般是在鄉(xiāng)試的第二年春天,在京師進行,一般錄取三百人左右,中了稱為貢生、貢士或進士。(這一級中了就可以入仕了)
生 2:殿試由皇帝直接考,一般會劃三甲,第一甲三人,就是狀元、榜眼、探花,這三人統(tǒng)稱“進士及第”二甲若干人,叫“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賜同進士出身”
教師補充:科舉形成于隋唐,完善于明朝,至清朝達到頂峰??婆e考試,簡單講就是三級考試制度,地方考試、省級考試和中央考試。
師:古代讀書人要做到修齊治平,還有其他路徑可走嗎?為什么呢?
生:傳統(tǒng)時代的讀書人,無論是為了建功立業(yè)、立身揚名,還是為了謀求榮華富貴、光宗耀祖,除卻科舉入士,幾乎別無他途?!皩W好文武藝,貨與帝王家”,這是士人的唯一出路。也不可能有其他的選擇,這也是古代讀書人的一種悲哀。
師:那么既然有完善考試制度,健全的選拔機制?為什么這么多人困頓一生呢?
生:科舉考試競爭殘酷,以鄉(xiāng)試為例,三年考一次,而且在錄取上還有嚴格的名額限制。每個省不過錄50-60人。去京城考進士,又是漫漫長路。每三年全國才錄300多進士,如果要走到頂端,到天子堂去殿試,去爭那唯一的狀元、探花、榜眼,更是難于上青天。
師:學而優(yōu)則仕,讀書人無從回避,李賀如此,柳永如此,蒲松齡如此,哪位同學能說一說歸有光的科場履歷,他的考試成績呢。
生1:歸有光9歲能文,2 0歲補蘇州府學生員,院試名列第一。然而,35歲才中舉人,從3 6歲起,歸有光每三年一次,到北京去參加會試,結果是八上春闈,均不第。嘉靖四十四年,年已六十,滿腹詩文經義,壯志依舊未減。九上京城,終于考中三甲進士,賜同進士出身,官授七品。歸有光享年66歲,有40年在科舉考試的路上,令人唏噓。
生2:歸有光去世70年后,有一個叫蒲松齡的人,他的科場境遇更讓人嘆息。他的文言小說代表中國古代的最高水平,但一輩子就是過不了鄉(xiāng)試這一關。蒲松齡十九歲考中秀才,直至康熙五十年,七十二歲高齡的蒲松齡才援例得了個貢生,一個安慰性名號,年年落魄、歲歲備考,為求取功名,蒲松齡53年不放棄。
師:的確,這當中有多少知識分子的辛酸和無奈啊,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科舉考試?
生1:《儒林外史》寫范進中舉,入了語文教材的:當看到了中舉捷報后,“看一遍,又念了一遍,自己兩手拍了一下,笑了一聲道:‘噫,好了!我中了!’說著往后一跤摔倒,牙關咬緊,不省人事??瓶及讶伺蒙窠涃赓?。
生2:科舉取士造成了中國人思想的凝固和停滯??婆e雖然有弊端,但很難找到替代的方式,明代的八股取士統(tǒng)一了考試的標準,促進了全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師:當然,我們對比古人,我們的高考,我們的生活條件,將更加懂得珍惜,勸君莫將油炒菜,留與子孫夜讀書。
學習活動(四) 理解老屋情結
師:(過渡)科場的蹭蹬,把我們這位名揚海內的古文家拋棄在荒江僻壤之上。加之喪妻失子的哀痛,家道變故,使他的生活更加艱難,臥病在床。此時的他第一時間想到什么呢?
生:他想起來家里的百年老屋,因為那是歸有光的精神寄托。
師:“其后二年,余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于前?!蔽矣浀?2009湖北省高考滿分作文:《站在老屋的門口》,“老屋”這一名詞再一次進入大家的視野,一時間牽動著無數人內心的情愫。那么對于中國傳統(tǒng)讀書人而言,老屋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意義呢?
生 1:過去的中國人對于故鄉(xiāng)的感情,對于親情的懷念,對于家國的眷戀,往往寄托在一些祖屋上面,老屋上面。也就是說老祖屋是他們情感落足的具體表現。
生2:其次,老屋還是勵志的源頭。讀書求功名,求聞達于天下,激發(fā)這些雄心的,未必是未來的“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而往往是陳舊不堪的老屋、舊宅,因為中國人的爭氣有很大一部分是給祖宗看的,而老屋的磚瓦墻壁間,凝聚著歷代祖宗的足跡及期許。
師:很有想法,理解也很到位,《項脊軒志》就是這么一篇凝聚著中國傳統(tǒng)文人老屋情結的作品,也是以老屋為奮發(fā)進取源頭的勵志之作??墒沁@是一個四分五裂且混亂不堪的老屋,墻籬相隔,各自為食,歸有光總的人生目標,肯定是要從項脊軒這個讓人悲傷的老屋走出去??蔀楹蔚阶詈笞屗顮繏?,最在意的還是這棟老屋呢?
生 1:每個稍微對未來生活有點向往的人,都想要從這里走出去,走向一個更光明更寬廣的未來。然而,對于老屋現狀的不滿,并不妨礙歸有光對于老屋的感情。你看他在稍有喘息之機,就把這里當成自由的天堂,描寫得詩情畫意:書架上滿是書,自己在這里或坐或臥,或長嘯或歌詠或一個人默坐,庭院臺階靜悄悄,小鳥啄食,也不避人。每到十五之夜,明月照亮半邊墻壁,桂花樹影交錯,被風吹動,十分可愛。
生 2:物質空間很擁擠,但精神空間很寬敞,要離開老屋,卻又享受老屋;要投向比老屋更寬廣的世界,卻又留戀老屋的愜意空間。在清澈的月光里,在斑駁的桂花樹影里,離開和不舍得以融洽,得以統(tǒng)一。
師: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今天走出去,不一定是為了逃離,而是能把外面世界的榮耀帶回來,照亮老屋的一磚一瓦,照亮老屋里先祖的面孔。
師:“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這樣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怡然自得,陶醉于自己的天地之中,“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讀書、長嘯、賦詩、冥想,滿滿的心靜,何嘗不是我們現代人所缺乏的呢?我們一起來齊誦第一段,體會一下只有老屋才能帶給我們的感覺。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shèn)漉(lù),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余稍為修葺(qì),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楯(shǔn),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堦(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結語:通篇文章,歸有光只是淡淡交代,只是寥寥幾筆,一事一物,歷歷在目,形神即現,給人難忘的印象,在平淡簡樸的筆墨中,飽含著感人至深的情感。有人說,他上承唐宋,下啟桐城,有明一代,一人而已。
項脊軒,是歸有光的一方自由天地,也是歸有光的精神家園,承載著他的光榮與夢想,一枝一葉總關情,一閣一笏耐溫存。枝枝葉葉也許有一天會蔓成亭亭如蓋的大樹,一閣一笏中有悲涼,有遺憾,還有讓我們觸摸到的一絲絲溫暖。
好的,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上到這里,下面布置作業(yè)。
作業(yè):拓展思考,關注《項脊軒志》中其他的文化現象,比如作者筆下的女性形象,建筑“文法”,飲食服飾等等,把自己的思考寫下來。
[1]汪靜華.一閣一笏總關情——漫談《項脊軒志》中的民俗文化.《快樂閱讀旬刊》 ,2012(21):52-53
[2]郭乾隆.歸有光、蒲松齡科舉經歷與態(tài)度比較.《蒲松齡研究》 ,2012(4):138-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