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象棋,蒙語稱為“沙特拉”,亦寫為 “喜塔爾”,是內(nèi)蒙古民間盛行的一種體育游戲。關(guān)于它的起源及傳入蒙古草原的年代,在蒙古文獻中未見記載,但在民間諺語中卻常被提到。直到清代《口北三廳志》轉(zhuǎn)引明人的《藝仙集》介紹蒙古象棋的棋步走法及其規(guī)則,才開始為世人所注目。
《中華全國風俗志》載:“蒙古棋與內(nèi)地之棋不盡同。不知其所自始,局縱橫九線,六十四卦,棋各十六枚,八卒、二車、二馬、二象、一炮、一將,棋面圓形,將刻塔,象刻駝或熊,眾棋環(huán)擊一塔,以無路可出為敗,此亦蒙古之特別文明也?!睋?jù)《小方壺輿地叢鈔》第二卷載《塞上雜記》所云,蒙古象棋與中國象棋不同之處:“象刻駝或熊,迤北無象也……無士,不尚儒生也……無河為界,所為水草以為畜牧也”,顯示出游牧生活的色彩。
蒙古象棋大致與中國象棋相似,但形式、走法、規(guī)則則接近國際象棋,相傳在成吉思汗西征時就已經(jīng)引進并按蒙古族的習慣加以改進。蒙古崛起時,從草原進入農(nóng)區(qū),為攻打城墻,曾從金人那里學習拋石機,后又制造火藥炮,成為蒙古軍隊攻城破堅的重要武器,之后又把它用于棋盤上,成為一種智慧游戲。
有關(guān)蒙古象棋的來源,有人說是源于西藏,之后隨佛教傳入蒙古地區(qū)。此說并不確切。首先在西藏并無此棋的流行。再從蒙古象棋之名稱“沙特拉”來分析,可以說是古波斯棋名“沙特拉滋”的轉(zhuǎn)音。其次蒙古象棋的子路運行法,在蒙古民間至今仍保留著“沙特拉滋”的舊制,即帥(國際象棋后)和卒子不能兌換,象走三格,帥走兩格,卒子只能一格一格前進,以及王在左邊等舊制。因此,此棋傳入蒙古草原的時間,可以追溯到公元13世紀,也就是中西文化交流頻繁之際,從古代波斯傳入蒙古地區(qū),并在蒙古民間廣泛流行起來。
蒙古象棋的棋盤和國際象棋的棋盤一樣,也是一個正方形的棋盤,由顏色一深一淺、交替排列的八格共六十四個小方格組成。棋盤每邊有八個小方格。淺色的稱白格,深色的稱黑格。蒙古象棋的棋子也分為兩種顏色,淺色的稱白子,深色的稱黑子,一共三十二個。雙方各執(zhí)十六個棋子,即每方都有一王、一后(帥)、雙車、雙象、雙馬和八個卒子。棋子取木雕立體造型。蒙古棋子的做工比歐洲棋子精致美觀,其造型具有鮮明的草原特色,如象刻成駱駝,卒子刻成獵狗形象等。下棋者每方都有諾顏(王爺)、哈曇(王后)各一個,哈薩嘎(車)駱駝、馬各二枚,厚烏(兒子)八個,相當于卒和兵。
其玩法是,置棋子于方格中間,后行八格中,二格置官長與獅子,左右置駝,馬、車輪,前八格各置一小獅子。諾顏:可以橫、直、斜著走,進退隨意。沒有位置的限制,但每次只限走一格,兩個諾顏可以相遇,但不能用其他棋子代替諾顏。哈曇:沒有格數(shù)的限制,橫、直、斜均可走。哈薩嘎:只有橫、直兩種走法,格數(shù)不限。駱駝:分別在各自的格中走,黑駝走黑格,白駝走白格。而且只能斜,走格數(shù)不限。馬:類似于中國象棋走法,以“日”字形行走,先橫走或直走一格,然后再斜走一格。厚烏:位于諾顏前面的厚烏,第一步可以走兩格,其他的厚烏均走一格,雙方的任一厚烏當?shù)竭_對方的最末一格后,便成為被吃掉的對象。不過,蒙古象棋的規(guī)矩是不得吃掉對方的烏奴欽厚烏(孤兒)。
對局時,白方先走,以后雙方輪流各走一著。勝負的判定即如《綏遠通志稿》所載:“以死一方官長為終局。其中連用無窮,神妙變化與象棋相同?!薄缎》綁剌浀貐测n》第二卷載《塞上雜記》亦云:“眾棋還擊一塔,無路可擊,始為敗北?!蓖醣粚Ψ綄⑺?,就算輸棋,當雙方都只剩下王或同色格的單駱駝時,即為平棋。
(錫盟旅游局供稿)
責任編輯:張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