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南寧市武鳴區(qū)武鳴中學 方貴金
有人說:當學習經(jīng)過多次機械重復,學習技能到達了最高境界,就成了一種本能,如“九九乘法口訣表”當熟讀成誦并達到最高境界時,就變成了一種本能,大腦隨時隨地都能反應(yīng)出來。作文是否也能這樣通過機械重復而變成一種本能呢?從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感覺到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作文是一種情感性極強的活動,是作者感情自然而真實的流露,如果作文訓練無視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情感體驗,不但訓練不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反而可能會讓學生對作文產(chǎn)生恐懼感,后果不堪設(shè)想。那么如何在作文訓練中激活情感因素,培養(yǎng)作文興趣,從而提高寫作能力呢?我覺得應(yīng)注意以下問題。
學生之所以怕作文,感到無話可說,一是因為生活內(nèi)容較單一,繁重的學習任務(wù)使他們的生活單一、枯燥,較少機會接觸社會,自認為沒有可寫的東西。二是缺少真切的感動,他們從小就生活在家人為他們構(gòu)筑的愛巢中,沒有豐富的社會實踐,很少有生活的憂愁煩惱,更少艱苦挫折的磨練,周圍的一切在他們看來都很平常,因此他們也很難真切感受他人的心境和苦樂,認為沒什么大事可寫。其實,作文并非一定要寫轟轟烈烈的大事,否則哪來的“以小見大”“細微之處見真情”?所以在引導學生多觀察社會、生活的同時,還要鼓勵學生調(diào)動情感因素,學會為生活感動,善于從身邊選材,從小事中挖掘其深遠的意義。題材可寫同學之間的相互幫助或誤會與矛盾,對存在于同學中的某些現(xiàn)象的分析與看法,進而寫自己與老師家人之間的關(guān)心、支持或誤會,再寫自己與陌生人之間的幫助或矛盾,題材不斷擴展,筆觸從學校家庭延伸向社會的各個角落,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作文的源頭問題。然后是自擬題目或老師提供一些題目進行訓練,讓學生走出無話可說,無題材可寫的誤區(qū),并逐漸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社會的能力。
學生解決了作文的“源頭”問題,不等于就能寫好文章,還要求老師輔之以有效的訓練方法,以利于學生情感的抒發(fā),實踐證明要讓學生訓練好作文,既要授之以魚,又要授之以漁,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因此,要注意以下幾個步驟。
要使學生作文有話可說,有物可寫,必須注意積累寫作材料,提倡多閱讀文章。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破萬卷”是說書讀得要多,書讀得多,知識才厚實,才能博古通今,寫起文章來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僅僅靠多讀是不夠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說:“學以為耕,文以為獲?!边@是說閱讀是寫作的先導,沒有讀的“耕耘”,就沒有寫的“收獲”。因此強調(diào)學生對所讀之書還要進行熟讀精思,融會貫通,積累材料,讓它成為自己寫作的“源頭活水”,學會遷移,并運用到作文中去。作文時,吾意所欲言,無不隨意所欲,內(nèi)容應(yīng)筆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模仿是人類學習,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點在于針對性強,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又收到了明顯的效果。對于初學寫作的學生來講,我們應(yīng)積極提倡模仿和借鑒范文,培養(yǎng)好文風。即使剛模仿時比較機械,也應(yīng)加以肯定。吳增祺說:“文章之體,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則仿而為之,雖通人不以為病。”這是指文章體式上要加以模仿學習。
一般地說,學生課外時間有限,過分要求寫整篇文章,會讓他們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中學生平時可以進行多練筆,多記日記。倘若我們中學生平時能按照這樣去做,平時多記日記,多寫片段,讓自己的感情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不僅可以得到一種精神享受和樂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寫作水平。為此,在平時作文教學中,我強調(diào)每位學生每天至少練筆一次,大至對時政國事的抨擊,小至遣詞造句,不一而足。學生經(jīng)過了一段時間的練習,筆頭熟了,素材也豐富了,有些內(nèi)容還運用到作文中去,從而減輕了寫作的難度。
我們在批改學生作文時,應(yīng)盡量肯定他們的優(yōu)點,用委婉的話指出不足之處。大家都知道,春秋時期,有一位了不起的人才,叫管仲,他的優(yōu)點是很有才華,他的缺點是貪財。鮑叔正看中了管仲的才華而重用他,讓管仲在齊國的爭霸事業(yè)中一顯身手,使齊國得以九合諸侯,雄極一時。如果當時鮑叔正只看到管仲的缺點而不加以利用,管仲能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點,齊國會有后來的成功嗎?同樣,在作文中,有些學生的習作并不見佳,但在用詞、組句等方面有一點值得學習和借鑒的,我們也應(yīng)多給予贊美,激發(fā)其創(chuàng)作的興趣。否則,教師若是把學生作文評得一無是處,這不僅挫傷了他們的自尊心,而且打擊了他們的寫作興趣,以為寫作是件“高不可攀”的事,難以“登堂入室”。
在基本掌握評判標準的基礎(chǔ)上,還應(yīng)當讓學生實際操作一番??山M織學生評改作文,由四位同學組成一個小組,每組負責批改四篇作文,要求小組成員在讀完各篇作文后,互相討論,交流意見,共評得失,使作文要求更加具體化,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真正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與作用。
佳作展示與推薦發(fā)表,在教室辟一“佳作展示欄”,把每次作文的優(yōu)秀篇目連同評語一同展示,讓學生共評得失,力求從各個方面得到啟發(fā),同時營造一種聲勢:“這些佳作都來自同學中,我也能寫出這樣的文章?!边@不僅能讓佳作作者產(chǎn)生榮譽感,其他同學也增強了寫作信心。對一些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還推薦到校作文報或一些期刊的中學生園地發(fā)表,使同學體會到作文成功的快感,寫作也由課內(nèi)向課外擴展了。這樣,既引導學生更積極地關(guān)心他人,關(guān)心社會,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又培養(yǎng)了良好的寫作習慣,訓練寫作技巧,提高寫作水平。
當寫作不再成為一種沉重的負擔,當學生面對寫作不再大倒苦水,而成為一種興趣愛好時,不但“作文難”會離我們遠去,而且我們會有更多的機會欣賞到學生的生花妙筆,而這些所有的關(guān)鍵都在于激活學生的情感因素,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寫作也因此才有可能成為一種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