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富??h實驗小學 韓 雪
呂淑湘先生曾說過:“少數(shù)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你要問他的經(jīng)驗,異口同聲說得益于課外?!边@說明什么?說明語文學習不能局限在小課堂里,只有構建課內(nèi)外結合、校內(nèi)外溝通的語文教育體系,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廣闊的語文學習空間,才能有效地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呂老的這一觀點,充分說明了課外閱讀在形成學生語文能力方面,起著巨大的作用。
閱讀帶給人的力量是巨大的,能拓寬知識面,提高品德修養(yǎng)和思想情趣。而閱讀能力對小學生來說,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時也是小學生應該具備的一項重要素質(zhì)。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該如何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先培養(yǎng)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才能如花香引來蜜蜂一樣。那如何激發(fā)小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讓學生主動積極地遨游書海,采珠拾貝呢?
教師可恰當?shù)睦枚嗝襟w輔助教學,從視、聽等方面給學生感官以多重刺激,創(chuàng)設有趣的課堂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樂中學,趣中獲”。例如,在教學《爬山虎的腳》一課時,老師可以充分結合文中優(yōu)美、流暢的語言,配上一段舒緩動聽的音樂和精美、生動的動態(tài)畫面,再加上老師飽含深情的范讀,從而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使之受到藝術的感染。
每一篇課文的內(nèi)容都是有限的,而文章所反映的思想內(nèi)涵卻是無限的。只有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才能從“有盡”的“言”中領悟到“無窮”之“意”。如教學《小木偶的故事》一課時,可以讓學生想象現(xiàn)在小木偶會哭、會笑會生氣、會著急、也會向別人表示同情和關心了,后來又會發(fā)生什么事呢?誰來接著編下去,讓學生展開自己豐富的想象,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帶有興趣與思考余地,逐步提高閱讀能力,自然也就“愛讀” 了。
小學生活潑好動、喜愛表演。在中年級教學童話一類性質(zhì)的課文,可以讓學生扮演成文中的角色進行分角色表演,或讓學生排演課本劇等方式,在編一編、演一演的過程中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發(fā)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又能使學生有個性化的體驗和表達,從而達到享受閱讀的樂趣。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質(zhì)量。我們開展朗讀比賽、辦讀書剪貼報、手抄報,開展讀書會、講故事比賽、讀歌朗誦會,展示優(yōu)秀讀書筆記知識競賽等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課間活動,能有效地檢查閱讀情況、鞏固閱讀成果,讓學生享受閱讀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熱情,調(diào)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從而讓學生自覺進行課內(nèi)外閱讀。
古人云:“授人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生受用無窮?!币虼耍岣邔W生的閱讀能力,掌握良好的讀書方法,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也尤為重要。
如果不能積極動腦思考,就不能學好知識。在訓練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勤于思考的習慣。對遇到的問題,要使學生盡量自己解決,而不依賴他人。另外,要培養(yǎng)學生全神貫注的學習習慣。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由于教師過多的主觀能動,使學生失去了很多思考交流的機會。素質(zhì)教育要求,應讓學生全員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活動,提高學生活動的參與率。因此教師要適時組織有效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在課堂練習中主動思考,主動操練,主動交流,激起思維的火花,逐步形成“主動參與”的學習習慣。
在閱讀理解過程中遇到疑難是正?,F(xiàn)象。有的學生善于質(zhì)疑問難,能請教老師或他人;有的學生則遇到疑難不吱聲,怕別人笑話。實際上,解決疑難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再者,閱讀本身就是一個理解的過程,不同的人對同一篇材料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所以在訓練中要多創(chuàng)設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敢于質(zhì)疑問難,培養(yǎng)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見解的習慣。
要學好語文光靠課內(nèi)練習是不夠的。還必須閱讀一些課外讀物,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教師要有計劃地介紹一些課外讀物,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要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和使用工具書的方法,要教會學生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課外讀物,養(yǎng)成課外閱讀的好習慣。教師可布置一些對質(zhì)和量要求有彈性的作業(yè),注意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保護,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可留有不同要求的練習作業(yè),如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要求他們閱讀過后可用中文進行寫讀后想的工作;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在練習的深度應有所提升,引導他們嘗試用語文或中英結合的方式記錄讀后感。這樣,通過閱讀作業(yè),我們便可對學生的閱讀情況有個全面的了解。
總而言之,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一個艱難的活動過程。我們只有在日積月累中開闊學生的視野,擴大學生知識面,拓展學生學習語文的渠道,才能提高閱讀能力,才能讓學生真真切切地體會到語文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生活中處處有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