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貴陽市觀山湖區(qū)第一幼兒園 王 蔚
幼兒園教育綱要中提出,幼兒教育是啟蒙教育,必須在教育過程中有效的激發(fā)幼兒認識和求知的欲望。教師在設計教育活動時,應當盡可能讓幼兒積極參與到活動當中,借助科學的活動感受探究的過程和樂趣,從而真正實現(xiàn)活動幫助成長的目的。
國外教育學家認為,傾聽是一種非常好的習慣和教育方式,傾聽代表著接納和認同,在幼兒活動一開始,就需要對幼兒的問題、評論、語言進行準確的記錄并做出相應的反應。
首先,需要有目的性和意識的去傾聽。例如,在《會跳舞的小熊》游戲活動中,教師可以應用小熊的跳舞來引入相應的對話,如“小熊貼在紙片上,但是他想要跳舞,怎么才能夠跳起來呢”,通過這樣的提問,讓幼兒活躍的談話,促使思維更加活躍,從而促使幼兒熱情的參與到活動當中。教師在傾聽的過程中,在發(fā)現(xiàn)某一位幼兒有解決方法時,可以將紙片交給幼兒,讓幼兒促使“小熊”跳舞。教師通過有目的性的傾聽,可以直接建立一個與幼兒的溝通和掌握幼兒的思維,在幼兒有表現(xiàn)欲望時,給予充足的表現(xiàn)空間,從而真正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其次,在幼兒科學活動時,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幼兒興趣高昂,導致教師有些措手不及,甚至導致教師無法耐心的去傾聽幼兒說話,最終導致教師的教學有效性不斷下降。對此,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可以主動提問,讓幼兒跟隨教師的提問進行思考。例如,在吹泡泡的活動中,教師可以先提問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狀的,理由是什么。通過這樣的引導,讓幼兒有計劃性的進行思考,從而促使思考的有效性。
興趣是學習、生活甚至是成長最為有力的支撐手段。興趣對于幼兒而言是廣泛的,幼兒對于新鮮事物、話題都有著較高的興趣。對此,教師便可以結合幼兒的興趣愛好,鼓勵幼兒進行探索。生活當中處處都有科學,教師可以從生活當中選擇有教育意義的材料,結合幼兒的興趣愛好開展相應的活動。因為幼兒有著較強的好奇心,可以推動幼兒主動探索,促使幼兒從科學活動當中獲得樂趣和經(jīng)驗。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幼兒觀察和認識“蠶”,因為蠶在不同的階段會呈現(xiàn)不同的形態(tài),所以教師可以養(yǎng)殖幾只蠶在教師當中,讓幼兒通過長期性的觀察記錄和分析蠶的成長。首先,蠶最初是吃桑葉的,此時便可以讓幼兒觀察蠶的爬動,然后觀察蠶在結繭、破繭等過程。在這一長時間的過程中,幼兒對于蠶寶寶的理解會更加深刻,從而真正理解蠶這一生物。
幼兒理解一個概念或知識并不是借助成人的講解或教師的說教,而是依靠經(jīng)歷進行了解。對此,教師在教育任何概念的過程中,都需要通過讓幼兒經(jīng)歷的方式進行教育。例如,在《圓珠筆的安裝和拆卸》活動中,教師可以為每一位幼兒發(fā)放一直圓珠筆,讓幼兒通過拆裝來掌握圓珠筆的基本構造,并學會基本的拆和裝的技巧。在活動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先提問“為什么圓珠筆按下之后筆尖會彈出來”,通過問題,將幼兒分為多個小組,每一個小組2或3個人,開始研究圓珠筆,并通過拆卸和組裝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通過這樣的教學,幼兒可以更好的理解圓珠筆,并且對圓珠筆這一概念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和記憶。
幼兒的學習過程并不是一個單一的抽象的思維過程,而是一個生動、活潑的體驗過程。對此,在科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幼兒是否真正獲得體驗,幼兒是否能夠從體驗過程中得到成長和學習,體驗的有效性不僅是決定幼兒科學活動是否有效,更是促使幼兒真正實現(xiàn)能力發(fā)展和終身學習的有效橋梁。
創(chuàng)建幼兒教學情境可以促使幼兒真正實現(xiàn)學思結合,從語言、游戲以及活動等方式著手。首先,應用語言情境,大多數(shù)教師在長期教學中會發(fā)現(xiàn),幼兒活動學習的最大難題之一就是缺乏一個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雖然生活中會時刻應用漢語,但是這些口語化的交流對幼兒的成長而言并不會起到顯著的幫助作用。對此,教師活動開始過程中必須建立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語言環(huán)境,促使幼兒能夠在這一科學活動環(huán)境中進行思考,掌握如何思考、如何交流;其次,應用游戲情境。幼兒對于游戲擁有著較高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借助寓教于樂的觀念,將教學內容借助游戲的方式進行深化表現(xiàn)。例如,開展“小小工匠”的游戲,教師假設一個場景,請幼兒使用螺絲、釘子、錘子等材料進行組裝小椅子、飛機、小車等模型。通過這樣游戲的教學形式,促使幼兒能夠在游戲中學思結合,鞏固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記憶以及反映,同時提高幼兒對活動的參與積極性;同時,教師還可以在活動當中開展相應的活動情境來優(yōu)化課堂氛圍,例如采用小組合作或小組競賽等方式,幫助幼兒發(fā)散思維,放松心情。
對于幼兒園科學活動教育而言,最重要的便是幫助幼兒掌握相應的能力。對于制作相關的科學活動,主要目的是讓幼兒借助一些學習工具,將一些材料進行組合或改變,最終構建成為一種形狀無,實現(xiàn)創(chuàng)造的目的。幼兒科學活動能夠為幼兒提供創(chuàng)造的機會,同時也能夠很大程度發(fā)揮幼兒的創(chuàng)造潛能。例如,在萬花筒的游戲活動當中,幼兒可以將萬花筒變化出來各種不同顏色和不同形狀的圖形,然后幼兒會興奮的與同伴、教師分享,教師對于幼兒的發(fā)現(xiàn)需要給予肯定,并在幼兒共同探討的過程中,借助觀察、對比、拆裝等技術,讓幼兒主動的探索、觀察、操作相應的材料和工具,這樣既能夠解決幼兒玩耍萬花筒時呈現(xiàn)的各種疑惑或問題,也可以從中獲得娛樂的樂趣。
綜上所述,幼兒科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是幫助幼兒成長、認識世界、主動探索和獲取知識與能力的有效措施,教師在設計游戲活動的過程中,必須根據(jù)幼兒的能力,設計具備較高操作性和較強想象力培養(yǎng)的游戲活動,促使幼兒在活動過程中通過觀察、感知著手,不斷的探索、創(chuàng)世、創(chuàng)新和制作,真正促使幼兒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