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子玉[山東省滕州市司法局]
關于探索實施“3+N”模式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文 張子玉[山東省滕州市司法局]
法治副主任調解矛盾糾紛
近年來,山東省滕州市司法行政機關堅持以人為本、因地制宜,創(chuàng)新驅動、城鄉(xiāng)一體,動員各方力量,整合法律資源,積極探索實施“3+N”公共法律服務工作模式,形成了“黨政領導、覆蓋城鄉(xiāng)、管理規(guī)范、惠及全民“的全方位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激活了基層社會治理,滿足了群眾的服務需求,推動了平安建設、法治建設的深入開展,為縣域經濟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和法治環(huán)境。
滕州市位于山東省南部,總面積1485平方千米,轄17個鎮(zhèn)、4個街道、1246個村(居),總人口170萬,是山東省人口最多的縣級市。人口多、村居多、經濟活躍,但由于法律資源相對較少,全市僅有6家律師事務所、1家公證處、1家法律援助中心、21家基層法律服務所,有執(zhí)業(yè)資格律師151名、公證員9名、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58名,存在著法律資源有限與法律訴求倍增的矛盾。
面對基層法律資源不足、保障不足的現(xiàn)狀,滕州市委、市政府因地制宜,積極作為,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部署要求,堅持重心下移、服務前移,以滿足人民群眾法律需求為導向,以提升基層治理法治化水平為重點,動員各方力量,整合法律資源,探索實施“3+N”公共法律服務工作模式,加快構建政府主導、覆蓋城鄉(xiāng)、惠及全民的全方位公共法律體系,引導基層群眾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促進法治觀念和法治思維形成,推動基層社會源頭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提高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實施“3+N”公共法律服務模式,是滕州市委、市政府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舉措,是提高基層治理法治化水平、全面實現(xiàn)依法治市的基礎性和源頭性工程,也是一項法治惠民工程。堅持以人民需求為導向,緊緊圍繞“覆蓋城鄉(xiāng)、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群眾滿意”的目標要求,大力推行“3+N”公共法律服務工作模式,著力構建以實體、熱線、網絡“三大平臺建設”為主體,以信息科技和互聯(lián)網運用為支撐,以創(chuàng)新“N”項公共法律服務領域和產品為觸角,形成了虛擬網絡服務、電話熱線服務和實體平臺服務相銜接的公共法律服務機制,實現(xiàn)了公共法律服務便捷化、信息化、特色化、一體化。
入村開展社情民意信息調查工作
山東省政府督導組檢查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情況
(一)強化三大平臺,推出“N”服務項目。一是強力推進實體平臺建設。堅持硬件引領、資源整合、示范帶動的原則,創(chuàng)新實施了“411”法治惠民工程,全力推進市、鎮(zhèn)、村三級實體平臺建設。在市級,建成了集法治宣傳、法律服務、法律援助、人民調解等公共法律服務功能于一體的市級“四個中心”(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市法治宣傳教育中心、市社會矛盾調處中心、市特殊人群監(jiān)管中心)。在鎮(zhèn)街,依托鎮(zhèn)街綜治中心和司法所,設立了集來訪接待、法律咨詢、法治宣傳、矛盾調解等服務窗口于一體的“鎮(zhèn)街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在村居,依托村居(社區(qū))組織等,全面推進村居公共法律服務“一個法律服務工作室、一個公共法律服務一卡通、一個公共法律服務宣傳牌、一個法治宣傳欄(街)、一張公共法律服務聯(lián)系卡”的“五個一”建設。目前,全市共建成市級中心4個,鎮(zhèn)街中心21個,村居(社區(qū))法律服務工作室(司法行政工作室)535個,構建了“城區(qū)半小時、農村一小時公共法律服務圈”, 實現(xiàn)了“一個門”進來、“一站式”受理、“一條龍”服務。二是強力推進熱線平臺建設。進一步規(guī)范提升“12348”和“5580148”熱線的運行,建立了線上線下聯(lián)動機制,組織律師、公證員、法律援助工作者為群眾提供實時咨詢服務,形成了集法律咨詢、法治宣傳、法律服務、監(jiān)督回訪等功能于一體的公共法律服務熱線平臺。開發(fā)“12348”公共法律服務專線轉接功能,幫助有需求的手機用戶自主選擇線上或線下服務。借助新聞媒體平臺,在滕州電臺開設《法治熱線》欄目,每周三邀請律師做客直播間,“線對線”解答群眾法律咨詢,共開播欄目162期、解答群眾咨詢1219人次,為群眾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務。三是強力推進網絡平臺建設。加強“滕州司法行政網”專網建設,為群眾提供在線法律服務預約、視頻咨詢、遠程調解、法治宣傳等網上便民法律服務。借助微信、微博等新媒體,開通了“滕州司法行政在線”,設有找律師、辦公證、求法援、問矯正等便捷功能,為群眾提供全方位在線即時服務。依托智能手機終端APP軟件,開通全市法律服務機構地理信息查詢系統(tǒng),讓群眾可以在網上快速查詢法律服務機構空間地理位置、聯(lián)系方式等信息。發(fā)揮“互聯(lián)網+”優(yōu)勢,以網絡平臺為中樞,整合現(xiàn)有門戶網站、業(yè)務系統(tǒng)數(shù)據(jù),實現(xiàn)了互聯(lián)互通、資源共享,讓群眾足不出戶便可享受到及時便利、專業(yè)優(yōu)質的公共法律服務。四是推出“N”個服務項目。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在公共法律服務組織網絡上,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向部門、單位、企業(yè)等領域延伸,在醫(yī)院、學校、交警大隊、信訪等重點單位部門,設立“法律門診”4家;在市公安局看守所、市人社局、市殘聯(lián)等部門,設立“法律援助工作站”5家;在規(guī)模企業(yè)、重點事業(yè)單位,設立“法律服務工作站”88家;在社區(qū)設立“律師會客廳”17家;依托市中小企業(yè)公共服務平臺,采取政府購買服務形式,設立“市中小企業(yè)公共法律服務平臺”,達到了上下貫通、橫向聯(lián)通、全覆蓋的公共法律服務組織網絡。在公共法律服務產品上,推出了“定制式”律師服務 、“全時通”公證服務、“點援制”法援服務、“訂單式”法治宣傳、“個性化”社區(qū)矯正、“自選式”矛盾化解等,涵蓋了法律服務、法律顧問、法律援助、糾紛調解、法治宣傳、社區(qū)矯正6大系列、21個公共法律服務產品,實現(xiàn)了公共法律服務項目的規(guī)范化、標準化、系列化。在公共法律服務隊伍上,發(fā)揮市法學分會、市律協(xié)分會優(yōu)勢,堅持“自愿參與、公益服務、雙向選擇”的原則,在全市法學會會員、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社會志愿者中招募公共法律服務工作者630名,組建了一支以律師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為骨干,以法官、檢察官、公安民警和司法行政干警為補充的公共法律服務隊伍。
善南街道法治副主任送法律進社區(qū)
深入社區(qū)開展法律政策宣傳活動
(二)堅持創(chuàng)新驅動,培植“四大品牌”。一是創(chuàng)新推行“一村居(社區(qū))一法治副主任(法律顧問)”制度。堅持“市招、鎮(zhèn)聘、村用”原則,采取個人自愿、單位推薦、組織審核相結合,全市1250個村居(社區(qū))實現(xiàn)了法治副主任(法律顧問)全覆蓋,極大地滿足了人民群眾的法律需求。截至目前,法治副主任共入村居25113人次,提供法律咨詢12695人次,提供法律建議4783人次,化解各類矛盾糾紛1415件,審查修訂各類合同3252份,提供法律援助732件,得到了群眾的普遍歡迎。二是創(chuàng)新推行“325”人民調解工作制度。發(fā)揮人民調解在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中的基礎作用,堅持“調解優(yōu)先”的理念,在全省率先推行“325”人民調解工作制度,即強化調解網絡全覆蓋、調解人才全聚合、調解流程全規(guī)范“三個基礎”;組建人民調解信息平臺、遠程視頻調解平臺“兩大平臺”;健全多元參與機制、以案定補機制、效力保障機制、排查研判機制、培訓指導機制“五項機制”,既減輕了當事人訴累,又節(jié)約了司法資源和行政成本。2016年,共化解矛盾糾紛1917件,調解成功率達98%,實現(xiàn)了“小矛盾不出村居(單位)、大矛盾不出鎮(zhèn)街(部門)、矛盾不上交”的目標。三是創(chuàng)新組建“滕州中立和解法律服務社”。堅持“中立、公益、依法、專業(yè)”的原則,充分發(fā)揮律師等資源優(yōu)勢,在全國縣級率先成立了“滕州中立和解法律服務社”,是依法在民政部門注冊成立的非營利、公益性社會組織。其職能主要包括法律咨詢、法律論證、調解糾紛、法治宣傳、法學研究等。該社以社會“第三方”的身份,全面參與信訪維穩(wěn)、涉法涉訴、多元化解等社會治理工作,引導廣大群眾通過法律渠道依法辦事、依法維權、依法化解社會矛盾,切實推動社會法治化水平的提升。四是創(chuàng)新組建“品牌調解工作室”。充分發(fā)揮“兩代表一委員”“政法四老”“基層五老”“社會名人”等社會資源優(yōu)勢,組建了“家偉”“德濤”“光耀”“巾幗”“鳳英”等17個品牌調解工作室,共參與調解了矛盾糾紛360余件,其中達成書面協(xié)議320余件,調解成功率達到97%,接受法律咨詢2100余人次,代寫法律文書、出具合同審核意見150余件,實現(xiàn)了無一起民轉刑案件、無一起群體性上訪案件,涌現(xiàn)出了“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委員會”東郭鎮(zhèn)人民調解委員會、“全國人民調解能手”牛家偉、棗莊市首屆“最美人民調解員”翟德濤等先進典型,筑牢了維護穩(wěn)定的“第一道防線”。
(三)強化綜合保障,確保高效運轉。一是強化組織保障。市委、市政府專門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市幾大班子分管領導、市直各部門和鎮(zhèn)街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工作領導小組;各鎮(zhèn)街、市直各部門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靠上抓,單位、村居(社區(qū))具體抓,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形成了“黨政領導、司法主導、各方參與、社會協(xié)調”的工作格局。二是強化制度保障。將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平安建設考核體系和法治政府建設目標考核,制定了《關于推進公共法律服務“411”法治惠民工程的意見》《滕州市村居(社區(qū))法律顧問督查考核辦法》《滕州市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以案定補”考核辦法》等文件,推行月督查、季通報制度,確保了工作落到實處。三是強化經費保障。市委、市政府將公共法律服務所需經費列入市財政預算,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對法治副主任(法律顧問)按每年每人1000元的標準予以補助;對基層人民調解員按照“以案定補”每件50~200元給予補貼;對參與公益服務值班律師每人每天150元給予補貼;對法律援助案件按每件400~600元標準補貼,為工作順利實施提供了堅強保障。四是強化宣傳保障。充分發(fā)揮各類媒體作用,大力宣傳公共法律服務的重要意義,及時總結推廣先進經驗和創(chuàng)新舉措, 廣泛宣傳公共法律服務在維護群眾合法權益、推進平安建設、法治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滕州市在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中進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嘗試,取得一定成效,但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xiàn)為:一是平臺建設有待加強。實體平臺建設縱向看,鎮(zhèn)、村兩級還有不少差距;橫向看,與先進地區(qū)相比,在投入理念、標準規(guī)范、服務質量等方面有待提高。二是運行機制有待完善。網絡、熱線平臺投入不足,服務面不寬。三是服務產品不夠豐富,政府購買法律服務力度不足。四是群眾知曉率不高。
滕州市將進一步強化組織領導、健全服務網絡、創(chuàng)新體制機制、夯實基礎保障,把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的基礎做實、平臺做大、服務做優(yōu),努力讓更多的城鄉(xiāng)居民共享法治建設成果。
(一)進一步加強平臺建設,完善運行機制。加強市、鎮(zhèn)街、村(社區(qū))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建設,健全銜接制度,完善細化服務流程,實現(xiàn)規(guī)范化、常態(tài)化服務。完善公共法律服務網絡平臺服務功能,建立網上公共法律服務大廳,開辟網絡咨詢、訴求受理、辦理法律事務、監(jiān)督投訴等服務項目。建立“12348”熱線平臺與“110”、民生熱線等對接機制。
(二)進一步豐富服務產品,增進廣度和深度。公共法律服務項目包括普法宣傳、法律援助、法律咨詢、辯護、代理、公證、調解等,基于群眾日益增長的法律需求,應不斷創(chuàng)新提供豐富的公共法律服務產品。應采取專題培訓和崗位鍛煉等方式,著力提高公共法律服務人員的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應建立“全市公共法律服務群”,全天候為群眾提供服務,安排專職律師坐班解答法律難題。
(三)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群眾知曉率和參與度。公共法律服務是一項公益性、普惠性和均等化的法律服務民生工程,要通過傳統(tǒng)的宣傳方式和現(xiàn)代新媒體宣傳手段,將公共法律服務信息普及到千家萬戶,讓公共法律服務產品深入人心,讓公共法律服務的觸點扎根于村(社區(qū)),讓百姓看得見、摸得著、想得起、用得上。
(四)進一步健全政府購買公共法律服務長效機制。公共法律服務是社會公益性事業(yè),應建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長效機制,保證公共法律服務常態(tài)化、可持續(xù)。建立健全政府財政保障機制,推動公益性公共法律服務補償機制,健全人民調解個案補貼、法律援助案件補貼、律師(法治副主任)駐點服務補助等制度,激發(fā)公共法律服務人員工作熱情。
滕州市中立和解法律服務社接待大廳